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2 學年度 第 1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夜) 諮輔所碩專二(夜)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228005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質性研究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Qualitative Research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3 /
3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選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王振圍、鄭珮嘉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一,節次C、D、E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A311
|
Office Hours
|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SDGs 03.
|
健康與福祉: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健康生活與福祉
|
SDGs 05.
|
性別平權: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
SDGs 17.
|
多元夥伴關係: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1. 瞭解質性研究典範及理論基礎。 2. 瞭解不同質性研究方法的執行方式。 3. 從範例及實作中,產生對質性研究的興趣。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無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課程介紹、為質性研究暖身:問題意識的形成
|
講述、討論
|
教學大綱 鈕20
|
(王)
|
2
|
為何是質性研究?優勢與典範
|
講述、討論
|
鈕1.2.3.9-1.9-2、 潘2、3、蔡美香(2022)
|
主題帶領(王)
|
3
|
諮商輔導的質性研究怎麼做?研究設計 怎麼獲得質性資料?資料收集
|
講述、討論
|
潘6、金樹人(2010) 鈕6-1、6-2、6-4、6-6
|
主題帶領(王)
|
4
|
深度訪談法 怎麼獲得質性資料?進入場域、訪談演練
|
講述、討論、實作演練
|
潘7、余(2005)、萬(2004)、范(1994) 鈕5
|
主題帶領(王)
|
5
|
國慶日調整放假
|
|
|
|
6
|
敘說研究初探 敘說研究是什麼?
|
講述、討論
|
1.心理與諮商敘事研究之展望(林、溫) 2.敘說研究的探索從三本敘說分析研究的比較說起(黃、卓) 3.敘說分析(第一章)
|
導讀(鄭)
|
7
|
敘說研究哲學觀 (是誰的研究視角及研究文本)
|
講述、討論、實作演練
|
1.在互為主體性中建構主體性:以批判實踐取向敘說與對話為方法的教學實踐(林) 2. 敘事探究的社會學想像:個體經驗與社會脈絡的交織(范) 3.分組討論對於不同群體的「看見」
|
導讀、實作(鄭)
|
8
|
人在田野 如何獲得田野資料 (建立關係/如何聽與觀察/設計訪談大綱)
|
講述、討論、實作演練
|
1.行動/敘說探究與相遇的知識(成) 2. 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謝) 3.設計訪談大綱
|
導讀、實作(鄭)
|
9
|
敘說研究分析 分析方式/研究真實性
|
講述、討論、實作演練
|
1.敘事分析方法:由Labov敘事結構與隱喻故事取徑(蔡、洪、劉) 2.敘事意義性、連貫性與對話性:一次治療書寫的敘事理解與分析(李、溫、高) 3.質性研究方法的眾聲喧嘩(林本炫)
|
導讀、實作(鄭)
|
10
|
說一個故事
|
講述、討論、實作演練
|
1.學習成為一個諮商人:自我敘說研究(邱) 2.那兒風光明媚,看你怎麼去追:記述那自我敘事的沿途風景(蔡) 3.逐字稿分析
|
導讀、實作(鄭)、繳交心得報告
|
11
|
共讀:教授說與沒說的事
|
講述、討論
|
畢
|
主題帶領(王)
|
12
|
紮根理論 經驗文本、資料記錄與質性筆記
|
講述、討論
|
鈕6-7、14 黎欣怡、田秀蘭、吳熙琄、王孟甯(2021)
|
主題帶領(王)
|
13
|
現象學與詮釋學研究 焦點團體訪談
|
講述、討論、實作演練
|
鈕12.13、游淑瑜、林宜蘋(2021) 潘8、鈕6-3、釋宗白、金樹人(2010)
|
主題帶領(王)
|
14
|
團體觀察、民族誌研究 期末專題初步討論
|
講述、討論、實作演練
|
鈕6-5、16、18、潘12
|
主題帶領(王)
|
15
|
研究倫理、文化及性別敏感度 怎麼分析質性資料?分析歷程與檢核
|
課堂報告、講述、討論、實作演練
|
鈕4、潘18 潘16、5、鈕6-8、7、8、游淑華、巫珍宜、趙淑珠(2004)
|
主題帶領(王)
|
16
|
資料分析:內容分析、共識分析、質性分析軟體、現象學分析、主題分析、跨資料分析、對偶分析、質性研究結果撰寫與範例
|
講述、討論、實作演練
|
潘15、鈕17、游淑瑜、李維倫(2015) 潘17、鈕21.22.23.24
|
繳交心得報告 專題書面報告(王)
|
17
|
元旦放假
|
|
|
|
18
|
專題成果報告
|
課堂報告、討論
|
|
專題口頭報告(王)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道德力 (Morality)
|
5
|
2
|
自學力 (Self-learning)
|
5
|
3
|
創造力 (Creativity)
|
5
|
4
|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
5
|
5
|
就業力 (Employability)
|
4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系所
|
