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urse首頁

 113 學年度 第 1 學期 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李明峰教師 質性研究 課程大綱

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113 學年度 第 1 學期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諮輔碩二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課堂教學 、 中文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128007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質性研究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Qualitative Research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3 / 3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選修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李明峰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星期二,節次3、4、5
上課教室
Classroom
A311
Office Hours
李明峰:4444/789A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SDGs 0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SDGs 17. 多元夥伴關係: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一)使用特定質性研究典範之視框來理解文本。
(二)透過課堂上導讀與討論,深入瞭解相關概念。
(三)針對研究議題進行文本分析與文獻的對話。
(四)完成一份小型質性研究報告。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本課程實施16+2週彈性教學方案,其中第17、18週之彈性規劃如下: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週次
Week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評量方式
Grading
1 (9/10) 課程介紹與說明 講述     
2 (9/17) 中秋節放假      
3 (9/24) 質性研究法概論 講述與討論  主要讀本一:Ch.1
主要讀本二:Ch.1
分組名單 
 
4 (10/01) 質性研究的發展歷史與派典 講述與討論  主要讀本一:Ch.2
主要讀本二:Ch.2 
 
5 (10/08) 質性與量化研究的比較與選擇、質性研究設計 講述與討論  主要讀本一:Ch.3、4
主要讀本二:Ch.3 
 
6 (10/15) 研究主題之討論 報告與討論  個人研究主題討論   
7 (10/22) 質性研究論文題目、內容及緒論的擬定與撰寫 導讀、報告與討論  主要讀本二:Ch.20、21
課堂導讀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個人及小組口頭報告 
8 (10/29) 質性研究者、被研究對象與研究現場的關聯 導讀、報告與討論  主要讀本一:Ch.7~9
課堂導讀二
訪談大綱 
個人及小組口頭報告 
9 (11/05) 質性研究訪談:提問、傾聽與回應 導讀、報告與討論  主要讀本一:Ch.10~13
課堂導讀三
訪談演練 
個人及小組口頭報告 
10 (11/12) 質性研究資料蒐集 導讀、報告與討論  主要讀本一:Ch.14
主要讀本二:Ch.6
課堂導讀四
訪談演練 
個人及小組口頭報告 
11 (11/19) 質性研究派典一:現象學 導讀、報告與討論  主要讀本二:Ch.12
課堂導讀五
資料分析 
個人及小組口頭報告 
12 (11/26) 質性研究派典二:敘事 導讀、報告與討論  主要讀本二:Ch.11
課堂導讀六
資料分析 
個人及小組口頭報告 
13 (12/03) 質性研究派典三:扎根 導讀、報告與討論  主要讀本二:Ch.14
課堂導讀七
資料分析 
個人及小組口頭報告 
14 (12/10) 質性研究派典四:詮釋學 導讀、報告與討論  主要讀本二:Ch.13
課堂導讀八
資料分析 
個人及小組口頭報告 
15 (12/17) 質性研究結果與討論、結論、建議與摘要 導讀、報告與討論  主要讀本一:Ch.24
主要讀本二:Ch.23~24
課堂導讀九
期末報告提問與討論 
個人及小組口頭報告 
16 (12/24) 質性研究效度與倫理議題 導讀、報告與討論  主要讀本一:Ch.23、25
主要讀本二:Ch.4
期末報告提問與討論 
 
