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08 學年度 第 1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諮輔碩一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28001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諮商心理學研究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Studies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3 /
3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必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連廷嘉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五,節次8、9、A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A304
|
Office Hours
|
連廷嘉:1155/7B7B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本課程為諮商心理專業入門之學,旨在探討諮商心理學的發展、學派、理論、方法與技術等內涵,了解諮商的心理學基礎、理念與相關內容,含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及社會心理學等,以及諮商相關的心理學學理、議題、現況及發展趨勢,以廣博諮商專業發展的心理學知能,精熟諮商心理的知識能力並提升諮商輔導工作的品質,促進社會大眾的身心健康。 總之,探討諮商心理學專業領域中理論、實務與研究的重要議題及其發展趨勢,協助學生建立學習定向與專業認同。 1. 瞭解國內外諮商心理學的理論、實務與研究之現況與範疇。 2. 瞭解諮商心理學的重要研究主軸:如方法論、諮商效果評估、治療內涵探討、不同諮商取向及 特殊族群與形式等。 3. 具備進行諮商研究之概念,並為思考己身未來研究方向奠基。 4.培養ㄧ個諮商師而不是一個諮商匠。 5.思考學術能力或實務能力 或者二者兼備。 6.思考自己未來的學術領域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課程進行方式介紹與說明
|
講授
|
Introduction: counseling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profession
|
|
2
|
學術研討實例與專業論文寫作 、 APA格式
|
講授與討論、示範與案例討論
|
劉淑慧、田秀蘭譯(2009)。Ch5、Ch22
|
分組報告 當天先繳交省思日誌檢視自己的研究方向 至少二頁
|
3
|
論文輕鬆寫,如何把實務變論文
|
講授與討論示範與案例討論 實作
|
講義資料
|
實作小作業
|
4
|
助人工作者的養成歷程: 助人專業適合你嗎? 了解你的價值觀 認識你自己
|
講授與討論分享
|
黃慈音等譯(2013)第一章到第三章
|
當天先繳交二頁省思日誌檢視自己的動機、專業的樣貌、助人態度與信念、自己特質與新手諮商師議題
|
5
|
新人助人者的共同議題、助人的歷程與助人技巧
|
講授與討論
|
黃慈音等譯(2013)Ch4、Ch5
|
小作業
|
6
|
理論在實務中的應用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取向技術 阿德勒和心理動力取向技術 完形和心理劇取向技術 正念取向技術
|
講授與討論
|
黃慈音等譯(2013)Ch6陳增穎譯(2017)
|
當天先繳交二頁省思日誌檢視自己的理論
|
7
|
理論在實務中的應用 人本─現象學取向技術 認知─行為取向技術 社會學習取向技術 行為取向─正增強技術
|
講授與討論
|
黃慈音等譯(2013)Ch6陳增穎譯(2017)
|
|
8
|
了解差異諮商心理學的心理學基礎: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組織心理學
|
講授與討論
|
黃慈音等譯(2013)Ch7
|
|
9
|
處理界線問題實習與督導、專業耗竭與自我照顧
|
講授與討論
|
黃慈音等譯(2013)Ch9、Ch10 、Ch11
|
|
10
|
期中評量 APA格式
|
筆試
|
|
繳交參與學術研討會和工作坊心得
|
11
|
機構參訪
|
參訪與討論
|
|
繳交機構參訪心得
|
12
|
團體工作、社區工作
|
|
黃慈音等譯(2013)ch12王麗斐、林美珠(2000);吳秀碧(2005);徐西森(2011)
|
|
13
|
諮商六大領域:學校諮商、社區諮商、醫療諮商、企業諮商、矯正諮商、軍人諮商
|
講授與討論
|
|
當天先繳交500省思日誌檢視自己的領域 分組報告
|
14
|
不同族群的諮商(老人、青少年、兒童、成人)、諮商的新興議題(職場心理健康、職業災害心理重建、倫理議題)
|
講授與討論
|
連廷嘉、黃俊豪譯(2004)。康淑華、邱妙儒譯(2001)。馬友群(2005-2007)。連廷嘉、賴昱辰、邱義宗、石偉佑(2010,9月)。
|
分組報告
|
15
|
諮詢 生涯諮商與輔導
|
講授與討論
|
|
分組報告
|
16
|
心理測驗 心理衡鑑與個案評估
|
講授與討論
|
|
分組報告
|
17
|
諮商生涯敘說--諮商中的自我學派、價值觀、研究方向與未來發展之敘說 繳交專題報告及課程回顧
|
分享報告與討論回饋
|
|
繳交諮商生涯自我敘說專題報告
|
18
|
諮商生涯敘說--諮商中的自我學派、價值觀、研究方向與未來發展之敘說 繳交專題報告及課程回顧
|
分享報告與討論回饋
|
|
