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urse首頁

 114 學年度 第 1 學期 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黃彥文教師 課程理論研究 課程大綱

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114 學年度 第 1 學期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課程碩專一(假日班)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課堂教學 、 中文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212001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課程理論研究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Theory of Curriculum Research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3 / 3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必修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黃彥文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星期六,節次8、9、A
上課教室
Classroom
J201
Office Hours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SDGs 11. 永續城鄉: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1. 學生能明瞭「課程理論研究」的意涵與意義
2. 學生能理解「課程理論研究」的典範與方法
3. 學生能理解「課程理論研究」的觀點與論述
4. 學生能活用「課程理論研究」所學,就教學實務現場的課程與教學設計,進行慎思規劃
5. 學生能活用「課程理論研究」所學,就當代課程議題,進行批判性思辨與創造性討論
6. 學生能活用「課程理論研究」所學,轉化為有助於增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研究計畫與實施實踐行動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建議具有「教育概論」、「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教學原理」、「課程發展與設計」之先備修課經驗
* 第一次請來課堂上課,以利後續分組事宜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週次
Week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評量方式
Grading
1 課程介紹+分組+相見歡 【黃彥文老師】 Lecture +師生互動  分組破冰活動+學習先備知識與資源準備  分組大頭合照+姓名 
2 「課程理論研究」導論:意義與意涵 Lecture +微型PBL自主學習  教師自編講義+【1】周淑卿(2002)。誰在乎課程理論? ─ 課程改革中的理論與實務問題。/【2】歐用生(2003)。誰能不在乎課程理論? ─ 教師課程理論的覺醒。/【3】黃政傑 (2004)。 課程理論。/【4】甄曉蘭 (2004)。課程理論發展的歷史回顧與脈絡重建。/【5】歐用生(2019)。課程語錄。  個人note筆記 
3 Workshop Ⅰ:「分組導讀報告」計畫方案的探究與實作 Lecture +微型PBL自主學習  教師自編講義  小組完成【分組導讀報告書面pdf檔】 
4 「科技發展」的「課程研究」典範 Lecture+分組導讀報告+分組協同合作學習Q&A  【1】劉幸 (譯)(2018)。課程編制的科學方法。 /【2】黃彥文& 謝尹佳 (譯) (2019)。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Tyler原著,1949/2017)。ch1、ch2、ch3、ch4  「每位同學」請於課前閱讀指定文獻,並提出「3個與本週主題有關的可相互討論問題」至當週的指定討論區 
5 「實務慎思」的「課程研究」典範 Lecture+分組導讀報告+分組協同合作學習Q&A  【1】施良方 (1997)。實踐模式。/【2】歐用生(2010)。課程理論與實踐的「辯證」。/【3】周淑卿 (2004)。教師的課程知識內涵及其對師資教育的意義。/【4】林佩璇。(2004)。邁向課程實踐理論化的行動研究。/【5】空言無物、行之無悟?-課程行動研究中的實踐反省。  「每位同學」請於課前閱讀指定文獻,並提出「3個與本週主題有關的可相互討論問題」至當週的指定討論區 
6 「多元理解」的「課程研究」典範 Lecture+分組導讀報告+分組協同合作學習Q&A  【1】陳伯璋 (1983)。 課程研究的第三勢力─美國「再概念化」學派課程理論的評介。/【2】歐用生(2006)。課程再概念化-系譜和風貌。/【3】莊明貞 (2002)。後現代思潮的課程研究及其本土實踐之評析。/【4】許芳懿 (2009)。存在體驗課程與自傳-Pinar的高度意識主張。/【5】蔡清田、楊俊鴻 (2010)。課程研究的下一個世代。  「每位同學」請於課前閱讀指定文獻,並提出「3個與本週主題有關的可相互討論問題」至當週的指定討論區 
