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4 學年度  第 1 學期 |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臺灣文化碩士在職專班(夜) 文資系臺文碩合(夜) |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234004 |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臺灣傳統生命禮俗專題研究 |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Seminar on Taiwanese Life Customs |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2 /
                                2 |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選修 |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江達智 |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一,節次C、D |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J511 |  
                            | Office Hours |  |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 
                                
                                    
                                        | SDGs 04. |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 壹、課程要求: 1. 上課式以講授、討論與參考資料導讀等方式進行。
 2. 每週上課需閱讀指定之必讀資料,並參與討論(佔50%)
 3. 選擇必讀之讀物做課堂報告,並繳交心得或評論(佔50%)
 
 
 貳、課程目標:
 一個人的「生命週期」中有幾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如出生、成年、結婚與死亡,每一階段都有儀禮行為加以規範,形成各式各樣的禮俗。因此,出生有誕生禮俗,成年有成年禮俗,結婚有婚姻禮俗,死亡有喪葬禮俗,民俗學者將這些禮俗統稱之為「生命禮俗」。本課程以臺灣傳統漢人的生命禮俗為主,論述出生、成年、婚姻與死亡之相關禮俗,並且透過這些禮俗,探討其內在的精神意義,從而體悟傳統社會對生命的關懷與尊重。
 本課程將以專題的方式進行,選擇臺灣傳統社會在誕生禮俗、成年禮俗、婚姻禮俗與喪葬禮俗具有特色的習俗做為討論的對象,並配合論文或書籍與之相關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透過同學們的深入導讀,讓選修者除了能對臺灣傳統生命禮俗有所全面性的認識外,並為日後若以此課題為研究主題,奠定良好的基礎。
 
 |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 無 |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 
                                | *本課程實施16+2週彈性教學方案,其中第17、18週之彈性規劃如下: |  
                                        | 校外參訪 |  
                                        | 自主學習 |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 1 | 導論:課程及重要理論介紹 | 講授與討論 | A. van Gennep;Victor Witter Turner;余光弘 | 課堂討論 |  
                                    | 2 | 經典著作導讀 | 講授與討論 | A. van Gennep | 課堂討論 |  
                                    | 3 | 經典著作導讀 | 講授與討論 | Victor Witter Turner | 課堂討論 |  
                                    | 4 | 教師節補假 |  |  |  |  
                                    | 5 | 中秋節放假 |  |  |  |  
                                    | 6 | 生育禮俗(一) | 講授與討論 |  | 課堂討論 |  
                                    | 7 | 生育禮俗(二) | 講授與討論 |  | 課堂討論 |  
                                    | 8 | 成年禮俗(一) | 講授與討論 |  | 課堂討論 |  
                                    | 9 | 成年禮俗(二) | 講授與討論 |  | 課堂討論 |  
                                    | 10 | 婚姻禮俗(一) | 講授與討論 |  | 課堂討論 |  
                                    | 11 | 婚姻禮俗(二) | 講授與討論 |  | 課堂討論 |  
                                    | 12 | 喪葬禮俗(一) | 講授與討論 |  | 課堂討論 |  
                                    | 13 | 喪葬禮俗(二) |  |  |  |  
                                    | 14 | 口頭報告(一) | 講授與討論 |  | 課堂討論 |  
                                    | 15 | 口頭報告(二) | 講授與討論 |  | 課堂討論 |  
                                    | 16 | 口頭報告(三) | 講授與討論 |  | 課堂討論 |  
                                    | 17 | 彈性教學 |  |  |  |  
                                    | 18 | 彈性教學 |  |  |  |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 1 | 公民力 (Citizen) | 5 |  
                                        | 2 | 自學力 (Self-learning) | 4 |  
                                        | 3 | 資訊力 (Information) | 3 |  
                                        | 4 | 創造力 (Creativity) | 3 |  
                                        | 5 |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 3 |  
                                        | 6 | 就業力(Employability) | 3 |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 01 | 系所 | 具備獨立研究與學術論文寫作之能力 | 5 |  
                                            | 02 | 系所 | 具備臺灣文化相關文獻蒐集、彙整、書寫與論述之能力 | 5 |  
                                            | 03 | 系所 | 具備臺灣文化與人文專業知識之能力 | 0 |  
                                            | 04 | 系所 | 具備臺灣文化推廣與宣揚活動之能力 | 5 |  
                                            | 05 | 系所 | 具備臺灣文化教學與教材編纂實務之能力 | 3 |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 1 | 雙語能力 | 4 |  
                                        | 2 | 跨域能力 | 3 |  
                                        | 3 | 解決問題與研究能力 | 4 |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 備註   Remarks |  
                                | 一、導 論:課程及重要理論介紹(一週) 
 Arnold van Gennep
 1960  The Rites of Passag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
 維克多.威特.特納 (Victor Witter Turner)
 1969  《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Aldine Transaction 1995 paperback。
 余光弘
 1986  〈A. van Gennep生命儀禮理論的重新評價〉,《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0期,pp.229-257。
 
