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3 學年度 第 1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視覺藝術碩士班 視設系視覺藝術碩士班一年級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91006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公共藝術與文化環境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Public Art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3 /
3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選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董維琇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三,節次3、4、5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H206
|
Office Hours
|
董維琇:3333/789A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SDGs 04.
|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
SDGs 11.
|
永續城鄉: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本課程從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y)研究的觀點著眼,探討當代藝術思潮與公共空間藝術(public art)創作之間的關係,結合美學、藝術史、藝術社會學、人類學與文化研究等西方論述來解讀並啟發藝術創作與環境及空間之間的對話,另一方面探討理論研究的潛在議題。此外,本課程亦關懷藝術與空間美學的社會實踐,特別是社會參與式的藝術創作(socially engaged art practice);從課堂的探討到實地的田野調查,透過台灣案例與國外案例的比較,引導學生省思藝術創作在介入公共空間時所涉及的議題,分析西方論述或案例與台灣、其他亞洲國家社會文化脈絡(socio-cultural context)的異同以及在實行上之適切性,試圖修正理論與實際之差距,重新建構公共空間藝術作為以人、社群(community)、多元文化(multi-culture)、空間、城市與環境為內涵之共同體。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無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本課程實施16+2週彈性教學方案,其中第17、18週之彈性規劃如下: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公共空間、藝術與社會文化脈絡的互動關係
|
課堂授課
|
|
|
2
|
新類型公共藝術: 藝術介入空間
|
課堂授課
|
|
|
3
|
當代藝術思潮與參與式藝術創作
|
課堂授課與報告
|
|
|
4
|
藝術與社群:對話性美學
|
課堂授課
|
|
|
5
|
公共藝術與華人當代藝術:關於 ‘場外藝術’(off-site art)的思辨
|
課堂授課
|
|
|
6
|
當代藝術中的公共空間: 從博物館的白色方塊到流動的藝術空間場域
|
課堂授課
|
|
|
7
|
超越個人主義的美學觀:戰爭或合作? 建築師與藝術家合作的公共藝術計畫
|
課堂授課
|
|
|
8
|
公共空間藝術與城市遠景
|
課堂授課
|
|
|
9
|
藝術村與藝術家進駐議題研討
|
課堂授課
|
|
|
10
|
國外(歐美與亞洲各國)及台灣的藝術家與公共空間藝術案例探討(一)
|
課堂授課
|
|
|
11
|
國外(歐美與亞洲各國)及台灣的藝術家與公共空間藝術案例探討(二)
|
課堂授課
|
|
|
12
|
田野調查:藝術與公共空間、公眾參與之探索(一)
|
田野調查
|
|
|
13
|
田野調查:藝術與公共空間、公眾參與之探索(二)
|
田野調查
|
|
|
14
|
公共空間藝術計畫之事件與爭議探討
|
課堂授課
|
|
|
15
|
公共空間藝術的現況與未來
|
課堂授課與影片賞析
|
|
|
16
|
期末報告
|
|
|
|
17
|
期末報告
|
|
|
|
18
|
期末報告與回饋
|
|
|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公民力 (Citizen)
|
5
|
2
|
自學力 (Self-learning)
|
4
|
3
|
資訊力 (Information)
|
4
|
4
|
創造力 (Creativity)
|
4
|
5
|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
5
|
6
|
就業力(Employability)
|
4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系所
|
具備藝術理論研究之能力。
|
5
|
02
|
系所
|
具備美術創作研究之能力。
|
4
|
03
|
系所
|
具備論述與發表之能力,參與相關學術研討或研習活動。
|
4
|
04
|
系所
|
具備參與藝術展覽及相關競賽之能力。
|
2
|
05
|
系所
|
具備團隊分工合作與溝通協調等參與實務之能力。
|
4
|
06
|
系所
|
具備美感教育理論與應用能力。
|
5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藝術實踐與理論能力
|
5
|
2
|
藝術創意與展演能力
|
3
|
3
|
跨領域融合與應用能力
|
5
|
4
|
藝術專業知能
|
4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備註 Remarks
|
Florian Matzner(ed.)(2004)Public Art: A Reader,Hatje Cantz, Germany
Bennett, S. & Butler, J.(eds.) (2000), Locality, Regeneration& Divers(c)ities, Intellect Books, Bristol
Lacy, Suzanne (ed.) (1995) ‘Mapping the Terrain’, Bay Press Seattle, Washington
Claire Bishop ed. (2006)Participation, co-published by Whitechapel Gallery and The MIT Press
Claire Doherty ed.(2009), Situation, co-published by Whitechapel Gallery and The MIT Press
Lu Pei Yi(2010), ‘Off-site Art Exhibitions as Practice of ‘Taiwanization’ in the 1990s’ in 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Vol.9, No.5, September/Octomber Amy Chen(2010) ‘Return to Society: The History and Politics of Art as Social Intervention—A Look at Taiwan’s Four Phases of Development Since the Fall of Material Law’, in 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Vol.9, No.5, September/Octomber
Hayward Gallery(1999),Cities on the Move--Urban Chaos and Global Change, East Asian Art, Architecture and Film Now,The South Bank Centre Cameron Cartiere and Shelly Willis( eds.)(2008), The Practice of Public Art, , Routledge Sabbagh Karl(2001)Power Into Art,Pegiun books Ltd, London
Wei Hsiu Tung (2003) Art for Social Change: The Role of Artist-in-Residence in Challenging Taiwanese Cultural Identity,Unpublished PhD Thesis, Birmingham Institute of Art and Design, University of Central England
吳瑪悧編,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遠流出版社,2007
林志銘,公共藝術的未來性I,田園城市出版,2009
林志銘,公共藝術的未來性II,田園城市出版,2009
Malcolm Miles 著,簡逸姍譯,藝術.空間.城市:公共藝術與都市遠景,創興出版社,2000
Grant H Kester,吳瑪悧等 譯,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遠流出版社,2006
Harriet F. Senie & Sally Webster 編,美國公共藝術評論,遠流出版社,1999
南條史生 著,藝術與城市:獨立策展人十五年的軌跡,田園城市出版,2004
Catherine Grout 著,姚孟吟譯,黃海鳴審訂,藝術介入空間: 都會裡的藝術創作,遠流出版社,2002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公共藝術圖書系列叢書,藝術家出版社,1997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藝術99系列專輯1-8,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藝術村籌備處,200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彙編(Creative programming in reuse of space: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蕭麗虹、黃瑞茂計畫主持,2003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留下我們的記憶空間—日茂行與苦力群,DVD,陳怡君導演製作
Suzanne Lacy編,吳瑪悧等譯,量貌形繪,遠流出版社,2004
郭文昌 著,公共藝術的美學思維:公共藝術的轉角美學,春輝出版社,2004
李清志等 著,解放公共藝術:破與立之間,台北市文化局,2004
地景風雲DVD,公共電視發行,2004
黃海鳴 著,藝術在街道上的日常工作,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6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講述
|
40 %
|
討論
|
40 %
|
個案研討
|
2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總和 Total |
0 % |
成績評量方式補充說明
|
1.隨堂報告 30%: 本學期課堂論文報告與討論 2.期末專題報告40% (論文報告者繳交A4書面報告及電子檔光牒,評量標準以內容主題70%、課堂發表之表現30%) 3. 課堂參與討論及出席率30%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