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3 學年度 第 2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臺灣文化與觀光資源碩士班 文資學系臺灣文化與觀光資源碩二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34044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聚落與歷史環境研究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The study of settlements and the historical environment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3 /
3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選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林春吟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四,節次8、9、A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J502
|
Office Hours
|
林春吟:2245/63B6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本課程期能讓同學了解聚落歷史地理的研究觀點與方法,藉由閱讀論文增進同學聚落研究的能力,並學習閱讀與繪製聚落主題地圖,以撰寫學術論文,並思考聚落研究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1. 課程介紹 2. 從都市圖讀聚落歷史 3. 從地形圖讀聚落歷史 4. 從地籍圖讀聚落歷史 5. 日治時期台灣都市發展 6. 戶外實察(3月27日) 7. 補假 8. 聚落個案探討 9. 聚落主題地圖繪製方法 10. 聚落主題地圖繪製方法 11. 論文導讀與討論 12. 論文導讀與討論 13. 論文導讀與討論 14. 論文導讀與討論 15. 論文導讀與討論 16. 論文導讀與討論 17. 期末報告 18. 期末報告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系所
|
進行獨立研究並撰述學術論文能力
|
0
|
02
|
系所
|
規劃並執行田野調查工作能力
|
0
|
03
|
系所
|
具備探討臺灣地方文史、區域環境與相關資源議題的能力
|
0
|
04
|
系所
|
從事文化觀光發展應用能力
|
0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備註 Remarks
|
從地形圖讀聚落歷史 施添福,〈臺灣聚落研究及其史料分析─以日治時期的地形圖為例〉,《臺灣史與臺灣史料──臺灣史料評析講座紀錄(一) 》,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1993 。 林春吟,〈日本植民地期台湾の地形図に関する研究〉,《現代台湾研究》2期,2005,頁1-23。 藤岡謙二郎,《地形図に歴史を読む 第1集~第5集―続日本歴史地理ハンドブック》,大明堂,1969。 金坂清則,《福井県史 資料編16上 絵図・地図》,福井県総務部県史編纂課,1990。 平岡昭利、野間晴雄,《近畿1: 京都・滋賀・奈良・三重–地図で読む百年》,古今書院,2006。 平岡昭利,《読みたくなる「地図」 西日本編: 日本の都市はどう変わったか》,海青社,2017。 山口覚、 水田憲志、金子直樹,《図説 京阪神の地理:地図から学ぶ》,ミネルヴァ書房,2019。
從都市圖讀聚落歷史 謝國興,〈福州船政學堂繪製的臺灣第一幅現代城市地圖〉,《臺南文獻》4期,2013。 黃天橫,〈清末、日據、光復當初之台南市街圖〉,《臺南文化》29期,1990。 林春吟,〈日治時期出版都市圖中之台南市〉2013-2014年文化與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南人文與環境論文集,2015。 林春吟,〈日治時期台南市府城城南區之都市化歷程-以地圖分析為主〉2013-2014年文化與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南人文與環境論文集,2015。 賴志彰、魏德文,《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8。 辻原万規彥、青井哲人,《戰前期台灣火災保險特殊地圖集成》,柏書房,2018。
從地籍圖讀聚落歷史 吳秉聲,〈清領時期臺南城市空間結構復原之研究(1875~1895)-以數位化之1920年代「臺南市地籍圖」為建構基礎〉,《建築學報》85期,2013。 青井哲人,譯者:張亭菲,《彰化一九○六:一座城市被烙傷,而後自體再生的故事(彰化一九○六年〜市区改正が都市を動かす)》,新北市:大家出版,2013
日治時期台灣都市發展 黃世孟,〈臺灣都市計畫歷史之初探(1895~1945年)〉,《都市與計劃》12卷1期,1985。 黃世孟,〈日治時期臺灣都市發展及史料分析〉,《臺灣史與臺灣史料》,出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 黄武達,《日治時代(1895~1945)臺灣都市計畫歴程之建構》,臺灣都市史研究室,2000。 范勝雄,〈臺南市都市計畫志(上) 〉《臺灣文獻季刊》30卷2期,1979。 葉倩瑋,〈日本植民地時代における臺北の都市計画-統治政策と都市空間構造の変化〉,《経済地理学年報》40卷3期,1994。 都通憲三朗,〈日本統治下臺湾における都市の変遷-臺南市の都市発展と社会問題を中心に-〉,《現代臺湾研究》12期, 1996。 山下昭洋,〈明治時期の台中市街における日本人居住区形成〉,《淡江日本論叢》46期,頁77-95,2022。 郭大玄,〈臺南市都市空間結構的形成、演變與發展〉,《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研究報告》第九期, 1996。 水內俊雄,〈近代期大阪の空間構造と居住分化〉,《都市文化研究》2號,2003。 藤岡謙二郎,〈明治以後の京都市域形成に関する都市地理学的考察〉《史学研究会》36卷,1953。 西村睦男,〈臺北市地理學研究:日據時期〉《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第23卷第3期,1985。
