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3 學年度 第 1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 視設二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91026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設計史(一)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History of Design Ⅰ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2 /
2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必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范如菀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四,節次8、9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J104
|
Office Hours
|
范如菀:3344/78AB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SDGs 04.
|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本課程以探討設計史內容為主,瞭解時代背景與社會經濟變遷帶給設計之影響,並理解設計史中著名設計背後設計的含意與設計師.藉由瞭解設計史之發展進而學習設計應有的本質與態度.多方面理解設計並多元性探討設計背後的內容。課程內將穿插介紹日本當代設計,理解日本設計師與設計對於當代的影響。
本課程需事前閱讀相關文獻,並視需求要求同學個別或分組進行專題報告。另外需於學期指定之期間,自行前往參觀設計相關展覽,並蒐集資料與閱讀書籍了解設計歷史後,將展覽與設計相關歷史進行彙整於期中或期末進行報告發表。
自行前往參觀之額外交通費用請自行負擔,課程中不帶領同學集體參觀。 期末前視需求,需要同學配合舉辦成果分享發表,其餘於課堂中說明。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推薦設計展:
台灣設計展2024 活動期間:2024年10月26日至11月10日
場地位置:南美館2館、西市場及香蕉倉庫、愛國婦人會館、府城歷史街區等
https://tainan400.tainan.gov.tw/index.php?inter=event&did=43
==========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本課程實施16+2週彈性教學方案,其中第17、18週之彈性規劃如下: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設計史上課須知與內容講解
|
講授
|
|
出席
|
2
|
先了解設計史與藝術史的差異,為什麼要學設計史,設計史概略說明
|
講授
|
進行分組,並且事先了解一些基本的設計分類
|
出席、討論
|
3
|
寇妮卡壺-亞德羅西,了解Alessi品牌(義大利)
|
講授,本週需確認已分組名單
|
隔週需要進行分組報告,請事前搜尋生活中每日會使用到的設計品之歷史內容
|
出席、討論(分組)
|
4
|
帕米歐椅(阿瓦奧圖Alvar Aalto)、分組報告(請報告你每日會使用到的物品設計史)
|
講授,討論
|
需事前搜尋欲報告之日常使用設計品相關歷史
|
出席、討論
|
5
|
雙十節休假
|
|
|
|
6
|
工藝美術運動
|
講解、報告、討論
|
初步了解設計史與美術史,需參考指定教科書
|
出席、討論
|
7
|
設計展介紹
|
講解、報告、討論
|
|
出席、討論
|
8
|
新藝術運動
|
講解、報告、討論
|
需參考指定教科書
|
出席、討論
|
9
|
期中考報告(設計展參訪與歷史探究)
|
報告、測驗
|
同學需事前採訪展覽,並於期中考週發表設計相關展覽內容及歷史相關資料
|
發表
|
10
|
日本的當代設計介紹(平面設計)
|
講解、報告、討論
|
需參考指定教科書
|
出席、討論
|
11
|
日本當代設計介紹(建築設計)
|
講解、報告、討論
|
需參考指定教科書
|
出席、討論
|
12
|
裝飾藝術art deco與當時的設計
|
講解、報告、討論
|
需參考指定教科書
|
出席、討論
|
13
|
包浩斯Bauhaus(1919-1933)
|
講解、報告、討論
|
需參考指定教科書
|
出席、討論
|
14
|
包浩斯包浩斯Bauhaus(1919-1933)
|
講解、報告、討論
|
需參考指定教科書
|
出席、討論
|
15
|
成果發表分享會
|
報告、討論
|
|
出席、發表
|
16
|
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設計(以平面設計為主)
|
講解、報告、討論
|
需參考指定教科書
|
出席、討論
|
17
|
後現代主義建築
|
講解、報告、討論
|
需參考指定教科書
|
出席、討論
|
18
|
期末考
|
|
|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公民力 (Citizen)
|
3
|
2
|
自學力 (Self-learning)
|
5
|
3
|
資訊力 (Information)
|
5
|
4
|
創造力 (Creativity)
|
4
|
5
|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
5
|
6
|
就業力(Employability)
|
5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系所
|
具備美術基礎知識及理論應用能力
|
5
|
02
|
系所
|
具備專業美術創作之能力
|
5
|
03
|
系所
|
具備應用於相關美術文化產業基礎能力
|
5
|
04
|
系所
|
具備參與美術展覽及相關競賽之能力
|
5
|
05
|
系所
|
具備設計創作思考與數位設計創作表現能力
|
5
|
06
|
系所
|
具備專業應用藝術與設計之能力
|
5
|
07
|
系所
|
具備人文思考能力,參與藝術文化展演相關活動
|
4
|
08
|
系所
|
具備團隊分工合作,完成藝術展演活動之能力
|
5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藝術實踐與理論能力
|
5
|
2
|
藝術創意與展演能力
|
5
|
3
|
跨領域融合與應用能力
|
5
|
4
|
藝術專業知能
|
5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世界現代設計 = MODERN DESIGN 1864-1996
|
包浩斯告訴我們的事 : 圖解現代設計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包浩斯 : 現代設計教育的根源
|
日本平面設計美學
|
備註 Remarks
|
臺灣近代視覺傳達設計的變遷-臺灣本土設計史研究(第二版) 林品章 全華出版社 平面設計發展史Graphic Design : A Concise History Richard Hollis 龍溪 當代設計演化論:關鍵運動與經典風格的承先啟後 Lakshmi Bhaskaran 原點 圖解設計行為:做設計,原來有這麼多的可能! Graphic Design Process:From Problem to Solution|20 Case Studies 南西‧斯科勒斯, 湯瑪斯‧威代爾 Nancy Skolos,Thomas Wedell 商周出版 世界史設計 die welt als entwurf 奧托.艾舍Otl Aicher 木馬文化 現代設計史 朱和平/主編 五南 中國設計史 高豐 積木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平時成績
|
30 %
|
作業設計與討論
|
30 %
|
期末考
|
4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平時成績(包含出席率,上課參與態度)
|
30 %
|
專題報告
|
30 %
|
期末考
|
40 %
|
總和 Total |
100 %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