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urse首頁

 113 學年度 第 1 學期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林春吟教師 臺灣地理與生態 課程大綱

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113 學年度 第 1 學期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文資二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課堂教學 、 中文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134016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臺灣地理與生態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Geography and Ecology of Taiwan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3 / 3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必修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林春吟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星期三,節次3、4、5
上課教室
Classroom
J109
Office Hours
林春吟:5533/2367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SDGs 0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SDGs 11. 永續城鄉: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
SDGs 15. 保育陸域生態:保育及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土地劣化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本課程著重地理學中空間分布與人地關係的傳統,透過室內課程與戶外實習,讓學生學習生活相關的地理生態知識與議題,使學生養成客觀做學問的態度與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期能培養關懷台灣地理生態之鄉土心,在生活中實踐,並能貢獻於社會。

1. 課程介紹
2. 近現代台灣地圖
3. 台灣的自然環境
4. 台灣的水文
5. 台灣的水資源
6. 戶外實察(竹溪)
7. 台灣的農業與農作物
8. 台灣的海岸、港口與漁業
9. 台灣的森林、林業與山林保育
10. 台灣的工業與生態
11. 台灣的人口、族群及語言
12. 台灣的公園與環境保育
13. 台灣的觀光
14. 台灣的地方創生
15. 期末報告
16. 期末報告
17. 開國紀念日(元旦)放假
18. 期末報告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總論:
石再添主編《台灣地理概論》臺灣中華書局、1997
陳正祥,《臺灣地誌》,台北市:南天,1993。
張伯宇、高慶珍、徐君臨,《臺灣地理圖說》,臺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8
郭大玄,《臺灣地理 : 文化、社會與空間的圖像》,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姜善鑫編《揭開福爾摩沙的面紗—臺灣的自然地理(上、下)》文建會中部辦公室、2000
姜善鑫編《揭開福爾摩沙的面紗—臺灣的人文地理(上、下)》文建會中部辦公室、2001
林俊全,《台灣的十大地理議題》,遠足文化,2008。
李筱峰,《以地名認識台灣》,遠景,2017。
劉淑惠,《看見台灣里山》,五南,2016。
柯金源,《我們的島 : 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衛城出版,2018。
郭瓊瑩,《人與地 : 臺灣景觀變遷與調適》,詹氏書局,2019。
朱錦忠,《環境生態學》,臺北市 : 新文京開發出版社,2003。
李培芬,《台灣的生態系 為什麼台灣這麼特別》,遠足文化,2013。
平野久美子,《台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聯經,2002。

近現代台灣地圖:
吳信政,《2012台灣主題地圖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2015。
蘇峯楠,《看得見的臺灣史 : 空間篇 : 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22。
張維斌,《空襲福爾摩沙 : 二戰盟軍飛機攻擊台灣紀實》,前衛,2015。
黃同弘,《不可見的臺灣 : 農航影像下的異視界》,農林航空測量所,2018。
魏德文、高傳棋、林春吟、黄清琦,《測量台灣-日治時期繪製台灣相關地圖1895~1945》,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2008。
臨時臺灣土地測量部,《臺灣堡圖(上冊、下冊)》,遠流出版公司,1996。
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日治時代二萬五千分之一台灣地形圖》,遠流出版公司,1998。
2003。
郭俊麟、魏德文、黃清琦、鄭安睎,《臺灣舊版地形圖選錄: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藏近代亞洲地圖資料典藏(臺灣篇)(精裝)》,國立臺灣大學,2013。
郭俊麟、魏德文、鄭安睎、黃清琦,《臺灣原住民族歷史地圖集(附導讀指引)》,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
期,2013,頁21-41。

台灣的地形:
楊建夫,《台灣的山脈》,遠足文化,2010。
楊貴三、葉志杰,《福爾摩沙 地形誌 北臺灣》,臺中市:晨星出版,2020。
林俊全,《台灣空中地理大教室 : 100個你不可不知的關鍵地貌》,臺北市:貓頭鷹出版 : 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11。
林俊全,《台灣的地景百選》,農委會林務局,2010。
林俊全,《台灣地景1000》,遠足文化,2014。
李素芳《台灣的海岸》遠足文化、2010。
楊貴三、葉志杰,《福爾摩沙地形誌 北臺灣》,晨星出版,2020。
王鑫,《太空看台灣》,秋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台灣的水文與水資源:
顧雅文《測繪河流-近代化下台灣河川調查與治理規劃圖籍》,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17。
顧雅文《尋溯:與曾文溪的百年對話》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22。
安培淂、徐安隆、林日揚、田哲榮、陳世慧、陳弘岱,《川流台灣 : 福爾摩沙水經注》,臺北縣新店市:經典雜誌出版,2009。
李僊錦、洪郁程等《大臺南的河川》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
吳昭明《台南學-水文篇》國立台南大學、2021。
吳茂成、邱勤庭等《曾文溪戀戀母河》時報文化、2001。
楊宏裕、林世堅、郭勝煒,《溪說臺南 : 曾文溪的地景與人文》,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21。
洪慶宜,《蛻變重生的二仁溪 : 環境與人文變遷影像集》,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8。
黃兆慧,《台灣的水庫》,遠足文化,2002。
王派仁,《與水同行:走讀臺灣的水資源歷史與文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
宋聖榮、劉佳玫,《台灣的溫泉》,遠足文化,2003。
王舜薇,《文明初來電: 新店溪水力發電百年記》,2019。
方力行,《我的水中夥伴 : 生物學家談台灣溪流魚類和環境故事》,新北市:八旗文化,2015。

