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4 學年度  第 1 學期 |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視覺藝術碩士班 視設系視覺藝術碩士班一年級 |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91010 |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非具象繪畫研究 |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The Study of Non-Figurative Art |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3 /
                                3 |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選修 |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洪明爵 |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二,節次3、4、5 |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H208 |  
                            | Office Hours | 洪明爵:3333/789A |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 非具象繪畫(Non-representational Painting)的研究方向很多元,本課程將以下列重點為目標: 1. 藝術史與流派演變:
 追溯從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到抽象表現主義、極簡主義的發展路徑。並比較歐美抽象繪畫與亞洲(如中國水墨抽象、日本具象解構)之間的差異。
 2. 形式與語言研究:
 構圖原則:非具象畫面中線條、色塊、形狀、節奏、比例的組合規律。
 色彩心理:探討顏色對情緒與感知的影響,以及純色與混色的視覺張力。
 筆觸與材質:不同筆法、厚塗、疊色、刮擦、滴流對觀感的影響。
 空間處理:如何在非具象畫中建立深度感或平面感。
 3. 哲學與理論基礎:
 康丁斯基《藝術的精神性》、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的現代主義純粹形式觀。
 研究「觀看」與「感知」在非具象創作中的作用。
 符號學:將形狀、顏色、結構視為視覺符號,探討其意義生成。
 東方哲思:如道家、禪宗對「空」、「留白」、「無形之形」的影響。
 4. 技術與媒材探索
 新媒材應用:壓克力、混合媒材、金屬粉、數位媒材在非具象中的運用。
 跨媒介創作:將非具象繪畫語言延伸至裝置藝術、影像、數位互動。
 材質實驗:探索顏料肌理、畫布紋理、疊層技法對視覺效果的影響。
 
 
 |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 非具象創作的研究雖然不依賴對現實物象的再現,但要深入且系統化地展開,仍需要一些先驗條件,以確保創作與研究都有理論與技術的支撐。我將它分為三大類: 
 1. 藝術創作的技術基礎:造型與構成能力、色彩與光影知識、熟悉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彩度)與色彩心理效應。能用色彩與明暗建立空間感、氛圍與情感,媒材與技法經驗。
 
 2. 理論與思維基礎
 了解非具象藝術在20世紀的發展脈絡與重要流派(如康丁斯基、蒙德里安、抽象表現主義、極簡主義)。
 能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抽象語言差異(西方形式主義 vs. 東方留白與筆墨觀)。
 具備抽象思維與符號化思維的能力,能將概念轉化為視覺語言。
 3. 觀察與創作心態
 非再現性觀察,從自然、建築、物體中提取形式、線條、色彩,而非具體形象。
 能將感官經驗(視覺、聽覺、觸覺)轉化為抽象表達。
 創意發想與批判性思考,對自己的創作語言有反思能力,能質疑與重構既有形式。
 
 ******重點:具備持續實驗與嘗試錯誤的耐性。
 
 
 |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 1 | 課程簡介 |  |  |  |  
                                    | 2 | 非具象繪畫創作研究分析 |  |  |  |  
                                    | 3 | 創作脈絡研究 | 形式主義的精神性 |  |  |  
                                    | 4 | 創作實踐 |  |  |  |  
                                    | 5 | 創作實踐 |  |  |  |  
                                    | 6 | 現象學-感知的原初性 |  |  |  |  
                                    | 7 | 專題探索 |  |  |  |  
                                    | 8 | 專題探索 |  |  |  |  
                                    | 9 | 校外參訪 | 美術館 |  |  |  
                                    | 10 | 期中創作及研究計劃書撰寫 |  |  |  |  
                                    | 11 | 存在主義與自我表達的路徑 |  |  |  |  
                                    | 12 | 存在主義與自我表達的路徑 |  |  |  |  
                                    | 13 | 工作室參觀 |  |  |  |  
                                    | 14 | 符號與物體(自身) |  |  |  |  
                                    | 15 | 符號與意義(指涉) |  |  |  |  
                                    | 16 | 多重詮釋(延宕) |  |  |  |  
                                    | 17 | 期末評圖 |  |  |  |  
                                    | 18 | 期末評圖 |  |  |  |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 1 | 公民力 (Citizen) | 5 |  
                                        | 2 | 自學力 (Self-learning) | 5 |  
                                        | 3 | 資訊力 (Information) | 4 |  
                                        | 4 | 創造力 (Creativity) | 5 |  
                                        | 5 |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 4 |  
                                        | 6 | 就業力(Employability) | 4 |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 01 | 系所 | 具備藝術理論研究之能力 | 5 |  
                                            | 02 | 系所 | 具備美術創作研究之能力 | 5 |  
                                            | 03 | 系所 | 具備論述與發表之能力,參與相關學術研討或研習活動 | 4 |  
                                            | 04 | 系所 | 具備參與藝術展覽及相關競賽之能力 | 5 |  
                                            | 05 | 系所 | 具備團隊分工合作與溝通協調等參與實務之能力 | 4 |  
                                            | 06 | 系所 | 具備美感教育理論與應用能力 | 4 |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 1 | 藝術實踐與理論能力 | 5 |  
                                        | 2 | 藝術創意與展演能力 | 5 |  
                                        | 3 | 跨領域融合與應用能力 | 4 |  
                                        | 4 | 藝術專業知能 | 5 |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 Abstract painting |  
                                | 備註   Remarks |  
                                | 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rthur C. Danto,林雅琪、鄭惠雯譯,麥田出版,台北,2010 最新現代藝術批判,韋伯文化,Pam Meecham. Julie Sheldon 著,王秀滿譯,新北,2006
 液態現代性 Liquid Modernity,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著,陳雅馨譯,商周出版,2018
 Creswell Bell, Amber, Abstract Painting: Contemporary Painters ,Thames & Hudson, 2023
 安妮·莫辛斯卡, 廖舒婷譯,抽象藝術,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3
 斯蒂芬妮·斯特賴恩, 樊雪媛譯,抽象藝術如何表現世界,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3
 現代藝術理論,Herschel B. Chipp 著,余珊珊譯,遠流出版,2012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 專題實作 | 70 % |  
                                        | 競賽 | 10 % |  
                                        | 討論 | 20 % |  
                                | 總和  Total | 100 %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 出席狀況 | 20 % |  
                                        | 個人口頭報告 | 20 % |  
                                        | 期末考 | 60 % |  
                                | 總和  Total | 100 % |  
 
	
                        
                            
                                | 成績評量方式補充說明 |  
                                | 出席率20% 報告20%
 專題創作60%
 |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