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urse首頁

 114 學年度 第 1 學期 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李明峰教師 質性研究 課程大綱

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114 學年度 第 1 學期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諮輔碩二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課堂教學 、 中文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128008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質性研究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Qualitative Research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3 / 3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選修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李明峰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星期四,節次3、4、5
上課教室
Classroom
J107
Office Hours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SDGs 0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SDGs 17. 多元夥伴關係: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一) 使用特定質性研究典範之視框來理解文本。
(二) 透過課堂上導讀與討論,深入瞭解相關概念。
(三) 針對研究議題進行文本分析與文獻的對話。
(四) 完成一份小型質性研究報告。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本課程實施16+2週彈性教學方案,其中第17、18週之彈性規劃如下:
線上教學/討論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週次
Week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評量方式
Grading
1 (9/11) 課程介紹與說明 講述     
2 (9/18) 質性與量化研究的比較與選擇、質性研究設計 講述與討論  主要讀本一:Ch.3、4 主要讀本二:Ch.3   
3 (9/25) 質性研究法概論 講述與討論  主要讀本一:Ch.1
主要讀本二:Ch.1
分組名單 
 
4 (10/02) 質性研究的發展歷史與派典 講述與討論  主要讀本一:Ch.2
主要讀本二:Ch.2 
 
5 (10/09) 質性研究效度與倫理議題 講述與討論  主要讀本一:Ch.23、25
主要讀本二:Ch.4 
 
6 (10/16) 研究主題之討論 報告與討論  個人研究主題討論   
7 (10/23) 質性研究論文題目、內容及緒論的擬定與撰寫 導讀、報告與討論  主要讀本二:Ch.20、21
課堂導讀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個人或小組口頭報告  
8 (10/30) 質性研究者、被研究對象與研究現場的關聯 導讀、報告與討論   主要讀本一:Ch.7~9
課堂導讀二
訪談大綱  
個人或小組口頭報告  
9 (11/06) 質性研究訪談:提問、傾聽與回應 導讀、報告與討論  主要讀本一:Ch.10~13
課堂導讀三
訪談演練 
個人或小組口頭報告 
10 (11/13) 質性研究資料蒐集 導讀、報告與討論  主要讀本一:Ch.14
主要讀本二:Ch.6
課堂導讀四
訪談演練  
個人或小組口頭報告 
11 (11/13) 質性研究派典一:現象學 導讀、報告與討論  主要讀本二:Ch.12
課堂導讀五
資料分析 
個人或小組口頭報告 
12 (11/27) 質性研究派典二:敘事 導讀、報告與討論  主要讀本二:Ch.11
課堂導讀六
資料分析 
個人或小組口頭報告 
13 (12/04) 質性研究派典三:扎根 導讀、報告與討論  主要讀本二:Ch.14
課堂導讀七
資料分析  
個人或小組口頭報告 
14 (12/11) 質性研究派典四:詮釋學 導讀、報告與討論  主要讀本二:Ch.13
課堂導讀八
資料分析  
個人或小組口頭報告 
15 (12/18) 期末報告(一) 報告與討論  研究成果報告  個人口頭報告 
16 (12/25) 行憲紀念日放假      
17 (01/01) 開國紀念日放假      
18 (1/08) 期末報告(二)、期末統整與回饋
線上教學
報告與討論  研究成果報告  個人口頭報告
紙本最晚於115.01.15晚上12點前E-Course線上繳交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編號
No.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1 公民力 (Citizen) 3
2 自學力 (Self-learning) 5
3 資訊力 (Information) 5
4 創造力 (Creativity) 5
5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4
6 就業力(Employability) 4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編號
No.
類別
Category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01 系所 具備探究及解決問題之研究能力。 5
02 系所 具備心理評估與衡鑑之能力。 3
03 系所 具備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專業實務工作之能力。 3
04 系所 能應用諮商與輔導之專業知能於學校、社區與相關專業機構之實務工作。 3
05 系所 能在諮商輔導實務中展現具人文關懷、性別與多元文化包容性之作為。 5
06 系所 能落實專業倫理規範與行動。 5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編號
No.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1 探究能力 5
2 語文與溝通能力 5
3 創新與實踐能力 5
4 專業知能 4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備註   Remarks
《主要讀本》
1.陳向明(202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二版)。臺北市:五南。
2.紐文英(2023)。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四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參考讀本》
(一) 質性研究總論
1.張芬芬(2021):質性研究法進階探索-換一副透鏡看世界。臺北市:五南。
2.蕭瑞麟(2020):不用數字的研究-質性研究的思辨脈絡(五版)。臺北市:五南。
3.Boeije, H. (2010). Analysi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ge.
4.Creswell, J.W., & Poth, C. N. (2018):質性研究的五種取徑(李政賢,譯)。五南。(原著出版年:2017)
5.Denzie, N. K., & Lincoln, Y. S. (Eds.) (2018).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5nd ed.). Sage.
6.Forrester, M. A. (Eds.) (2010).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A practical guide. Sage.
7.Gaudet, S., & Robert, D. (2024):質性研究的旅程:從設計到發表(張曉佩,譯)。心理。(原著出版年:2018)
8.Marshall, C., & Rossman, G. B. (2021):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三版)(李政賢,譯)。五南。(原著出版年:2015)
9.Patton, M. Q. (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上)(下)(吳芝儀、李奉儒,譯)。濤石。(原著出版年:2002)
(二) 現象學、詮釋學與詮釋現象學
1.王純娟(2019):喪親哀傷現象學取向研究:研究者之態度、反思與意識轉換。輔導與諮商學報,41(1),21-54。
2.方格正、李佩怡(2016):詮釋現象心理學方法論之整理與補充。本土心理學研究,46,121-148。
3.李維倫 (2016):從實證心理學到實踐心理學:現象學心理學的本土化知識之道。臺灣心理諮商季刊,8(2),1-15。
4.李維倫、賴憶嫺(2009):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275-321。
5.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6.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7.陳慧女(2003):詮釋學在諮商歷程研究中的應用-以胡塞爾的超驗現象學方法為例。諮商輔導學報,9,1-16。
8.彭榮邦(2021):「榨甘蔗」的力量:現象學方法的「看見」。本土諮商心理學學刊,12(2),40-45。
9.劉淑慧、夏允中、王智弘、孫頌賢(2019):自我及其在生活世界中的運作:從存在現象學處境結構觀之。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5,1-25。
10.Manen, M. V. (2004):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濤石。(原著出版年:1997)
11.Sokolowski, R. (2004):現象學十四講(李維倫,譯)。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0)
12.Smith, J. A., Flowers, P., & Larkin, M. (2022).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2th ed.). Sage.
(三) 敘說/敘事分析
1.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2.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12):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敘說研究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研究,56,19-53。
3.翁士恆、彭榮邦(2021):敘事研究中「存在經驗」與「存有」的地理學方法探問:從情緒地理學與詮釋現象學取「徑」。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61,119-151。
4.蔡素琴、洪雅鳳、劉淑慧(2014):敘事分析方法-由Labov敘事結構與隱喻故事取徑。臺灣諮商心理學報,2(1),77-96。
5.Crossley, M. L. (2006):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濤石。(原著出版年:2000)
6.Lieblich, A., Mashiach, R.T., & Zilber, T. (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吳芝儀,譯)。濤石。(原著出版年:1998)
7.Kim, J. H. (2018):理解敘說探究:以故事的雕琢與分析作為研究(張曉佩、卓秀足,譯)。心理。(原著出版年:2015)
8.Riessman, C. K. (2008):敘說分析(王勇智、鄧明宇,譯)。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
9.Speedy, J. (2010):敘事研究與心理治療(洪媄琳,譯)。心理。(原著出版年:2007)
(四) 扎根
1.Charmaz, K. (2009):建構扎根理論(顏寧、黃詠光,譯)。五南。(原著出版年:2006)
2.Strausss, A., & Corbin, J. (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吳芝儀、廖梅花,譯)。濤石。(原著出版年:1998)
(五) 其他
1.黃光國(2018):社會科學的理路(第四版思源版)。臺北市:五南。
2.葉致芬(2021):女性主義方法論的實踐與反思。輔導季刊,57(1),25-38。
3.Fumerton, R. (2009):知識論(傅皓政,譯)。五南。(原著出版年:2006)
4.Hill, C. E. (Eds.) (2011). Consensual qualitative research: A practical resource for investigating social science phenomena.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5.Hill, C. E., & Knox, S. (2021). Essentials of consensual qualitative research.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6.其他有關質性研究的中外文書籍、期刊論文及碩博士論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百分比
Percentage
專題實作 30 %
講述 25 %
討論與分享 25 %
問題導向學習 20 %
總和  Total 100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評量方式
Grading
百分比
Percentage
小組口頭報告 30 %
個人書面報告 40 %
個人口頭報告 20 %
課堂參與及出席 10 %
總和  Total 100 %

