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3 學年度 第 1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幼兒教育學系 幼教四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70018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教育社會學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2 /
2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必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陳怡靖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二,節次8、9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J204
|
Office Hours
|
陳怡靖:2233/AB67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1
|
108學年度第1學期
|
獲補助辦理課程成果發表會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SDGs 04.
|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
SDGs 05.
|
性別平權: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
SDGs 16.
|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促進和平多元的社會,確保司法平等,建立具公信力且廣納民意的體系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1.了解教育社會學的發展與主要理論。 2.以教育社會學觀點理解教育現況,引導學生對目前教育課題的關注、分析與批判,進而省思因應作為。 3.了解幼兒教育社會學的相關議題,培養學生關懷社會、實踐教育社會學理念。 4.具備教育社會學專業知識,培養幼教師專業素養,為未來從事教職之準備。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本課程實施16+2週彈性教學方案,其中第17、18週之彈性規劃如下: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導論.課程介紹.分組
|
|
|
|
2
|
中秋節放假
|
|
|
|
3
|
教育社會學的發展與主要理論
|
講述、討論與發表
|
主要讀本第1-2章
|
議題討論與隨堂測驗
|
4
|
社會變遷與教育改革
|
講述、討論與發表
|
主要讀本第3章;社會環境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
議題討論與隨堂測驗
|
5
|
社會階層、社會流動與教育
|
講述、討論與發表
|
主要讀本第4章;幼兒教保服務與社會階層化
|
議題討論與隨堂測驗
|
6
|
教育機會均等:性別與族群
|
講述、討論與發表
|
主要讀本第5章;性別平等教育、原住民族教育
|
議題討論與隨堂測驗
|
7
|
教育與文化
|
講述、討論與發表
|
主要讀本第6章;多元文化與弱勢教育
|
議題討論與隨堂測驗
|
8
|
教育與政治、教育與經濟
|
講述、討論與發表
|
主要讀本第7-8章
|
議題討論與隨堂測驗
|
9
|
期中筆試
|
筆試
|
|
|
10
|
學校與社區
|
講述、討論與發表
|
主要讀本第9章
|
議題討論與隨堂測驗
|
11
|
幼兒園實地觀訪或實務資料蒐集
|
觀察、訪問、記錄、閱讀討論
|
觀察幼兒園或蒐集實務資料有關班級教師教學、課程選擇、與班級經營所涉及之教育社會學議題
|
繳交報告
|
12
|
幼兒園實地觀訪或實務資料蒐集
|
觀察、訪問、記錄、閱讀討論
|
觀察幼兒園或蒐集實務資料有關班級教師教學、課程選擇、與班級經營所涉及之教育社會學議題
|
繳交報告
|
13
|
學校組織與學校文化
|
講述、討論與發表
|
主要讀本第10章;教保服務機構類型
|
議題討論與隨堂測驗(各組繳交題庫)
|
14
|
班級社會體系
|
講述、討論與發表
|
主要讀本第11章
|
議題討論與隨堂測驗
|
15
|
教師角色與師生關係
|
講述、討論與發表
|
主要讀本第12章
|
議題討論與隨堂測驗
|
16
|
課程的社會學分析
|
講述、討論與發表
|
主要讀本第14章;多元文化取向課程觀
|
議題討論與隨堂測驗
|
17
|
期末筆試
|
|
|
題庫測驗+學期總測驗
|
18
|
教育社會學議題研討
|
發表與討論
|
探討議題:「幼兒園教育社會學實務觀察分析」或「 幼兒園教育社會學議題探究」
|
各組繳交報告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公民力 (Citizen)
|
5
|
2
|
自學力 (Self-learning)
|
4
|
3
|
資訊力 (Information)
|
3
|
4
|
創造力 (Creativity)
|
4
|
5
|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
5
|
6
|
就業力(Employability)
|
5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系所
|
了解有關教育目的和價值的主要理論或思想,以建構自身的教育理念與信念
|
5
|
02
|
系所
|
敏銳覺察社會環境對學生學習影響,以利教育機會均等
|
5
|
03
|
系所
|
了解我國教育政策、法規及學校實務,以作為教育實踐的基礎
|
5
|
04
|
系所
|
了解並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社經及文化背景的差異,以作為教學與輔導的依據
|
5
|
05
|
系所
|
了解並運用學習原理,以符合學生個別的學習需求與發展
|
3
|
06
|
系所
|
了解特殊需求學生的特質及鑑定歷程,以提供適切的教育與支持
|
3
|
07
|
系所
|
依據課程綱要/大綱、課程理論及教學原理,以規劃素養導向課程、教學與評量
|
3
|
08
|
系所
|
依據課程綱要/大綱、課程理論及教學原理,以協同發展跨領域/群科/科目課程、教學及評量
|
3
|
09
|
系所
|
具備任教領域/群科/科目所需的專門知識與學科教學知能,以進行教學
|
3
|
10
|
系所
|
掌握社會變遷趨勢與議題,以融入課程與教學
|
5
|
11
|
系所
|
應用多元教學策略、教學媒材及學習科技,以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
3
|
12
|
系所
|
根據多元評量結果調整課程與教學,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
3
|
13
|
系所
|
應用正向支持原理,共創安全、友善及對話的班級與學習環境,以養成學生良好品格及有效學習
|
4
|
14
|
系所
|
應用輔導原理與技巧進行學生輔導,以促進適性發展
|
3
|
15
|
系所
|
思辨與認同教師專業倫理,以維護學生福祉
|
5
|
16
|
系所
|
透過教育實踐關懷弱勢學生,以體認教師專業角色
|
4
|
17
|
系所
|
透過教育實踐與省思,以發展溝通、團隊合作、問題解決及持續專業成長的意願與能力
|
4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探究能力
|
4
|
2
|
語文與溝通能力
|
4
|
3
|
創新與實踐能力
|
4
|
4
|
專業知能
|
5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備註 Remarks
|
主要讀本: 陳奎憙(2012)。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參考讀本: 陳奎憙(2013)。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 陳奎憙主編(2001)。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林郡雯校譯(2007)。教育的社會學分析:學校運作之道。台北:學富。 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生傳(2002)。教育社會學(三版二刷)。台北:巨流。 吳曲輝 譯(1992)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台北:桂冠 厲以賢(1992)。西方教育社會學文選。台北:五南。 Conley, D. (2001). Capital for college:Parental assets and postsecondary schooling.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4, 59-72. De Graaf, N. D., De Graaf, P. M., & Kraaykamp, G. (2000). Parental cultural capital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Netherlands:A refinement of the cultural capital perspectiv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3, 92-111. Lucas, S. R. (2001). 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Education transitions, track mobility, and social background effect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6(6), 1642-1690.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講述
|
70 %
|
討論與發表
|
3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隨堂考與議題討論報告
|
20 %
|
期中筆試
|
20 %
|
期末筆試
|
20 %
|
平常表現(含出缺席與課堂參與)
|
20 %
|
書面報告(主題報告+教社題庫蒐集)107-112
|
20 %
|
總和 Total |
100 %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