7 「批判解放」的「課程理解」語言 Lecture+分組導讀報告+分組協同合作學習Q&A   【1】卯靜儒(2002)。個人的/政治的:艾波的權力、知識與教育。/【2】周珮儀 (2001)。追求社會正義的課程理論-H. A. Giroux課程理論之探究。/【3】歐用生 (2003)。披著羊皮的狼。 /【4】丘愛鈴(2003)。綜合活動教科書之潛在課程分析。/【5】林秋美 (2021)。Henry Giroux再現的批判教學論在媒體素養教育上的啟示。  「每位同學」請於課前閱讀指定文獻,並提出「3個與本週主題有關的可相互討論問題」至當週的指定討論區 
8 「美感創生」的「課程理解」語言 Lecture+分組導讀報告+分組協同合作學習Q&A   【1】林逢祺(2013)。知覺優先論-教學歷程中的「覺得」和「懂得」。/【2】歐用生 (2006)。課程美學-教師即藝術家。/【3】周淑卿 (2009)。借鏡於藝術的教學-與「藝術創作者/教師」的對話。/【4】黃政傑 (1987)。教育鑑賞與批評:艾斯納的評鑑理論。/【5】李雅婷(2004)。課程美學取向探究之理論基礎分析。  「每位同學」請於課前閱讀指定文獻,並提出「3個與本週主題有關的可相互討論問題」至當週的指定討論區 
9 期中考 期中考  期中考  【紙筆實作題】:我選用的「課程理論觀點」相關研究計畫的「問題意識」與「可行探究切入點」之初步構想 
10 「學科取向」的「課程規劃」主張 Lecture+分組導讀報告+分組協同合作學習Q&A   【1】黃彥文 (譯)(2020)。「什麼知識最有價值」(Spencer原著)。/【2】葉坤靈 (2008)。書評──赫欽斯「民主社會中教育的矛盾」中的博雅教育理念。/【3】邵瑞珍 (譯)(1995)。教育的過程(01引論)(Bruner原著)。/【4】邵瑞珍 (譯)(1995)。教育的過程(02結構的重要)(Bruner原著)。/【5】邵瑞珍 (譯)(1995)。教育的過程(03學習的準備)(Bruner原著) 【6】邵瑞珍 (譯)(1995)。教育的過程(04直覺思維與分析思維)  「每位同學」請於課前閱讀指定文獻,並提出「3個與本週主題有關的可相互討論問題」至當週的指定討論區 
11 「學生取向」的「課程規劃」主張 Lecture+分組導讀報告+分組協同合作學習Q&A   【1】黃彥文(譯) (2020)。我的教育信念(Dewey原著,1897)。/【2】林寶山、康春枝(譯)(1990)。學校與社會(01學校與社會進步)。/【3】林寶山、康春枝(譯)(1990)。學校與社會(02學校與兒童生活)。【4】林寶山、康春枝(譯)(1990)。兒童與課程。/【5】宋明娟 (2019)。杜威實驗學校的課程理念與實踐。  「每位同學」請於課前閱讀指定文獻,並提出「3個與本週主題有關的可相互討論問題」至當週的指定討論區 
12 「社會取向」的「課程規劃」主張 Lecture+分組導讀報告+分組協同合作學習Q&A   【1】呂正雄(編譯)(1992)。虎牙課程ch2、ch3/【2】白亦方、鍾鴻銘、歐用生(譯)(2014)。學校敢勇於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嗎?(大刪減版)。/【3】李涵玉、陳麗華(2005)。社會重建主義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影響初探。/【4】陳立華、彭增龍 (2004)。社會行動取向的課程與教學。/【5】葉韋伶、陳麗華、彭增龍(2017)。社會設計做為公民教育的實踐模式:一所國小的案例分析。  「每位同學」請於課前閱讀指定文獻,並提出「3個與本週主題有關的可相互討論問題」至當週的指定討論區+個人作業01:「批判媒體識讀」之影片賞析報告  
13 Workshop Ⅱ:活用「批判媒體識讀」的「課程實踐」方法 Video watching + Critical literature analysis  【影片賞析】待訂影片+教師自編學習單  【學習單 01】:「批判媒體識讀」影片賞析與教學問題轉化 
14 Workshop Ⅲ:活用「教育鑑賞評論」的「課程實踐」方法 Video watching + Educational criticism and connoisseurship  【影片賞析】待訂影片+教師自編學習單   【學習單 02】:「教育鑑賞與評論」影片賞析與教學問題轉化 
15 Workshop Ⅳ:活用「生活現象覺知」的「課程實踐」方法 Outdoor experiential learning+ Material collection   【戶外教學】南美二館+司法博物館  【學習單 03】:「戶外體驗學習」田野調查與教學問題轉化 
16 期末考 期末考  期末考  (線上測驗:SDL自評量表 & 學期回顧與反思) 
17 學生自主學習 「課程理論研究」的學習遷移與類化運用(一)  教師自編講義  【1】「課程理論觀點」切入的研究計畫-可投稿的擴展性摘要-至少2000字。或【2】「課程理論實踐」轉化教學活動的教案設計-至少2節課的完整單元。 
18 學生自主學習 「課程理論研究」的學習遷移與類化運用(二)   教師自編講義   【1】線上圓桌論壇形式影片發表。或【2】Canva的A0電子檔海報發表。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編號
No.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編號
No.
