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06 學年度 第 2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諮輔碩一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28045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表達性治療研究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Studies in Expressive Therapies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3 /
3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選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吳麗雲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二,節次3、4、5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J107
|
Office Hours
|
吳麗雲:1122/4578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1.學會透過非語言的多元媒材和方式,釋放被語言文字所壓抑的情感經驗。 2.學會選用適用於個案之媒材。 3.瞭解使用媒材之原則。 4.結合不同媒材而發展出不同的治療工作模式。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2/27課程介紹&表達性治療緒論
|
講述
|
|
|
2
|
3/6表達性治療基本概念&表達媒材選用與使用原則
|
講述與討論
|
|
|
3
|
3/13繪畫評估與治療(一)
|
分組報告vs.講述,討論與體驗
|
|
|
4
|
3/20繪畫評估與治療(二)
|
講述,討論與體驗
|
|
|
5
|
3/27心理牌卡運用(一)
|
分組報告vs.講述,討論與體驗
|
|
|
6
|
4/3調整放假
|
|
|
|
7
|
4/10心理牌卡運用(二)
|
講述,討論與體驗
|
|
|
8
|
4/17沙盤治療(一)
|
分組報告vs.講述,討論與體驗
|
|
|
9
|
4/24沙盤治療(二)
|
講述,討論與體驗
|
|
|
10
|
5/1音樂治療
|
分組報告vs.講述,討論與體驗
|
|
|
11
|
5/8戲劇治療
|
分組報告vs.講述,討論與體驗
|
|
|
12
|
5/15閱讀治療
|
分組報告vs.講述,討論與體驗
|
|
|
13
|
5/22園藝治療
|
分組報告vs.講述,討論與體驗
|
|
|
14
|
5/29靜心冥想
|
分組報告vs.講述,討論與體驗
|
|
|
15
|
6/5家族系統排列
|
講述與體驗
|
|
|
16
|
6/12實作報告與討論(一)
|
個案報告與研討
|
|
|
17
|
6/19實作報告與討論(二)
|
個案報告與研討
|
|
|
18
|
6/26實作報告與討論(三)
|
個案報告與研討
|
|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道德力 (Morality)
|
3
|
2
|
自學力 (Self-learning)
|
4
|
3
|
創造力 (Creativity)
|
5
|
4
|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
4
|
5
|
就業力 (Employability)
|
4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系所
|
具備探究及解決問題之研究能力。
|
4
|
02
|
系所
|
具備心理評估與衡鑑之能力。
|
4
|
03
|
系所
|
具備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專業實務工作之能力。
|
5
|
04
|
系所
|
能應用諮商與輔導之專業知能於學校、社區與相關專業機構之實務工作。
|
5
|
05
|
系所
|
能在諮商輔導實務中展現具人文關懷、性別與多元文化包容性之作為。
|
4
|
06
|
系所
|
能落實專業倫理規範與行動。
|
3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探究能力
|
4
|
2
|
語文與溝通能力
|
4
|
3
|
創新與實踐能力
|
5
|
4
|
專業知能
|
4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備註 Remarks
|