聚落的經濟結構 石田浩,《台灣漢人村落の社會經濟構造》,日本大阪關西大學,1985。 鄭安佑、徐明福、吳秉聲,〈日治時期臺南市(1920-1941)「都市空間─社會經濟」變遷─指項經濟的都市現代化過程〉,《臺灣建築協會建築學報》85期,2013。 陳坤宏,〈北美都市空間結構與長距離貿易模型關係之探討〉,《中國地理學會》29期,2001。 白璧玲,〈清代四川盆地城鎮體系之建立〉,《白沙歷史地理學報》4卷,頁211-248,2007。 山下昭洋,〈台北三市街における内地人商業店舗の立地―台湾新報1896年からの分析〉,《淡江日本論叢》36期,2017。 嚴漢廷,〈日治時期臺中的空間治理與飲食業區位發展〉《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會刊》 28期,頁18-36,2021。
聚落主題地圖繪製方法 浮田典良・森三紀《地図表現ガイドブックー主題図作成の原理と応用》ナカニシヤ出版、2006。
聚落的形成與清代台灣聚落 富田芳郎,譯者:陳惠卿,〈臺灣的農村聚落型態〉,《臺灣地學記事》4卷2期,頁11-14;4卷3期,頁18-24,1933。 富田芳郎,〈臺灣鄉鎮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7卷3期,頁85-109,1937。 富田芳郎,《臺灣鄉鎮地理學的研究》,台灣風物雜誌社,1955。 施添福,〈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聚落發展和形態〉,《台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1992。 施添福,〈社會史、區域史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研究方法論為中心〉,《臺灣風物》68卷3期,2018。 施添福,〈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及其人文生態意義〉,《空間》62期,1994。 施添福,《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6。 黃明雅,〈原臺南縣聚落的形成與發展〉,《臺南學》169期,2013。
聚落的自然環境 石再添、鄧國華等,〈濁大流域聚落分布與地形關係的研究〉,《臺灣文獻》28卷2期,1997。 吳進喜,〈二仁溪流域的環境變遷與聚落發展〉,《臺灣文獻》62卷2期,2011。 陳奮雄,〈府城東郊鯽魚潭的變遷與開發﹙增補篇﹚〉,《陳奮雄文集臺灣史論文集﹙上﹚》,2022。 石萬壽,〈滄海桑田話台南〉,《台灣省立臺南社會教育館認識南臺灣系列專題講座專輯(第二輯)》,出版:台灣省立臺南社會教育館、財團法人臺南社教基金會,1995。
聚落與地名 許淑娟,〈從地名解讀台南市的區域特色〉,《第一屆臺灣地名學術研討會》,2005。 黃雯娟,〈命名的規範:臺南市街路命名的文化政治〉,《臺灣史研究》21卷4期,頁147-86,2014。
聚落與族群 林美容,〈一姓村、主姓村與雜姓村:台灣漢人聚落型態的分類〉,《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18卷,1991。 林美容,〈草屯鎮之聚落發展與宗族發展〉,頁65-117;戴炎輝,〈台中縣草屯鎮調查報告〉。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施添福,〈臺灣傳統聚落的血緣構成:以研究方法為中心〉,《宜蘭文獻雜誌》22期,2000。 許世融,〈20世紀上半臺中地區閩客族群的分布--幾種日治時期種族祖籍調查的分析比較〉,《興大人文學報》52期,2014。 葉高華,〈從山地到山腳:排灣族與魯凱族的社會網絡與集體遷村〉,《臺灣史研究》24卷1期,2017。
信仰與聚落 林美容,〈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期,1987。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三)》,頁95-125,1988。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期,頁191-208,1973。 陳鸞鳳,〈日治時期「臺灣都市計畫令」實施前後各地神社空間規劃之分析〉,《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2期,2008。
舊聚落的保存與再生 大西國太郎,《都市美の京都─保存‧再生の論理》,鹿島出版社,1998。 劉為光,〈臺南市舊城歷史區域街廓與巷弄紋理保存再生之探討〉,《都市與計劃》43卷2期,頁143-155,2016。 戴伯芬、康雅婷,〈聚落保存與發展-新竹舊港里的個案調查與初步規劃〉,《城市與設計學報》18期,頁205-232,2007。 潘鈺丹、吳連賞,〈臺南市後壁區觀光資源調查與探討〉,《正修通識教育學報 》,16期,頁99-126,2019。 陳美惠,〈菁寮聚落大木匠師與傳統民居建築〉,《臺南文獻》9期,2016。 聶志高、 李宗翰、 朱啟明,〈臺南縣菁寮地區「租賃型」街屋空間構成之研究〉,《建築學報》58期,2006。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總和 Total |
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課堂參與
|
25 %
|
論文導讀與討論
|
25 %
|
小組口頭報告(地圖繪製)
|
25 %
|
書面報告
|
25 %
|
總和 Total |
100 %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