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4 學年度  第 1 學期 |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特殊教育學系 特教二 |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40019 |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特殊教育學生評量實務 |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Practice of Assessment for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3 /
                                3 |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必修 |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朱慧娟 |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謝昀娉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二,節次7、8、9 |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E308 |  
                            | Office Hours | 朱慧娟:2234/ABBB |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 (一)教學目標: 1.能瞭解特殊教育學生鑑定與評量的意義、目的與重要性。
 2.能使用觀察法及評量工具鑑定五類特殊兒童。
 3.能瞭解智力評量的意義。
 4.能應用及解釋特殊教育學生的智力評量。
 5.能應用及解釋特殊教育學生的行為評量。
 6.能編製及運用課程本位評量。
 7.能熟悉動態評量與實作評量之特性與應用方式。
 8.能瞭解特殊教育學生評量現今及未來發展之趨勢。
 9.能依各項評量結果,撰寫個案綜合研判報告。
 10.能依評量資料,為特殊教育學生撰寫個別化教育計畫。
 
 (二)教材大綱:
 1.評量的意義、目的與重要性。
 2.智力評量。
 3.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的結構。
 4.特殊教育學生智力評量的應用與解釋。
 5.特殊教育學生行為評量的應用與解釋。
 6.適應行為量表。
 7.適應行為量表之分析解釋與應用。
 8.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PPVT- R)。
 9.拜瑞-布坦尼卡視覺-動作統整發展測驗(VMI) 。
 10.PPVT-R 與VMI-IV之分析解釋與應用。
 11.課程本位評量之編製及應用。
 12.國語課程本位評量。
 13.數學課程本位評量。
 14.動態評量與實作評量之特性與應用方式。
 15.檔案評量的原理原則與應用方式。
 16.動態評量與實作評量之特性與應用。
 17.特殊教育學生評量現今及未來發展之趨勢。
 18.個案評量報告的撰寫。
 19.綜合研判。
 
