E-Course首頁

 111 學年度 第 2 學期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臺灣文化碩士班 戴文鋒教師 臺灣史專題研究 課程大綱

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111 學年度 第 2 學期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臺灣文化碩士班 文資系臺文碩合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課堂教學 、 中文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134046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臺灣史專題研究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Seminar on Taiwanese History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3 / 3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選修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戴文鋒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星期四,節次3、4、5
上課教室
Classroom
G304
Office Hours
戴文鋒:3333/89AB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SDGs 0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SDGs 10. 減少不平等:減少國內及國家間的不平等
SDGs 11. 永續城鄉: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臺灣史的研究,是臺灣鄉土文化研究的基礎,無論從人類學、歷史學、社會學、地理學、比較文化、文學、族群關係或其他學門來切入臺灣鄉土文化研究,都必須對於臺灣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與關注。
就政治演變而言,臺灣原為一獨立海島,西與中國大陸之福建省隔著臺灣海峽,北與琉球群島相望,南與呂宋島對峙。在海權發達的16、17世紀,臺灣正為遠東船隻貿易轉口與燃料補給的中途站,形成荷蘭、西班牙、日本注目之焦點。政權的更替則歷經無所屬時代、南荷北西並治時期、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終戰以迄於今。
就行政的區劃與建置而言,明鄭時期開始有計畫的規劃,清治時期隨著閩粵移民的增加與人口的自然成長,行政區劃也隨之更動與調整,由一府、二府而三府,清末的中法戰爭,法軍攻臺,臺灣之地理位置與戰略地位才受到清廷的重視,光緒13年(1888年),乃脫離福建省的管轄自立成為一省。日治之後,先是將殖民地臺灣劃為三縣一廳,旋又改為一縣二民政支部。明治30年(1897年)分全臺為六縣三廳;翌年即更改為三縣三廳。最大的變革是明治34年(1901年),全臺區分為二十廳。大正9年(1920年)為五州二廳一郡,昭和元年(1926年)改為五州三廳。
  就社會而言,移墾初期地緣色彩較濃,血緣色彩相對淡薄,此即方志所言「流寓者無朞功強近之親,同鄉井如骨肉矣。」後來隨著移墾的加速、開港通商的形成、紳商階層的興起,是清末社會變遷的幾項重要指標。移墾的過程中,漢人與原住民、閩南人與客家人、漳州人與泉州人、某姓宗族與某姓宗族之間的衝突時有所聞,此即清代臺灣文獻所謂的「分類械鬥」。而「分類械鬥」是移民者為了在臺的生存利益,強力拉引地緣關係所造成的結果,也是造成臺灣目前族群結群與各姓宗族在臺分布的現況與祖籍神信仰圈的形成。
就文化而言,清治早期臺灣除原住民外,大都為閩粵窮苦之民移入,來臺目的多為溫飽,所以文風未盛。至清治晚期移民社會已轉型為定居性社會,臺灣紳商階層興起並立,許多大家族如板橋林家、霧峰林家已出現,對於傳統科舉仕途更為注重,詩社紛紛成立,書院開始普及。
就經濟而言,清治早期臺灣以稻米、鹿產、甘蔗為主要經濟來源;清治晚期臺灣則以製茶、樟腦、蔗糖為經濟命脈。而臺灣為一海島,十分仰賴對外貿易,故清治時期臺商在商業的同業中就已組成同業團體,稱為「行」、「郊」。日治之後,臺灣經濟上則出現了「米糖相剋論」;另外,日本統治當局也有意導引臺灣經濟走向「工業日本、農業臺灣」之路。終戰後,臺灣除了傳統農漁業之外,家庭手工(客廳即工廠)、中小型工廠企業、加工區的紛紛設立,使得臺灣經濟日益成長,國民所得日增。
希冀透過本課程的開設與講授,可讓學習者了解到三百多年來臺灣歷史的變化,臺灣在政治上、社會上、經濟上、文化上的演變與大致面貌能有初步的認識,並為將來深入臺灣史各類專題的研究或論文的題材方向奠立基礎。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週次
Week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評量方式
Grading
1 臺灣史史料概論      
2 「臺灣」地名的由來與地名研究      
3 臺灣各地地名研究      
4 命運之島——臺灣三百餘年來的移民社會與社會性質      
5 清代臺灣行政區劃的建置與變革      
6 日治與戰後臺灣行政區劃的變革      
7 清代臺灣的科舉及書院教育      
8 清代臺灣的官制      
9 清代臺灣社會的溺嬰與棄嬰      
10 清代臺灣的社會邊緣人:羅漢腳與乞食、痲瘋病者      
11 清代臺灣女口買賣問題      
12 清代臺灣族群與分類械鬥      
13 噍吧哖事件(左鎮簡家)      
14 噍吧哖事件(玉井虎頭山)      
15 日治時期戶口調查與五十年間的十九任總督      
16 研究生論文報告      
17 研究生論文報告      
18 研究生論文報告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編號
No.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1 道德力 (Morality) 4
2 自學力 (Self-learning) 5
3 創造力 (Creativity) 5
4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4
5 就業力 (Employability) 4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編號
No.