繳交諮商生涯自我敘說專題報告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道德力 (Morality)
|
2
|
2
|
自學力 (Self-learning)
|
3
|
3
|
創造力 (Creativity)
|
3
|
4
|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
4
|
5
|
就業力 (Employability)
|
4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系所
|
具備探究及解決問題之研究能力。
|
3
|
02
|
系所
|
具備心理評估與衡鑑之能力。
|
1
|
03
|
系所
|
具備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專業實務工作之能力。
|
1
|
04
|
系所
|
能應用諮商與輔導之專業知能於學校、社區與相關專業機構之實務工作。
|
5
|
05
|
系所
|
能在諮商輔導實務中展現具人文關懷、性別與多元文化包容性之作為。
|
2
|
06
|
系所
|
能落實專業倫理規範與行動。
|
3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探究能力
|
2
|
2
|
語文與溝通能力
|
3
|
3
|
創新與實踐能力
|
3
|
4
|
專業知能
|
3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備註 Remarks
|
【主要讀本】 1. John Mcleod(2003,連廷誥等譯)。認識諮商研究。台北,心理。 2. John Mcleod(2002,連廷嘉等譯)。諮商與心理治療質性研究。台北,心理。 3. 劉淑慧、田秀蘭、陳淑琦、張勻銘、黃莉惟、廖書僅、陳慧甄譯(2009)。諮商研究法。台北:學富。 4.黃慈音、謝艾美、楊雅嵐、陳嘉茵、林淑娥、魏心敏、林佩瑾譯(2013)。助人工作者的養成歷程與實務, (Corey,M.S.& Corey, Gerald,2011)。台北:心理。 陳增穎譯(2017)。40個諮商師必知的諮商技術。台北,心理。 鄔佩麗(2005)。輔導與諮商心理學。台北:東華。 【參考資料】 4.Hill, C. E. (2013)。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林美珠、田秀蘭譯)。台北:學富文化。(原出版年:2012) 5.Hill, C. E. (2006)。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林美珠、田秀蘭譯)。台北:學富文化。(原出版年:2004) 6.Hill, C. E. (2002)。助人技巧(林美珠、田秀蘭譯)。台北:學富文化。(原出版年:1999) 7.王文秀等譯(2000):助人者的晤談策略。台北:心理。 8.樊雪梅等譯(1999):諮商與心理治療之個案研究。台北:五南。 9.Corey, G. (2009)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第八版) (Theory &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8/E)(修慧蘭審閱)。台北:雙葉。(原出版年:2009) 10.Sharf, R. S. (2009)。諮商與心理治療(馬長齡等合譯)。台北:心理。 (原出版年:2008) 11.Connell, Bill O’ (2006)。焦點解決治療法(李宗琦譯)。台北:桂冠。(原出版年:1998) 12.Dryden,W.(2001)。A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 Workbook. 13.Corsini, R. J. & Wedding, D. (1994/2000)。當代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14.Yalom(2003).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方紫薇等譯),台北:桂冠。(原出版年:1995) 15.Masson, R. L., Jacobs, E. E., Harvill, R. L., Schimmel, C. J.(2012).Group counseling: Interventions and techniques. Brooks/Cole. 16.Corey, Corey, & Callanan(2013)。專業助人工作倫理(修慧蘭、林蔚芳、洪莉竹譯)。台北:雙業。 17.林家興(2014)。諮商專業倫理:臨床應用與案例分析。台北:心理。 18.牛格正、王智弘(2008)。助人專業倫理。台北:心靈工坊。 19.連廷嘉、黃俊豪譯(2004)。青少年心理學。學富出版社。 20.Johnson, N. F. (2009). The Multiplicities of Internet Addiction: The Misrecognition of Leisure and Learning. Surrey, UK: Ashgate. 21.King, R. A., Apter, A.(2003).Suicid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UK:Jessica Kingsley. 22.Connors, G. J., Donovan, D. M., & DiClemente, C. C. (2001).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 and the stages of change: Selecting and planning interventions.