 (三)實施方式:
 1.課堂講述與討論。
 2.閱讀指定相關資料。
 3.分組練習操作。
 4.合作學習。
 5.分組個案評量實習與個案綜合研判報告撰寫。
 
 
 |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 特殊教育導論 |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 
                                | *本課程實施16+2週彈性教學方案,其中第17、18週之彈性規劃如下: |  
                                        | 線上教學/討論 |  
                                        | 特殊教育學生評量實作 |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 1 | 課程介紹、導論 | 討論  講解  實作 | 課程大綱 |  |  
                                    | 2 | 智力評量的意義、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的結構、WISC-IV介紹與分組練習操作(I) | 討論  講解  實作 | 上課講義 Nos.  1-5 | 實作評量 |  
                                    | 3 | WISC-IV分測驗介紹與分組練習操作 (II) | 討論  講解  實作 | 上課講義 Nos.  6-10 | 報告 發表 實作評量 |  
                                    | 4 | WISC-V分測驗介紹與分組練習操作 (I) | 討論  講解  實作 | 上課講義 Nos.  11-15 | 報告 發表 實作評量 |  
                                    | 5 | WISC-V分測驗介紹與分組練習操作 (II) | 討論 講解 實作 | 確認各大組個案、上課講義 Nos. 16-20 | 報告 發表 實作評量 |  
                                    | 6 | 魏氏兒童智力量表之分析解釋與應用 | 討論  講解  實作 | 上課講義 Nos.  21-25 | 報告 發表 實作評量 |  
                                    | 7 | 課程本位評量之發展及應用、國語課程本位評量 | 討論  講解  實作 | 上課講義 Nos.  26-30 | 報告 發表 實作評量 |  
                                    | 8 | 數學課程本位評量、成就評量 | 討論  講解  實作 | 上課講義 Nos.  31-35 | 報告 發表 實作評量 |  
                                    | 9 | 期中考試 |  |  | 測驗 |  
                                    | 10 | 拜瑞-布坦尼卡視覺-動作統整發展測驗(VMI) 與VMI-IV之分析解釋 | 討論  講解  實作 | 上課講義 Nos.  36-39 | 報告 發表 實作評量 |  
                                    | 11 | 適應行為量表、適應行為量表之分析解釋與應用 | 討論  講解  實作 | 上課講義 Nos.  40-42 | 報告 發表 實作評量 |  
                                    | 12 | 檔案評量的原理原則與應用方式、動態評量與實作評量之特性與應用 | 討論  講解  實作 | 上課講義 Nos.  43-45 | 報告 發表 實作評量 |  
                                    | 13 | 個案評量資料綜合研判、個案評量報告撰寫之原則與方式 | 討論  講解  實作 | 上課講義 Nos.  46-50 | 報告 發表 實作評量 |  
                                    | 14 | WISC-IV實作評量 |  |  |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  
                                    | 15 | 個案評量報告與討論 | 討論  講解  實作 | 上課講義 Nos.  51-56 | 報告 發表 實作評量 |  
                                    | 16 | 期末考試 |  |  | 測驗 |  
                                    | 17 | 特殊教育學生評量實作 |  |  | 實作評量 |  
                                    | 18 | 線上個案評量報告與討論 | 討論  講解  實作 |  | 報告 發表 實作評量 |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 01 | 系所 | 能具備基本理論知識,了解各類特殊需求學生的特質及需求,並積極參與相關特殊教育活動,以培養適性揚才的理念與態度 | 0 |  
                                            | 02 | 系所 | 能有效利用適當的評量工具與方法,了解特殊需求學生的現況能力與需求,訂定個別化教育與輔導計畫 | 0 |  
                                            | 03 | 系所 | 能因應學生個別需求,設計課程、教材及教學活動,必要時並做彈性調整 | 0 |  
                                            | 04 | 系所 | 能有效應用理論、方法、輔助科技與輔導策略,並與其他相關專業人員合作,以提升特殊需求學生學習潛能與表現 | 0 |  
                                            | 05 | 系所 | 能應用有效的方法與策略,營造有利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與建立良好的行為 | 0 |  
                                            | 06 | 系所 | 能具有溝通協調能力,與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家長建立良好互動與合作關係 | 0 |  
                                            | 07 | 系所 | 能掌握特殊教育脈動,瞭解相關法令規章,提供適當的資訊,以促進學生之權益 | 0 |  
                                            | 08 | 系所 | 能具備特殊教育研究的知能與興趣,進行相關問題探索,解決教學問題,及創新教學方法 | 0 |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 備註   Remarks |  
                                | (一)主要讀本: 
 張世彗、藍瑋琛(2022) 特殊教育學生評量(第九版) 臺北:心理出版社
 
 Taylor, R. L. (2019). Assessment of excep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procedures (8 th ed.).臺北:雙葉書廊總代理
 
 (二)參考書目:
 
 1.Taylor, R. L. (2009). 特殊學生之評量。劉明松譯。臺北:五南。(原著:Assessment of excep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procedures.)
 
 2.Talbott, E., De Los Reyes, A., Kearns, D. M., Mancilla-Martinez, J., & Wang, M. (2023). Evidence-Based Assessment in Special Education Research: Advancing the Use of Evidence in Assessment Tools and Empirical Processes. Exceptional Children, 00144029231171092.
 
 3.Pierangelo, R. & Giuliani, G. A. (2022). Assessment in Special Education: A Practical Approach (6th ed.). Boston: Aylln & Bacon.
 
 4.Audras‐Torrent, L., Miniarikova, E., Couty, F., Dellapiazza, F., Berard, M., Michelon, C., ... & Baghdadli, A. (2021). WISC‐V profiles and their correlate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without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al disorder: Report from the ELENA cohort. Autism Research, 14(5), 997-1006.
 
