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4 學年度  第 1 學期 |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戲劇三 |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72013 |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應用劇場實作 |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Applied Theatre Practice |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2 /
                                2 |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必修 |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王婉容、許瑞芳 |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杜念潔、祝苹綺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四,節次4、5 |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ZD102 |  
                            | Office Hours | 許瑞芳:3333/4567;    王婉容:2222/2345 |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 
                                
                                    
                                        | SDGs 01. | 終結貧窮: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 |  
                                        | SDGs 05. | 性別平權: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  
                                        | SDGs 13. | 氣候行動:完備減緩調適行動,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 |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 一、培養、強化與提升學生具備應用戲劇/劇場之基礎創作與鑑賞能力。 二、培養、強化與提升學生具備規劃與執行戲劇/劇場應用於學校、社區及相關文化創意產業之能力。
 三、培養、強化與提升學生具備整合跨領域資源的能力。
 四、培養、強化與提升學生具備主動關懷社會與服務人群的生命態度。
 
 本課程之主軸,乃培養學生具備進入學校及社區,進行符應年齡層與教學目標的方案。課程之設計,除考量專任師資之專業背景與考量學生知能基礎,另配合來設計跨領域課程。教學主軸結構主要包括下列四個面向:
 1.戲劇教學及社區故事的表現內容與形式探析以及方案設計之要素
 2.與實習單位之聯繫與拜訪,配合少許學校周邊社區中的田野調查與口述歷史訪談
 3.教學以及社區故事之表現主題與形式之設定、研究與發展
 4.堂內試教、修正與檢討以裨在學校及與學校連結的社區實習,產生正面的服務效應
 