具備探究及解決問題之研究能力。
|
5
|
02
|
系所
|
具備諮商與輔導之專業知能與實務應用能力。
|
4
|
03
|
系所
|
能在職場中展現具人文關懷、性別與多元文化包容性之作為。
|
5
|
04
|
系所
|
能落實專業倫理規範與行動。
|
5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探究能力
|
5
|
2
|
語文與溝通能力
|
5
|
3
|
創新與實踐能力
|
5
|
4
|
專業知能
|
5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 2020進化版
|
質性研究法進階探索 : 換一副透鏡看世界
|
質性研究 : 理論與應用
|
備註 Remarks
|
王振圍授課 (一)主要讀本 潘淑滿(2022)。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 鈕文英(2020)。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雙葉。 畢恆達(202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20進化版)。小畢。 質性研究實徵文獻: 質量混合 資料分析 蔡美香(2022)。區辨模式沙盤督導對受督焦慮與督導效能之影響:十二次沙盤督導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53(3),687-716。https://doi.org/10.6251/BEP.202203_53(3).0008 研究設計 金樹人(2010)。心理位移之結構特性及其辯證現象之分析:自我多重面向的敘寫與敘說。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8,187-229。https://doi.org/10.7082/CJGC.201009.0187 深度訪談 余貞誼(2005)。質性研究如何進行深度訪談與建立互信關係。婦研縱橫,76,31-47。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37(4),17-23。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25-35。 詮釋現象學 游淑瑜、林宜蘋(2021)。經驗取向暖身歷程研究-心理劇身體暖身活動之運用。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61,57-88。https://doi.org/10.3966/172851862021050061003 焦點團體 內容分析 釋宗白、金樹人(2010)。止觀、無住-「禪修正念團體」對實習諮商心理師自我關注與諮商實務影響之初探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2(1),163-184。https://doi.org/10.6251/BEP.20100423 對偶 資料分析、筆記 游淑華、巫珍宜、趙淑珠(2004)。親子雙方對循環性衝突的知覺分析。應用心理研究,24,183-214。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5609251-200412-x-24-183-214-a 紮根研究 黎欣怡、田秀蘭、吳熙琄、王孟甯(2021)。後現代敘事合作取向團體督導歷程中的督導思維與督導策略。教育心理學報,53(1),199-222。https://doi.org/10.6251/BEP.202109_53(1).0009 現象學分析 游淑瑜、李維倫(2015)。經驗取向督導受督者經驗歷程研究—心理劇導向擬態扮演方式的運用。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2,63-92。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7285186-201504-201505200015-201505200015-63-91
(二)參考書目 Campbell, M. L. & Gregor, F.(2012)。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建制民族誌入門Mapping Social Relations: A Primer in Doing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王增勇、唐文慧、陳伯偉、許甘霖、徐畢卿、陳志軒、梁莉芳譯)。群學。(原著出版年:2002) Strausss, A. & Corbin, J.(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吳芝儀、廖梅花譯)。濤石。【本書原文有2014新版】 胡幼慧(編)(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高等教育。 謝國雄、高穎超、李慈穎、吳偉立、劉怡昀、劉惠純、鄭玉菁、葉虹靈、林文蘭(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作──田野的教與學。群學。 Bernard, H. R. & Ryan, G. W.(2015)。質性研究分析──系統取向Analyzing Qualitative Data: Systematic Approaches(藍依勤、羅育齡、林聖曦譯)。心理。【本書原文有2016新版】 張芬芬(2021)。質性研究法進階探索:換一副透鏡看世界。五南。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敘事研究 喬虹、廖述揚、邱苡家、林勻婷、陳詩穎(2022)。親愛的同學,我其實是……:同志教師出櫃抉擇及其教學經驗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53(3),617-642。 https://doi.org/10.6251/BEP.202203_53(3).0005 行動研究 邱獻輝、鄔佩麗(2004)。親子溝通諮詢團體方案之效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1),35-57。https://doi.org/10.6251/BEP.20040322 廉兮(2012)。從個人到公共──抵抗與轉化的教育行動研究。應用心理研究,53,21-45。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5609251-201203-201301160038-201301160038-21-45
