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2 學年度 第 1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臺灣文化碩士班 文資系臺文碩合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34001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臺灣史專題研究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Seminar on Taiwanese History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3 /
3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選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戴文鋒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四,節次3、4、5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G304
|
Office Hours
|
戴文鋒:3333/2345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SDGs 04.
|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
SDGs 11.
|
永續城鄉: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
|
SDGs 17.
|
多元夥伴關係: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臺灣史的研究,是臺灣鄉土文化研究的基礎,無論從人類學、歷史學、社會學、地理學、比較文化、文學、族群關係或其他學門來切入臺灣鄉土文化研究,都必須對於臺灣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與關注。 就政治演變而言,臺灣原為一獨立海島,西與中國大陸之福建省隔著臺灣海峽,北與琉球群島相望,南與呂宋島對峙。在海權發達的16、17世紀,臺灣正為遠東船隻貿易轉口與燃料補給的中途站,形成荷蘭、西班牙、日本注目之焦點。政權的更替則歷經無所屬時代、南荷北西並治時期、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終戰以迄於今。 就行政的區劃與建置而言,明鄭時期開始有計畫的規劃,清治時期隨著閩粵移民的增加與人口的自然成長,行政區劃也隨之更動與調整,由一府、二府而三府,清末的中法戰爭,法軍攻臺,臺灣之地理位置與戰略地位才受到清廷的重視,光緒13年(1888年),乃脫離福建省的管轄自立成為一省。日治之後,先是將殖民地臺灣劃為三縣一廳,旋又改為一縣二民政支部。明治30年(1897年)分全臺為六縣三廳;翌年即更改為三縣三廳。最大的變革是明治34年(1901年),全臺區分為二十廳。大正9年(1920年)為五州二廳一郡,昭和元年(1926年)改為五州三廳。 就社會而言,移墾初期地緣色彩較濃,血緣色彩相對淡薄,此即方志所言「流寓者無朞功強近之親,同鄉井如骨肉矣。」後來隨著移墾的加速、開港通商的形成、紳商階層的興起,是清末社會變遷的幾項重要指標。移墾的過程中,漢人與原住民、閩南人與客家人、漳州人與泉州人、某姓宗族與某姓宗族之間的衝突時有所聞,此即清代臺灣文獻所謂的「分類械鬥」。而「分類械鬥」是移民者為了在臺的生存利益,強力拉引地緣關係所造成的結果,也是造成臺灣目前族群結群與各姓宗族在臺分布的現況與祖籍神信仰圈的形成。 就文化而言,清治早期臺灣除原住民外,大都為閩粵窮苦之民移入,來臺目的多為溫飽,所以文風未盛。至清治晚期移民社會已轉型為定居性社會,臺灣紳商階層興起並立,許多大家族如板橋林家、霧峰林家已出現,對於傳統科舉仕途更為注重,詩社紛紛成立,書院開始普及。 就經濟而言,清治早期臺灣以稻米、鹿產、甘蔗為主要經濟來源;清治晚期臺灣則以製茶、樟腦、蔗糖為經濟命脈。而臺灣為一海島,十分仰賴對外貿易,故清治時期臺商在商業的同業中就已組成同業團體,稱為「行」、「郊」。