 |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 應用劇場概論, 即興創作, 表演, |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 1 | 田野調查與社區文史課程修習1 | 演講筆記及回饋建議 | 上課講義與教學大綱,閱讀口述歷史訪談 | 介紹社區文化環境與議題探討, 分小組工作(排練, 攝影, 設計與行政組)筆記分享與討論, 讀劇一遍殯完成分組, 開始排第一幕的戲 |  
                                    | 2 | 複習上週排練分組工作 | 中秋節放假, 複習演講筆記與回饋建議討論 | 上課報告與,準備社區工作和小學工作及口述歷史訪談閱讀心得 | 小組報告, 排練與未來工作坊, 小組團隊合作、實習討論教學、小組教學 |  
                                    | 3 | 進入社區或探討議題的文化導覽田野調查與社區文史環境研究探索戲劇工作坊.開始分組工作及排練製作(!) | 演講筆記與回饋建議討論 | 上課講義整理分享與田調紀錄與觀察筆記 | 田, 影像拍攝, 設計場勘, 工作規劃, |  
                                    | 4 | 劇本排練製作工作坊1 | 分組工作與 排練(複牌丟本第一段落, p.1-9 | 段落排練組合 | , 小組團隊合作、設計會議報告, 並準備未來替代道具與服裝的安排和配置 |  
                                    | 5 | 劇本排練製作工作坊2 | 分組工作與 排練)(排第二段落, .p.9-16 | 分組進行設計與技術製作工作, 整理訪談紀錄內容 | , 小組團隊合作、設計會議2, 定稿設計開始製作 |  
                                    | 6 | 劇本排練製作工作坊3 | , 大學生排練工作3)(複排第二段落丟本, .9-16 | , 回饋修改 | 設計會議定稿, 一邊開始製作,各組回饋討論,小組團隊合作、實習教學、小組教學 |  
                                    | 7 | 劇場排練製作工作坊4 | , , 排練工作第三段落拉走位排練, p.17-247-24 | 排練工作, | 設計會議報告製作進度和協調, 小組團隊合作、影像構思,實習創作、小組教學 |  
                                    | 8 | 全劇整排, 製作替代道具服裝完成演出之劇場修戲磨戲工作坊1 | 複排第三段落丟本, 下午進行第一次整排, 排練工作坊4 | 修改磨細揣摩劇情關係和情境, | 細磨工作坊2, 影像腳本完成, 小組團隊合作、實習教學、小組教學 |  
                                    | 9 | 第二次整排, 演出劇場修戲磨戲工作坊2 | 第二次整排(1,2,3,4,段整排) | 讀劇內部整排 | 製作完成, 小組團隊合作、實習教學、小組教學 |  
                                    | 10 | 第三次整排,有同學來看排,  持續排練工作坊4 | 修整細部, 配合道具服裝音樂 | 技術協調, 場勘, 技術會議 | 小組團隊合作、影像拍攝與剪接, 實習教學、小組教學 |  
                                    | 11 | 持續創作或進入合作單位演出或進行演出安排規劃 | 週二下午社區彩排與周六下午正式演出, 有觀眾 | 技術會議 | 小組團隊合作、影像拍攝,實習教學、小組教學 |  
                                    | 12 | 持續創作或歸還道具與省思演出優缺點作紀錄 | 內部工技術和反思工作 | 協調會議 | 小組團隊合作、 |  
                                    | 13 | 道具服裝清洗歸還, 小組討論與交流自我檢討 | 小組合作呈現與發表 | 小組合作呈現和發表 | 小組團隊合作、 |  
                                    | 14 | 創作排練或老師分享如何社區提案ppt, 整理檢討結案報告及互評表 | 小組合作呈現發表 | 小組合作呈現與發表 | 小組團隊合作、 |  
                                    | 15 | 創作排練或結案報告的書寫分工與合作, 社區跨領域展演總檢討與結案報告討論 | 展演總檢討初步成果發表檢討 | 讀劇及初步成果發表檢討 | 小組團隊合作、 |  
                                    | 16 | 準備演出或是邀請業師來回饋同學的提案並討論演出的劇場創作方法與美學探討及提案準備工作1 | 跨領域的學習探討和教學探討 | 跨領域環境藝術參與社會的探討 | 小組團隊合作、 |  
                                    | 17 | 進行演出或是分組繼續完成結案報告工作, 社區或TIE劇場創作方法與美學探討及提案準備工作2 | 戲劇創作展演的提案報告, 跨領域學習的困難與問題探討 | 跨領域課程上法及工作會議 | 小組團隊合作、 |  
                                    | 18 | 完成演出並進行檢討結案或完成結案報告, 並討論社區或TIE劇場創作方法與美學探討及提案準備工作3 | 提案準備 | 學期製作工作會議 | 小組團隊合作、 |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 1 | 公民力 (Citizen) | 5 |  
                                        | 2 | 自學力 (Self-learning) | 5 |  
                                        | 3 | 資訊力 (Information) | 5 |  
                                        | 4 | 創造力 (Creativity) | 5 |  
                                        | 5 |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 5 |  
                                        | 6 | 就業力(Employability) | 4 |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 01 | 系所 | 具備戲劇與劇場之基礎創作與鑑賞能力 | 5 |  
                                            | 02 | 系所 | 具備兒童及青少年劇場之基礎創作與鑑賞能力 | 5 |  
                                            | 03 | 系所 | 具備規劃與執行戲劇/劇場應用於學校之能力 | 5 |  
                                            | 04 | 系所 | 具備規劃與執行戲劇/劇場應用於社區及相關文化創意產業之能力 | 5 |  
                                            | 05 | 系所 | 能整合跨領域資源,主動關懷社會並服務人群 | 5 |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 1 | 藝術實踐與理論能力 | 5 |  
                                        | 2 | 藝術創意與展演能力 | 5 |  
                                        | 3 | 跨領域融合與應用能力 | 5 |  
                                        | 4 | 藝術專業知能 | 5 |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 備註   Remarks |  
                                | ★主要課程書單 1、	王婉容(2019)。社區劇場的亞洲展演:社區藝術全球在地化的社會意義與多元新貌。台北市:洪葉文化。
 2、	董維琇(2019)。美學逆襲:當代藝術的社會實踐。台北市:藝術家。
 3、	謝玲玉(1999)。南瀛漁鄉誌。台南縣:台南縣文化局。
 4、	陳秀琍(2017)。台南海線人文小旅行:貓編踏查239個史、景、食。台北市:天下雜誌。
 5、	吳瑪俐(2007)。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台北市:遠流
 6、	吳瑪俐、謝明學、梁錦鋆(譯)(2006)。對話性創作:現在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台北市:遠流。(原作者:Grant Kester)。(原作出版年:2004)。
 7、	張玲玲(譯)(2014)。北川富朗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三年展的10種創新思維(原作者:北川富朗)。台北市:遠流。(原作者:北川富朗)。(原著出版年:2014)。
 8、	曾旭正(2013)。台灣的社區營造(新版):新社會、新文化、新人。新北市:遠足文化。
 9、	天下雜誌記者(2005)。319鄉向前行──台南 高雄 屏東。台北市:天下雜誌。
 10、	周靈芝(2017)。對話之後:一個生態藝術行動的探索。台北市:南方家園。
 11、	周靈芝(2012)。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台北市:南方家園。
 12、	郭佩宜、王宏仁主編(2019)。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出版社:左岸文化。
 13、	趙恩潔、蔡晏霖主編(2019)。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出版社:左岸文化。
 14、	林舜龍(2016)。種子船的奇幻漂航:一場跨越國境的創作之旅。台北市:遠流。
 15、	黃文博(1992)。瘟神傳奇—曾文溪流域王船祭巡禮。台南縣: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6、	戴寶村(2011)。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台北市:玉山社。
 
