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3 學年度 第 2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臺灣文化碩士在職專班(夜) 文資系臺文碩合(夜)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234004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臺灣國定民俗專題研究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Seminar on National Taiwanese Folk Customs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2 /
2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選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戴文鋒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三,節次C、D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G304
|
Office Hours
|
戴文鋒:4455/8945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SDGs 04.
|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
SDGs 10.
|
減少不平等:減少國內及國家間的不平等
|
SDGs 11.
|
永續城鄉: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我國的《文化資產保存法》於民國71年05月26日總統令制定公布全文 61 條,至民國 105 年07月12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案,07 月 27 日修正公布全文計11章、113條。將我國文化資產分成十四大類別:屬於有形文化資產有九大類:⑴古蹟⑵歷史建築⑶紀念建築⑷聚落建築群⑸考古遺址⑹史蹟⑺文化景觀⑻古物⑼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屬於無形文化資產有五大類:⑴傳統表演藝術⑵傳統工藝⑶口述傳統⑷民俗⑸傳統知識與實踐。這個過程無形文化資產的比重與內容有大幅度的增加,本課程旨在讓學習者了解各類新的文行文化資產的內容與其資產價值。 屬於無形文化資產有五大類的民俗類是指由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無形文化資產民俗類)中央主管機關(行政院文化部文資局)與各地方政府所屬單位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審查登錄與國民生活有關之傳統並有特殊文化意義之風俗、信仰、節慶及相關文化。 目前我國文化不重要民俗共有22項,最早通過的是2008/01/29基隆雞籠中元祭,第二項通過的是2009/02/17臺南西港刈香,最近2022/09/23剛通過的是臺南學甲上白礁。這22項國定民俗中隸屬於臺南市的共有6項,本課程以臺南市的國定民俗為探討對象,而擴及其他縣市之國定民俗,邀請各民俗專家以及民俗文化資產審議委員,對於國定民俗文化資產的民俗核心價值進行內容講解,並嘗試分析不同類型的國定民俗之差異性與個別特色。由於民俗研究與觀察者本身必須走入民間,進入庶民生活,才能體會認知之任何一項民俗與當地居民生活間的彼此鍊結。因此,本課程會要求修習者分組,每一組必須至少尋找一項國定民俗做親自體驗、参與民俗活動的對象,並將過程撰寫學習研究報告或影像紀錄呈現該小組之文化詮釋觀點。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無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我國各縣市民俗文化資產
|
|
|
|
2
|
我國各縣市民俗文化資產
|
|
|
|
3
|
我國22項重要民俗文化資產概述
|
|
|
|
4
|
我國22項重要民俗文化資產概述
|
|
|
|
5
|
鷄籠中元祭與新竹褒忠義民爺祭典
|
|
|
|
6
|
鷄籠中元祭與新竹褒忠義民爺祭典
|
|
|
|
7
|
清明節(停課)
|
|
|
|
8
|
與媽祖遶境進香有關之國定民俗-西港刈香國定民俗概述
|
|
|
|
9
|
拉阿魯哇族聖貝祭
|
|
|
|
10
|
鄒族部落、CUBA與MAYASVI 國定民俗
|
|
|
|
11
|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
|
|
|
|
12
|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
|
|
|
|
13
|
國定民俗內門迎佛祖
|
|
|
|
14
|
國定民俗東山迎佛祖
|
|
|
|
15
|
口湖牽水藏
|
|
|
|
16
|
口湖牽水藏
|
|
|
|
17
|
研究生繳交影像紀錄並做口頭報告
|
|
|
|
18
|
研究生繳交影像紀錄並做口頭報告
|
|
|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系所
|
具備獨立研究與學術論文寫作之能力。
|
5
|
02
|
系所
|
具備臺灣文化相關文獻蒐集、彙整、書寫與論述之能力。
|
5
|
03
|
系所
|
具備臺灣文化理論與方法論之能力。
|
5
|
04
|
系所
|
具備臺灣民俗宗教、文化資產研究與文化行政之能力。
|
5
|
05
|
系所
|
具備臺灣區域開發、海洋文化與族群文化研究之能力。
|
4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雙語能力
|
4
|
2
|
跨域能力
|
5
|
3
|
解決問題與研究能力
|
5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備註 Remarks
|