 5.Weiss, L. G., Saklofske, D. H., Holdnack, J. A., & Prifitera, A. (2019). WISC-V Assessment and Interpretation: Clinical Use and Interpretation. Academic Press.
 
 6.Salvia, J., Ysseldyke, J. E., & Witmer, S. (2016). Assessment in special and inclusive education. (13 th ed.). New York: Houghton-Mifflin.
 
 7.Cohen, L. G. & Spenciner, L. J. (2014). Assessment of Children and Youth with Special Needs (5th ed.). NJ: Pearson Education.
 
 8.陳麗如(2006):特殊學生鑑定與評量(第二版)。臺北:心理出版社。
 
 9.朱慧娟等 (2001):應用課程本位測量題庫系統於學習障礙兒童數學學習之研究。第五屆全球華人學習科技暨第十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央大學。
 
 10.張正芬(1997):自閉症兒童的行為輔導─功能性評量的運用。特殊教育季刊,65,1─7。
 
 11.葉靖雲(1996):三種課程本位數學評量模式的效度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1,35─77。
 
 12.Frisby, C. L., Braden, J. P. (1992). Feuerstein's dynamic assessment approach: Asemantic, logical, and empirical critique.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6, 281-301.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 課堂講述與討論 | 30 % |  
                                        | 閱讀指定相關資料 | 20 % |  
                                        | 分組練習操作 | 10 % |  
                                        | 合作學習 | 10 % |  
                                        | 分組個案評量實習與個案綜合研判報告撰寫 | 30 % |  
                                | 總和  Total | 100 %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 課堂討論及參與: 出席、分組練習操作、測驗倫理 | 15 % |  
                                        | 分組閱讀摘要口頭報告與PowerPoint簡報 | 20 % |  
                                        | 分組個案綜合研判評量報告 | 23 % |  
                                        | 期中考試 | 16 % |  
                                        | 期末考試 | 16 % |  
                                        | 實作評量(WISC-IV) | 10 % |  
                                | 總和  Total | 100 % |  
 
	
                        
                            
                                | 成績評量方式補充說明 |  
                                | 1.課堂討論及參與: 出席、分組練習操作與演示、測驗倫理  15% **基於專業法律與測驗倫理的規範,對於評量工具之所有內容應嚴加保密,絕對禁止以攝影、拍照、影印或錄音等任何形式複製、外洩、散布或轉借他人。如有違反規定,應自負相關法律與賠償責任,且本課程之學期成績以不及格計算
 2.分組閱讀摘要口頭報告與PowerPoint簡報,包括:      20%
 (1)主要中文讀本內容摘要與問題(需要由老師說明、補充或釐清之問題) ,以及需要由老師說明、補充或釐清之歷屆教甄、教檢的相關問題
 (2)主要英文讀本內容(optional, 選做組別視其表現可加學期分數3至8分)摘要與問題(需要由老師說明、補充或釐清之問題)
 **請將上述二部分予以統整,並說明其相異之處
 (3)問題與討論: 蒐集並回答二個歷屆教檢的問答題或回答中文讀本內的二個問答題
 (4)蒐集二個歷屆教甄、教檢的相關問題: 須列出試題出處、年代與在主要讀本的頁數,並須解釋其他誘答選項為何錯誤,其他各組蒐集之試題不得與已講解過之試題重覆,重覆1題扣4分。
 **請將完整之報告檔案於報告前三天晚上10:00前上傳至課程網站,每遲交1天扣10分,報告當天上課前請將PowerPoint簡報檔存至講台電腦桌面,書面報告亦於報告當天繳交。
 (5)修改後之完整報告檔案,請於報告後五天內上傳至課程網站,每遲交1天扣10分。
 3.分組個案綜合研判評量報告23% (請附全組分工表,注意 : 工作分配時,每位組員皆須分配到個別智力測驗、國語及數學課程本位評量編製、施測或分析)
 4.期中考試16%
 5.期末考試16%
 6.實作評量(WISC-IV)10%
 
 |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