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3 學年度 第 2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夜) 教育行政碩專一(夜)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212002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質性研究法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Study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3 /
3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必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呂明蓁、陳得文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陳妤柔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三,節次C、D、E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A208
|
Office Hours
|
呂明蓁:3344/4545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SDGs 04.
|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
SDGs 05.
|
性別平權: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
SDGs 10.
|
減少不平等:減少國內及國家間的不平等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質性研究法」對社會科學的研究生來說,應該並不陌生。相較於量化研究的統計及分析處理,很多研究生會聲稱自己比較喜歡質的研究。然而,甚麼樣的研究主題/問題適合作質性分析?很多研究生即便上完了教育研究法,還是說不出個所以然。過去,我在很多的論文指導中看見研究生的困境:先是聲稱要做質的研究,但卻無法聚焦出研究問題;要不,就是好不容易在逐步的引導或參考過去研究的作法,形成研究計畫(proposal)後,不知如何蒐集資料;或是在努力認真的「蹲完田野」後,面對龐大的資料一籌莫展,裹足不前。 質性的研究方法及基礎並不是單一體系;不是一串研究方法或策略的集合而已。質的研究是一種觀察、思考方式;一種從比較、批判中了解個人研究方法選擇的基礎,將研究行動具體化,由實例中刺激思考和得到寫作的參考。質性研究的演變從單純的「現象探索和描繪」到「理論建構」,再演變至科學知識體系的省思和批判,並將研究納入實踐行動的層次,是一項相當吸引人的功課。 有鑑於近年來教育經營與管理碩士班的研究生進行質性研究的比例越來越多,「質的研究法」納入本所學生的必修課程。本課程共3學分。學期初課程著重在講解及介紹方法論並舉實例解析質性研究如何實作,試圖讓學生能從議題的實作上找到自己論文適用的研究方法。 相信這樣的練習可以協助學生理解自己的未來研究是否適合做質化分析;學期的中後段則針對方法論的整理及彙整、分析質性研究資料的步驟。相信這樣的練習,對完成碩士或博士論文是大有助益的。
教學目標(Course Objectives) (1) 認識質性研究的基本概念、特徵、取徑與理論基礎以及跟量化研究的區別; (2) 練習質性研究的設計要領以及資料蒐集(觀察、訪談與檔案文件/影音/)的方法; (3) 學習質性資料的整理、分析、詮釋與寫作; (4) 探究質性研究中有關信實度、推論與研究倫理的課題; (5) 進行質性研究的實際探究,奠定相關研究的能力並進而改善教育脈絡裡的相關實務 問題(政策、課程與教學等)。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本課程實施16+2週彈性教學方案,其中第17、18週之彈性規劃如下: |
線上教學/討論
|
校內外演講或講座
|
自主學習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2/19 課程介紹,相見歡
|
|
教學大綱
|
|
2
|
2/26認識質性研究 質性研究的典範 研究是什麼?問題如何產生?--研究基本概念質性研究概論
|
|
B&R:1、3 潘(2022)ch1, 2 鈕(2020)ch20
|
實作:發現研究問題
|
3
|
3/5 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與出路 質的研究設計:現象與詮釋基礎
|
|
B&R:6 陳:4、5 鈕(2020)ch3 潘(2022)ch4, 6
|
|
4
|
3/12 研究者與研究的關係(研究者個人因素/身份對研究的影響) 研究參與者之選取
|
|
陳:8 郭志南(2013) 洪昕麟(2021) 鈕(2020)ch5
|
|
5
|
3/19 讀書會:教授需要告訴你什麼?
