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urse首頁

 113 學年度 第 1 學期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林春吟教師 地方鄉土環境 課程大綱

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113 學年度 第 1 學期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文資三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課堂教學 、 中文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134034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地方鄉土環境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Native Environment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2 / 2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選修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林春吟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星期五,節次4、5
上課教室
Classroom
J301
Office Hours
林春吟:5533/2367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SDGs 0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SDGs 11. 永續城鄉: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
SDGs 15. 保育陸域生態:保育及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土地劣化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本課程以台南鄉土環境為主要講述內容,期能啟發學生對自身鄉土環境的認識,進而能關懷鄉土,對地方有所貢獻。

1. 課程介紹-「鄉土」的意涵
2. 家鄉的近現代地圖
3. 家鄉的地理位置
4. 家鄉的歷史變遷
5. 戶外實察(11/30 茄萣濕地公園、魚塭)
6. 家鄉的地形
7. 家鄉的水文
8. 家鄉的水資源
9. 家鄉的農業與灌溉
10. 家鄉的農作物
11. 家鄉的海岸、港口與漁業
12. 戶外實察(11/30 茄萣濕地公園、魚塭)
13. 家鄉的公園
14. 家鄉的溫泉
15. 家鄉的地名
16. 家鄉的觀光資源
17. 家鄉的自然保育
18. 家鄉的地方創生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本課程實施16+2週彈性教學方案,其中第17、18週之彈性規劃如下: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週次
Week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評量方式
Grading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編號
No.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1 公民力 (Citizen) 5
2 自學力 (Self-learning) 5
3 資訊力 (Information) 5
4 創造力 (Creativity) 4
5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5
6 就業力(Employability) 4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編號
No.
類別
Category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01 系所 運用對自然資源保育、文化資產保存與人類干擾之間關係的了解,進行環境的管理 5
02 系所 利用各種適當的場合與媒介向大眾宣導自然資源和文化資產的訊息與概念,以提高人們對於自然資源保護和文化資產保存的認同 5
03 系所 運用科學的原則與方法,考量需求、可行性與保護/育三方面的平衡,找出解決自然資源和文化資產系統問題的合理方式,以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 4
04 系所 了解、分析、思辨、評估自然與文化的相互依存關係,並藉由適切之方式增進大眾的環境倫理和文化倫理 4
05 系所 彙整、考量文化、自然及其他相關的旅遊環境資訊以規劃旅遊活動 4
06 系所 組合多樣的旅遊環境和條件選擇,設計兼顧客戶需求及成本考量的旅遊行程 4
07 系所 分析各休閒場所之地理環境、文史脈絡特色與客戶需求,發展行銷策略,執行休閒活動企劃或促銷方案 3
08 系所 執行具有知性深度的導覽解說,提供客戶良好旅遊經驗 5
09 系所 運用歷史學、地理學與人類學基礎,瞭解並且分析真實世界中所遭遇的問題 5
10 系所 蒐集、檢視資料,解釋分析的結果,並且詮釋以及總結研究成果,以提供他人作為參考 5
11 系所 運用歷史學、地理學與人類學的基礎知識,協助其他領域人員發展出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方案 5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編號
No.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1 雙語能力 5
2 跨域能力 5
3 解決問題與研究能力 4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備註   Remarks
楊宏裕、林世堅等《大臺南的地形》台南市文化局、2013。
王奕棠,《大臺南的濕地》,臺南市文化局,2013。
吳建昇、蔡郁蘋等《大臺南的前世今生》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
郭大玄,〈臺南市都市空間結構的形成、演變與發展〉,《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研究報告》9期,1996。
石萬壽,〈滄海桑田話台南〉,《台灣省立台南社會教育館認識台灣系列專題講專輯(第二輯)》1995,頁159-76。
徐明福,〈傳統城鎮現代見證–日據時期的台南市〉,《建築師》1995,頁91-99。
蔡侑樺,《原臺灣府城城門及城垣殘蹟》,臺南市:臺南市文化局,2017。
吳秉聲,〈清領時期臺南城市空間結構復原之研究(1875~1895)--以數位化之1920年代「臺南市地籍圖」為建構基礎〉,《建築學報》85期,2013。
吳進喜,〈二仁溪流域的環境變遷與聚落發展〉,《臺灣文獻》62卷2期,2011,頁65-103。
加藤光貴,黃秉珩譯,《昨日府城‧明星台南–發現日治下的老台南》,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2007。
李僊錦、洪郁程等《大臺南的河川》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
吳昭明《台南學-水文篇》國立台南大學、2021。
顧雅文《測繪河流-近代化下台灣河川調查與治理規劃圖籍》,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17。
顧雅文《尋溯:與曾文溪的百年對話》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22。
吳茂成、邱勤庭等《曾文溪戀戀母河》時報文化、2001。
楊宏裕、林世堅、郭勝煒,《溪說臺南 : 曾文溪的地景與人文》,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21。
洪慶宜,《蛻變重生的二仁溪 : 環境與人文變遷影像集》,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8。
陳正美,《南瀛水圳誌》,台南縣政府,2009。
李慶章,《南瀛埤塘誌》,台南縣政府,2007。
陳鴻圖,《嘉南平原水利事業的變遷》,台南縣政府,2009。
方淑美,《南瀛地形誌》,台南縣政府,2000。
范勝雄,《半月沈江五條港》,台南市政府,2001。
吳秉聲、陳信雄、郭美芳、盧泰康、陳梅卿、何培夫、曾國棟,《歲月雕琢五條港》,國立成功大學,2004。
賴志彰、魏德文,《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導讀指引》,台南市文化局,2018。
許淑娟,〈地名中的區域特色:以臺南市東區為例〉,《環境與世界》1期,1997,頁59-79。
陳奮雄,〈台南市區古(明清)今地名對照初稿〉,《陳奮雄文集–臺灣文史論文集下冊》2022,頁459-64
黃明雅,〈原台南縣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台南文獻》2期,2012。
黃明雅、黃明惠,《南瀛聚落誌》,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文化局,2002。
陳坤宏,〈社區居民對都市觀光衝擊之態度反應-台南市安平區之個案研究〉,《建築與規劃學報》6卷2期,2005,頁109-27。
李瑞宗《台南公園,如鏡反射》台南市政府、2017。
詹伯望、范勝雄、陳凱劭《三五風華造府城-紀念台南建城280周年特展圖錄》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2005。
范勝雄、李德河、吳炎坤、詹伯望、曾國棟、傅朝卿、黃建龍、郭國文《鳳凰蹁躚.臺南建城290年特展圖錄》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2016。
范勝雄、詹伯望、黃正彥、謝碧連、莊龍和、李文雄、李豐良、陳信安、蔡佳樺、蔡汶芳《寧南飄桂.府城采風圖錄》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2010。
詹翹、范勝雄、何培夫、曾國棟、吳炎坤《臺境之南-府城地名的故事特展圖錄》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2010。
范勝雄、成大建築系張嘉祥研究室、詹伯望、陳信安、許瑜芳、黃建龍、莊龍和、蔡佳樺,《長河洛日圓.台南運河八十週年特展圖錄》,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2006。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百分比
Percentage
總和  Total 0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評量方式
Grading
百分比
Percentage
小組報告(家鄉的鄉土環境) 40 %
課堂參與 40 %
實察報告 20 %
總和  Total 100 %

成績評量方式補充說明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