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urse首頁

 106 學年度 第 1 學期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臺灣文化碩士班 戴文鋒教師 臺灣傳統表演藝術專題研究 課程大綱

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106 學年度 第 1 學期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臺灣文化碩士班 文資系臺文碩合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課堂教學 、 中文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134013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臺灣傳統表演藝術專題研究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Seminar on Taiwanese Traditional Performing Arts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3 / 3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選修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戴文鋒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星期二,節次9、A、B
上課教室
Classroom
G304
Office Hours
戴文鋒:2244/4545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一)教學目標
  臺灣傳統表演藝術是臺灣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礎,無論從人類學、歷史學、傳統藝術、宗教民俗學、音樂戲曲、文化資產、族群關係或其他學門來切入皆可,但都必須對於臺灣傳統音樂、傳統戲劇、藝陣、小戲、偶戲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與關注。
臺灣文化資產可分有形文化資產與無形文化資產兩大部分。無形文化資產又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可分為:(一)傳統表演藝術: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之傳統表演藝能。(二)傳統工藝: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以手工製作為主之傳統技藝。(三)口述傳統:指透過口語、吟唱傳承,世代相傳之文化表現形式。(四)民俗:指與國民生活有關之傳統並有特殊文化意義之風俗、儀式、祭典及節慶。(五)傳統知識與實踐:指各族群或社群,為因應自然環境而生存、適應與管理,長年累積、發展出之知識、技術及相關實踐。可見傳統表演藝術是無形文化資產的一部分,其與族群與地方(區域性)有密切的關係,因此不同族群與地方所呈現的傳統表演藝術也有其差異性與特殊性。
本課程的開設與講授,主要是透過臺灣傳統音樂(南管、北管、八音)、臺灣傳統戲劇(大戲、小戲、偶戲)、藝陣、原住民傳統音樂(鼻笛、古調),並以已經列入無形文化資產之傳統表演藝術項目為討論對象,可讓學習者了解到三百多年來臺灣傳統表演藝術之演變,對其大致面貌與輪廓能有初步的認識,並為將來深入各類臺灣表演藝術專題的研究或論文題材方向奠立基礎。

(二)教材大綱
第一講 臺灣傳統表演藝術概論
一、何謂表演藝術?
二、各縣市傳統表演藝術之區域性差別與特色
三、臺南市傳統表演藝術之類別與特色
第二講 臺南市傳統表演藝術(上)――藝陣類文化資產
一、臺南市藝陣類文化資產概要
二、宋江陣(含金獅陣與白鶴陣)文化資產
三、八家將(含官將首)文化資產現況
四、其他藝陣類:竹馬陣、十二婆姐陣、鬥牛陣、蜈蚣陣
第三講 臺南市傳統表演藝術(下)――音樂類文化資產
一、臺南市音樂類文化資產概要
二、南區南聲社南管
三、安定海寮普陀寺清和社南管
四、臺南市文廟樂局以成書院十三音
五、安南區公親里清水寺天子門生
六、西港東竹林保安宮與七股竹橋慶善宮牛犁歌陣
第四講 臺灣傳統音樂――南管
一、何謂南管音樂?
二、「御前清客」的由來
三、南管樂器與音樂
四、南管戲
五、南管館閣
第五講 原住民鼻笛音樂――少妮瑤與人間國寶謝水能
一、口鼻笛的歷史
二、突破禁忌少妮瑤奏象鼻笛之路
三、鼻笛人間國寶謝水能
第六講 滿州民謠
一、再唱一段思想起――從陳達被挖掘說起
二、臺灣月琴――老外也瘋狂
三、滿州民謠國寶――張日貴、朱丁順
第七講 高雄市定傳統表演藝術――皮影戲
一、影戲源流與在臺發展
二、東華皮影戲團
三、復興閣皮影戲團
四、永興樂皮影戲團
五、高雄市皮影戲館的誕生
第八講 傳統表演藝術與民俗之間――傀儡戲謝土及拜天公儀式
一、傀儡戲源起與傳入
二、大正九年錦飛鳳之創立
三、錦飛鳳傀儡戲劇團拜天公與謝土演出