日治之後,臺灣經濟上則出現了「米糖相剋論」;另外,日本統治當局也有意導引臺灣經濟走向「工業日本、農業臺灣」之路。終戰後,臺灣除了傳統農漁業之外,家庭手工(客廳即工廠)、中小型工廠企業、加工區的紛紛設立,使得臺灣經濟日益成長,國民所得日增。 希冀透過本課程的開設與講授,可讓學習者了解到三百多年來臺灣歷史的變化,臺灣在政治上、社會上、經濟上、文化上的演變與大致面貌能有初步的認識,並為將來深入臺灣史各類專題的研究或論文的題材方向奠立基礎。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無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台灣史專題研究計畫書
|
講述
|
|
|
2
|
臺灣史史料概論
|
講述
|
|
|
3
|
「臺灣」地名的由來
|
講述
|
|
|
4
|
臺灣鄉土地名之今昔與問題
|
講述、討論
|
|
|
5
|
臺灣各地地名之由來
|
講述、討論
|
|
|
6
|
臺灣鄉土地名的前世今生
|
講述、討論
|
|
|
7
|
命運之島——三百餘年來的臺灣歷史變遷
|
講述
|
|
|
8
|
從吳鳳事蹟看歷史上的原漢關係
|
講述
|
|
|
9
|
清代番與原住民族
|
講述
|
|
|
10
|
臺灣行政區劃的建置與變革
|
講述
|
|
|
11
|
清代臺灣的科舉與教育
|
講述
|
|
|
12
|
清代臺灣的官制
|
討論
|
|
|
13
|
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
|
討論
|
|
|
14
|
十九任總督
|
講述、討論
|
|
|
15
|
分裂前臺灣文化協會探析
|
講述、討論
|
|
|
16
|
日據時期【戶口調查簿】 用語說明
|
講述、討論
|
|
|
17
|
臺灣400年史綜覽
|
講述
|
|
|
18
|
期末報告與討論
|
講述
|
|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道德力 (Morality)
|
4
|
2
|
自學力 (Self-learning)
|
5
|
3
|
創造力 (Creativity)
|
4
|
4
|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
4
|
5
|
就業力 (Employability)
|
5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系所
|
具備獨立研究與學術論文寫作之能力。
|
5
|
02
|
系所
|
具備臺灣文化相關文獻蒐集、彙整、書寫與論述之能力。
|
5
|
03
|
系所
|
具備臺灣文化理論與方法論之能力。
|
5
|
04
|
系所
|
具備臺灣民俗宗教、文化資產研究與文化行政之能力。
|
5
|
05
|
系所
|
具備臺灣區域開發、海洋文化與族群文化研究之能力。
|
4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語文能力
|
4
|
2
|
溝通與合作
|
4
|
3
|
理性創新與實踐
|
4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備註 Remarks
|
主要讀本及參考書目 (一)史料部份 敕 撰 《清朝文獻通考》 乾隆50年 民國76年商務重印 劉錦藻 《清朝文獻通考》 民國22年 民國76年商務重印 申時行 《大明會典》 萬曆重修 民國57年商務影印 敕 撰 《大清會典》 乾隆29年 四庫全書第619冊商務影印 崑 岡 《大清會典》 光緖25年 民國57年商務影印 敕 撰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光緒25年 新文豐影印 敕 撰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乾隆12年 四庫全書第620-25冊 姚雨薌 《大清律例會通新纂》 同治12年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3編第22輯 席裕福 《皇朝政典類纂》 光緒29年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89-91輯 織田萬 《清國行政法汎論》 明治42年 民國68年華世影印一版 不著編人《福建省例》 同治13年 