類別
Category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01 系所 能應用課程與教學領域之專業知能,進行文獻與實務的省思與批判 0
02 系所 能統整課程與教學理論與實務知能,進行研究、思考與批判 0
03 系所 能探究課程與教學議題並進行論文發表 0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編號
No.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備註   Remarks
* 上課主要教材
-------------------------------------------------------------
教師自編【數位書面教材】上課講義
MOOCs線上教學影片
-------------------------------------------------------------
*專題研討書報
--------------------------------------------------------------
(1-1-3)專題實例研討(一):周淑卿(2002)。誰在乎課程理論? ─ 課程改革中的理論與實務問題。
(1-1-4)專題實例研討(二):歐用生(2003)。誰能不在乎課程理論? ─ 教師課程理論的覺醒。
(1-1-5)專題實例研討(三):歐用生(2019)。課程語錄。(選)
(1-2-3)專題實例研討(一):甄曉蘭 (2004)。課程理論發展的歷史回顧與脈絡重建。
(1-2-4)專題實例研討(二):白亦方(2006)。課程史研究,此其時矣。
(1-2-5)專題實例研討(三):歐用生(2010)。我的課程之旅-台灣課程研究的典範轉移。
(2-1-3)專題實例研討(一):鍾鴻銘 (2014)。《耶魯報告書》的歷史意涵。
(2-1-4)專題實例研討(二):鄭玉卿 (2014)。Spencer的實用課程觀及其在當代課程史上的影響。
(2-1-5)專題實例研討(三) :蔡清田 (2005)。泰勒的課程思想。
(2-2-3)專題實例研討(一):黃繼仁 (2005)。許瓦布的課程思想。
(2-2-4)專題實例研討(二):歐用生 (2010)。課程理論與實踐的「辯證」 。
(2-2-5)專題實例研討(三):林佩璇。(2004)。邁向課程實踐理論化的行動研究。
(2-3-3)專題實例研討(一):鍾鴻銘(2008)。課程研究:從再概念化到後再概念化及國際化。
(2-3-4)專題實例研討(二):許芳懿(2006)。課程概念重建的發展與爭議。
(2-3-5)專題實例研討(三):楊智穎 (2001)。另一個課程領域的來臨-從「課程~朝向新的認同」一書談起。
(3-1-3)專題實例研討(一):楊智穎(2018)。美國Parker學校課程革新的歷史省思及對實驗學校課程的啟示。
(3-1-4)專題實例研討(二):宋明娟 (2019)。杜威實驗學校的課程理念與實踐。
(3-1-5)專題實例研討(三):李玉馨 (2010)。進步的揭示與開創-論杜威學說與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個派別之差異。
(3-2-3)專題實例研討(一):黃政傑 (1982)。 科學的課程理論中心思想、譬喻和現代型式。
(3-2-4)專題實例研討(二):卯靜儒、甄曉蘭(2007)。如何編製課程(導讀)。
(3-2-5)專題實例研討(三):吳美娟 (2007)。課程建構(導讀)。
(3-3-3)專題實例研討(一):鍾鴻銘 (2012)。教育與社會改革:Counts社會重建論的實踐意涵。
(3-3-4)專題實例研討(二):鍾鴻銘 (2006)。H. Rugg教科書爭議事件。
(3-3-5)專題實例研討(三):李雅婷 (2007)。 T. Brameld重建論之教育思想探究。
(3-4-3)專題實例研討(一):葉坤靈 (2008)。書評──赫欽斯「民主社會中教育的矛盾」中的博雅教育理念。
(3-4-4) 專題實例研討(二):葉坤靈 (1995)。赫斯特的博雅教育理論之價值評析。
(3-4-5)專題實例研討(三):王俊斌等人(2017)。通識在線~派代亞計畫導讀。
(3-5-3)專題實例研討(一):黃繼仁 (2009)。科學、課程、與博雅教育。
(3-5-4)專題實例研討(二):陳延興 (2009)。知識與課程。
(3-5-5)專題實例研討(三):黃炳煌 (2002)。課程理論之基礎知識的結構與課程。
(3-6-3)專題實例研討(一):黃永和(2002)。後現代思潮與課程改革一種後現代科學的觀照角度
(3-6-4)專題實例研討(二):莊明貞(2002)。後現代思潮的課程研究及其本土實踐之評析。
(3-6-5)專題實例研討(三):單文經(2002)。 現代與後現代課程論爭之平議。
(4-1-3)專題實例研討(一):歐用生 (2010)。教師是陌生人─「看見」課程決策的陷阱。
(4-1-4)專題實例研討(二):林逢祺(2013)。知覺優先論-教學歷程中的「覺得」和「懂得」。
(4-1-5)專題實例研討(三):林逢祺等人(2010)。Maxine Greene《釋放想像力》的思想及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啟示。
(4-2-3)專題實例研討(一):卯靜儒(2002)。個人的政治的:艾波的權力、知識與教育。
(4-2-4)專題實例研討(二):周珮儀 (2001)。追求社會正義的課程理論-H. A. Giroux課程理論之探究。
(4-2-5)專題實例研討(三):黃政傑 (1986)。潛在課程概念評析。
(4-3-3)專題實例研討(一):黃政傑 (1987)。教育鑑賞與批評:艾斯納的評鑑理論。
(4-3-4)專題實例研討(二):李雅婷(2004)。課程美學取向探究之理論基礎分析。
(4-3-5)專題實例研討(三):周淑卿 (2010)。學習歷程中美感經驗的性質-藝術與科學課堂的探究。
------------其他上課講義之參考資料----------
歐用生 (2003)。課程典範再建構。高雄市:麗文文化。
歐用生 (2004)。課程領導:議題與展望。臺北市:高等教育。