 雜誌、刊物
 1、	天下雜誌 (2019/6/19第675期 38周年慶刊)。海洋台灣夢,我們要什麼樣的國家?。台北市:天下雜誌。
 2、	海的未來不是夢(2018/10/15特刊)。海的未來不是夢。花蓮縣:財團法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3、	寫寫字 (2018/06/21特刊)。寫寫字《海有。島人》。出版社:寫寫字工作室。
 4、	中衛中心地方創生工作小組(2019/06/15)。地方創生way 01翻轉未來號:改變地方的力量。出版社:中衛。
 5、	中衛中心地方創生工作小組(2019/06/15)。地方創生way 02地方覺醒號:我愛地方。出版社:中衛。
 6、	旬味月刊(2019/07 第40期)。虱目魚。出版:高雄市政府農業局。
 7、	鄉間小路(2019/09  9月號)。蚵仔。出版社:財團法人豐年社。
 本:
 
 Paulo Freire,方永泉譯。2004。《受壓迫者教育學:三十週年版》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台北:巨流。
 Wink, Joan著,黃柏叡&廖貞智譯。2005。《批判教育學:來自真實世界的記錄》。臺北:巨流。
 蔡奇璋、許瑞芳編著。2001。《在那湧動的潮音中─教習劇場TIE》。臺北:揚智。
 許瑞芳。2011。《教習劇場與歷史的相遇—〈一八九五開城門〉與〈彩虹橋〉導演作品說明》
 于善祿。2007。《波瓦軍械庫:預演革命的受壓迫者美學》。臺北:揚智。
 吳音寧。2007。《江湖在哪裡》。臺北:印刻。
 拉吉‧帕特爾(Raj Patel) ,葉家興等人譯。2009。《糧食戰爭》。臺北:高寶
 彭明輝。2011。《糧食危機關鍵報告 台灣觀察》。臺北:商周
 Augusto Boal著,賴淑雅譯。2000。《被壓迫者劇場》Theatre of the Oppressed。臺北:揚智。
 ★參考讀本:
 楊儒門。2007。《白米不是炸彈》。臺北:印刻。
 羅萍.凡恩、伊利莎白.韓德森(Robyn Van En, Elizabeth Henderson),李宜澤等譯。2011。《種好菜,過好生活》Sharing the Harvest: A Citizen’s Guide to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臺北:商周
 藍劍虹主編。2007。《劇場事4—布雷希特與觀眾專題》。台南:台南人劇團。
 賴淑雅 主編 。2006。。《區區一齣戲:社區劇場理念與實務手冊》。台北: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賴淑雅 主編。2009。《劇場事7:社區劇場專題》。台南:台南人劇團。
 藍劍虹。2002。《回到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人作為一種技藝》。台北:唐山。
 Jackson,Tony. 1993. Learning through Theatre—New Perspective on Theatre in Education. London:Routledge.
 Boal,Augusto. translted by Jackson ,Adrian. 1993. Games for Actors and Non-Actor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賴淑雅翻譯,即將出版)
 Willett ,John. 1998. Brecht on Theatre, Hill and Wang/New York, Methuem/London.
 Edited by Schutzman ,Mady and Cohen-Cruz ,Jan. 1995. Playing Boal—Theatre, therapy, activisi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Oddey, A. 1994, Devising Theatre: A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Handbook, London: Routledge.
 J. O'Toole, B. Burton & A. Plunkett,林玫君、歐怡雯譯。2007。《酷凌行動:應用戲劇手法處理校園霸凌和衝突》。台北:心理。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 講述 | 20 % |  
                                        | 專題實作 | 60 % |  
                                        | 討論 | 20 % |  
                                | 總和  Total | 100 %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 小組書面報告 | 10 % |  
                                        | 小組口頭報告 | 10 % |  
                                        | 個人書面報告 | 10 % |  
                                        | 課堂參與排戲與實習 | 50 % |  
                                        | 演出與分享檢討 | 20 % |  
                                | 總和  Total | 100 % |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