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urse首頁

 114 學年度 第 1 學期 應用數學系 陳致澄教師 數學教育概論 課程大綱

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114 學年度 第 1 學期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應用數學系 應數一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課堂教學 、 中文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150007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數學教育概論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Education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2 / 2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必修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陳致澄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星期一,節次A、B
上課教室
Classroom
J102
Office Hours
陳致澄:1445/9AB6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SDGs 01. 終結貧窮: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
SDGs 0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透過數學家與數學教育學家的觀點,介紹這兩種人對於認識論中的數學本質、當前國內外數學教育的理念與目標、未來學生須培養的關鍵能力、當前關於數學教學、學習與評量的理論與實務等議題的差異,進而讓學生學習從不同觀點批判生活中的事務,亦逐步建構學生對於當前國內.外數學教育發展趨勢整體圖像的理解。綜合來說,本課程的具體學習目標羅列如下:
(一) 認識並理解數學的本質。
(二) 認識當前國內外所持的數學教育的理念與目標。
(三)理解21世紀未來公民所需關鍵能力。
(四)釐清關鍵能力與十二年國教素養能力之關聯。
(五)理解當前關於數學教學、學習與評量的理論與實務。
(六)能針對當代數學教育議題提出批判與反思的觀點。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本課程實施16+2週彈性教學方案,其中第17、18週之彈性規劃如下:
(1)第17週-自主學習1-自行選擇一個台南市區的名勝古蹟,尋找此名勝古蹟的在地化文物,該文物需含有數學的味道,
並以此文物為設計基底.設計出一到蘊含解謎的試題,於期末考週的週五23:59前上傳至e-course。
(2)第18週-自主學習2-回顧自己一學期以來所學的內容,將自己所學以AI寫成一首詩、創作成一首歌以及繪製成一幅畫
【本作業於第18週期中考週週五23:59前上傳繳交至e-course】。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本課程實施16+2週彈性教學方案,其中第17、18週之彈性規劃如下:
自主學習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週次
Week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評量方式
Grading
1 課程介紹      
2 數學的本質(一)     前測試卷 
3 數學的本質(二)      
4 數學的本質(三) 數學的本質:數學教育的觀點     
5 數學教育理念與目標(一) 美國教改2061計畫 &臺灣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     
6 數學教育理念與目標(二) 美國國家課程:共同核心標準 & 臺灣數學課程綱要     
7 數學教育理念與目標(三) 世界各國的素養導向課程發展     
8 21世紀的關鍵能力 3R→4C觀點 & 十二年國教三面九項     
9 期中考      
10 數學素養的培養 數學素養的培養     
11 數學教育的理論基礎(一)      
12 數學教育的理論基礎(二)      
13 數學學習與教學      
14 數學學習評量      
15 數學教育研究(一)      
16 數學教育研究(一)     本課程預計實施16+2週之試行 
17 自主學習1      
18 自主學習2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編號
No.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1 公民力 (Citizen) 3
2 自學力 (Self-learning) 4
3 資訊力 (Information) 3
4 創造力 (Creativity) 3
5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4
6 就業力(Employability) 4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編號
No.
類別
Category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01 系所 學生具備數學思考與推理能力 3
02 系所 學生擁有數學應用與解決問題能力 4
03 系所 學生具備代數、離散、統計及科學計算能力 3
04 系所 學生具有小學數學之專業教學能力 4
05 系所 學生具有跨領域之科學知識 4
06 系所 學生擁有閱讀討論與發表之專業能力 3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編號
No.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1 語文能力 3
2 溝通與合作能力 5
3 創新與實踐能力 4
4 專業知能 4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備註   Remarks
(一)主要閱讀文獻
J1:王鑫(2013)。美國教改2061計畫。科學發展,486,66-72。
J2:張佳琳(2013)。美國國家課程時代的來臨:各州共同核心標準之探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9(2),1-32。
JX-1:劉柏宏(2004)。從美國「數學戰爭」看臺灣的數學教育。數學傳播,28(4),3-16。
JX-2:鍾靜(2005)。論數學課程近十年之變革。教育研究月刊,133,124-134。
B1: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J1-1:蕭志如(2012)。以數學模型看世界~談數學建模。教師天地,176,24-30。
J1-2:楊凱琳、林福來、蕭志如(2012)。數學建模評量規準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0(4),319-342。
J1-3:黃志賢(2014)。數學建模-社會文化與集體論證的觀點。科學教育學刊,22(3),237-258。
J2-1:林碧珍(2015)。國小三年級課室以數學臆測活動引發學生論證初探。科學教育學刊,23(1),83-110。
J2-2:林碧珍、鄭章華、陳姿靜(2016)。數學素養導向的任務設計與教學實踐 ──以發展學童的數學論證為例。教科書研究,9(1),109-134。
J3-1:楊凱翔、梁立鑑、譚寧君(2014)。教師協同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表面積學習之影響與效益。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0(1),1-28。
J4-1:陳斐卿、江家瑋、張鐵懷、黃佩岑、單維彰(2015)。數學自由擬題之設計與評量─一個合作的取徑。科學教育學刊,23(2),185-211。
J5-1:溫世展(2011)。融入式診斷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分數學習成效之探究。科學教育學刊,19(5),383-408。
J6-1:徐偉民(2013)。國小教師數學教科書使用之初探。科學教育學刊,21(1),25-48。
J7-1:徐偉民(2013)。國小數學教科書數學問題類型與呈現方式之比較分析─以臺灣、芬蘭、新加坡為例。科學教育學刊,21(2),263-289。
J7-2:徐偉民﹅柯富渝(2014)。臺灣、芬蘭、新加坡國小數學教科書幾何教材之比較。教科書研究,7(3),101-141。


(二)課後補充文獻
JX-3:王浩博(2009)。美國近期中小學課程內涵與取向的研析。載於中小學課程發展之相關基礎性研究2009年成果討論會論文輯。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J2-1:張佳琳(2013)。美國國家課程時代的來臨:各州共同核心標準之探究。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9(2),1-31。
J6-1:張淑怡(2014)。數學教師教科書使用之個案分析:以多面體單元教學活動調整為例。當代教育研究,22(2),133-175。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百分比
Percentage
討論 40 %
專題實作 30 %
分享 30 %
總和  Total 100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評量方式
Grading
百分比
Percentage
期中作業 30 %
期末作業 30 %
自主學習作業 30 %
出席狀況 10 %
總和  Total 100 %

成績評量方式補充說明   
綜合來說,本門課程共計繳交三份作業,請修課同學務必要準時繳交與上傳,如此才能學得輕鬆也過得輕鬆。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