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urse首頁

 108 學年度 第 2 學期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臺灣文化碩士在職專班(夜) 林孟欣教師 臺南歷史發展專題研究 課程大綱

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108 學年度 第 2 學期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臺灣文化碩士在職專班(夜) 文資系臺文碩合(夜)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課堂教學 、 中文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234005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臺南歷史發展專題研究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Seminar on History of Tainan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2 / 2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選修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林孟欣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星期二,節次C、D
上課教室
Classroom
G304
Office Hours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臺南歷史發展意義必須被置於臺灣地區的整體脈絡中而來瞭解的,而其之所以作為一個中心,也是就整體臺灣地區的空間開拓與實踐而展現的。臺南歷史發展的社會過程,反映出整體臺灣地區官方干預與移民拓殖之間所構成的社會互動與空間實踐的特殊現象。臺南「地方」作為一種分析社會結構和經濟變遷樣態的方法,其內涵在時空變軸上是一個社會實體以其生產方式在其精神意識伸張的象限上,向外向上來延伸出新社會的面貌。概括而言歷史發展大致可以含括以下幾個主要的方法層面:一、基本需求(衣食住行)的物質環境;二、經濟活動(生計、產業);三、社會建構(聚落、城鎮);四、剩餘累積(財富、建築);五、精神滿足(功名、褒賞)。
因此,本課程著眼於運用社會活動現象作為臺南學研討的對象,透過分析特定地域內歷史變遷與經濟轉換過程所帶來的緊張把社會展現出來;並透過差異的比較認識培養宏觀的視野,來深化對臺南歷史發展與社會構成的理解。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本課程實施16+2週彈性教學方案,其中第17、18週之彈性規劃如下: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週次
Week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評量方式
Grading
1 風生水起:原生社群與自然環境的互動 講授  臺史博《斯土斯民:常設展導覽手冊》   
2 上帝鋪設的軌道:早期臺南歷史發展新局 報告討論  自編教材   
3 驚奇旅行:當日耳曼傭兵遇上亞洲的生理人 報告討論  《東西印度驚奇旅行記》   
4 牛皮騙地:赤崁大地的規劃與變局 報告討論  江樹生譯《荷蘭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I-V)》   
5 紅毛親戚:福爾摩沙人的美麗與哀愁 報告討論  江樹生《檔案敘事-早期臺灣史研究論文集》   
6 生絲、茶宇、天鵝絨:打開熱蘭遮城堡的倉庫 講授  江樹生譯《熱蘭遮城日誌(1-4)》   
7 金石為開:碑記裡清帝國的秩序想像 報告討論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   
8 安平顏家古帳:臺南社會生活面面觀 報告討論  黃典權、李冕世《同治年間安平古帳之研究》   
9 香洋春耨:臺南地區水利社會的形成與發展 報告討論  陳盛韶《問俗錄──福建、臺灣的民俗與社會》   
10 從大灣到臺江:「港口」地方社會的生計活動與秩序的定著 講授  自編教材   
11 柴米油鹽:府城與草地的社會經濟維生關係 報告討論  蕭百興,〈極味臺南-記憶中清甜雋永的富庶之城〉   
12 集庄成「保」:農墾聚落再發展 報告討論  黃典權、施懿琳,「葉氏大觀族譜研究」、猶他族譜資料   
13 老臺南:日治初期臺南社會風貌側寫 報告討論  臨時舊慣調查會,《臺灣慣習記事》   
14 南蠻情緒:古都臺南的歷史展演 報告討論  村上直次郎等:《史蹟調查報告》,第2輯。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1936年   
15 從三郊到臺南幫:臺南產業經濟結構的生成與轉型 影片放映和討論  《台南幫:一個台灣本土企業集團的興起》   
16 舊邦維新:近代社會轉型的刺激與動力 講授  自編教材   
17 綜合案例一:佛頭大元──臺灣錢淹腳目 報告討論     
18 綜合案例二:錦衣玉食──什貨口訣裡的蹊蹺 報告討論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編號
No.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1 道德力 (Morality) 4
2 自學力 (Self-learning) 5
3 創造力 (Creativity) 5
4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4
5 就業力 (Employability) 3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編號
No.
類別
Category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01 系所 具備獨立研究與學術論文寫作之能力。 5
02 系所 具備臺灣文化相關文獻蒐集、彙整、書寫與論述之能力。 5
03 系所 具備臺灣文化理論與方法論之能力。 5
04 系所 具備臺灣民俗宗教、文化資產研究與文化行政之能力。 5
05 系所 具備臺灣區域開發、海洋文化與族群文化研究之能力。 4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編號
No.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1 語文能力 5
2 溝通與合作 5
3 理性創新與實踐 5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備註   Remarks
教材或教科書:
陳盛韶著,《問俗錄──福建、臺灣的民俗與社會》,(臺北:武陵,1991)。
王世慶著,《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1994)。
江樹生,《檔案敘事──早期臺灣史研究論文集》,(臺南,臺史博,2016)