臺銀排印本(民囼46-61年) 蔣毓英 《臺灣府志》 康熙26年 1985年北京中華影印 高拱乾 《臺灣府志》 康熙35年 1985年北京中華影印 范 咸 《重修臺灣府志》 乾隆12年 1985年北京中華影印 余文儀 《續修臺灣府志》 乾隆25年 臺銀排印本 周鍾瑄 《諸羅縣志》 康熙58年 中華大典排印本 陳文達 《鳯山縣志》 康熙58年 中華大典排印本 王瑛曾 《重修鳯山縣志》 乾隆29年 中華大典排印本 陳文達 《臺灣縣志》 康熙59年 中華大典排印本 王必昌 《重修臺灣縣志》 乾隆17年 中華大典排印本 謝金鑾 《續修臺灣縣志》 道光元年 中華大典排印本 胡建偉 《澎湖紀略》 乾隆36年 臺銀排印本 蔣 鏽 《澎湖續編》 道光12年 臺銀排印本 林 豪 《澎湖廳志》 光緒19年 臺銀排印本 周 璽 《彰化縣志》 道光6年 中華大典排印本 柯培元 《噶瑪蘭志略》 道光17年 臺銀排印本 陳淑均 《噶瑪蘭廳志》 道光20年 臺銀排印本 陳培桂 《淡水廳志》 同治10年 臺銀排印本 沈茂陰 《苗栗縣志》 光緒20年 臺銀排印本 屠繼善 《恆春縣志》 光緒20年 臺銀排印本 諸 家 《新竹縣志初稿》 日據初年 臺銀排印本 蔡振豐 《苑裡志》 日據初年 臺銀排印本 諸 家 《樹杞林志》 日據初年 臺銀排印本 林焜熿 《金門志》 光緒8年 臺銀排印本 林棲鳳等《臺灣采訪冊》 道光10年 臺銀排印本 盧德嘉 《鳳山縣采訪冊》 光緒20年 臺銀排印本 倪贊元 《雲林縣采訪冊》 光緒20年 臺銀排印本 不著撰人《臺東州采訪冊》 光緒20年 臺銀排印本 不著撰人《新竹縣采訪冊》 光緒20年 臺銀排印本 不著撰人《新竹縣制度考》 日據初年 臺銀排印本 不著撰人《嘉義管內采訪冊》 日據初年 臺銀排印本 六十七 《番社采風圖考》 乾隆12年 臺銀排印本 唐贊袞 《臺陽見聞錄》 光緒17年 臺銀排印本 黃叔璥 《臺海使槎錄》 乾隆元年 近代史國史料叢刊續編第51輯 丁曰健 《治臺必告錄》 同治6年 近代史國史料叢刊續編第76輯 劉 璈 《巡臺退思錄》 光緒10年 南市文獻會排印本 陳盛韶 《問俗錄》 道光6年 1983年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徐宗幹 《斯未信齋文編》 同治年間 臺銀排印本 藍鼎元 《東征集》 康熙61年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41輯 藍鼎元 《鹿洲初集》 雍正9年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41輯 藍鼎元 《平臺紀略》 雍正10年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41輯 藍鼎元 《鹿洲奏疏》 雍正11年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41輯 姚 瑩 《東槎紀略》 道光元年 臺銀排印本 六十七 《使署閒情》 乾隆12年 臺銀排印本 丁紹儀 《東瀛識略》 同治12年 臺銀排印本 吳子光 《吳子光全書》 光緒初年 民國68年臺灣史蹟中心印行 郁永河 《裨海紀遊》 康熙39年 臺銀排印本 朱景英 《海東札記》 乾隆38年 臺銀排印本 佐倉孫三《臺風雜記》 日據初期 臺銀排印本 不撰著人《安平縣雜記》 日據初期 臺銀排印本 劉家謀 《海音詩》 咸豐5年 臺銀排印本 (二)專書部份 林再復 《閩南人》 民國73年 三民書局 陳紹馨 《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 民國74年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連 橫 《臺灣通史》 民國66年 幼獅文化事業 洪敏麟 《臺灣地名沿革》 民國68年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 民國76年 武陵出版社 洪敏麟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 民國69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敏麟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 上)》 