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3 學年度 第 1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視覺藝術碩士班 視設系視覺藝術碩士班一年級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91008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藝術創作與理論研討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Seminars on Theory and Artistic Production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3 /
3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選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高實珩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二,節次8、9、A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B505
|
Office Hours
|
高實珩:4442/89AB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1.對現代與當代藝術理論之分析與評述,探究其特質。 2.培養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方法基礎。 3.增進對現當代美學之理解。 4.結合理論與創作思維經驗,促進思辨、論述與寫作能力。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本課程實施16+2週彈性教學方案,其中第17、18週之彈性規劃如下: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課程說明、概要
|
講述
|
|
|
2
|
(放假)
|
|
|
|
3
|
藝術史觀探討
|
講述與討論
|
|
|
4
|
十九、二十世紀藝術運動及影響
|
講述
|
|
|
5
|
叔本華美學觀點
|
講述
|
|
|
6
|
藝術理論研討
|
講述
|
|
|
7
|
當代創作與理論觀點
|
講述與討論
|
議題討論
|
|
8
|
論述與寫作
|
講述與討論
|
議題討論
|
|
9
|
論述與寫作
|
講述
|
議題討論
|
|
10
|
德勒茲藝術觀點與創作研討
|
講述
|
|
|
11
|
創作理論研究與實踐
|
個案研討
|
|
|
12
|
德勒茲藝術觀點與創作研討
|
講述
|
|
|
13
|
當代創作理論研究與實踐
|
個案研討
|
|
口述報告
|
14
|
德勒茲藝術觀點與創作研討
|
講述
|
|
|
15
|
當代創作理論研究與實踐
|
個案研討
|
|
|
16
|
創作理論研究與實踐
|
個案研討
|
|
|
17
|
創作理論研究與實踐
|
個案研討
|
|
|
18
|
課程總結與評述
|
討論
|
|
書面報告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公民力 (Citizen)
|
5
|
2
|
自學力 (Self-learning)
|
5
|
3
|
資訊力 (Information)
|
3
|
4
|
創造力 (Creativity)
|
4
|
5
|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
4
|
6
|
就業力(Employability)
|
3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系所
|
具備藝術理論研究之能力。
|
5
|
02
|
系所
|
具備美術創作研究之能力。
|
3
|
03
|
系所
|
具備論述與發表之能力,參與相關學術研討或研習活動。
|
5
|
04
|
系所
|
具備參與藝術展覽及相關競賽之能力。
|
3
|
05
|
系所
|
具備團隊分工合作與溝通協調等參與實務之能力。
|
4
|
06
|
系所
|
具備美感教育理論與應用能力。
|
4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藝術實踐與理論能力
|
5
|
2
|
藝術創意與展演能力
|
4
|
3
|
跨領域融合與應用能力
|
4
|
4
|
藝術專業知能
|
5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法蘭西斯.培根 : 感官感覺的邏輯
|
備註 Remarks
|
一、主要讀本: ◎陳瑞文(2022)。外部範式與轉移-德勒茲論繪畫。台北:五南。 ◎Deleuze, Gilles德勒茲,陳蕉 譯(2009)。法蘭西斯.培根:感官感覺的邏輯。台北:國立編譯館。 *Deleuze, Gilles德勒茲,董強 譯(2007)。弗蘭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高實珩(1990)。「西洋美術史觀之變遷研究」,《臺南師院學報》,第33期。國立臺南師範學院,pp.503-522。 二、參考書目: (一)中文 *Argan, Giulio Carlo & Fagiolo, Maurizio,曾堉/葉劉天增譯 (1992)。藝術史學的基礎。台北:東大。 Barthes,Roland(羅蘭.巴特)著,李幼蒸譯(1991)。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Le Degre Zero de L’Ecriture E’lements de Semiologie)。台北市:久大、桂冠聯合出版。 Berger, John約翰.伯格著,劉惠媛譯(2002)。影像的閱讀。台北:遠流。 *Danto, C. Arthur, 林雅琪、鄭慧雯譯(2004)。在藝術終結之後。台北:城邦文化。 Hugh Honour&John Fleming(2001)。世界藝術史。台北:木馬文化。 Phaidon Press Limited編,汪仲 譯(1998)。二十世紀藝術大師。台北:閣林圖書。 Wolfram, Eddie著,傅嘉琿譯(1992)。拼貼藝術之歷史(History of Cllage)。台北:遠流。 王受之(2001)。世界現代美術發展。台北:藝術家出版。 利希特。達達:藝術與反藝術。台北:藝術家。 沃夫林(Heinrich Wölfflin)(1987)。藝術史的原則(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台北:雄獅美術。 高宣揚(2003)。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台北:五南。 ◎陳瑞文(2018)。德勒茲與藝術理論。台北:五南。 ◎陳瑞文(2002)。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葉玉靜主編(1994)。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台北:雄獅。 蕭瓊瑞 主編(1991)。1991台灣藝評選。台北:炎黃基金會。 《現代美術學報》。台北:北美館 (二)外文 Ardenne, Paul(1997). Art—L’âge contemporain. Paris: éd. du Regard. Baudrillard, Jean(1989). <The Precession of Simulacra>. Art After Modernism: Rethinking Representation. New York: Brian Wallis. Belting, Hans(1989). L’Histoire de l’Art est-elle finie?. Nîme: Jacqueline Chambon. Dagen, Ph., Le Bot, M., etc.(1993). L’art aujourd’hui. Paris: éd. Du Félin. Lucie-Smith, Edward(1995). ARTODAY. First Publish Phaidon. Millet, Catherine(1997). L’art contemporain. Paris: éd. Flammarion.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講述
|
40 %
|
討論
|
30 %
|
個案研討
|
3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個人口頭報告
|
35 %
|
個人書面報告
|
35 %
|
課堂參與
|
3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補充說明
|
1.書面(思考、分析、引用文獻與寫作能力) :35﹪ 2.口述報告(邏輯思考、資料蒐集、表達能力):35﹪ 3.課堂參與﹕30%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