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1 學年度 第 2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臺灣文化碩士班 文資系臺文碩合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34049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臺南平埔族專題研究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Seminar on Ping Pu Aboriginal Tribes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3 /
3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選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葉春榮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五,節次9、A、B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G304
|
Office Hours
|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本課程探索台南平埔研究的重要研究與諸議題。課程以西拉雅研究為主。 本課程包括的範圍,在時間的深度上將研讀荷據時期以來的西拉雅平埔文獻,包括荷蘭、清、日本各時期以至於當代的重要研究;在地理範圍上以台南為主。然而在背景、歷史、語言的了解或比較的目的時,仍然兼顧全島其他平埔族群的介紹,以增加學生知識的深度以及更全面性的了解。 本課程除了介紹西拉雅平埔族,主要著重在以往學界對西拉雅平埔族所研究的諸議題的討論。本課程主要的目的在從學術史的角度討論平埔研究,主要包括宗教變遷、族群關係、認同、親屬、歷史、「漢化」等等議題的重要著作。 本課程包括許多英文讀物,主要考量為中文讀物學生很容易自己找來閱讀,而英文讀物比較需要老師的介紹與講解,目的在使學生熟悉國外同行的研究,以及熟悉荷蘭時期的檔案。假如學生有閱讀上的困難,老師會在課堂上講解。此外,每週讀物可能隨著進度補充或修改。 上課所需要的讀物,文章將由老師提供PDF檔,部分英文專書也有PDF檔,其他專書由學生購買或至圖書館借閱。 上課的方式將以討論為主。學生在上課前先研讀指定的文獻、著作,然後在課堂上進行討論。評分包括上課討論(20%)及口頭報告(20%),以及期末書面報告(60%)。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無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概說
|
講授與討論
|
|
討論與報告
|
2
|
地理分布
|
講授與討論
|
|
討論與報告
|
3
|
語言
|
講授與討論
|
|
討論與報告
|
4
|
歷史:(1)荷蘭時期
|
講授與討論
|
|
討論與報告
|
5
|
歷史:(2)十九世紀
|
講授與討論
|
|
討論與報告
|
6
|
歷史:(3)日本時期
|
講授與討論
|
|
討論與報告
|
7
|
宗教(1)
|
講授與討論
|
|
討論與報告
|
8
|
宗教(2)
|
講授與討論
|
|
討論與報告
|
9
|
族群關係
|
講授與討論
|
|
討論與報告
|
10
|
「殖民」問題(1)
|
講授與討論
|
|
討論與報告
|
11
|
「殖民」問題(2)
|
講授與討論
|
|
討論與報告
|
12
|
社會文化變遷
|
講授與討論
|
|
討論與報告
|
13
|
親屬
|
講授與討論
|
|
討論與報告
|
14
|
政治/正名運動
|
講授與討論
|
|
討論與報告
|
15
|
漢化問題(1)
|
講授與討論
|
|
討論與報告
|
16
|
漢化問題(2)
|
講授與討論
|
|
討論與報告
|
17
|
(學生建議主題)
|
講授與討論
|
|
討論與報告
|
18
|
(學生建議主題)
|
講授與討論
|
|
討論與報告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道德力 (Morality)
|
4
|
2
|
自學力 (Self-learning)
|
4
|
3
|
創造力 (Creativity)
|
4
|
4
|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
4
|
5
|
就業力 (Employability)
|
5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系所
|
具備獨立研究與學術論文寫作之能力。
|
5
|
02
|
系所
|
具備臺灣文化相關文獻蒐集、彙整、書寫與論述之能力。
|
5
|
03
|
系所
|
具備臺灣文化理論與方法論之能力。
|
5
|
04
|
系所
|
具備臺灣民俗宗教、文化資產研究與文化行政之能力。
|
5
|
05
|
系所
|
具備臺灣區域開發、海洋文化與族群文化研究之能力。
|
4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語文能力
|
4
|
2
|
溝通與合作
|
4
|
3
|
理性創新與實踐
|
4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備註 Remarks
|
第1週 概說
第2週 地理分布 李壬癸 1997 臺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台北:常民文化。 石萬壽 1990 台南的拜壺民族。台北:台原出版社。
第3週 語言 李壬癸 1999 臺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Murakami, Naoji 村上直次郎 1933 Sinkan Manuscripts. 新港文書。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紀要,第二卷第一號。台北: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
第4週 歷史:(1)荷蘭時期 Candidius, George 1903 Account of the Inhabitants. In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Rev. Wm. Campbell ed., pp. 9-25.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Blusse, Leonard, Natalie Everts, & Evelien Frech, eds. 1999 The Formosan Encounter : Notes on Formosa's Aboriginal Society: A Se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Dutch Archival Sources. Taipei : Shung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葉春榮編譯 2011 初探福爾摩沙:荷蘭筆記。台南市: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第5週 歷史:(2)十九世紀 Pickering, W.A. 1898 Pioneering in Formosa: Recollections of Adventures among Mandarins, Wreckers, & Head-hunting Savages. London: Hurst and Blackett. Thomson, John 1982 China and Its People in Early Photographs: An Unabridged Reprint of the Classic 1873/4 Work.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Reprint of 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Lonon: Sampson Low, Marson, Low, and Searle. 1873/74)