民國72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敏麟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 下)》 民國73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鍾孝上 《臺灣先民奮鬪史(上冊)》 民國71年 自立晚報 鍾孝上 《臺灣先民奮鬪史(下冊)》 民國71年 自立晚報 楊彥杰 《荷據時代臺灣史》 民國81年 江西人民出版社 詹素娟《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民國90年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渡邊欣雄《漢族的民俗宗教》 民國89年 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誌(上卷)》 1928年東京初版 民國83年南天書局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誌(中卷)》 1928年東京初版 民國83年南天書局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誌(下卷)》 1928年東京初版 民國83年南天書局 程大學 《臺灣開發史》 民國67年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盛清沂 王詩琅 高樹潘 《臺灣史》 民國66年 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山崎繁樹 野上矯介 《臺灣史》 民國77年 武陵出版社 國分直一《臺灣的歷史與民俗》 民國80年 武陵出版社 葉榮鐘 《臺灣人物群像》 民國89年 晨星出版 楊雲萍 《臺灣史上的人物》 民國70年 成文出版社 王世慶 《清代臺灣社會經濟》 民國83年 聯經出版社 潘 英 《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上)》 民國81年 自立晚報 潘 英 《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下)》 民國81年 自立晚報 宋光宇 《臺灣經驗(一)-歷史經濟篇》 民國82年 東大圖書公司 宋光宇 《臺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 民國83年 東大圖書公司
各講次必須閱讀之期刊論文與專書(註有◎符號者,修課之同學必須自行影印閱讀,以備課堂上討論。)
第一講 臺灣史史料概論 ◎1996 王世慶〈臺灣史的研究及其史料〉,《史匯》01。 ◎1999 陳家煌〈臺灣日據研究中一九四五年前資料之使用情況〉,《書目季刊》33:02。 ◎1999 沈 津〈其始也簡,其畢也巨――介紹「臺灣文獻書目題解」〉,《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06:01。 ◎2000 許雪姬〈清代的臺灣檔案與史料〉,《近代中國》139。 第二講 「臺灣」地名的由來 ◎1991 張勝彥〈「臺灣」地名探源〉,《歷史月刊》41。 1992 陳國章〈臺灣以蔬菜為名之地名的特色〉,《地理教育》18。 1992 陳盈豪、施宗雄〈鹿與臺灣地名緣由之探討〉,《東海學報》33。 1993 陳國章〈臺灣閩、客語地名的對比〉,《地理教育》19。 1994 陳國章、吳進喜〈地名――鄉土地理研究的指標:以高雄縣橋頭鄉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05:01。 1995 陳國章〈臺灣與沙洲有關之地名的探究〉。《地理教育》21。 1996 陳國章〈臺灣地名中的「頭」與「尾」〉,《地理教育》22。 ◎1997 池永歆〈臺灣地名學研究回顧與地名意蘊的詮釋〉,《地理教育》23。 1997 范文芳〈用臺灣語言為臺灣地名做一些考證〉,《國教世紀》177。 ◎1998 陳國章〈從地名可辨別泉、漳語群的分布――以臺灣地名為例〉,《地理教育》24。 ◎1998 顏立水〈「銀同」係同安縣別稱――兼為古地名考辨〉,《臺灣源流》12。 1998 陳鸞鳳〈地名的探究――以彰、雲、嘉的「崙」和臺灣東部的地名為例〉,《竹師社會科教育學報》。 1998 潘繼道〈花蓮舊地名探源――被遺忘的「奇萊」民族與其故事〉,《歷史月刊》127。 1999 潘繼道〈花蓮舊地名探源――認識「加禮宛」〉,《歷史月刊》134。 