歐用生 (2006)。課程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學富文化。
歐用生 (2010)。課程研究新視野。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 (2019)。課程語錄(壹)(貳)。
黃政傑主編 (2003)。課程思想。
甄曉蘭主編 (2007)。課程經典導讀。
李臣之等人 (2017)。西方課程思潮。
劉育忠 (譯)。教育哲學。Ozmon, H. A & Craver, S. M. (2007).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7th ed.).
簡成熙(譯)。教育哲學導論(第三版)。Knight, G. R. (2010). Issues and Alternatives i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4th edition).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08)
吳靖國 (2000)。教育理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葉學志(1996)。教育哲學。臺北市:三民。
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
林玉體 (2003)。 西洋教育思想史 (第三版)。臺北市:三民。
林玉體 (2010)。 西洋教育史(第十四版)。臺北市:三民。
Pinar, W. F., Reynolds, W. Slattery, P., & Taubman, P. (1995).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 New York, NY: Peter Lang.
Malewski, E.(2010).Curriculum studies handbook: the next moment. New York, NY: Routledge.
------------------------------
黃炳煌譯 (1981)。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R. F. Tyler原著,1949)。臺北市:桂冠。
Spencer, H. (1961).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
Tyler, R. W. (1949).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施良方(1997)。實踐模式。
Schwab, J. (1969). The practical: 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 The School Review, 78(1), 1-23
Schwab, J. (1971). The practical: arts of eclectic. The School Review, 79(4), 493-542
Schwab, J. (1973). The practical 3: translation into curriculum. The School Review, 81(4), 501-522
Schwab, J. (1983). The practical 4: something for curriculum professors to do. Curriculum Inquiry, 13(3), 239-265
------------------------------
陳伯璋(1983)。課程研究的第三勢力─美國「再概念化」學派課程理論的評介
蔡清田、楊俊鴻 (2010)。課程研究的下一個世代。
Pinar (1978). The reconceptualisation of curriculum studies.
-------------------------------
林寶山、康春枝(譯)(1990)。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
單文經編譯(2015)。經驗與教育。
Dewey, J. (1929). My pedagogical greed.
--------------------------------
Bobbitt, F. (1918). Scientific Method in Curriculum-Making. The Curriculu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
呂正雄 編譯(1992)。虎牙課程。花蓮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Original work published in 1939)
白亦方、鍾鴻銘、歐用生(譯)(2014)。學校是否敢建立社會新秩序?
李涵鈺、陳麗華 (2005)。社會重建主義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影響初探。
Benjamin, H.(1933/1972)。The saber-tooth curriculum.
--------------------------------
陸有詮 (譯)(1994)。民主社會中的教育衝突。
McNeil, J. D. (2006).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in thought and action.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Inc. (Ch6) The Academic Curriculum.
