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1 學年度 第 2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與應用碩士班 國語文教學與應用日夜碩合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22074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佛教文學專題研究(下)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Special Topics in Buddhist Literature II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2 /
2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選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邱敏捷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四,節次4、5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J411A
|
Office Hours
|
邱敏捷:4455/6767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SDGs 16.
|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促進和平多元的社會,確保司法平等,建立具公信力且廣納民意的體系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一、教學目標: (一)引導學生認識中國佛教文學發展史。 (二)提升學生文學與佛經的認識。 (三)培養學生人文與宗教之素養。 (四)撰寫佛教文學專題論文。 二、教材大綱: (一)第一章 中國佛教文學史概觀 (二)第二章 佛教故事與民間故事 (三)第三章 佛教譬喻文學經典 (四)第四章 文學與佛經 (五)第五章 唐代佛教文學 三、實施方法: (一)老師講授。 (二)分組討論。 (三)視聽教學。 四、評量方式: (一)期中論文書面報告 (二)期末論文書面報告。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文學與佛經
|
邱敏捷:《文學與佛經》
|
|
|
2
|
文學與佛經
|
邱敏捷:《文學與佛經》
|
|
|
3
|
文學與佛經
|
邱敏捷:《文學與佛經》
|
|
|
4
|
文學與佛經
|
邱敏捷:《文學與佛經》
|
|
|
5
|
專題演講
|
|
何乏筆
|
|
6
|
文學與佛經
|
高行健《八月雪》影片
|
|
|
7
|
放假
|
|
|
|
8
|
論文報告
|
|
|
|
9
|
論文報告
|
|
|
|
10
|
專題演講
|
王三慶「紅樓夢與禪」
|
|
|
11
|
寒山詩
|
|
|
|
12
|
白居易
|
|
|
|
13
|
柳宗元
|
|
|
|
14
|
蘇軾
|
|
|
|
15
|
袁宏道
|
當代臺灣「佛教文學」現代詮釋的建構者群像
|
|
|
16
|
論文報告
|
|
|
|
17
|
論文報告
|
|
|
|
18
|
放假
|
|
|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道德力 (Morality)
|
5
|
2
|
自學力 (Self-learning)
|
5
|
3
|
創造力 (Creativity)
|
5
|
4
|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
5
|
5
|
就業力 (Employability)
|
5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系所
|
具備基本學術並參與論文討論的能力
|
5
|
02
|
系所
|
具有撰述與發表論文的能力
|
5
|
03
|
系所
|
能深入中國文學或書法學術研究領域
|
5
|
04
|
系所
|
能針對中國文學或書法特定主題進行研究與論述的能力
|
5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語文能力
|
5
|
2
|
溝通與合作
|
5
|
3
|
理性創新與實踐
|
5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備註 Remarks
|
(1)主要讀本:作者 書名 出版地點:出版社 出版年 蕭麗華:《中國佛教文學史》上,高雄:佛光文化事業公司,2021年11月月初版。 加地哲定著,劉衛星譯:《中國佛教文學》,高雄:佛光出版社,1993年初版。 邱敏捷:《文學與佛經》,高雄:復文出版社,2001年初版。 邱敏捷編:《佛教譬喻文學集》。 邱敏捷編:《中印民間故事對照集》。 邱敏捷:《曹溪禪唱--六祖壇經》,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9年8月。 印順:《中國禪宗史》,臺北:正聞出版社,1987年4月四版。 江燦騰:《東亞現代批判禪學思想四百年:從當代臺灣本土觀察視野的研究 開展及其綜合性解說》,臺北:元華文創出版公司,2021年5月初版。 (2)參考書目: 北齊.求那毘地譯:《百喻經》,《大正藏》第4冊。 唐.地婆訶羅譯:《大莊嚴經》,《大正藏》第3冊。 後漢.支婁迦讖譯:《雜譬喻經》,《大正藏》第4冊。 吳.康僧會譯:《舊雜譬喻經》,《大正藏》第4冊。 元魏.慧覺等譯:《賢愚經》,《大正藏》第4冊。 梁.慧皎:《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0月初版。 唐.道宣:《續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宋.贊寧:《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8月初版。 丁敏:《佛教譬喻文學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4年初版。 丁敏等:《佛學與文學》,臺北:法鼓文化,1998年初版。 楊惠南:《禪思與禪詩──吟詠在禪詩的密林裡》,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初版。 楊惠南:《禪史與禪思》,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7月再版。 楊惠南:《惠能南行》,臺北:城邦文化事業公司,2021年7月初版。 常華:《滿地白雲香》,臺北 : 允晨文化,2001年初版。 孫昌武:《詩與禪》,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初版。 孫昌武:《禪思與詩情》,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初版。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臺北:臺灣東華,1989年初版。 孫昌武:《唐代文學與佛教》,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李淼:《禪宗與中國古代詩歌藝術》,高雄:麗文文化,1993年初版。 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 陳允吉:《唐詩中的佛教思想》,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第1版。 楊曾文:《唐五代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5月初版。 柳田聖山:《禪與中國》,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5月初版。 伯蘭特.佛爾著,蔣怒海譯:《正統性的意欲──北宗禪之批判系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彼得·N.格里高瑞編,馮煥珍等譯:《頓與漸:中國思想中覺悟的不同法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是2010年3月。 龔雋、陳繼東:《中國禪學研究入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鍾玲:《餘響入霜鐘--禪宗祖師傳奇》,臺北:九歌出版社,2020年6月初版。 (三)影片 慈濟:「印順導師傳」,大愛台,2005年。 蔡志忠、魚夫:「六祖壇經」動畫DVD,卡通漫畫,明日工作室。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講述
|
50 %
|
專題實作
|
5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個人口頭報告
|
30 %
|
個人書面報告
|
30 %
|
課堂參與
|
40 %
|
總和 Total |
100 %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