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3 學年度 第 1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戲劇三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72013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劇場與表演理論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Theory of Theatre and Performance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3 /
3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必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厲復平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王薏涵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一,節次8、9、A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ZA203
|
Office Hours
|
厲復平:3333/6789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SDGs 04.
|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
SDGs 16.
|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促進和平多元的社會,確保司法平等,建立具公信力且廣納民意的體系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使學生瞭解並掌握各家之戲劇、劇場與表演理論之大要,提升學生欣賞、理解、論述進而創造各種不同類型的劇場與表演的能力。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本課程實施16+2週彈性教學方案,其中第17、18週之彈性規劃如下: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課程介紹、敘述的觀點與戲劇的思想 I
|
講述、分組討論
|
|
|
2
|
敘述的觀點與戲劇的思想 II、亞里斯多德的戲劇觀
|
講述、分組討論
|
|
|
3
|
戲劇動作論
|
講述、討論
|
《戲劇原理》
|
|
4
|
戲劇時空的處理
|
講述、討論
|
《戲劇原理》
|
|
5
|
戲劇意志論
|
講述、討論
|
《戲劇原理》
|
|
6
|
戲劇幻覺論
|
講述、討論
|
《戲劇原理》
|
|
7
|
平田織佐《演劇入門》
|
分組報告、講述、討論
|
《演劇入門》
|
|
8
|
寫實主義、社會寫實主義(Socialist Realism)、自然主義
|
分組報告、討論、講述
|
|
|
9
|
現代主義(Modernism)(表現主義、未來主義、達達、超現實主義…)
|
分組報告、討論、講述
|
|
|
10
|
期中考
|
|
|
|
11
|
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史詩劇場(Epic Theatre)與教育劇(Lehrstück) 布萊希特與盧卡奇(Georg Lukács)戲劇觀點的異同
|
分組報告、討論、講述
|
呂正惠〈布萊希特論盧卡奇〉、《現實主義》〈導言〉
|
|
12
|
亞陶(Antonin Artaud)的殘酷劇場(Theatre of Cruelty)、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的貧窮劇場(Poor Theatre)
|
分組報告、討論、講述
|
《劇場及其複象》:〈前言:劇場與文化〉、〈殘酷劇場 第一次宣言〉、〈論語言的書簡〉。 〈寂靜地奔跑--專訪陳偉誠〉
|
|
13
|
當代劇場與空間-特定場域表演(site-specific performance)、漫遊劇場
|
分組報告、討論、講述
|
厲復平〈《層中隙》滲透臺南藝術節城市舞臺的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 吳思鋒〈2016表演藝術回顧/超越有距離的觀演關係,空間文本說更多故事,現象6:特定場域表演,打開劇場的多樣可能〉,《PAR表演藝術》 黃馨儀〈失效的非典型空間演出──當環境成為布景〉 梁家綺〈到地方看戲,然後回頭 關於劇場會遇地方後的技藝思考〉 許仁豪〈從《船愛》與《步月.火燒》的景觀化展演談起〉
|
|
14
|
當代劇場美學論述
|
分組報告、討論、講述
|
Hans-Thies Lehmann《後戲劇劇場》選讀 〈導讀〉、第四章前三節〈綜合法的消解〉、〈夢幻畫面〉、〈聯覺〉、第七章第二節〈空間〉 Christopher Balme 著、白斐嵐 譯,《劇場公共領域》第六章〈分散式劇場美學與全球公共領域〉
|
|
15
|
郭慶亮講座與會後討論
|
講述、討論
|
|
|
16
|
劇場評論書寫
|
分組報告、討論、講述
|
梁家綺劇評書寫分享 介紹《PAR表演藝術》、表演藝術評論台、ARTalks 表演研究介紹與案例分享討論
|
|
17
|
當代劇場如何關聯現實
|
分組報告、討論、講述
|
里米尼紀錄劇團(Rimini Protokoll) Youtube影片【IWFTheatre】紀錄劇場 - 公開講座 Helga Finter〈審美經驗作為批判性實踐 – 基森大學應用劇場藝術學系1991-2008〉,《應用劇場藝術學 – 德國基森的後戲劇理論與實踐》pp. 17-54. 《日常專家-你不知道的里米尼紀錄劇團》〈導論〉、〈照顧人又同時令人感到不確定的創作方式〉、〈登台現身〉、〈演出從現在開始〉、〈里米尼的空間〉 表演藝術評論台-TT不和諧現場-〈劇場/日常的疆界——素人/業餘表演者的現身/參與〉 許仁豪〈從《船愛》與《步月.火燒》的景觀化展演談起〉
|
|
18
|
期末考
|
|
|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公民力 (Citizen)
|
5
|
2
|
自學力 (Self-learning)
|
5
|
3
|
資訊力 (Information)
|
4
|
4
|
創造力 (Creativity)
|
5
|
5
|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