台灣的農業與農作物:
潘富俊,《福爾摩沙植物記: 101種台灣植物文化圖鑑&27則台灣植物文化議題》,遠流,2014。
吳音寧,《江湖在哪裡? : 台灣農業觀察》,印刻出版,2007。
桝潟俊子、谷口吉光、立川雅司、蕭志強,《食農社會學 : 從生命與地域的角度出發》,開學文化,2016。
楊鎮宇,《食・農 : 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游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8。
耕耘臺灣農業大世紀編輯委員會,《耕耘臺灣農業大世紀 : 農業紀實》,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2。

台灣的漁港與漁業:
莊建隆,《台灣魚故事》,遠流出版,2005。
李嘉亮,《台灣漁港圖鑑》,貓頭鷹出版,2005。
廖正信、李國添、魏良佑,〈臺灣鯖魚漁業之發展概況〉,《海大漁推》41期,2011,頁1-16。
松浦章,《近代東亞海域交流:航運.臺灣.漁業》,博揚文化,2016。
李明仁、江志宏,《東北角漁村的聚落和生活》,台北縣:北縣文化出版,1995。

台灣的林業與山林保育:
鄭安睎,〈昔日鬱鬱,今之濯濯:臺灣南部原住民傳統山林經驗與現今山區開發之對話〉,《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8卷,2010,頁327-53。
鄭安睎等,《瀰濃山下的時光》,內政部營建署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2016。
李根政,《台灣山林百年紀》,台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18。
莊世滋,《檜意山林 : 阿里山林業百年的故事》,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2011。

台灣的工業:
石田浩,《台灣經濟的結構與開展 : 台灣適用「開發獨裁」理論嗎?》,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2007。
高淑媛,《臺灣工業史》,臺北市:五南,2016。

台灣的人口、族群及語言: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市:聯經,1979。
陳正祥,《臺灣的人口》,南天書局,1997。
于宗先、王金利,《台灣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陳玉華、溫在弘、陳端容、黃清琦、葉高華,《臺灣戰後人口普查地圖集(1956-2010)》,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2012。
李壬癸,《臺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臺北市:常民文化,1997。
李仲民,《戰後臺灣閩南語地理語言學的回顧與展望》,台灣語文研究4,2009,101–147。


台灣的觀光:
劉仁民,《戰後臺灣觀光事業的發展史(1945-1987)》,五南,2016。
劉惠珍、何旭初,《台灣觀光地理: 閱讀台灣的自然與人文牽引對環境的感動與關懷》,華立,2021。

台灣的公園與環境保育:
黃世孟,〈日治時期臺灣都市發展及史料分析〉,《臺灣史與臺灣史料》1993,頁221-43。
黄武達,《日治時代(1895~1945)臺灣都市計畫歴程之建構》,臺灣都市史研究室,2000。
林芬郁,臺北市都市公園的歷史與地理空間解析,地理研究79,2024,頁145-187。

台灣的地方創生:
夏黎明、林慧珍,《編織花東新想像: 十四個地方創新發展的故事》,2016。
連瑞枝、程惠芳,《傾聽獅潭:鄉村日常、生計與地方創生》,2018。
臺灣觀光策略發展協會,《讓世界旅人看見台灣: 地方創生x觀光創新的12堂課》,2019。
蘇明如、蘇瑞勇,《觀光小鎮漫遊趣: 30個台灣幸福小鎮的創生與體驗旅遊》,2019。
木下齊,《地方創生: 小型城鎮, 商店街, 返鄉青年的創業10法則》,不二家出版,2017。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本課程實施16+2週彈性教學方案,其中第17、18週之彈性規劃如下: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週次
Week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評量方式
Grading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編號
No.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1 公民力 (Citizen) 5
2 自學力 (Self-learning) 5
3 資訊力 (Information) 5
4 創造力 (Creativity) 4
5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5
6 就業力(Employability) 5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編號
No.
類別
Category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01 系所 運用對自然資源保育、文化資產保存與人類干擾之間關係的了解,進行環境的管理 5
02 系所 利用各種適當的場合與媒介向大眾宣導自然資源和文化資產的訊息與概念,以提高人們對於自然資源保護和文化資產保存的認同 5
03 系所 運用科學的原則與方法,考量需求、可行性與保護/育三方面的平衡,找出解決自然資源和文化資產系統問題的合理方式,以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 5
04 系所 了解、分析、思辨、評估自然與文化的相互依存關係,並藉由適切之方式增進大眾的環境倫理和文化倫理 4
05 系所 彙整、考量文化、自然及其他相關的旅遊環境資訊以規劃旅遊活動 4
06 系所 組合多樣的旅遊環境和條件選擇,設計兼顧客戶需求及成本考量的旅遊行程 3
07 系所 分析各休閒場所之地理環境、文史脈絡特色與客戶需求,發展行銷策略,執行休閒活動企劃或促銷方案 3
08 系所 執行具有知性深度的導覽解說,提供客戶良好旅遊經驗 3
09 系所 運用歷史學、地理學與人類學基礎,瞭解並且分析真實世界中所遭遇的問題 5
10 系所 蒐集、檢視資料,解釋分析的結果,並且詮釋以及總結研究成果,以提供他人作為參考 5
11 系所 運用歷史學、地理學與人類學的基礎知識,協助其他領域人員發展出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方案 5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編號
No.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1 雙語能力 5
2 跨域能力 5
3 解決問題與研究能力 4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備註   Remarks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百分比
Percentage
總和  Total 0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評量方式
Grading
百分比
Percentage
期中小組報告 35 %
課堂參與 30 %
期末小組報告 35 %
總和  Total 100 %

成績評量方式補充說明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