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3 學年度 第 2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行政管理學系 行管一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32049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社會學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Sociology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3 /
3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選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王光旭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侯芊亦、劉千翊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一,節次8、9、A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J509
|
Office Hours
|
王光旭:2233/8945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SDGs 05.
|
性別平權: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
SDGs 10.
|
減少不平等:減少國內及國家間的不平等
|
SDGs 16.
|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促進和平多元的社會,確保司法平等,建立具公信力且廣納民意的體系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本課程是針對大學部非社會學系的學生所設計的社會學入門課程,主要目的是提供過去沒有接觸過社會學的同學一個應用社會學思考的跳板,拓展思考問題的深度與視野,對於行政管理學系的同學來說,社會學的學習更要有助於同學思考並釐清公共議題的本質。若從實用的角度來說,選修社會學適合將來想往社會政策、公共行政與政策、政治經濟相關領域研究所升學,或報考國家考試中的社會行政及社工,調查局及國安局等特考相關類科的同學。 上半學期的課程設計,主要著重在基礎知識的培養,建立起同學社會學的基本概念;下半學期的課程,我們將從實務的公共議題出發,銜接上半學期的內容,介紹如何從社會學的角度針對這些社會現象提出解釋,並提出政策建議。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課程實施方式: 此課程為每週連續三個小時的課程,前兩個小時為教授課堂面授,綜合性講述當週進度;第三個小時除了繼續前兩個小時的進度,在課程進度允許的狀況下,也會預留半小時的時間進行實例的討論與練習,針對當週的主題討論實際的社會案例,讓同學進行腦力激盪與分析。 社會學的範圍因應系上的課程架構調整進行了內容的微調。原則上其他課會上到的重複性概念,比如說:經濟生活(經濟學)與國家與政治生活(政治學),或類似組織理論的課,社會學將不再重複討論,轉而調整到與各位現在與未來生活切身相關的社會議題進行研討,讓同學能增加議題接觸的廣度。 而且隨著社會學課本新版課本的出版,本學期的社會學將依據新版課本與108課綱調整,課程內容與進度以開學公布者為主。 此外,若課程的進度允許,可能也會在學期中安排與社會學相關的短片,進行影片的觀賞與討論,或邀請專人演講。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本課程實施16+2週彈性教學方案,其中第17、18週之彈性規劃如下: |
屆時看實際進度再做調整。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課程簡介與學期要求 社會學是什麼?【王:1】
|
講授與討論
|
【G:1】 【A:1】
|
1.FB社團 2.訂書
|
2
|
社會學是什麼? 【王:1】
|
|
|
|
3
|
社會學古典三大家【王:1】、【宋:2】
|
講授與討論
|
【G:1】 【A:1】
|
|
4
|
社會學三大流派 【王:1】、【宋:2】
|
講授與討論
|
【G:1】
|
|
5
|
文化 【王:2】
|
講授與討論
|
【G:1】
|
|
6
|
偏差與犯罪 【王:4】
|
|
【G:5, 6】 【A:4, 5】
|
本週有作業
|
7
|
春假
|
|
|
|
8
|
階級與階層 【王:5】
|
講授與討論
|
【G:9】 【A:8】
|
|
9
|
期中考
|
|
期中考範圍以前教材含PPT
|
解釋名詞與選擇題
|
10
|
階級與階層 【王:5】
|
講授與討論
|
【G:9】 【A:8】
|
|
11
|
蒙娜麗莎的微笑
|
電影賞析與討論
|
|
本週有分組討論
|
12
|
性別與家庭 【王:6, 8】
|
講授與討論
|
【G:7, 12, 17】 【A:10, 12, 13】
|
本週有作業
|
13
|
人口問題與政策 【王:15】/【王:17】
|
講授與討論
|
【A:17】 【藍:17】
|
|
14
|
人口問題與政策 【王:15】/【王:17】
|
講授與討論
|
【A:17】 【藍:17】
|
|
15
|
消費社會與消費文化 【王:17】
|
講授與討論
|
|
|
16
|
全球化與社會變遷 【王:19】