鄭珮嘉授課 (一)主要讀本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8):《敘說分析》。台北:五南 張曉佩、卓秀足譯(2018):《理解敘說探究:以故事的雕琢與分析作為研究》。台北:心理 謝國雄等(2011)《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 林美珠、溫錦真(2018)。臺灣心理與諮商敘事研究之回顧與展望。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3,81-116。 黃馥珍、卓紋君(2009)。敘說研究的探索從三本敘說分析研究的比較說起。輔導季刊,45(3),49-64。 葉安華、李佩怡、陳秉華(2017)。自我敘說研究取向在臺灣的發展趨勢及研究面向。1994-2014 年文獻回顧分析。臺灣諮商心理學報,5(1),68-91。 林香君(2015)。在互為主體性中建構主體性:以批判實踐取向敘說與對話為方法的教學實踐。教育實踐與研究,28(2) 181-212。 范信賢(2013)。敘事探究的社會學想像:個體經驗與社會脈絡的交織。課程與教學,16(1),139-157。 成虹飛(2014)。行動/敘說探究與相遇的知識。課程與教學季刊 ,17(4),1-24。 蔡素琴、洪雅鳳、劉淑慧(2014)。敘事分析方法:由Labov 敘事結構與隱喻故事取徑。臺灣諮商心理學報,2(1), 77-96。 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12)。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需說研究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研究,56,19-53。 林美珠、溫錦真、高倜歐(2014)。敘事意義性、連貫性與對話性:一次治療書寫的敘事理解與分析。臺灣諮商心理學報,2(1),31-50。 邱珍琬(2010)。學習成為一個諮商人:自我敘說研究。應用心理研究,48,141-180。 蔡培元(2017)。那兒風光明媚,看你怎麼去追:記述那自我敘事的沿途風景。應用心理研究,67,181-221。
(二)參考書目 Daiute, C., & Lightfoot, C. (Eds.). (2004). Narrative analysis: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in society. Thousand Oaks,CA: Sage Publications. 吳芝儀校閱(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嘉義:濤石。 畢恆達(2005)為甚麼教授沒告訴我?台北:學富。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台北:心理 蔡素琴、洪雅鳳、劉淑慧(2014)。敘事分析方法:由Labov敘事結構與隱喻故事取徑。臺灣諮商心理學報,2(1)77-96。 吳聰慧、余柏勳、蔡念耘、陳祥美(2019)。心理傳記學方法學之探究:從後實證到後現代的發展。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12(7):17-39。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23-69。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講述
|
25 %
|
討論
|
25 %
|
實作
|
25 %
|
分組報告
|
25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課堂參與與貢獻
|
20 %
|
研讀心得
|
20 %
|
主題帶領
|
30 %
|
專題報告
|
3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補充說明
|
一、課堂參與與貢獻(20%): 本堂課藉由質性研究文獻的研究、討論、範例及實作,來體會質性研究的典範、不同理論特色、執行及分析方式。質性研究重視人與人間的交會、實際投入與感受。因此,出席課程,並參與討論、思考、交流與訪談演練、筆記與分析實作是重要的。 請於每堂課前一個週五24:00前,至少寫1個與主題有關的提問於網路平台。
二、專題研讀與參與心得報告(20%): 於14週課程中選擇2週主題,撰寫研究方法文獻評析及課堂參與心得報告。每篇以A4 1頁為限。需註明學號、姓名、課程日期及主題。請於第10週以前繳交第2~9週1份報告;請於第16週前繳交第10~16週1份報告。
三、主題帶領(30%): 本堂課安排同學負責不同主題的導讀與討論。每個主題報告以30分鐘為限。 第2~15週為課程導讀。每週請於前一個週日24:00前,將報告內容提交至網路平台。
四、研究專題(30%:10%期中初步報告;10%期末書面報告;10%期末口頭報告): 第14週繳交研究專題期中研究構想初步報告,並於課堂報告。內容包括: 1. 「研究主題、諮商輔導研究領域」 2. 「為何想研究此主題」 3. 「研究對象」(含對研究對象的了解、特性描述) 4. 「研究對象所在場域及如何進入田野」 5. 「研究理論 與方法的選擇、研究設計」(針對所選的研究方法及資料分析方法進行(1)文獻回顧;(2)文獻評析)6. 「研究可能會遇到的挑戰、困難與疑問」。 第16週繳交質性研究專題成果報告,內容包括: 1.「研究者與研究主題/領域」 2.「研究問題」 3.「研究方法」(針對所選的研究方法進行(1)文獻回顧;(2)文獻評析) 4.「研究設計」 5.「研究倫理」 6.「訪談大綱」 7.「初步研究成果與小結」(至少含一段逐字稿分析)。 第17、18週研究專題報告口頭分享。
* 報告請採用APA第7版格式撰寫。 * 字形大小12。 * 作業涉及抄襲一律0分計算。 * 所有作業繳交至網路平台。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