(三)實施方法:講義的講授與討論,共八講,每一講次的進行大約為期二週,其餘二週為校外教學,實地參訪具有文資身分的南管館閣或皮影戲或魁儡戲團。另外,為強化研究生之專題研究能力,本課程將除要求研究生繳交書面研究報告外,也要求研究生進行口頭報告。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週次
Week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評量方式
Grading
1 第一講 臺灣傳統表演藝術概論   一、何謂表演藝術?二、各縣市傳統表演藝術之區域性差別與特色三、臺南市傳統表演藝術之類別與特色   
2 第二講 臺南市傳統表演藝術(上)――藝陣類文化資產   一、臺南市藝陣類文化資產概要二、宋江陣(含金獅陣與白鶴陣)文化資產三、八家將(含官將首)文化資產現況四、其他藝陣類:竹馬陣、十二婆姐陣、鬥牛陣、蜈蚣陣   
3 第三講 臺南市傳統表演藝術(下)――音樂類文化資產   一、臺南市音樂類文化資產概要二、南區南聲社南管三、安定海寮普陀寺清和社南管四、臺南市文廟樂局以成書院十三音五、安南區公親里清水寺天子門生六、西港東竹林保安宮與七股竹橋慶善宮牛犁歌陣   
4 第四講 臺灣傳統音樂――南管   一、何謂南管音樂?二、「御前清客」的由來三、南管樂器與音樂四、南管戲五、南管館閣   
5 第五講 原住民鼻笛音樂――少妮瑤與人間國寶謝水能   一、口鼻笛的歷史二、突破禁忌少妮瑤奏象鼻笛之路三、鼻笛人間國寶謝水能   
6 第六講 滿州民謠   一、再唱一段思想起――從陳達被挖掘說起二、臺灣月琴――老外也瘋狂三、滿州民謠國寶――張日貴、朱丁順   
7 第七講 高雄市定傳統表演藝術――皮影戲   一、影戲源流與在臺發展二、東華皮影戲團三、復興閣皮影戲團四、永興樂皮影戲團五、高雄市皮影戲館的誕生   
8 第八講 傳統表演藝術與民俗之間――傀儡戲謝土及拜天公儀式   一、傀儡戲源起與傳入二、大正九年錦飛鳳之創立三、錦飛鳳傀儡戲劇團拜天公與謝土演出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編號
No.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1 道德力 (Morality) 5
2 自學力 (Self-learning) 4
3 創造力 (Creativity) 4
4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4
5 就業力 (Employability) 4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編號
No.
類別
Category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01 系所 具備獨立研究與學術論文寫作之能力。 4
02 系所 具備臺灣文化相關文獻蒐集、彙整、書寫與論述之能力。 4
03 系所 具備臺灣文化理論與方法論之能力。 4
04 系所 具備臺灣民俗宗教、文化資產研究與文化行政之能力。 4
05 系所 具備臺灣區域開發、海洋文化與族群文化研究之能力。 4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編號
No.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1 語文能力 4
2 溝通與合作 4
3 理性創新與實踐 4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備註   Remarks
二、參考書目
(一)專書
1985
邱坤良〈臺灣的皮影戲〉,《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臺北:遠流。
1986
呂錘寬《臺灣的南管》,臺北:樂韻出版。
沈冬《南管音樂體製及歷史初探》,臺大出版委員會出版。
1990
陳正之《民樂瑰寶:臺灣的北管與南管》,臺中市:省新聞處。
1991
黃文博《當羅鼓聲響起.臺灣藝陣傳奇》,臺北:臺原出版社。
1994
石光生《高雄縣立文化中心皮影戲館籌建專輯》,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5
陳正之《樂韻泥香:臺灣的傳統藝陣》,臺中市:臺灣省新聞處。
石光生《重要民族藝術藝師生命史(I)-皮影戲張德成藝師》,教育部。