1916(大正5年) 杉山靖憲《臺灣名勝舊蹟誌》臺北:臺灣總督府。 1930(昭和5年)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地方課《本島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概況: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調查案要項》。 1997 曾永義《臺灣傳統戲曲》,臺北:臺灣東華。 陳丁林《南瀛藝陣誌》,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8 曾永義《我國的傳統戲曲》,臺北:漢光。 2000 黃文博《臺灣民間藝陣》,臺北:常民文化。 2001 林茂賢《臺灣傳統戲曲》,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2002 成學藝研所《臺灣傳統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成功大學藝研所。 2003 陳仲彥《臺灣的藝陣》臺北:遠足文化。 2005 尹章義《文化資產保存法概論》,臺北:文笙書局。 2006 黃卓權《2005 褒忠亭義民節大隘聯庄祭典專輯》,北埔,2005 褒忠亭義民節大隘聯庄祭典委員會。 2010 吳永華《臺灣歷史紀念物――日治時期臺灣史蹟名勝與天然紀念物的故事》,臺中:星辰。 戴文鋒《東山鄉志》,臺南縣東山鄉公所出版。 戴文鋒《在地的瑰寶——永康的民俗祭儀與文化資產》,永康市公所出版。 戴文鋒《永康的歷史遺跡與民間信仰文化》,永康市公所出版。 2012 丁招弟《雲林藝陣誌》,雲林縣文化處。 2014 戴文鋒《重修屏東縣志民間信仰》,屏東縣政府。 (二)論文 1985 邱坤良〈臺灣的皮影戲〉,《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臺北市:遠流。 1990 〈請維護客家整體形象──從義民爺祭典三包案說起〉,《客家》31期。 1993 陳民雄〈鷄籠中元祭掠影〉,《攝影天地》206期。 1996 黃文博〈金湖港牽水挰──雲林縣口湖鄉蚶仔寮萬善爺的故事〉,《民俗曲藝》101期。 陳益裕〈吉貝耍.平埔族的老部落〉,《南瀛文獻》41期。 1997 徐雨村〈雲林縣六房天上聖母的祭祀組織〉,《臺灣文獻》48卷1期。 1998 〈鷄籠中元祭〉,《臺灣教育》573期。 1999 戴文鋒〈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以《民俗臺灣》為分析場域〉,中正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 林志秋〈漢化平埔族村落的神聖空間──以臺南縣東山鄉吉貝耍聚落為例〉,《臺灣人文》3期。 2003 陳益裕〈平埔族部落吉貝耍.尪姨李仁記走了〉,《南瀛文獻》2期。 黃明雅〈七股區竹橋牛犁歌陣初探〉,《臺南文獻》4期。 2005 洪孟啟、郭麗敏〈國際教科文組織無形文化資產認定及在地行動研究計畫〉,宜蘭:國立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2006 洪孟啓〈文化資產保存的世界潮流──從有形到無形〉,《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154期。 呂玫鍰〈傳統的再製與創新:白沙屯媽祖進香的「行轎」儀式與徒步體驗之分析〉,《民俗曲藝》158期。 周政賢〈刈香前鋒蜈蚣陣──臺南五大香蜈蚣陣的觀察比較〉,《南瀛文獻》5期。 2007 李秀娥〈金湖港蚶仔寮開基萬善祠牽水□的儀式與緣起〉,《歷史月刊》236期。 2008 戴文鋒〈日治時期臺灣風俗記錄要覽〉,《臺灣學通訊》24。 呂玫鍰〈社群建構與浮動的邊界:以白沙屯媽祖進香為例〉,《臺灣人類學刊》6卷1 期。 2009 黃文博〈臺南縣西港鄉慶安宮的「香醮文化」〉,《傳藝》82期。 2010 黃名宏〈西港仔香境傳統陣頭的入館儀式〉,《南瀛文獻》9期。 黃名宏〈地方開發經驗的投影──西港仔香傳統陣頭的人文意象,《民俗與文化》6期。 2011 黃璿瑋〈口湖牽水藏--舊金湖港的慘烈水災及其衍生之特殊祭儀〉,《臺灣民俗藝術彙刊》7期。 張彥凱〈吉貝耍夜祭中「牽曲」的文化意義〉,《臺灣音樂研究》7期。 2012 范明煥〈新埔義民爺祭典的文化內涵、演變與特色〉,《新竹文獻》50期。 陳世虎〈雲林口湖地區牽水□(狀)探究〉,《雲林文獻》54期。 王駿原〈輪祀圈與聚落的對話--以雲林縣六房媽過爐聚落為例〉,《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3期。 2014 黃漢偉〈信仰、記憶與建構:談六房媽過爐〉,《民俗曲藝》186期。 2016 吳碧惠〈多樣統一──[車藏]、牽水[車藏]及其儀式象徵〉,《臺南文獻》9期。 黃名宏〈西港刈香的宋江系統武陣〉,《臺南文獻》10期。 吳明勳〈打造神舟:西港刈香的王船製作〉,《臺南文獻》10期。 洪瑩發〈代天宣化:西港刈香的王府科儀〉,《臺南文獻》10期。 謝國興〈文獻足徵:西港刈香的醮事簿〉,《臺南文獻》10期。 林長正〈王醮和瘟:西港刈香的道壇科儀〉,《臺南文獻》10期。 賴建宏〈東竹林牛犁歌陣〉,《臺南文獻》10期。 李佩儒〈雙張廍大鼓花陣〉,《臺南文獻》10期。 李佩儒〈公塭仔溪埔寮蜈蚣陣〉,《臺南文獻》10期。 劉懷仁〈烏竹林金獅陣〉,《臺南文獻》10期。 賴建宏〈東竹林牛犁歌陣〉,《臺南文獻》10期。 徐雨村〈「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與地方實踐:以「雲林六房媽過爐」為例〉,《民俗曲藝》193期。 謝貴文〈神明的標準化──從老二媽、玉二媽、六房媽的傳說談起〉,《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2期。 潘朝成、段洪坤〈文化復振下的認同──以西拉雅族吉貝耍部落為例〉,《臺灣原住民研究學報》6卷1期。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講述
|
60 %
|
討論
|
20 %
|
問題導向學習
|
2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課堂參與
|
30 %
|
個人口頭報告
|
30 %
|
作業撰寫
|
40 %
|
總和 Total |
100 %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