|
※因學校舉辦身心障礙學生甄試,改為線上上課
|
畢恆達(2020)
|
|
6
|
3/26 *多元族群影展 教室改至A303
|
|
|
Homework :質性研究者的自傳
|
7
|
4/2*運動會補假
|
|
|
Homework :質性研究者的自傳
|
8
|
4/9 現象學與詮釋學、文本(內容分析) 資料蒐集方法II 經驗文本分析範例與實做
|
|
潘(2022)ch16。 瞿海源等:CH9
|
繳交初步研究構想報告
|
9
|
4/16 質性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質性研究之倫理議題 研究倫理 經驗文本分析範例與實做
|
|
鈕(2020):3、4。 陳:7。 潘(2022)ch5, 18
|
分組報告 1 蔡伯謙、黃則文
|
10
|
4/23 研究中的性別 (質性/別研究)
|
|
畢恆達、謝慧娟(2005)(E-22)。周平(2010)(E-48)。 游美惠(E參-48、49)。李淑菁
|
分組報告 2 林孟諠、許淑萍
|
11
|
4/30 扎根理論、敘事與論述分析之比較與運用紮根理論研究法 資料蒐集方法I經驗文本分析範例與實做
|
|
潘(2022)ch15。鈕:12 林本炫(2003)
|
分組報告 3 蔡湘薇 劉羽芯
|
12
|
5/7 行動研究法 資料記錄方法 經驗文本分析範例與實做
|
|
潘(2022)ch10。 Yin:ch7(參考)陳:10-13 Writing Ethnographic Fieldnotes (ch 2、3)
|
分組報告4 吳佳穎、邱譯霈
|
13
|
5/14 參與觀察法 質性資料的分析:前三階段 經驗文本分析範例與實做
|
|
潘(2022)ch12。 Yin:ch8(參考)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
|
分組報告5 劉昕璇、王瑄賸
|
14
|
5/21 個案研究法 理論的形成 經驗文本分析範例與實做
|
|
潘(2022)ch11 尚榮安譯(2005)個案研究 法。台北:弘智文化
|
分組報告 6 柯亭妘、呂容睿
|
15
|
5/28 敘說探究法與實例 質性資料的分析:後二階段 經驗文本分析範例與實做
|
|
潘(2022)ch15。Yin:ch9 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蔡敦浩,2011)。李鴻昇(2020)
|
分組報告 7 陳曉擎、邱戀土
|
16
|
6/4 民族誌研究法與實例 質性資料的呈現經驗文本分析範例與實做 (補充: 建制民族誌介紹)
|
|
潘(2022)ch17。Yin:ch10 賴文福(譯)(2000)。民族誌學。台北:弘智文化。
|
分組報告 8 徐佩愉、王琇鵲
|
17
|
6/11 文獻蒐集及整理
|
|
B&R:2 Ridley, 2011(參考)
|
實作:文獻查找與文獻資料整理(自主學習)
|
18
|
6/18 期末考(Take home)
|
|
|
線上繳交截止日6/18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公民力 (Citizen)
|
5
|
2
|
自學力 (Self-learning)
|
5
|
3
|
資訊力 (Information)
|
4
|
4
|
創造力 (Creativity)
|
4
|
5
|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
5
|
6
|
就業力(Employability)
|
5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系所
|
培養診斷與處理組織的問題
|
5
|
02
|
系所
|
能應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與管理
|
5
|
03
|
系所
|
能進行獨立研究與學術發展
|
5
|
04
|
系所
|
能擬定與推動組織經營的計畫
|
5
|
05
|
系所
|
能擬定與推動組織變革與創新方案
|
4
|
06
|
系所
|
有效執行組織的溝通與行銷
|
4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探究能力
|
5
|
2
|
語文與溝通能力
|
4
|
3
|
創新與實踐能力
|
4
|
4
|
專業知能
|
4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
一步步教您做文獻回顧
|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
|
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
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
質性研究
|
質性研究
|
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
|
母職任務與學校教育的拔河
|
質性研究寫作
|
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
|
質性研究
|
質化研究設計
|
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
民族誌學
|
質性研究e點通
|
危險與祕密
|
質性研究
|
備註 Remarks
|
(一)主要讀本 (Course Texts): ●(潘)潘淑滿(2022)。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第二版)。台北:心理。 ●(B & R)藍依勤、羅育齡、林聖曦譯(2015)。質性研究分析-系統取向(原作者:H. Russell Bernard, Gery W. Ryan)。台北:心理。 ●周平、林昱瑄主編(2010)。質性/別研究。台北:巨流。 ●(教授)畢恆達(202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20進化版)。台北:小畢。 ●(Ridley)張可婷譯(2011)。一步步教您做文獻回顧(原作者:Diana Ridley)。台北:韋伯。 ●(陳)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鈕)鈕文英(2020)。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三版)。台北:雙葉。 ●謝國雄等(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作—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 ●(Yin)李政賢譯(2021)。質性研究:從開始到完成(第二版)。(Robert K. Yin 原著,2016出版)。台北:五南。 (二)參考書目 (Supplemental Texts): ●王增勇等譯(2012)。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建制民族誌入門。台北:群學。 ●王宏仁(2019)。不是穿綠色制服的都是軍人:田野想像的落差。載於王宏仁、郭佩宜(主編),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143-167)。台北:左岸。 ●呂明蓁、林津如、唐文慧審訂(2007)。《母職任務與學校教育的拔河》。台北:高等教育。 ●呂美枝(2007)。媽媽不笨,小孩也不笨:新移民及其子女的自我概念與族群認同。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編),新移民子女教育(137-156)。台北:冠學。 ●李政賢譯(2011)。質性研究寫作(Harry F. Wolcott原著,2009出版)。臺北市:五南。 ●尚榮安譯(2005)。個案研究法。台北:弘智文化。 ●林本炫(2003)。〈紮根理論研究法評介〉。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171-201。 ●林彩岫、林惠蘭、鍾才元(2012)。新移民子女之雙族裔族群身分認同。載於林彩岫(主編),多元文化教育: 新移民的原生文化與在地適應(93-109頁)。台北市:五南。 ●胡幼慧編(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二版)。台北:巨流。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Maxwell, Joseph A.著。台北:心理。 (Read Ch5~7) ●鈕文英(2012)。國內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之書目。載於鈕文英(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附錄二,1-20)。台北市:雙葉。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事探究(Jean D. Clandinin & Michael F. Connelly原著, 2000出版)。臺北市:心理。 ●賴文福譯(2013)。民族誌學(第三版)。David M. Fetterman著。台北:揚智。 ●劉世閔編(2007)。質性研究e 點通。高雄:麗文。(教導質性研究軟體,NVivo) ●秘舒、凌敏華譯(2002)。學作工:工人階級子弟為何繼承父業。南京試:譯林。 ●謝國雄(2010)。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二版)。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嚴祥鸞編(1998)。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三民。 ●王姝文(2018)。溫柔而堅持的擺渡者─國中階段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與適應歷程之紮根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耀誠(2018)。漂流後的重新掌舵一個都市原住民族的族群認同歷程之自我敘說(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江淑華(2018)。從文化霸權分析臺南市國民中學家長對同志教育觀點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李鴻昇(2020)。母親罹患思覺失調症之子女家庭角色轉換歷程之敘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佩萱(2021)。指導高中生運用APP進行音樂創作之協同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吳怡慧(2011)。陽剛少女國中校園性別操演的敘事探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示範大學,台北市。 ●洪昕麟(2021)。音樂教師性別平等意識發展歷程之自我敘說(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郭志南(2013)從一位寫不出論文的研究生說起:逆寫社會工作專業帝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徐若瑄(2020)。互聯網時代藝人轉型策略之初探性研究:以徐若瑄為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戴弘鈞(2016)。學校領導動力之個案研究:國民中學校長帶領學校教學創新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周培萱、張惠甄(2004)。以焦點團體研究法探討女大學生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健康管理學刊,2(2),161-175。 ●施偉隆(2009)。從現象學的觀點對質性研究的省思。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2(1),127-152。 ●倪進誠(2004)。參與觀察法在旅遊行為研究上的應用─一個貼近人地互動的思考設計。社會科教育學報,7,53-87。 ●陳向明(1996)。王小剛為什麼不上學了─一位輟學生的個案調查。教育研究與實驗,1,35-45。 ●陳美華(2010)。性化的國境管理:「假結婚」查察與中國移民/性工作者的排除。台灣社會學,19,55-105。 ●梁莉芳(2011)。建制民族誌與改變的契機:以移工團體為研究場域的可能性。台灣社會研究年會會議論文草稿。 ●葉高華(2017)。臺灣民眾的家庭語言選擇。臺灣社會學刊,62,59-111。 ●藍佩嘉(2005)。階層化的他者:家務移工的招募、訓練與種族化。臺灣社會學刊,34,1-57。 ●藍佩嘉(2006)。合法的奴工,法外的自由:外籍勞工的控制與出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4,107-150。 ●張馨文、劉啟民。不當研究行為的事例與探討。 ●賽明成、陳建維(2010)。紮根理論與質性研究:調和觀點。問題與研究,49(1),1-28。 ●Belmont, CA: Wadsworth. (中譯本: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任凱、王佳煌合譯,2005 年出版,台北市: 學富文化) ●Booth, Wayne C., Gregory G. Colomb, and Joseph M. Williams. 2003. The Craft of Research. * (2nd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urawoy, M. (1979). Manufacturing Consen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nother classic.) ●Burawoy, Michael et. al. 1991. Ethnography Unbound: Power and Resistance in the Modern Metropoli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rbin, Juliet and Anselm Strauss. 200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Denzin, N. K. & Yvonna S. L. (2000). Th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Duneier, Mitchell. 1999. Sidewalk.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Read 6 especially “Introduction” and “Appendix.”) ●Emerson, Robert M. (2001). Contemporary Field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Formulations (2nd ed.) Long Grove, IL: Waveland Press, Inc. ●Kvale, Steinar. 1996. Inter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Lofland, John and Lyn Lofland. 2005.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4th ed.) ●Miles, Matthew B. and A. Michael Huberman. 199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n Expanded Sourcebook (2nd ed.). *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中譯本: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張芬芬譯,2005 年出版,台北市: 雙葉書廊) ●Rubin, Herbert J. and Irene S. Rubin. 2005. Qualitative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Hearing Data.*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Robert M. Emerson, Rachel I. Fretz, and Linda L. Shaw. 1995. Writing Ethnographic Fieldnotes.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trauss, Anselm and Juliet Corbin. 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Sonia M. Nieto. (2003). What Keeps Teachers Going?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BSCO Publishing. ●Willis, P. (1977).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A classic.) ●Willis, P. (2000). The Ethnographic Imagination. Cambridge: Polity.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總和 Total |
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平時成績
|
30 %
|
初步研究構想
|
10 %
|
課堂報告
|
30 %
|
期末考
|
3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補充說明
|
平時成績 (30 %) 包括: 上課參與情形、閱讀與上課心得及提問。評量標準以是否能主動提出問題、對問題的回答是否切題與深入、課堂 分組討論紀錄是否言之有物。 第五週起每週一次學習日誌 (課堂中完成),共需繳交6次。 初步研究構想 (10%) 期中考前一週(八)週繳交。 初步研究構想:為何想研究此議題?你目前會如何進行此研究?以質性研究為出發點做考量,面臨的問題/挑戰 為何?……(至少3頁) 分組課堂報告質的研究法的類別 (30%)及書面報告: 分組報告以2人為一組,擇選一個質性研究法理論進行課堂介紹報告並找到一個論文實例進行分析及評論,報告 完後請繳交書面及電子檔案(含上課使用之各項電子檔案,如:PPT) 期末考 (30%):either take home or sit-in test. 以社會科學常使用的論文寫作格式APA 、質性研究方法辨識及使用為範圍。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