類別
Category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01 系所 具備獨立研究與學術論文寫作之能力。 5
02 系所 具備臺灣文化相關文獻蒐集、彙整、書寫與論述之能力。 5
03 系所 具備臺灣文化理論與方法論之能力。 5
04 系所 具備臺灣民俗宗教、文化資產研究與文化行政之能力。 5
05 系所 具備臺灣區域開發、海洋文化與族群文化研究之能力。 5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編號
No.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1 語文能力 5
2 溝通與合作 4
3 理性創新與實踐 4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備註   Remarks
(一)史料部份
敕 撰 《清朝文獻通考》 乾隆50年 民國76年商務重印
劉錦藻 《清朝文獻通考》 民國22年 民國76年商務重印
申時行 《大明會典》 萬曆重修 民國57年商務影印
敕 撰 《大清會典》 乾隆29年 四庫全書第619冊商務影印
崑 岡 《大清會典》 光緖25年 民國57年商務影印
敕 撰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光緒25年 新文豐影印
敕 撰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乾隆12年 四庫全書第620-25冊
姚雨薌 《大清律例會通新纂》 同治12年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3編第22輯
席裕福 《皇朝政典類纂》 光緒29年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89-91輯
織田萬 《清國行政法汎論》 明治42年 民國68年華世影印一版
不著編人《福建省例》 同治13年 臺銀排印本(民囼46-61年)
蔣毓英 《臺灣府志》  康熙26年 1985年北京中華影印
高拱乾 《臺灣府志》  康熙35年 1985年北京中華影印
范 咸 《重修臺灣府志》  乾隆12年 1985年北京中華影印
余文儀 《續修臺灣府志》  乾隆25年 臺銀排印本
周鍾瑄 《諸羅縣志》 康熙58年 中華大典排印本
陳文達 《鳯山縣志》 康熙58年 中華大典排印本
王瑛曾 《重修鳯山縣志》 乾隆29年 中華大典排印本
陳文達 《臺灣縣志》 康熙59年 中華大典排印本
王必昌 《重修臺灣縣志》 乾隆17年 中華大典排印本
謝金鑾 《續修臺灣縣志》 道光元年 中華大典排印本
胡建偉 《澎湖紀略》 乾隆36年 臺銀排印本
蔣 鏽 《澎湖續編》 道光12年 臺銀排印本
林 豪 《澎湖廳志》 光緒19年 臺銀排印本
周 璽 《彰化縣志》 道光6年 中華大典排印本
柯培元 《噶瑪蘭志略》 道光17年 臺銀排印本
陳淑均 《噶瑪蘭廳志》 道光20年 臺銀排印本
陳培桂 《淡水廳志》 同治10年 臺銀排印本
沈茂陰 《苗栗縣志》 光緒20年 臺銀排印本
屠繼善 《恆春縣志》 光緒20年 臺銀排印本
諸 家 《新竹縣志初稿》 日據初年 臺銀排印本
蔡振豐 《苑裡志》 日據初年 臺銀排印本
諸 家 《樹杞林志》 日據初年 臺銀排印本
林焜熿 《金門志》 光緒8年 臺銀排印本
林棲鳳等《臺灣采訪冊》 道光10年 臺銀排印本
盧德嘉 《鳳山縣采訪冊》 光緒20年 臺銀排印本
倪贊元 《雲林縣采訪冊》 光緒20年 臺銀排印本
不著撰人《臺東州采訪冊》 光緒20年 臺銀排印本
不著撰人《新竹縣采訪冊》 光緒20年 臺銀排印本
不著撰人《新竹縣制度考》 日據初年 臺銀排印本
不著撰人《嘉義管內采訪冊》 日據初年 臺銀排印本
六十七 《番社采風圖考》 乾隆12年 臺銀排印本
唐贊袞 《臺陽見聞錄》 光緒17年 臺銀排印本
黃叔璥 《臺海使槎錄》 乾隆元年 近代史國史料叢刊續編第51輯
丁曰健 《治臺必告錄》 同治6年 近代史國史料叢刊續編第76輯
劉 璈 《巡臺退思錄》 光緒10年 南市文獻會排印本
陳盛韶 《問俗錄》 道光6年 1983年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徐宗幹 《斯未信齋文編》 同治年間 臺銀排印本
藍鼎元 《東征集》 康熙61年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41輯
藍鼎元 《鹿洲初集》 雍正9年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41輯
藍鼎元 《平臺紀略》 雍正10年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41輯