第6週 歷史:(3)日本時期 伊能嘉矩 1896 支那人の想像せし蕃人の觀察‧北東部地方に於ける平埔蕃‧既歸化、未歸化蕃(臺灣通信第八回),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1(124): 381-389。(楊南郡譯,平埔族調查旅行,頁58-66。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 國分直一 1944 壺を祀る村:南方臺灣民俗考。東都書籍株式會社。(重刊為:壺を祀る村:臺灣民俗誌。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1981。) 翁佳音 1988 日治時代平埔族的調查研究史。刊於臺灣平埔族研究書目彙編,莊 英章主編,頁 49-67。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原載於 臺灣風物 37(2): 55-80. 1987)
第7週 宗教(1) Wright, David 1984 Notes on Formosa (An appendix to Sinicized Siraya Worship of A-li-tsu, by John R. Shepherd).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58: 56-76.(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671) Shepherd, John R. 1986 Sinicized Siraya Worship of A-li-tsu.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58: 1-81.
第8週 宗教(2) 劉斌雄 1987 台灣南部地區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台灣風物 37(3):1-62。 清水純 1986 花蓮縣新社村噶瑪蘭族的宗教簡介。中國民族學通訊25:51-58。 洪秀桂 1973 南投巴宰海人的宗教信仰。台大文史哲學報 22:445-509。
第9週 族群關係 潘英海 1994 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頭社村太祖年度祭儀的文化意涵。刊於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莊英章、潘英海編。頁235- 256。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5 「在地化」與「地方文化」---以「壺的信仰叢結」為例。刊於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論文集(二),莊英章、潘英海編。頁299-319。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第10週「殖民」問題(1) Andrade, Tonio 2008 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 : Dutch, Spanish, and Han Coloniz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Kuepers, J.J.A.M. 1977/8 The Dutch Reformed Church in Formosa 1627-1662: Mission in a Colonial Context, Zeue Zeitschrift fur Missionswissenschaft/Nouvelle Revue de science missionnaire 33: 246-267, 34: 48-67.
第11週 「殖民」問題(2) Chiu, Hsin-hui 2008 The Colonial 'Civilizing Process' in Dutch Formosa, 1624-1662. Leiden: Boston : Brill.
第12週 社會文化變遷 Shepherd, John R. 1993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Chpt. 11.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葉春榮 2009 平埔族的宗教、文化變遷。刊於臺灣傳統民俗節慶,巴東主編。頁78-103。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第13週 親屬 Shepherd, John Robert 1995 Marriage and Mandatory Abortion among the 17th-century Siraya. Arlington, Va. :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第14週 政治/正名運動 康培德 2003 環境、空間與區域:地理學觀點下十七世紀中葉「大肚王」統治的消長。台大文史哲學報59:97-115。
第15週 漢化問題(1) Shepherd, John R. 1996 From Barbarians to Sinners: Collective Conversion Among Plains Aborigines in Qing Taiwan, 1859-1895, in Christianity in China: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Daniel H. Bays, ed. Pp. 120-137.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第16週 漢化問題(2) Bol, Peter K. 1987 Seeking Common Ground: Han Literati under Jurchen Rul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7(2): 461-538. Brown, Melissa J. 1996 On Becoming Chinese. In Negotiating Ethnicities in China and Taiwan, Melissa J. Brown, ed. Pp. 37-74. Berkeley: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第17週 (學生建議主題)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討論
|
50 %
|
講述
|
5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課堂參與
|
20 %
|
個人口頭報告
|
20 %
|
期末報告
|
60 %
|
總和 Total |
100 %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