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3 學年度 第 1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文資二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34013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臺灣通史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The General History of Taiwan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3 /
3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必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張靜宜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二,節次7、8、9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J502
|
Office Hours
|
張靜宜:1333/789A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SDGs 04.
|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
SDGs 11.
|
永續城鄉: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
|
SDGs 17.
|
多元夥伴關係: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台灣自古以來,為東亞地區族群移入、商業活動及交通往來的重要中心之一。移入族群的開發、活潑的商業活動、多角性的族群結盟與對立關係、及頻繁的政權轉移,架構成複雜的台灣史。本課程以歷史時間為軸,以重要史事分主題串聯舖陳歷史之發展。希望能呈現島國風情,多元族群,移民與殖民,現代化及國際化的風貌,使學習者能充實台灣歷史與文化知識,進而能形塑基於土地與人民的關懷。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本課程實施16+2週彈性教學方案,其中第17、18週之彈性規劃如下: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導論
|
https://meet.google.com/dmb-vwwu-zrv
|
|
出席、課堂參與
|
2
|
台灣史研究現況
|
講述、討論、個案分析
|
|
出席、課堂參與
|
3
|
史前台灣
|
講述、討論、個案分析
|
|
出席、課堂參與
|
4
|
原住民主體時期
|
|
|
|
5
|
國際競逐時期
|
|
|
|
6
|
鄭成功到開台聖王
|
小組報告
|
|
|
7
|
漢人移墾社會的建立
|
小組報告
|
|
|
8
|
清帝國的統治
|
小組報告
|
|
|
9
|
開港通商
|
小組報告
|
|
|
10
|
海難戰爭與臺灣
|
小組報告
|
|
|
11
|
朝鮮亂割臺灣
|
|
|
|
12
|
太陽旗下的台灣(一)
|
|
|
|
13
|
太陽旗下的台灣(二)
|
|
|
|
14
|
戰後初期的社會
|
|
|
|
15
|
威權統治下的台灣
|
|
|
|
16
|
戰後台灣經濟奇蹟
|
|
田野調查
|
|
17
|
解嚴後的台灣
|
|
田野調查
|
|
18
|
期末檢討、田野調查成果發表
|
|
|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公民力 (Citizen)
|
3
|
2
|
自學力 (Self-learning)
|
3
|
3
|
資訊力 (Information)
|
3
|
4
|
創造力 (Creativity)
|
3
|
5
|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
3
|
6
|
就業力(Employability)
|
3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系所
|
運用對自然資源保育、文化資產保存與人類干擾之間關係的了解,進行環境的管理
|
3
|
02
|
系所
|
利用各種適當的場合與媒介向大眾宣導自然資源和文化資產的訊息與概念,以提高人們對於自然資源保護和文化資產保存的認同
|
3
|
03
|
系所
|
運用科學的原則與方法,考量需求、可行性與保護/育三方面的平衡,找出解決自然資源和文化資產系統問題的合理方式,以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
|
3
|
04
|
系所
|
了解、分析、思辨、評估自然與文化的相互依存關係,並藉由適切之方式增進大眾的環境倫理和文化倫理
|
3
|
05
|
系所
|
彙整、考量文化、自然及其他相關的旅遊環境資訊以規劃旅遊活動
|
3
|
06
|
系所
|
組合多樣的旅遊環境和條件選擇,設計兼顧客戶需求及成本考量的旅遊行程
|
3
|
07
|
系所
|
分析各休閒場所之地理環境、文史脈絡特色與客戶需求,發展行銷策略,執行休閒活動企劃或促銷方案
|
3
|
08
|
系所
|
執行具有知性深度的導覽解說,提供客戶良好旅遊經驗
|
3
|
09
|
系所
|
運用歷史學、地理學與人類學基礎,瞭解並且分析真實世界中所遭遇的問題
|
3
|
10
|
系所
|
蒐集、檢視資料,解釋分析的結果,並且詮釋以及總結研究成果,以提供他人作為參考
|
3
|
11
|
系所
|
運用歷史學、地理學與人類學的基礎知識,協助其他領域人員發展出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方案
|
3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雙語能力
|
2
|
2
|
跨域能力
|
3
|
3
|
解決問題與研究能力
|
3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備註 Remarks
|
(一)主要讀本: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史》,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0。 台灣省文獻會編,《台灣近代史》,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5。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涂照彥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1993。 張炎憲等編,《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社。 張勝彥等編,《台灣開發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
(二) 參考書目: 山崎繁樹、野上矯介著,《台灣史》,台北:武陵,1995。 中國時報編輯部,《台灣戰後五十年:土地、人民、歲月》,台北:時報文化,1995。 井出季和太,《台灣治績志》,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27。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譯,《日據下之台政》,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 文崇一,《台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1989。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陳紹馨,《台灣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1979。 陳鈴蓉,《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台灣宗教》,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2。 陳榮成譯、GeorgeKerr原著,《被出賣的台灣》(TheFormosaBetrayed),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 曾慧佳,《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1998。 黃宣範,〈眷村的台灣人經驗〉,《台灣風物》43:2,1993.6。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 葉榮鐘等,《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社,1971。 鄧相揚,《霧社事件》,台北︰玉山社,1998。 賴澤涵主編,《台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中研院社科所,1993。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講述
|
30 %
|
討論
|
30 %
|
問題導向學習
|
20 %
|
個案研討
|
2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個人書面報告
|
20 %
|
小組口頭報告
|
20 %
|
課堂參與
|
20 %
|
出席狀況
|
20 %
|
作業撰寫
|
2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補充說明
|
課堂表現及討論 分組口頭報告 期末書面報告 期末考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