成績評量方式補充說明   
(一)課堂參與及出席(10%):未出席課程即無法參與課堂討論;課堂參與、出席狀況及討論按出席比率、參與頻率評分。
(二)個人研究主題報告(10%):修課同學於第6週課前找2-3篇文獻,並依此撰寫500-1000字,說明研究動機、想法及選取的質性研究派典。並在課堂進行報告、討論及分享。
(三) 學生課堂反思札記(15%):修課同學需針對第2~5、7~14等共12週,自行選擇5週進行課後反思札記撰寫。札記撰寫內容請參見附錄一,每篇札記請於選擇週次之課後進行撰寫,並於下周課前E-Course線上繳交。
(四)課堂導讀(30%):依照修課人數,每個主題一~二位同學負責(依修課人數彈性調整),進行導讀與討論。除了課本內容外,需增加1篇(中文或英文)與主題相關之文獻期刊或者專文,做為資料的補充。報告時間,1.5小時為限。
(五)期末研究成果報告(35%):分兩大部分,(1) 研究成果(書面):研究動機、研究問題、研究設計、研究結果與討論,APA第七版格式撰寫,佔25%。紙本線上繳交,最晚115.01.15晚上12點前。(2) 口頭報告及六大問題:idea怎麼來的;屬於哪一派典的研究(領域屬性);如何找文獻(含數量及切合程度評估);克服哪些問題;研究設計與分析;完成報告過程的收穫(省思)。10%。口頭報告時間為15-20分鐘,教師或同學回饋與討論5分鐘。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