參考書目: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等譯,《荷蘭時代臺灣史,上、下冊》,(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
冉福立(Zandvliet, Kees)著、江樹生譯,《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臺灣老地圖》,(臺北:漢聲,1997)。
江樹生譯,《熱蘭遮城日誌(一、二、三、四)》,(臺南,臺南市政府,2000~2012)。
江樹生譯註,《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I~V)》,(臺南:臺史博、南投:臺灣文獻館,2010~2015)。
翁佳音著,《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韓家寶(Pol Heyns)著、鄭維中譯,《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播種者文化,2002)。
魏而思(John E. Wills, Jr.) 著、宋偉航譯,《1688:從康熙皇帝到希臘浪人,那年的全世界(1688: A Global History)》,(臺北:大塊文化,2001)。
羅伯特.芬雷(Robert Finlay)著、鄭明萱譯,《青花瓷的故事(The Pilgrim Art: Cultures of Porcelain in World History)》,(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1)。
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黃中憲譯,《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Vermeer’s Hat: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Dawn of the Global World)》,(臺北市:遠流出版社,2009)。
方真真著/主譯、方淑如/協譯,《華人與呂宋貿易(1657—1687):史料分析與譯註》,(新竹市:清華大學,2012)。
黃富三,〈清代臺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上)、(下),《食貨月刊》復刊號11(1、2)。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第七偏 隘制與隘租〉,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本編由戴氏〈清代臺灣之隘制與隘租〉一文改編,(臺北:臺灣銀行季刊,1958)。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研院社研所,2001)。
施添福著,《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師大地理系,1987)。
施添福,〈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臺灣風物》,卷40(4),(臺北,1990/12);收入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研究叢書8 /綜論1,(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1)。
陳其南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1991)。
李國祁著,《中國現代化區域研究---閩浙臺地區1800-1916》,(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82)。
林偉盛著,《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臺北,自立,1993)。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臺灣史十一講》,(臺北:史博館,2006)。
呂紹理著,《展示臺灣》,(臺北:麥田,2006)。
彼得‧蓋伊(Peter Gay),《史尼茨勒的世紀:布爾喬亞文化經驗一百年: 中產階級文化的形成1815-1914》,(臺北:立緒,2004)。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帕米爾,1985)。
涂照彥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1991)。
吳密察著,《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1994)。
張宗漢著,《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臺北:聯經,1980)。
黃通、張宗漢、李昌槿著,《日據時代臺灣之財政》,(臺北:聯經,1987)。
劉進慶著、李明峻譯,《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1992)。
戴國煇著、魏廷朝譯,《臺灣總體相:住民、歷史、心性》,(臺北:遠流,1995)。
戴寶村、李筱峰、張炎憲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下)》,(臺北:玉山社,1996)。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臺北市:時報出版社,2010)。
J. R. 麥可尼爾(J. R. McNeill)著、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譯、李芬芳/譯,《太陽底下的新鮮事:20世紀的世界環境史(Something New Under the Sun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Century World)》,(臺北:書林出版,2012)。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百分比
Percentage
講述 30 %
個案研討 60 %
影片欣賞 10 %
總和  Total 100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評量方式
Grading
百分比
Percentage
課堂參與 40 %
分組報告 30 %
期末報告 30 %
總和  Total 100 %

成績評量方式補充說明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