 二、經典著作導讀(兩週)
 Arnold van Gennep
 1960  The Rites of Passag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
 維克多.威特.特納 (Victor Witter Turner)
 1969  《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Aldine Transaction 1995 paperback。
 
 三、生育禮俗(兩週)
 
 王雅儀
 2003  《臨水夫人信仰與故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孟霜
 2011  《臺灣註生娘娘信仰之研究──以主祀廟宇為例》,台南:國立台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素春
 2013  〈臺灣註生娘娘信仰之研究〉,《輔仁宗教研究》第二十六期,pp.179-223。
 王惠琛
 2018  〈註生娘娘信仰之回顧──以台灣為中心的討論〉,《歷史、藝術與台灣人文論叢(十四)》,pp.45-66。
 〔日〕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
 2000  《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一版三刷。
 江達智
 2016  《傳統中國生育禮俗中的性別控制》,台北:博揚文化。
 戴文鋒
 1990  《清代臺灣的社會救濟事業》,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靜貞
 1998  《不舉子──宋人的生育問題》,台北:稻鄉出版社。
 熊秉真
 1995  《幼幼──傳統中國的襁褓之道》,台北:聯經。
 〔日〕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
 2000  《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一版三刷。
 林金田
 1990  〈臺南市開隆宮與「做十六歲」成人禮之淺探〉,《臺灣文獻》第 41卷第 3、4 期。
 彭美玲
 1999  〈臺俗「做十六歲」之淵源及其成因探討〉,《臺大中文學報》第11期。
 黃麗華、許光麃、潘莉君
 2013  〈臺南七夕做十六歲活動源起、儀式內涵及轉變之研究:以2011 年活動為例〉,《身體文化學報》第十六輯,pp.105-126。
 
 四、成年禮俗(兩週)
 
 陳國鈞
 1976  《台灣土著成年習俗》,台北:東方文化。
 
 五、婚姻禮俗(兩週)
 
 盧彥光
 1991  《清代臺灣養女制度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秋美
 1998  《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 台北,玉山社。
 劉彥良
 2011  《清代台灣贅婚習俗──以婚姻契約為主》,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鳳珠
 2011  《養女招贅婚家庭之權力圖像》,台東: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葉靖雯
 2011  《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之交新竹北埔庄招贅婚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論文。
 陳鴻章
 2010  《臺灣宜蘭冥婚習俗調查研究》,花蓮: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淑敏
 2005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從冥婚習俗之變遷探討女性角色的「完整性」》,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究所碩士論文。
 戴素菊
 2013  《六堆客家對未婚女性祭祀方式:以佳冬為核心之探討》,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喪葬禮俗(兩週)
 
 洪健榮
 2003  《清代臺灣社會的風水習俗》,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江達智
 2003  《先秦兩漢的擇居文化與風水術之形成》,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張永明
 2015  《南臺灣無祀信仰的衍化與變異:以內埔客庄無主骨骸奉祀風俗為例》,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柏成
 2011  《台灣民間無主冥魂信仰意象創作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六、口頭報告(三週)
 
 七、彈性教學(兩週)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 講述 | 40 % |  
                                        | 討論 | 30 % |  
                                        | 分享 | 30 % |  
                                | 總和  Total | 100 %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 課堂參與 | 50 % |  
                                        | 個人口頭報告 | 50 % |  
                                | 總和  Total | 100 % |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