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4 學年度  第 1 學期 |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戲劇三 |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72015 |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劇場與表演理論 |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Theory of Theatre and Performance |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3 /
                                3 |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必修 |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厲復平 |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一,節次8、9、A |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ZA207 |  
                            | Office Hours | 厲復平:4444/789A |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 
                                
                                    
                                        | SDGs 04. |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  
                                        | SDGs 16. |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促進和平多元的社會,確保司法平等,建立具公信力且廣納民意的體系 |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 使學生瞭解並掌握各家之戲劇、劇場與表演理論之大要,提升學生欣賞、理解、論述進而創造各種不同類型的劇場與表演的能力。 |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  |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 1 | 課程介紹、敘述的觀點與戲劇的思想 I | 講述、分組討論 |  |  |  
                                    | 2 | 敘述的觀點與戲劇的思想 II、亞里斯多德的戲劇觀 | 講述、分組討論 |  |  |  
                                    | 3 | 戲劇動作論 | 講述、討論 | 《戲劇原理》 |  |  
                                    | 4 | 教師節補假 |  |  |  |  
                                    | 5 | 中秋節放假 |  |  |  |  
                                    | 6 | 戲劇時空的處理 | 講述、討論 | 《戲劇原理》 |  |  
                                    | 7 | 戲劇意志論 | 講述、討論 | 《戲劇原理》 |  |  
                                    | 8 | 戲劇幻覺論 | 講述、討論 | 《戲劇原理》 |  |  
                                    | 9 | 寫實主義、社會寫實主義(Socialist Realism)、自然主義 | 分組報告、討論、講述 |  |  |  
                                    | 10 | 現代主義(Modernism)(表現主義、未來主義、達達、超現實主義…) | 分組報告、討論、講述 |  |  |  
                                    | 11 | 期中考 |  |  |  |  
                                    | 12 | 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史詩劇場(Epic Theatre)與教育劇(Lehrstück) 布萊希特與盧卡奇(Georg Lukács)戲劇觀點的異同 | 分組報告、討論、講述 | 呂正惠〈布萊希特論盧卡奇〉、《現實主義》〈導言〉 |  |  
                                    | 13 | 亞陶(Antonin Artaud)的殘酷劇場(Theatre of Cruelty)、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的貧窮劇場(Poor Theatre) | 分組報告、討論、講述 | 《劇場及其複象》:〈前言:劇場與文化〉、〈殘酷劇場 第一次宣言〉、〈論語言的書簡〉。 〈寂靜地奔跑--專訪陳偉誠〉 |  |  
                                    | 14 | 當代劇場與空間-特定場域表演(site-specific performance)、漫遊劇場 | 分組報告、討論、講述 | 吳思鋒〈2016表演藝術回顧/超越有距離的觀演關係,空間文本說更多故事,現象6:特定場域表演,打開劇場的多樣可能〉,《PAR表演藝術》 黃馨儀〈失效的非典型空間演出──當環境成為布景〉 梁家綺〈到地方看戲,然後回頭 關於劇場會遇地方後的技藝思考〉 許仁豪〈從《船愛》與《步月.火燒》的景觀化展演談起〉 厲復平〈《層中隙》滲透臺南藝術節城市舞臺的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 厲復平〈曳影殘響中的喧囂諸眾——臺東杉原灣美麗灣渡假村飯店建物中的《理想生活》〉 |  |  
                                    | 15 | 當代劇場美學論述 | 分組報告、討論、講述 | Hans-Thies Lehmann《後戲劇劇場》選讀 〈導讀〉、第四章前三節〈綜合法的消解〉、〈夢幻畫面〉、〈聯覺〉、第七章第二節〈空間〉 Christopher Balme 著、白斐嵐 譯,《劇場公共領域》第六章〈分散式劇場美學與全球公共領域〉 |  |  
                                    | 16 | 當代劇場如何關聯現實 | 分組報告、討論、講述 | 里米尼紀錄劇團(Rimini Protokoll) Youtube影片【IWFTheatre】紀錄劇場 - 公開講座 Helga Finter〈審美經驗作為批判性實踐 – 基森大學應用劇場藝術學系1991-2008〉,《應用劇場藝術學 – 德國基森的後戲劇理論與實踐》pp. 17-54. 《日常專家-你不知道的里米尼紀錄劇團》〈導論〉、〈照顧人又同時令人感到不確定的創作方式〉、〈登台現身〉、〈演出從現在開始〉、〈里米尼的空間〉 表演藝術評論台-TT不和諧現場-〈劇場/日常的疆界——素人/業餘表演者的現身/參與〉 |  |  
                                    | 17 | 劇場評論書寫 | 分組報告、討論、講述 | 梁家綺劇評書寫分享 介紹《PAR表演藝術》、表演藝術評論台、ARTalks 表演研究介紹與案例分享討論 |  |  
                                    | 18 | 期末考 |  |  |  |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 1 | 公民力 (Citizen) | 3 |  
                                        | 2 | 自學力 (Self-learning) | 4 |  
                                        | 3 | 資訊力 (Information) | 3 |  
                                        | 4 | 創造力 (Creativity) | 4 |  
                                        | 5 |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 3 |  
