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1 學年度 第 2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臺灣文化碩士班 文資系臺文碩合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34051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臺灣民俗文化研究理論與方法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Theory and Method:Taiwanese Customs and Culture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3 /
3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選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戴文鋒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三,節次3、4、5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G304
|
Office Hours
|
戴文鋒:3333/89AB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SDGs 04.
|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
SDGs 10.
|
減少不平等:減少國內及國家間的不平等
|
SDGs 11.
|
永續城鄉: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臺灣民俗以其廣泛的涵蓋範圍,以及與庶民生活密切結合的程度,經常被援引以為佐證,用以豐富臺灣歷史、人文、社會的諸多面貌,其中最常見到的就是與民間宗教信仰、民俗醫療、民間文學、建築風水、民藝戲曲等領域的結合;民俗文化也是我國文化資產中無形文化資產類的重要主流之一。然則,一旦思考及是否有所謂「臺灣民俗學」存在,以及「臺灣民俗學」是建立在什麼樣的基礎、方法理論之上,又有著怎樣的發展系譜,專研何種問題,所遇困境和所達致的成果為何,至今不免仍令人感到一片混沌。換句話說,臺灣民俗確然存在於臺灣過往歷史及臺灣現今生活之中,而且普現臺灣特有的庶民宇宙觀和生活智慧,但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學科「臺灣民俗學」,在系統化、專門化的程度方面似乎尚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因此,民俗文化研究除了必須了解其源流與發展脈絡之外,仍須兼具許多不同的理論與方法,才能豐富其內涵。 本課程除了追溯民俗學之歷史源流與演變之外,對於民俗學的方法論、現階段臺灣民俗的研究成果與概況,也一併於課程中加以討論。討論的切入點有三個層面:第一是以臺灣民俗與民俗學的角度切入,單純考察庶民、民間社會與民俗三者的關係。例如:民俗醫療(收驚、收土神、安胎等儀式與信俗)、民間故事(臺灣民間故事的「原版」與「複製」、臺灣民間故事的「變形」與「異說」、民間故事與「再生」理論)、民間靈媒(乩童與降乩、扶鸞、尪姨與牽亡)、民間禁忌、民俗與庶民生活(民俗與心理、民俗與社會制約、民俗與地域及空間、民俗與時代)等。第二是從歷史文獻學的方法切入,以釐清臺灣各種民俗的來源,並將清代臺灣文獻所記載的臺灣民俗內容,與當今描述的或田野調查所記錄的同一民俗內容,相互對照發明,辨其異同,並了解其演變的軌跡。第三是(西方)理論探討,即以神話、宗教為探論對象,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逐漸形成的宗教人類學。本課程以弗雷澤(Sir James George Frazer,1854年〜1941年)的名著是《金枝:巫術與宗教研究》(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1890年)為互動討論教材,以了解弗雷澤對原始民族的巫術、儀式、靈魂、信仰、心理的觀察與論述。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無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民俗學之歷史源流、與發展與方法論
|
|
|
|
2
|
臺灣廟宇建築中常見裝飾物之民俗
|
|
|
|
3
|
臺灣民間禁忌諸系譜析論:禁忌之意義、來源與分類
|
|
|
|
4
|
臺灣民間禁忌諸系譜析論:構成與解析
|
|
|
|
5
|
符咒象徵與臺灣民間的民俗醫療之解構(上)
|
|
|
|
6
|
符咒象徵與臺灣民間的民俗醫療之解構(下)
|
|
|
|
7
|
清明節(停課)
|
|
|
|
8
|
占卜巫術的傳說、祭俗與轉化:冬生娘仔的傳說來源及占卜性質
|
|
|
|
9
|
占卜巫術的傳說、祭俗與轉化:從關椅仔姑、關三姑到關落陰
|
|
|
|
10
|
尪姨與關三姑——占卜遊戲的褪失與巫術靈力的凸顯
|
|
|
|
11
|
歲時節俗之褪失與變異:新年到元宵之年俗
|
|
|
|
12
|
歲時節俗之褪失與變異:立春與鞭春信、半年節與除夕活動
|
|
|
|
13
|
臺灣俚諺與民俗:俚語、諺語、臺語用字
|
|
|
|
14
|
台江俚語與地方生活
|
|
|
|
15
|
研究生口頭報告
|
|
|
|
16
|
研究生口頭報告
|
|
|
|
17
|
研究生口頭報告
|
|
|
|
18
|
研究生口頭報告與繳交書面報告
|
|
|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系所
|
具備獨立研究與學術論文寫作之能力。
|
0
|
02
|
系所
|
具備臺灣文化相關文獻蒐集、彙整、書寫與論述之能力。
|
0
|
03
|
系所
|
具備臺灣文化理論與方法論之能力。
|
0
|
04
|
系所
|
具備臺灣民俗宗教、文化資產研究與文化行政之能力。
|
0
|
05
|
系所
|
具備臺灣區域開發、海洋文化與族群文化研究之能力。
|
0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備註 Remarks
|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 黎明出版事業百子全書 1996年 晉、干寶《搜神記》 黎明出版事業百子全書 1996年 晉、張華《博物志》 黎明出版事業百子全書 1996年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 廣文書局 1989年 唐、李石《續博物志》 黎明出版事業百子全書 1996年 明、不詳《繪圖三教搜神大全》 明刻繪圖本 聯經 1980年 不詳《玉函秘典》 明、梅巔道人周履靖校 廣文書局 1989年 清、顧祿《清嘉錄》 道光16年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清、杜文瀾《古謠諺》 咸豐11年 新文豐 1986年 清、翟灝《通俗編》 中華書局 林明峪 《臺灣民間禁忌》 臺北、東門出版社 1989年 吳瀛濤 《臺灣民俗》 眾文圖書 1990年 范勝雄 《府城的節令民俗》 南市政府 1991年 該館編 《臺灣民間祭祀禮儀》 新竹社教館印行 1991年 宋錦秀 《傀儡、除煞與象徵》 稻鄉出版社 1994年
朱 鋒 《南臺灣民俗》 東方文化書局 1970年 婁子匡、許長樂《臺灣民俗源流》 省政府新聞處 1971年 廖漢臣 《臺灣的年節》 省文獻會 1973年 何聯奎、衛惠林《臺灣風土志》 臺灣中華書局 1983年 大藤時彥著、王汝瀾譯《民俗學入門》 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1984年 烏丙安 《中國民俗學》 遼寧大學出版社 1985年 林惠祥譯《民俗學》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年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講述
|
60 %
|
討論
|
20 %
|
問題導向學習
|
2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出席狀況
|
30 %
|
個人口頭報告
|
30 %
|
作業撰寫
|
40 %
|
總和 Total |
100 %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