2001 廖泫銘〈臺灣地區地名查詢系統簡介〉,《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通訊》17:10。 ◎2005 戴文鋒〈臺灣鄉土地名之今昔與問題〉,《臺灣文化研究學報》02。 第三講 命運之島――三百餘年來的移民社會 ◎1991 廖秋娥 〈觀音鄉閩客村落的宗族組織與生活方式〉,《臺灣文獻》42:02。 1991 蔡英清〈臺灣民主國郵票淺談〉,《郵史研究》01。 1994 陳君愷〈試評黃秀政著「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臺灣史研究》01:01。 ◎1995 近藤正巳著、張旭宜譯〈臺灣總督府的「理蕃」體制和霧社事件〉,《臺北文獻直字》111。 1995 趙莒玲〈當海線閩南人遇見山線客家人:苗栗――從涇渭分明走向閩客一家〉,《中央月刊》28:01。 1995 李明亮〈關係臺灣民主國郵政的兩個重要人物――麥嘉林﹝C.A.McCallum﹞與戴維遜﹝James Wheeler Davidson﹞〉,《郵史研究》08。 ◎1996 谷幸子〈臺灣民主國與日軍〉,《文大日研學報》01。 1996 曾澤祿 〈「臺灣民主國」的官銀票發行一百年〉,《臺灣文獻》47:03。 1996 楊護源、黃秀政〈丘逢甲與1895年反割臺運動〉,《中興大學文史學報》26。 1996 曾玉昆〈臺灣割日前後與林少貓其人其事〉,《高市文獻》08:03。 1997 陳鸞鳳〈桃、竹、苗縣市境內之小地名與閩、客族群之拓墾與分布〉,《新竹師院學報》10。 ◎1998 羅肇錦 〈「漳泉鬥」的閩客情結初探〉,《臺灣文獻》49:04。 1999 劉 平〈拜把結會、分類械鬥與林爽文起義〉,《史聯雜誌》35。 1999 吳學明〈閩粵關係與新竹地區的土地開發〉,《客家文話研究通訊》02。 ◎2000 莊國土〈海貿與移民互動:十七、十八世紀閩南人移民臺灣原因――兼論漳泉籍移民差異〉,《臺灣文獻》51:02。 2000 趙文榮〈由地名談區域拓殖的內在意涵――試以嘉南地區為例〉,《臺南文化》49。 第四講 臺灣行政區劃的建置與變革 ◎1992 戴文鋒〈清代臺灣行政區劃之建置〉,《東方觀光學刊》創刊號。 ◎1996 許哲明〈行政區劃與政區地名變遷之探討〉,《地圖》07。 ◎2000 江大樹〈臺灣行政區劃調整的回顧與前瞻〉,《暨大學報》04:02。 2000 張政亮〈老地圖.話家園.說變遷――地圖史料看宜蘭行政區劃的沿革〉,《宜蘭文獻雜誌》46。 第五講 臺灣的經濟發展概述 1991 陳純瑩〈戰後臺灣臺灣經濟發展史的分期問題〉,《師大歷史學報》19。 1994 林滿紅〈清末大陸來臺郊商的興衰――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之一結合思考〉, 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Part C)04:02。 1994 葉淑貞〈論臺灣經濟史研究的歷史解釋觀點〉,《經濟論文叢刊》22:04。 1996 林滿紅〈有關日據時期臺灣經濟史的四種誤解〉,《臺灣社會研究》23。 ◎1997 石田浩講、吳純嘉整理〈戰後臺灣經濟史研究的意義與課題――「開發獨裁」與「臺灣經驗」〉,《史匯》02。 ◎1998 吳秉聲〈一個港區空間面貌的呈顯――以清領時期「臺灣府城五條港區」為例〉,《文化與建築研究集刊》07。 ◎1999 石萬壽〈府城的行郊(福佬人的商業活動)〉,《歷史月刊》137。 1999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商人團體――類型、成員及功能的討論〉,《臺灣史研究》05:01。 ◎2000 林金田〈臺灣經濟發展的概述〉,《臺灣文獻》51:03。 ◎2001 徐振國〈臺灣「商郊」顯示的前現代國家特性和政商關係〉,《東吳政治學報》12。 2001 王作榮〈李國鼎先生在臺灣經濟發展中的定位〉,《傳記文學》79:01。 第六講 臺灣的書院及教育 ◎1991 林文龍〈清代臺灣書院講席彙錄〉,《臺灣文獻》42:02。 1991 徐明珠〈王道東來、斯文在茲――彰化和美道東書院的滄桑歲月〉,《中央月刊》24:07。 1991 沈紫庭〈文運蔚起,振興儒學――訪南投藍田、草屯登瀛書院〉,《中央月刊》24:11。 1992 李雄揮〈清代參加科舉者的身份限制之研究〉,《東師語文學刊》05。 1995 李芳如〈雲林地區清代書院研究〉,《社會科教育學刊》05。 ◎1997 蘇啟明〈臺灣古書院小史〉,《國立史博物館館刊》07:04。 ◎1998 楊護源〈臺南海東書院興廢初探〉,《臺南文化》46。 ◎1998 宋光宇〈書房、書院與鸞堂――試探清末和日據時代臺灣的宗教演變〉,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Part C)08:03。 1998 單文經〈一八九五年以前鹿港教育史初探〉,《教育研究集刊》40。 ◎1999 林文龍 〈臺灣的科舉及相關習俗〉,《社教資料雜誌》248。 1999 蔡慧珍〈清朝科舉制度之探討並與現代文官制度做比較〉,《中國行政評論》08:02。 1999 林孟輝〈清代臺灣書院的儒學教育內涵試探〉,《中國文化月刊》233。 1999 林孟輝〈從書院學規看清代臺灣書院的儒學教育宗旨〉,《孔孟月刊》07:06。 1999 楊護源〈北市書院初探――以學海書院為中心〉,《臺北文獻直字》128。 2000 羅肇錦〈清代臺灣書院童蒙教本與教學理念〉,《臺灣源流》17。 2002 王惠琛〈清代臺灣府縣廳學的設立與發展〉,《南臺科技大學學報》26。 第七講 武裝抗日與文化抗日運動――兼論臺灣抗日作家賴和 ◎1989 戴文鋒〈分裂前臺灣文化協會探析〉,《臺灣鄉土》創刊號。 ◎1992 中村孝志著、許賢瑤譯〈日本的「高砂族」統治――從霧社事件到高砂義勇軍〉,《臺灣風物》42:04。 ◎1993 戴寶村〈一九一五年武裝抗日事件的新視角〉,《臺灣史料研究》02。 ◎1993 陳芳明〈臺灣抗日運動史上的兩份重要左翼刊物――「臺灣大眾時報」與「新臺灣大眾時報」〉,《臺灣史料研究》02。 1994 顏明賢〈日據時代臺灣文化協會的成立與影響(1921〜1927)〉,《社會科教育學刊》04。 1999 謝松山〈談文化協會運動的演變附論蔡秋桐作品〉,《語文教育通訊》17。 1997 王曉波〈蔣渭水的思想與實踐――論日據下臺灣文化協會與臺灣民眾黨內的路線爭議〉,《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報》07。 ◎2013 戴文鋒《在那一個腥風血雨的年代――噍吧哖事件受難者名單調查研究計畫》,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戴文鋒《不堪回首的故事――噍吧哖事件受難後代口述歷史》,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戴文鋒《噍吧哖事件文化景觀(歷史事件類)研究計畫案》,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第八講 原鄉與族群的宗教信仰 ◎1993 邱彥貴〈粵東三山國王信仰的分布與信仰的族群――從三山國王是臺灣客屬的特有信仰論起〉,《東方宗教研究》03。 ◎1994 顏芳姿〈泉州三邑人的祖佛信仰――與宗族發展有關的地域守護神信仰〉,《民俗曲藝》88。 1995 彭明輝〈由神明配置圖看臺灣民間信仰――以中和地區八座寺廟為中心〉,《新史學》06:04。 ◎2000 聶德寧〈漳泉人文差異的歷史考察〉,《臺灣文獻》51:02。 2000 李國銘〈三山國王與甌駱人〉,《屏東文獻》01。 2002 戴文鋒〈漁村寺廟信仰初探――以七股鄉為例〉,《九十一年度南區中小學鄉土藝文研習會論文》,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出版。 2002 戴文鋒《萬年傳香火,世代沐法華――萬華寺廟探索》,萬華社區大學。 ◎2004 侯 杰 〈評陳梅卿《說聖王.道信仰――透視臺灣廣澤尊王》〉,《歷史人類學勘》02:02。 ◎2010 潘潮陽〈開漳聖王的文化地理詮釋〉,《海洋文化學刊》09。 ◎2013 戴文鋒《從跨越族群藩籬到閩客聚落社交網絡之形成――王爺奶奶回娘家傳統民俗活動之研究》,屏東縣政府。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講述
|
60 %
|
討論
|
4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課堂參與
|
30 %
|
個人書面報告
|
40 %
|
個人口頭報告
|
3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補充說明
|
課堂聽講、發問與討論佔30%,期中口頭報告佔30%,期末書面報告佔40%。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