藍鼎元 《鹿洲奏疏》 雍正11年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41輯
姚 瑩 《東槎紀略》 道光元年 臺銀排印本
六十七 《使署閒情》 乾隆12年 臺銀排印本
丁紹儀 《東瀛識略》 同治12年 臺銀排印本
吳子光 《吳子光全書》 光緒初年 民國68年臺灣史蹟中心印行
郁永河 《裨海紀遊》 康熙39年 臺銀排印本
朱景英 《海東札記》 乾隆38年 臺銀排印本
佐倉孫三《臺風雜記》 日據初期 臺銀排印本
不撰著人《安平縣雜記》 日據初期 臺銀排印本
劉家謀 《海音詩》 咸豐5年 臺銀排印本
(二)專書部份
林再復 《閩南人》 民國73年 三民書局
陳紹馨 《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 民國74年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連 橫 《臺灣通史》 民國66年 幼獅文化事業
洪敏麟 《臺灣地名沿革》 民國68年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 民國76年 武陵出版社
洪敏麟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 民國69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敏麟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 上)》 民國72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敏麟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 下)》 民國73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鍾孝上 《臺灣先民奮鬪史(上冊)》 民國71年 自立晚報
鍾孝上 《臺灣先民奮鬪史(下冊)》 民國71年 自立晚報
楊彥杰 《荷據時代臺灣史》 民國81年 江西人民出版社
詹素娟《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民國90年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渡邊欣雄《漢族的民俗宗教》 民國89年 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誌(上卷)》 1928年東京初版 民國83年南天書局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誌(中卷)》 1928年東京初版 民國83年南天書局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誌(下卷)》 1928年東京初版 民國83年南天書局
程大學 《臺灣開發史》 民國67年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盛清沂 王詩琅 高樹潘 《臺灣史》 民國66年 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山崎繁樹 野上矯介 《臺灣史》 民國77年 武陵出版社
國分直一《臺灣的歷史與民俗》 民國80年 武陵出版社
葉榮鐘 《臺灣人物群像》 民國89年 晨星出版
楊雲萍 《臺灣史上的人物》 民國70年 成文出版社
王世慶 《清代臺灣社會經濟》 民國83年 聯經出版社
潘 英 《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上)》 民國81年 自立晚報
潘 英 《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下)》 民國81年 自立晚報
宋光宇 《臺灣經驗(一)-歷史經濟篇》 民國82年 東大圖書公司
宋光宇 《臺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 民國83年 東大圖書公司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百分比
Percentage
講述 60 %
討論 20 %
問題導向學習 20 %
總和  Total 100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評量方式
Grading
百分比
Percentage
課堂參與 30 %
個人口頭報告 30 %
作業撰寫 40 %
總和  Total 100 %

成績評量方式補充說明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