1997
陳丁林《南瀛藝陣誌》,新營: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8
石光生《皮影戲藝師許福能生命史》,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2000
黃文博《臺灣民間藝陣》,臺北市:常民文化。
陳正之《民俗思想起:消失中的常民生活文化》,南投:臺灣省新聞處。
林吳素霞《南管音樂賞析》,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2001
黃玲玉《臺灣傳統音樂》,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2002
許常惠《臺灣傳統音樂之美:原住民音樂、漢族傳統音樂、客家音樂》,晨星發行。
2003
陳彥仲、黃麗如等《臺灣的藝陣》,臺北市:遠足出版社。
2004
呂祝義《澎湖傳統音樂調查研究:八音與南管》,澎湖縣文化局。
林珀姬 《南管曲唱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邱婷《邱火榮:北管藝術領航者》,臺北市:時報文化。
2005
石光生《永興樂皮影戲團發展紀要》,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7
石光生《高雄縣傳統表演藝術資源普查計畫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黃文博《臺南縣傳統藝術調查報告書(第一期/溪北篇(新營區、曾文區和北門區))》,臺南縣政府文化局。
2008
黃文博《 臺南縣傳統藝術調查報告書(第二期/溪南篇(新豐區、新化區)》,臺南縣政府文化局。
林珀姬《臺北市傳統表演藝術資源調查計畫報告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王文楷主持《臺南市傳統藝術之全面性普查──民俗有藝陣(南區)》,臺南:社團法人臺灣物業管理產業協會。
2009
呂錘寬《臺灣傳統音樂現況與發展》,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2011
劉榮義《嘉義市傳統表演藝術普查計畫成果報告書》,嘉義市文化局。
呂錘寬《南管音樂》,臺中市:晨星出版社。
2012
戴文鋒《 臺南市六區(安南區、安平區、中西區、北區、東區、南區)傳統表演藝術普查計畫報告書》,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吳榮順《張日貴的歌唱藝術:恆春半島滿州民謠歌手》,傳藝中心。
2015
黃瑤慧《南管館閣參與王醮活動研究》,新北市:揚智文化。
郭漢辰《滿州民謠舵手:鍾明昆傳記》,屏東縣政府。

(二)論文
1989
周純一〈太平歌詞研究〉,《民俗曲藝》第60、61期。
1997
游慧文〈南管館閣南聲社研究〉,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碩士論文。
1998
方美玲〈臺灣太平歌研究〉,臺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衍吟〈南管音樂文化研究:由歷史向度、社會功能與美學體系談起〉,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美玲〈臺灣太平歌研究〉,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郭惠良〈臺灣民間祭儀舞蹈「婆姐」研究〉,《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民間藝術—生態與脈絡》,臺北:國立傳藝中心籌備處。
2003
  黃玲玉〈太平歌、車鼓、南管之音樂比較—以「共君斷約」為例〉,《南瀛人文景觀:南瀛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4
孫慧芳〈臺灣太平歌館之音樂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佳倩〈同安宮婆姐祖文化藝陣〉,《e代府城Tainan City》第8期,臺南市政府。
2005
張耘書〈臺灣十二婆姐陣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智〈「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策略研究:聚焦於傳統表演藝術的探討〉,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華〈臺南十二婆姐民俗藝陣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
黃鈞偉〈南管藝師張鴻明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研究與保存組)碩士論文。
吳佳慧〈天子門生陣的傳承與變遷:以臺南市公親寮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
陳怡如〈南管館閣儀式性活動研究:以2001年至2007年所見館閣為範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研究與保存組)碩士論文。
黃雅琴〈南管藝師吳素霞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
  黃名宏〈吟歌演武誓成師—西港仔香境傳統陣頭的宗教性格〉,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靜蘭〈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 : 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0
郭偉智〈臺南天子文生七響陣〉,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2011
吳彥德〈從北管什音團看臺灣傳統音樂陣頭的發展與傳承〉,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春燕〈臺南市安南區陣頭與村落關係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2
施瑞樓〈鹿港聚英社南管戲之演出及<益春留傘>身段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陳瀅仙〈鄭夏苗的北管戲曲藝術〉,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碩士班碩士論文。
2013
黃玲玉〈臺南縣西港香科牛犁陣之研究─以七股鄉竹橋村七十二份慶善宮牛犁歌陣為對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2015
黃勃翰〈臺灣北管戲曲的禁忌與習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影音資料
2008
彰化縣文化局《彰化縣文化局南北管音樂戲曲館 [電子資源]》,彰化縣文化局。
2012
彰化縣文化局《戲曲彰化 南北傳唱. 國寶北管篇》,彰化縣文化局。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百分比
Percentage
總和  Total 0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評量方式
Grading
百分比
Percentage
課堂聽講、發問與討論 30 %
期中口頭報告 30 %
期末書面報告 40 %
總和  Total 100 %

成績評量方式補充說明   
(三)實施方法:講義的講授與討論,共八講,每一講次的進行大約為期二週,其餘二週為校外教學,實地參訪具有文資身分的南管館閣或皮影戲或魁儡戲團。另外,為強化研究生之專題研究能力,本課程將除要求研究生繳交書面研究報告外,也要求研究生進行口頭報告。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