4
|
6
|
就業力(Employability)
|
4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系所
|
具備戲劇與劇場之基礎創作與鑑賞能力
|
5
|
02
|
系所
|
具備兒童及青少年劇場之基礎創作與鑑賞能力
|
5
|
03
|
系所
|
具備規劃與執行戲劇/劇場應用於學校之能力
|
4
|
04
|
系所
|
具備規劃與執行戲劇/劇場應用於社區及相關文化創意產業之能力
|
4
|
05
|
系所
|
能整合跨領域資源,主動關懷社會並服務人群
|
4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藝術實踐與理論能力
|
5
|
2
|
藝術創意與展演能力
|
5
|
3
|
跨領域融合與應用能力
|
4
|
4
|
藝術專業知能
|
4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戲劇原理
|
現代戲劇講座 : 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
|
應用劇場藝術學 : 德國基森的後戲劇理論與實踐
|
劇場公共領域
|
後戲劇劇場
|
備註 Remarks
|
(一) 主要參考書目: 芥川龍之介 著(2009)。文潔若 譯。《羅生門》。台北:遊目族。 平田織佐 著(2015)。戴開成 譯。《演劇入門》。臺北:書林。 呂效平 編著(2006)。《戲劇學研究導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布羅凱特 著(1992)。胡耀恆 譯。《世界戲劇藝術欣賞》。台北:志文。 卡塔琳‧特蓮雀妮 著(2016)。陳佾均 譯。《戲劇顧問:連結理論與創作的實作手冊》。台北:國家兩廳院。 姚一葦 譯註 (1966)。亞理士多德(Aristotle) 著。《詩學箋註》。台北:中華。 姚一葦 (2004)。《戲劇原理》。台北:書林。 耿一偉 主編 (2008)。《『劇場事』特刊:劇場關鍵字》。台南:台南人劇團。 劉俐 譯註 (2003)。Antonin Artaud著。《劇場及其複象》。臺北: 聯經。 劉效鵬 譯註 (2008)。亞理斯多德(Aristotle) 著。《詩學》。臺北: 五南。 鍾明德 (1995)。《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書林。 劉毓秀、曾珍珍 翻譯 (1984)。《希臘悲劇》。臺北:書林。 莎士比亞(Shakespeare) 著(2001)。彭鏡禧 譯。《哈姆雷》。臺北:聯經。 易卜生(Henrik Ibsen) 著(2006)。劉森堯 譯。《玩偶之家》。臺北:書林。 簡‧哈葳(Jen Harvie) 著(2018)。耿一偉 譯。《劇場與城市》。臺北:書林。
(二) 次要參考書目: 王秀滿 譯 (2006)。Pam Meecham & Julie Sheldon 著。《最新現代藝術批判》。台北:韋伯文化。 王婉容 (2000)。《布魯克》。台北:生智。 石光生 (2008)。《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台北:書林。 伍蠧甫 林驤華 編輯 (1992)。《現代西方文論選:論現代各種主義及學派》。台北:書林。 余珊珊 譯(2004)。Herschel B. Chipp 編著。《現代藝術理論I》&《現代藝術理論II》。台北:遠流。 李渝 (1981)。Alfred H. Barr, Jr. 著。《現代畫是什麼?》。台北:雄獅。 李漁 (1992)。《閒情偶寄》。台北市 : 長安出版社發行。 呂正惠(1993)。〈布萊希特論盧卡奇〉。《當代》,85期,頁40-47;86期,頁92-97。 林克歡 (2005)。《戲劇表現論》。台北:書林。 姚坤君 (2007)。《演員功課─《求證》的演繹過程》。台北:書林。 姚瑞中 (2005)。《台灣行為藝術檔案1978-2004》。台北:遠流。 紀蔚然 (2006)。《現代戲劇敘事觀:建構與解構》。台北:書林。 孫惠柱 (2006)。《戲劇的結構與解構》。台北:書林。 耿一偉 譯 (2008)。Peter Brook 著。《空的空間》。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陳允元, 黃亞歷(2016)。《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曹小容 (1998)。《實驗劇場》。台北:揚智文化。 彭宇薰 (2006)。《相互性的迴盪:表現主義繪畫、音樂與舞蹈》。台北:典藏。 曾長生 譯 (1995)。Camilla Gray 著。《俄國的藝術實驗》。台北:遠流。 張育嘉 (2007)。《表演者的秘密:尤金諾‧芭芭及其劇場人類學研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 張啟豐 主編 (2009)。《戲劇學刊》,第九期,葛羅托斯基專輯。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童道明 主編 (1993)。《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戲劇美學卷》。台北:洪葉文化。 瞿白音 譯 (2006)。史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y) 著。《我的藝術生活》。台北:書林。 藍劍虹 (1999)。《現代戲劇的追尋:新演員或是新觀眾?》。台北:唐山。 藍劍虹 (2001) 。《回到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人作為一種技藝》。臺北:唐山。 藍劍虹 主編 (2007)。《劇場事4 ─ 布雷希特與觀眾專題》。台南:台南人劇團。 Brockett, Oscar and Robert Findlay. (1991). Century of Innov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講述
|
70 %
|
討論
|
10 %
|
問題導向學習
|
10 %
|
分享
|
5 %
|
影片欣賞
|
5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出席率與課堂參與討論
|
10 %
|
隨堂作業及考試
|
20 %
|
期中考
|
30 %
|
期末考
|
30 %
|
小組口頭報告
|
10 %
|
總和 Total |
100 %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