17 (12/31) 期末報告(一) 報告與討論  研究成果報告  個人口頭報告 
18 (1/07) 期末報告(二)、期末統整與回饋 報告與討論  研究成果報告  個人口頭報告
紙本最晚於114.01.17晚上12點前E-Course線上繳交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編號
No.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1 公民力 (Citizen) 3
2 自學力 (Self-learning) 5
3 資訊力 (Information) 5
4 創造力 (Creativity) 5
5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4
6 就業力(Employability) 4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編號
No.
類別
Category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01 系所 具備探究及解決問題之研究能力。 5
02 系所 具備心理評估與衡鑑之能力。 3
03 系所 具備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專業實務工作之能力。 3
04 系所 能應用諮商與輔導之專業知能於學校、社區與相關專業機構之實務工作。 3
05 系所 能在諮商輔導實務中展現具人文關懷、性別與多元文化包容性之作為。 5
06 系所 能落實專業倫理規範與行動。 5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編號
No.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1 探究能力 5
2 語文與溝通能力 5
3 創新與實踐能力 5
4 專業知能 4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備註   Remarks
《主要讀本》
1.陳向明(202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二版)。臺北市:五南。
2.紐文英(2023)。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四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參考讀本》
(一) 質性研究總論
1.張芬芬(2021):質性研究法進階探索-換一副透鏡看世界。臺北市:五南。
2.蕭瑞麟(2020):不用數字的研究-質性研究的思辨脈絡(五版)。臺北市:五南。
3.Boeije, H. (2010). Analysi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ge.
4.Creswell, J.W., & Poth, C. N. (2018):質性研究的五種取徑(李政賢,譯)。五南。(原著出版年:2017)
5.Denzie, N. K., & Lincoln, Y. S. (Eds.) (2018).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5nd ed.). Sage.
6.Forrester, M. A. (Eds.) (2010).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A practical guide. Sage.
7.Gaudet, S., & Robert, D. (2024):質性研究的旅程:從設計到發表(張曉佩,譯)。心理。(原著出版年:2018)
8.Marshall, C., & Rossman, G. B. (2021):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三版)(李政賢,譯)。五南。(原著出版年:2015)
9.Patton, M. Q. (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上)(下)(吳芝儀、李奉儒,譯)。濤石。(原著出版年:2002)
(二) 現象學、詮釋學與詮釋現象學
1.王純娟(2019):喪親哀傷現象學取向研究:研究者之態度、反思與意識轉換。輔導與諮商學報,41(1),21-54。
2.方格正、李佩怡(2016):詮釋現象心理學方法論之整理與補充。本土心理學研究,46,121-148。
3.李維倫 (2016):從實證心理學到實踐心理學:現象學心理學的本土化知識之道。臺灣心理諮商季刊,8(2),1-15。
4.李維倫、賴憶嫺(2009):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275-321。
5.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6.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7.陳慧女(2003):詮釋學在諮商歷程研究中的應用-以胡塞爾的超驗現象學方法為例。諮商輔導學報,9,1-16。
8.彭榮邦(2021):「榨甘蔗」的力量:現象學方法的「看見」。本土諮商心理學學刊,12(2),40-45。
9.劉淑慧、夏允中、王智弘、孫頌賢(2019):自我及其在生活世界中的運作:從存在現象學處境結構觀之。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5,1-25。
10.Manen, M. V. (2004):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濤石。(原著出版年:1997)
11.Sokolowski, R. (2004):現象學十四講(李維倫,譯)。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0)
(三) 敘說/敘事分析
1.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2.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12):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敘說研究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研究,56,19-53。
3.翁士恆、彭榮邦(2021):敘事研究中「存在經驗」與「存有」的地理學方法探問:從情緒地理學與詮釋現象學取「徑」。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61,119-151。
4.蔡素琴、洪雅鳳、劉淑慧(2014):敘事分析方法-由Labov敘事結構與隱喻故事取徑。臺灣諮商心理學報,2(1),77-96。
5.Crossley, M. L. (2006):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濤石。(原著出版年:2000)
6.Lieblich, A., Mashiach, R.T., & Zilber, T. (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吳芝儀,譯)。濤石。(原著出版年:1998)
7.Kim, J. H. (2018):理解敘說探究:以故事的雕琢與分析作為研究(張曉佩、卓秀足,譯)。心理。(原著出版年:2015)
8.Riessman, C. K. (2008):敘說分析(王勇智、鄧明宇,譯)。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
9.Speedy, J. (2010):敘事研究與心理治療(洪媄琳,譯)。心理。(原著出版年:2007)
(四) 扎根
1.Charmaz, K. (2009):建構扎根理論(顏寧、黃詠光,譯)。五南。(原著出版年:2006)
2.Strausss, A., & Corbin, J. (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吳芝儀、廖梅花,譯)。濤石。(原著出版年:1998)
(五) 其他
1.黃光國(2018):社會科學的理路(第四版思源版)。臺北市:五南。
2.葉致芬(2021):女性主義方法論的實踐與反思。輔導季刊,57(1),25-38。
3.Fumerton, R. (2009):知識論(傅皓政,譯)。五南。(原著出版年:2006)
4.Hill, C. E. (Eds.) (2011). Consensual qualitative research: A practical resource for investigating social science phenomena.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5.Hill, C. E., & Knox, S. (2021). Essentials of consensual qualitative research.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6.其他有關質性研究的中外文書籍、期刊論文及碩博士論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百分比
Percentage
專題實作 30 %
講述 25 %
討論與分享 25 %
問題導向學習 20 %
總和  Total 100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評量方式
Grading
百分比
Percentage
小組口頭報告 35 %
個人書面報告 25 %
個人口頭報告 20 %
課堂參與及出席 20 %
總和  Total 100 %

成績評量方式補充說明   
(一)課堂參與及出席(20%):未出席課程即無法參與課堂討論;課堂參與、出席狀況及討論按出席比率、參與頻率評分。
(二)個人研究主題報告(10%):修課同學於第6週課前找2-3篇文獻,並依此撰寫500-1000字,說明研究動機、想法及選取的質性研究派典。並在課堂進行報告、討論及分享。
(三)課堂導讀(35%):依照修課人數,每個主題一~二位同學負責(依修課人數彈性調整),進行導讀與討論。除了課本內容外,需增加2篇(1中1英)與主題相關之文獻期刊或者專文,做為資料的補充。報告時間,1.5小時為限。
(四)期末研究成果報告(35%):分兩大部分,(1) 研究成果(書面):研究動機、研究問題、研究設計、研究結果與討論,APA第七版格式撰寫,佔25%。紙本線上繳交,最晚114.01.17晚上12點前。(2) 口頭報告及六大問題:idea怎麼來的;屬於哪一派典的研究(領域屬性);如何找文獻(含數量及切合程度評估);克服哪些問題;研究設計與分析;完成報告過程的收穫(省思)。10%。口頭報告時間為15-20分鐘,教師或同學回饋與討論5分鐘。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