                                        | 6 | 就業力(Employability) | 4 |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 01 | 系所 | 具備戲劇與劇場之基礎創作與鑑賞能力 | 5 |  
                                            | 02 | 系所 | 具備兒童及青少年劇場之基礎創作與鑑賞能力 | 4 |  
                                            | 03 | 系所 | 具備規劃與執行戲劇/劇場應用於學校之能力 | 4 |  
                                            | 04 | 系所 | 具備規劃與執行戲劇/劇場應用於社區及相關文化創意產業之能力 | 4 |  
                                            | 05 | 系所 | 能整合跨領域資源,主動關懷社會並服務人群 | 5 |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 1 | 藝術實踐與理論能力 | 5 |  
                                        | 2 | 藝術創意與展演能力 | 4 |  
                                        | 3 | 跨領域融合與應用能力 | 4 |  
                                        | 4 | 藝術專業知能 | 4 |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 戲劇原理 |  
                                        | 現代戲劇講座 : 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 |  
                                        | 應用劇場藝術學 : 德國基森的後戲劇理論與實踐 |  
                                        | 劇場公共領域 |  
                                        | 後戲劇劇場 |  
                                | 備註   Remarks |  
                                | (一) 主要參考書目: 芥川龍之介 著(2009)。文潔若 譯。《羅生門》。台北:遊目族。
 平田織佐 著(2015)。戴開成 譯。《演劇入門》。臺北:書林。
 呂效平 編著(2006)。《戲劇學研究導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布羅凱特 著(1992)。胡耀恆 譯。《世界戲劇藝術欣賞》。台北:志文。
 卡塔琳‧特蓮雀妮 著(2016)。陳佾均 譯。《戲劇顧問:連結理論與創作的實作手冊》。台北:國家兩廳院。
 姚一葦 譯註 (1966)。亞理士多德(Aristotle) 著。《詩學箋註》。台北:中華。
 姚一葦 (2004)。《戲劇原理》。台北:書林。
 耿一偉 主編 (2008)。《『劇場事』特刊:劇場關鍵字》。台南:台南人劇團。
 劉俐 譯註 (2003)。Antonin Artaud著。《劇場及其複象》。臺北: 聯經。
 劉效鵬 譯註 (2008)。亞理斯多德(Aristotle) 著。《詩學》。臺北: 五南。
 鍾明德 (1995)。《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書林。
 劉毓秀、曾珍珍 翻譯 (1984)。《希臘悲劇》。臺北:書林。
 莎士比亞(Shakespeare) 著(2001)。彭鏡禧 譯。《哈姆雷》。臺北:聯經。
 易卜生(Henrik Ibsen) 著(2006)。劉森堯 譯。《玩偶之家》。臺北:書林。
 簡‧哈葳(Jen Harvie) 著(2018)。耿一偉 譯。《劇場與城市》。臺北:書林。
 
 (二) 次要參考書目:
 王秀滿 譯 (2006)。Pam Meecham & Julie Sheldon 著。《最新現代藝術批判》。台北:韋伯文化。
 王婉容 (2000)。《布魯克》。台北:生智。
 石光生 (2008)。《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台北:書林。
 伍蠧甫 林驤華 編輯 (1992)。《現代西方文論選:論現代各種主義及學派》。台北:書林。
 余珊珊 譯(2004)。Herschel B. Chipp 編著。《現代藝術理論I》&《現代藝術理論II》。台北:遠流。
 李渝 (1981)。Alfred H. Barr, Jr. 著。《現代畫是什麼?》。台北:雄獅。
 李漁 (1992)。《閒情偶寄》。台北市 : 長安出版社發行。
 呂正惠(1993)。〈布萊希特論盧卡奇〉。《當代》,85期,頁40-47;86期,頁92-97。
 林克歡 (2005)。《戲劇表現論》。台北:書林。
 姚坤君 (2007)。《演員功課─《求證》的演繹過程》。台北:書林。
 姚瑞中 (2005)。《台灣行為藝術檔案1978-2004》。台北:遠流。
 紀蔚然 (2006)。《現代戲劇敘事觀:建構與解構》。台北:書林。
 孫惠柱 (2006)。《戲劇的結構與解構》。台北:書林。
 耿一偉 譯 (2008)。Peter Brook 著。《空的空間》。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陳允元, 黃亞歷(2016)。《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曹小容 (1998)。《實驗劇場》。台北:揚智文化。
 彭宇薰 (2006)。《相互性的迴盪:表現主義繪畫、音樂與舞蹈》。台北:典藏。
 曾長生 譯 (1995)。Camilla Gray 著。《俄國的藝術實驗》。台北:遠流。
 張育嘉 (2007)。《表演者的秘密:尤金諾‧芭芭及其劇場人類學研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
 張啟豐 主編 (2009)。《戲劇學刊》,第九期,葛羅托斯基專輯。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童道明 主編 (1993)。《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戲劇美學卷》。台北:洪葉文化。
 瞿白音 譯 (2006)。史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y) 著。《我的藝術生活》。台北:書林。
 藍劍虹 (1999)。《現代戲劇的追尋:新演員或是新觀眾?》。台北:唐山。
 藍劍虹 (2001) 。《回到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人作為一種技藝》。臺北:唐山。
 藍劍虹 主編 (2007)。《劇場事4 ─ 布雷希特與觀眾專題》。台南:台南人劇團。
 Brockett, Oscar and Robert Findlay. (1991). Century of Innov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 講述 | 70 % |  
                                        | 討論 | 10 % |  
                                        | 問題導向學習 | 10 % |  
                                        | 分享 | 5 % |  
                                        | 影片欣賞 | 5 % |  
                                | 總和  Total | 100 %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 出席率與課堂參與討論 | 10 % |  
                                        | 隨堂作業及考試 | 20 % |  
                                        | 期中考 | 30 % |  
                                        | 期末考 | 30 % |  
                                        | 小組口頭報告 | 10 % |  
                                | 總和  Total | 100 % |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