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4 學年度 第 1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臺灣文化與觀光資源碩士班 文資系臺灣文化與觀光資源碩一、二合選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34007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宗教人類學專題研究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3 /
3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選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陳緯華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四,節次8、9、A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J511
|
Office Hours
|
陳緯華:3333/89AB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SDGs 04.
|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
SDGs 10.
|
減少不平等:減少國內及國家間的不平等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人類學、社會學研究宗教,目的在於透過宗教來瞭解社會,找出找出社會運作的原理。本課程從探討宗教的本質出發,透過對宗教本質的本體論與認識論層次的理解,以之為基礎,來理解臺灣民間信仰的各種現象,進一步瞭解臺灣社會。
課程主題: 一、 宗教的本質 (一) 大興奮:Durkehim 1 (二) 意義體系:Geertz 2 (三) 經驗為:Hick 3 二、 靈力是什麼 (一) 「神明濟世」與「靈力生產」:陳緯華、丁仁傑 4、5 (二) 神蹟的創造:陳緯華6 (三) 異化與誤識:桑高仁7、8 (四) 謁祖進香與「滑落差」:丁仁傑9 三、 如何理解廟宇:從「社群」視角到「廟宇」視角 (一) 描繪社群的新努力:呂玫鍰10 (二) 「轄境現象」與廟宇的社團化:陳緯華、齊偉先 11、12 四、 新的靈力生產模式:文化政策的影響 (一) 新廟會文化與新資本的誕生:陳緯華(鹿耳門天后宮)13 (二) 「選擇性親近」與廟宇行動偏好:齊偉先 14 五、 當代世俗化社會中的民間信仰 (一) 民間信仰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國家歷史與民間信仰):陳緯華(延平郡王祠)15 (二) 宗教的社會正當性及其發展(「入世救贖主義」與「民間信仰文化化」):丁仁傑 16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課程介紹
|
教師講授
|
|
|
2
|
宗教的本質:大興奮
|
教師講授、學生報告
|
1. 涂爾幹(Emile Durkheim) (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芮傳明、趙學元譯。台北:桂冠。
|
|
3
|
宗教的本質:意義體系
|
教師講授、學生報告
|
2. 格爾茲(Clifford Geertz)作為文化體系的宗教。刊於 文化的解釋。上海人民出版社。
|
|
4
|
宗教的本質:經驗為
|
教師講授、學生報告
|
3. 希克(John Hick)(2006)宗教作為事實斷言。宗教信仰作為「經驗為」。刊於 上帝與信仰的世界:宗教哲學論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
5
|
靈力是什麼:靈力生產
|
教師講授、學生報告
|
4. 陳緯華(2008)靈力經濟:一個分析民間信仰活動的新視角。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9:57-105。
|
|
6
|
靈力是什麼:靈力生產
|
教師講授、學生報告
|
5. 丁仁傑(2012)靈驗的顯現:由象徵結構到社會結盟,一個關於漢人民間信仰文化邏輯的理論性初探。台灣社會學刊49:41-101。
|
|
7
|
靈力是什麼:神蹟的創造
|
教師講授、學生報告
|
6. 陳緯華。2008。婉飾、慣習與神蹟創造:現代性下的神如何不死?。臺灣社會學15: 1-46。(TSSCI期刊)
|
|
8
|
靈力是什麼:異化與誤識
|
教師講授、學生報告
|
7. 桑高仁(2012)異化的辯證學:漢人宗教中的個人與集體。刊於 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台北:中央研究院。
|
|
9
|
靈力是什麼:異化與誤識
|
教師講授、學生報告
|
8. 桑高仁(2012)歷史與正當性的修辭學:臺灣的媽祖信仰。刊於 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台北:中央研究院。
|
|
10
|
靈力是什麼:謁祖進香與滑落差
|
教師講授、學生報告
|
9. 丁仁傑(2013)香火:歷史脈絡中的香火制度及其內涵。刊於 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
|
11
|
如何理解廟宇:描繪社群的新努力
|
教師講授、學生報告
|
呂玫鍰(2008)社群建構與浮動的邊界:以白沙屯媽祖進香為例。台灣人類學刊6(1): 31- 76。
|
|
12
|
如何理解廟宇:從「社群」視角到「廟宇」視角
|
教師講授、學生報告
|
11. 陳緯華(2017)「廟宇視角」下的「轄境」:從廟宇經營來看廟宇的地域性。新世紀宗教研究15(4):23-56。
|
|
13
|
如何理解廟宇:從「社群」視角到「廟宇」視角
|
教師講授、學生報告
|
12. 齊偉先(2011)台灣民間宗教廟宇的「公共性」變遷:台南府城的廟際場域研究。台灣社會學刊46:57-114。
|
|
14
|
新的靈力生產模式:文化政策的影響
|
教師講授、學生報告
|
13. 陳緯華(2017)國家、符號暴力與民間信仰:以鹿耳門天后宮為例的討論。文化研究25:139-182。
|
|
15
|
新的靈力生產模式:廟宇行動偏好
|
教師講授、學生報告
|
14. 齊偉先(2010)現代社會中宗教發展的風險意涵:台灣本土宗教活動規劃所體現的「選擇 的親近性」。台灣社會學19:1-54。
|
|
16
|
五、 當代世俗化社會中的民間信仰:民間信仰作為一種意識形態
|
教師講授、學生報告
|
15. 陳緯華(2021)民間信仰與記憶政治:延平郡王祠與國族認同建構。台灣社會學42:61-108。
|
|
17
|
當代世俗化社會中的民間信仰:宗教的社會正當性及其發展
|
教師講授、學生報告
|
16. 丁仁傑(2023)昂揚的主體︰由慈濟大體捐贈觀察當代大眾人文主義的興起。刊於 反思與變革:學術典範、社會議題與地方發展,葉光輝主編,頁249-299。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
18
|
綜合討論
|
全體師生討論
|
|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公民力 (Citizen)
|
5
|
2
|
自學力 (Self-learning)
|
5
|
3
|
資訊力 (Information)
|
5
|
4
|
創造力 (Creativity)
|
5
|
5
|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
5
|
6
|
就業力(Employability)
|
5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系所
|
進行獨立研究並撰述學術論文能力
|
5
|
02
|
系所
|
規劃並執行田野調查工作能力
|
5
|
03
|
系所
|
具備探討臺灣地方文史、區域環境與相關資源議題的能力
|
5
|
04
|
系所
|
從事文化觀光發展應用能力
|
5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雙語能力
|
3
|
2
|
跨域能力
|
5
|
3
|
解決問題與研究能力
|
5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備註 Remarks
|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講述
|
30 %
|
個案研討
|
50 %
|
問題導向學習
|
2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個人口頭報告
|
40 %
|
課堂參與
|
20 %
|
作業撰寫
|
40 %
|
總和 Total |
100 %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