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1 學年度 第 2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文資三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34061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區域研究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Regional studies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3 /
3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必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張伯宇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二,節次3、4、5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J503
|
Office Hours
|
張伯宇:2222/89AB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區域研究」在地理學中扮演極為重要的概念,正如學者哈特在其著作中指出區域研究是地理學的最高形式,而學者對於區域概念的界定與研究更是不計其數,並且重要性擴及人文與社會科學的領域。本課程從區域地理的角度探討區域研究的意涵,並延伸至不同學科對區域研究的議題,涵蓋區域、地域與空間概念的釐清、不同學門進行區域研究的取向等,接續探討區域研究中各個重要議題。本課程亦著重個案討論,期望透過個案的探討,引領同學深入認知所身處的生活區域,並反思自我與區域的常識看法。課程目標不只單純介紹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同學能夠主動積極地對區域社群提出批判性理解與分析。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課程介紹、區域的概念與區域研究的範疇
|
講授
|
王洪文,1991,〈區域論〉,《地理思想》,國立編譯館,頁381-402。王秋原、趙建雄和何致中,〈區域地理研究的探討〉,《地理學報》,22:83-102(1997)。陳國川,〈區域地理的回顧與前瞻〉,《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地理教師基礎暨進階研習研習手冊》,2006,174-182頁。
|
|
2
|
區域研究途徑與各類議題
|
講授
|
梁炳琨,〈地理學的區域研究進展與議題、尺度分析〉,《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第 3 卷 第 1 期(2010.12)。池永歆,〈哈特向的地理學方法論研究:回顧與審視〉,《地理研究》,第49期,2008,頁41-60。許淑娟,〈從地名解讀台南市的區域特色〉,《第一屆臺灣地名學術研討會》,2005,頁101-130。
|
|
3
|
區域發展與歷史地理(一)
|
講授
|
施添福,〈淸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硏究〉,《臺灣風物》40.4:1-68(1990)。施添福,〈社會史、區域史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研究方法論為中心〉《臺灣風物》68.3:91-114(2018)。
|
|
4
|
區域發展與歷史地理(二)
|
講授
|
施添福,〈淸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硏究〉,《臺灣風物》40.4:1-68(1990)。施添福,〈社會史、區域史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研究方法論為中心〉《臺灣風物》68.3:91-114(2018)。
|
|
5
|
區域研究與歷史(一)
|
講授
|
康培德,〈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地域」一詞的理解與討論〉,《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2011,頁353-371。林玉茹,〈歷史學與區域研究:以東臺灣地區的研究為例〉,《東台灣研究》7,頁 103-134(2002.12.)。 施雅軒,〈地理學的歷史取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第二十七期:71-84(2000)。
|
|
6
|
區域研究與歷史(二)
|
講授
|
康培德,〈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地域」一詞的理解與討論〉,《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2011,頁353-371。林玉茹,〈歷史學與區域研究:以東臺灣地區的研究為例〉,《東台灣研究》7,頁 103-134(2002.12.)。 施雅軒,〈地理學的歷史取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第二十七期:71-84(2000)。
|
|
7
|
宗教與區域發展(一)
|
講授
|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載張炎憲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三),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頁95-125。
|
|
8
|
宗教與區域發展(二)
|
講授
|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載張炎憲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三),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頁95-125。
|
|
9
|
期中考試
|
|
|
|
10
|
地名與區域研究
|
|
|
|
11
|
中地理論、成長極與區域創新理論(一)
|
講授
|
CHRISTOFAKIS M. and PAPADASKALOPOULOS A., 2011, THE GROWTH POLES STRATEGY IN REGIONAL PLANNING: THE RECENT EXPERIENCE OF GREEC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es in Urban Management, 6(2), p. 5-20. 吳濟華等,《產業群聚與區域創新: 聚集經濟理論與實證》,2012,前程文化。
|
|
12
|
中地理論、成長極與區域創新理論(二)
|
講授
|
CHRISTOFAKIS M. and PAPADASKALOPOULOS A., 2011, THE GROWTH POLES STRATEGY IN REGIONAL PLANNING: THE RECENT EXPERIENCE OF GREEC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es in Urban Management, 6(2), p. 5-20. 吳濟華等,《產業群聚與區域創新: 聚集經濟理論與實證》,2012,前程文化。
|
|
13
|
產業經濟與區域(一)
|
講授
|
郭大玄,〈知識經濟時代區域地理學研究〉,《臺南師院學報第》,第35期,頁267-280(2002)。吳濟華等,《產業群聚與區域創新: 聚集經濟理論與實證》,2012,前程文化。
|
|
14
|
產業經濟與區域(二)
|
講授
|
郭大玄,〈知識經濟時代區域地理學研究〉,《臺南師院學報第》,第35期,頁267-280(2002)。吳濟華等,《產業群聚與區域創新: 聚集經濟理論與實證》,2012,前程文化。
|
|
15
|
區域議題分析:英國脫歐
|
講授
|
自編講義
|
|
16
|
臺灣的行政區變遷與區域發展 (一)
|
講勝
|
|
|
17
|
臺灣的行政區變遷與區域發展 (二)
|
講授
|
|
|
18
|
期末考試
|
|
|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道德力 (Morality)
|
3
|
2
|
自學力 (Self-learning)
|
5
|
3
|
創造力 (Creativity)
|
3
|
4
|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
3
|
5
|
就業力 (Employability)
|
3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系所
|
運用對自然資源保育、文化資產保存與人類干擾之間關係的了解,進行環境的管理
|
3
|
02
|
系所
|
利用各種適當的場合與媒介向大眾宣導自然資源和文化資產的訊息與概念,以提高人們對於自然資源保護和文化資產保存的認同
|
3
|
03
|
系所
|
運用科學的原則與方法,考量需求、可行性與保護/育三方面的平衡,找出解決自然資源和文化資產系統問題的合理方式,以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
|
4
|
04
|
系所
|
了解、分析、思辨、評估自然與文化的相互依存關係,並藉由適切之方式增進大眾的環境倫理和文化倫理
|
4
|
05
|
系所
|
彙整、考量文化、自然及其他相關的旅遊環境資訊以規劃旅遊活動
|
4
|
06
|
系所
|
組合多樣的旅遊環境和條件選擇,設計兼顧客戶需求及成本考量的旅遊行程
|
3
|
07
|
系所
|
分析各休閒場所之地理環境、文史脈絡特色與客戶需求,發展行銷策略,執行休閒活動企劃或促銷方案
|
4
|
08
|
系所
|
執行具有知性深度的導覽解說,提供客戶良好旅遊經驗
|
4
|
09
|
系所
|
運用歷史學、地理學與人類學基礎,瞭解並且分析真實世界中所遭遇的問題
|
5
|
10
|
系所
|
蒐集、檢視資料,解釋分析的結果,並且詮釋以及總結研究成果,以提供他人作為參考
|
5
|
11
|
系所
|
運用歷史學、地理學與人類學的基礎知識,協助其他領域人員發展出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方案
|
3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語文能力
|
5
|
2
|
溝通與合作
|
4
|
3
|
理性創新與實踐
|
3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備註 Remarks
|
閱讀文獻請參閱課程大綱附件。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講述
|
60 %
|
個案研討
|
20 %
|
議題學習
|
2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課堂參與
|
20 %
|
期中考試
|
40 %
|
期末考試
|
40 %
|
總和 Total |
100 %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