1.何長珠 等著(2012)。表達性藝術治療14講:悲傷諮商之良藥。台北:五南。 2.江孟蓉譯(2013)。療癒從創作開始-藝術治療的內在旅程。台北:張老師。(Allen,P.B.) 3.沈瑞琳(2016)。綠色療癒力:台灣第一本園藝治療跨領域理論與應用大集。台北:麥浩斯。 4.吳佳純、施以諾(2009)。台灣近十年來音樂治療論文分析以1999年到2008年為例。臺灣老人保健學刊,5(2),93-104。 5.吳武烈譯(2003)。兒童繪畫治療:兒童的心靈之窗。台北:五南。(Malchiodi,C. A) 6.吳婷盈譯(2010)。家族藝術治療理論與實踐的基礎。台北:五南。(Kerr,C., Hoshino,J., Sutherland,J.,Parashak,S.T.,&McCarley,L.L.) 7.吳麗雲(2010)。阿德勒取向家庭遊戲藝術評估技巧之運用,台灣遊戲治療學會會刊,7,16-17。 8.吳麗雲(2013)。社交情境遊戲卡遊戲對兒童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產學計畫案。 9.吳麗雲(2014a)。家庭遊戲卡遊戲對焦點兒童問題行為影響之研究。產學計畫案。 10.吳麗雲(2014b)。受虐兒童在沙盤治療中之歷程分析研究。2014台灣遊戲治療學會年會暨遊戲治療專業認同與發展學術研討會。海報發表。 11.吳麗雲、林燕平和游淑華(2014)。園藝治療對大學新生身心適應影響之研究。台南應用科大學報,33。 12.林燕如、周桂如和張佳琪(2011)。音樂治療於台灣老人之應用。新臺北護理期刊,13(1),53–62。 13.周鼎文(2011)。愛與和解-華人家庭的系統排列故事。台北:心靈工坊。 14.洪素珍、楊大和、徐繼忠和郭玟伶譯(2007)。戲劇治療。台北:五南(Phil Jones) 15.范睿榛(2012)。藝術治療:家庭動力繪畫概論。台北:五南 16.凌坤楨(2013)。療癒,藏在身體裡:從創傷復原到生命復合。台北:張老師。 17.高淑貞(2008)。探索心遊戲盤使用手冊。彰化:復文。 18.高淑貞、吳麗雲(2012)。表達性治療的實務運用-- 個別諮商之案例報告。第4屆馬來西亞學校教師輔導研討會論文集,115-132。 19.許家綾譯(2006)。青少年藝術治療。台北:心理。(Moon,B.L.) 20.許智傑、謝政廷譯 (2011)。來畫圖吧!從分析心理學的觀點了解兒童繪畫與遊戲的意義。台北:心理。 21.許智傑、謝政廷譯 (2012)。創造性治療:創傷兒童的實務工作手冊。台北市:學富文化。(Malchiodi,C. A) 22.陳淑瑜(2011)。創作音樂治療的理論和應用。國小特殊教育,51,41- 50。 23.陳碧玲、陳信昭譯(2001)。沙遊治療:不同取向心理治療師的逐步學習手冊。台北:心理。(Boik, B. L., & Goodwin, E. A.) 24.郭毓仁(2015)。遇見園藝治療的盛放:啟動五感能力,接受植物療癒力量。台北:養沛。 25.黃宗堅、吳秉訓總校閱(2016)。創意式家族治療。台北:心理。(Lowenstein,L.) 26.黃建森譯(2012)。神奇的曼陀羅:心靈舒壓彩繪書。台北:華泰(Bartfeld,M.) 27.黃傳永、賴美言和陸雅青(2011)。表達性藝術治療對憂鬱情緒兒童之團體輔導效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2(1),21-52 28.楊淑貞(2010)。創傷復原與療癒歷程之探索:以表達性藝術治療爲例。台灣藝術治療學報,12(1),73-85。 29.賴念華譯(2013)。藝術治療與團體工作實例與活動。台北:張老師(Liebmann,M.) 30.Bainum, C. R., Schneider, M. F., &Stone, M. H. (2006).An Adlerian model for sandtray therapy.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62(1), 36-46. 31.Liu, L.H. ; Cho, W.C., & Wu, L.Y. (2014). Meaning Making through Expressive Arts Therapy of a Child with PTSD and Grief. International Network on Personal Meaning’s 8th Biennial International Meaning Conference. (Poster). Vancouver。 32.Sweeney,D.S.,Minnix,G.M.,&Homeyer,L.E.(2003).Using Sandtray Therapy in Lifestyle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53(4), 376-387. 33.Chou, M. H. & Lin, M. F. (2006). Exploring the Listening Experiences during Guided Imagery and Music Therapy of Out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14(2),93–102.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講述
|
30 %
|
討論
|
20 %
|
分組報告
|
20 %
|
表達性治療實作與體驗
|
15 %
|
達性治療方案設計書面報告
|
15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課堂參與
|
10 %
|
分組報告
|
30 %
|
個人體驗心得報告
|
30 %
|
表達性治療方案設計書面報告
|
30 %
|
總和 Total |
100 %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