|
講授與討論
|
【G:2】 【A:17】
|
|
17
|
都市發展與空間文化 【王:16】
|
|
|
|
18
|
期末考試
|
|
本學期所有範圍教材含PPT
|
選擇題、解釋名詞與申論題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系所
|
具行政與管理專業知識能力
|
4
|
02
|
系所
|
具行政規劃與決策管理能力
|
4
|
03
|
系所
|
具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
|
4
|
04
|
系所
|
具行政溝通、協調與行銷能力
|
4
|
05
|
系所
|
具實務處理與應變能力
|
4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溝通表達能力
|
4
|
2
|
分析辨證能力
|
4
|
3
|
創新思維能力
|
4
|
4
|
全球意識能力
|
4
|
5
|
問題解決能力
|
4
|
6
|
專業知能
|
4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 = Sociology : Taiwanese perspectives
|
當代社會學
|
社会学
|
基礎社會學
|
常民風格的社會學
|
社會學動動腦
|
見樹又見林 : 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
|
社會學很好用
|
圖解社會學
|
備註 Remarks
|
主要讀本為本學期均會採用的教科書,也是本門課最主要的考試用書,請同學務必於開學第二週上課前取得。而補充教材的部分,請同學配合不同主題當作參考資料,若覺得教科書太過深澀,可參考吳逸驊的《圖解社會學》一書之相關主題,或坊間較為淺顯的社會學教科書。
(一)主要讀本: 陳志柔、林國明編,(2021),《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5版),台北:巨流。【王】 本書集合國內一流社會學者合力撰寫,也是第一本本土的社會學教科書。好處是章節內容簡短,閱讀方便,缺點是章節作者不同,筆法不連貫,寫作方式深淺不一,某部分章節對初學者來說相對吃力。【本學期PPT仍沿用第四版】 Andersen, M. L. and H. F. Taylor (2009), Understanding a Diverse Society (4th eds.) 《社會學》,齊力審閱,台北:雙葉,ISBN:9789866637407。【A】 本書為國內運用得最廣泛的社會學教科書之一,內容深入淺出,涵蓋大部分的社會學議題,然缺點是比較傾向美國觀點,且翻譯本縮減了一些案例的篇幅。 宋鎮照,(2018),《社會學》,台北:五南。【宋】 本書內容豐富,章節完整,上學期課程中會參考部分章節。 藍采風,(2007),《社會學》,台北:五南。【藍】 本書以社會學三大流派:功能學派、衝突學派、及符號互動學派為重點,貫穿所有章節的討論,上學期課程中會參考部分章節。 黃瑞祺主編,(2011),《當代社會學》,台北:東華書局。【黃】 本書較為特別的是作者涵蓋海峽兩岸的學者,並包含了多元廣泛的主題,也包含了當前新興的議題,如:消費與文化生產、休閒社會學與旅遊社會學等,而本課程的內容指定閱讀社會運動與環保等相關章節。 Giddens, A. (2009), Sociology (5th edition). 《社會學》,李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台灣有唐山出版的張家銘翻譯版,但並非英文的最新版本。【G】 Giddens為英國當代社會學大師,此本社會學匯集Gideens對當代社會現象的觀察與理解,每一章節的材料都非常豐富,適合進階閱讀,可與前述【A】一書對照,比較英美社會學觀點的不同。
(二)補充教材: Bilton, T. 原著,(2007),黃信洋、鄭祖邦、謝昇佑編訂,《基礎社會學》,臺北,學富文化。 Newman, D. M.原著,(2010),謝昇佑、魏龍達譯,《常民風格的社會學》,台北,學富文化。 Bauman, Z.原著,(2002),朱道凱譯,《社會學動動腦》,台北,群學。 Johnson, A.原著,(2001),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台北,群學。 Mills, C. W.原著,(2006),張君玫譯,《社會學的想像》,台北,巨流。 王佳煌,(2011),《社會學很好用》,台北:巨流。 吳逸驊,(2017),《圖解社會學》(修訂版),台北:易博士文化。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講述
|
50 %
|
討論
|
30 %
|
問題導向學習
|
2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兩次小作業
|
20 %
|
出席與課堂參與
|
20 %
|
兩次小考
|
30 %
|
期末考(選擇、解釋名詞與申論全範圍)
|
3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補充說明
|
一次無故缺席>扣學期總成績2分 整學期全勤,且未破壞課堂秩序>加學期總成績3-5分 課堂或作業加分機會(非必要)每一次>加學期總成績2分 參加社區服務或社會實踐相關的工作(非必要)>視參與度加總成績2-5分 參加任何與地方或社區議題有關提案競賽(非必要)>視成果加總成績2-5分 報名參加飛鳶盃比賽,所有同學總成績加3分,晉級加碼到5分。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