Hutchins (1954). Great Books. Ch 2
Adler, M. J. (1982) The Paideia Proposal.
---------------------------------
邵瑞珍 (譯)(1995)。教育的過程。
Bruner, J. S. (1977).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in 1960).
Schwab, J. J. (1964). Structure of the Disciplines: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In G. W. Ford, & L. Pugno (Eds.), The Structure of Knowledge and Curriculum (pp. 6-30). Chicago, IL: Rand McNally.
-------------------------------------
Doll, W. E. (1993). 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
楊深坑(2014)。教育研究的現象學方法。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育哲學:方法篇(pp. 15-44)。臺北市:學富出版社。
李奉儒(2014)。教育研究的詮釋學方法。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育哲學:方法篇(pp. 45-75)。臺北市:學富出版社。
Husserl, E. (1989). The id’ee of Phanoman-ologie. 載於倪爾康 (譯)。現象學觀念。臺北市:桂冠。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26)
Van Manen, M. (2004). 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 Human science for an action sensitive pedagogy (2nd ed.). 載於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 (譯)。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臺北市:濤石文化。(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0)
-------------------------------------
黃彥文(2007)。 Peter McLaren「革命性的批判教育學」思想及其對課程理論的啟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彥文、歐用生,(2018)。從「基本能力」到「核心素養」─ 社會認識論的分析。教育學報
黃彥文、姚明俐 (2017)。霸權的轉移:高中歷史課綱微調事件之論述與再製。教育學報,45(2),25-42
Marx, K. (1990).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 載於伊海宇 (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臺北市:時報文化。(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32)
McLaren, P. (2003). Life in school: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3rd ed.). 載於蕭昭君、陳巨擘 (譯)。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臺北:巨流。(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8)
Freire, P. (200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Myra Bergman Ramos Trans).New York, NY: Bloomsbury.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0)
Apple, M. W. (2004).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New York, NY: Routledge.
------------------------------------
陳伯璋 (主編) (2011)。課程美學。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 (主編) (2011)。教學藝術。臺北市:五南。
周淑卿(2014)。藝術為本的研究方法─ A/r/tography。載於林逢祺、洪仁進 (主編)。教育哲學:方法篇(pp. 183-199)。臺北市:學富文化。
黃彥文(2019)。讓美感開使共鳴:展望臺灣美感教育的未來。臺北市:五南。
Broudy, H. (1988). Aesthetic and curriculum.
Eisner, E. (2002) . What can education learn from the arts about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Eisner, E. (1994).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programs (3rd ed.). Ch3
Eisner, E. (2017). The Enlightened eye: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educational practice.(Ch 4、Ch 5)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百分比
Percentage
講述 20 %
個案研討 40 %
影片欣賞 10 %
專題實作 20 %
分享 10 %
總和  Total 100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評量方式
Grading
百分比
Percentage
學習態度(含出席率、課堂發表與回饋、參與分組活動情形、特殊修良表現加分...等等) 20 %
分組導讀報告(口頭發表+書面) 20 %
個人作業01:「批判媒體識讀」之影片賞析報告 10 %
個人作業02:「教育鑑賞與評論」之影片賞析報告 10 %
個人作業03:整學期的「個人週間提問&回應情形」之彙整合併擋 10 %
個人「期末專題報告」(電子書面pdf檔) 20 %
期末「教學回饋意見問卷」準時填答(老師催促提醒之前,上傳截圖證明至作業區) 5 %
期末考:期末「自主學習自評問卷」 5 %
總和  Total 100 %

成績評量方式補充說明   
*為了公平起見,原則上每次上課均點名;無法出席,請自行上學校教務系統請假。被「學校系統」扣考請自行負責。
*期末時,學校系統上若留有「曠課紀錄」者,本課程「學習態度項目」成績,以「扣總分10分」為原則。
*無正當理由,若「第一次上課缺席」,本課程「學習態度項目」成績,以「扣總分2分」為原則。
*經組員檢舉且確認「為參與分組活動或態度消極」者,本課程「學習態度項目」成績,以「扣總分20分」為原則。
*教師保有期末總成績之「全班調整性加分」或「個別特殊情況是否可及格」等判斷的權利。
*「特殊優良表現加分」項目為教師主觀判定,而不是自己說了算。
*期末考當天會公開各項成績讓同學確認,有問題三天內可提出,無疑義的話,成績一旦送教務處後,一概不再更改。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