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3.Jongsma, A.E., Peterson, L.M., McInnis, W.P and Bruce, T. (Contributing Editor)(2006). The Child Psychotherapy Treatment Planner, 4th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Hoboken, NJ,. 24.Young, M. E., & Long, L. L.(2006). Counseling and Therapy for Couples. CA:Brooks/Cole. 25.Goldenberg, I., & Goldenberg, H. (2007). Family Therapy: An overview.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26.康淑華、邱妙儒譯(2001)。老人心理治療。台北:心理。 27.Glicken, M. D. (2009). Evidence-Based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for an Aging Population. Burlington, US: Academic Press 28.Dinkmeyer, D., & Carlson, J. (2005). Consultation: Creating School-Based Interventions. PA: Brunner-Routledg 29.Peacock, G. G., Ervin, R. A., Daly III, E. I., & Merrell, K. W. (2010). Practical Handbook of School Psychology: Effective Practic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Y: The Guilford press. 30.Reynolds, C. R., & Gutkin, T. B.(1999). The Handbook of School Psychology (3 ed).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31.Reynolds, C. R., & Gutkin, T. B.(2008). The Handbook of School Psychology (4 ed).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32.連廷嘉(2005)。學校心理學的回顧與前瞻。教育研究,134,54-67。 33.林怡光等譯(2005):社區心理學。臺北:心理。 34.何金針譯(2007):社區諮商-多元社會的賦能策略。臺北:心理。 35.Leka, S. & Houdmont, J. (2010).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Malden, MA : Wiley-Blackwell. 36.劉焜輝(1988)。企業諮商。台北:天馬文化。 37.馬友群(2005-2007)。職場的心理健康(1-28)。諮商與輔導。 38.連廷嘉、賴昱辰、邱義宗、石偉佑(2010,9月)。工傷致殘勞工心理重建現況與期望研究。台灣心理學會第四十九屆年會。 39.相關實務案例或期刊文章、講義。
心理學基礎 王震武等(2008)。心理學。台北:學富文化。 陳皎眉(2008)。社會心理學。台北:雙葉。 黃堅厚(2005)。人格心理學(二版)。台北:心理。 林翠眉、連廷嘉、黃俊豪等譯(2002)。發展心理學(Shafer, L.)。台北:學富文化。
諮詢 連廷嘉(2007)。諮詢的理念、內涵與能力指標分析。載於教育部:家庭教育志工諮詢輔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連廷嘉(1998a)。國民中小學教師諮詢需求與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連廷嘉(1998b)。諮詢理論初探。諮商與輔導,146,25-27。 鄔佩麗、黃兆慧(2006)。諮詢的理論與實務。心理。 連廷嘉、李昕翰(2007)。諮詢倫理。載於教育部:家庭教育志工諮詢輔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團體 王麗斐、林美珠(2000)。團體治療性因素量表之發展與編製。中華輔導學報,9,1-24。 吳秀碧(2005)。諮商團體領導原理的建構。中華輔導學報,17,1-33。 徐西森(2011)。團體動力與團體輔導(二版)。台北:心理。
生涯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東華。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講述
|
20 %
|
討論
|
20 %
|
口頭報告
|
20 %
|
實務演練
|
20 %
|
影片欣賞與省思
|
10 %
|
學校與社區諮商機構的參訪
|
1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課堂參與
|
20 %
|
分組口頭報告 每人報告主題請自本教學進度單元中擇一。須另參閱國外專業期刊至少5篇英文文獻資料,以及相關中文期刊5篇。當週口頭報告者請於前一週上課前將ppt檔e-mail予任課教師連廷嘉教授指正。每人報告須包括論述與討論。請碩一班代協調每週約安排報告,報告名單請列表於第四週上課前送任課教師。
|
20 %
|
期中考
|
20 %
|
諮商生涯敘說:至少五頁5000報告左右
|
20 %
|
小作業和心得報告
|
20 %
|
總和 Total |
100 %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