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2 學年度 第 1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與應用碩士班 國語文教學與應用碩一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22001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治學方法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Research Methodology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2 /
2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必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王建國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四,節次2、3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J411A
|
Office Hours
|
王建國:3355/8989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SDGs 04.
|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
SDGs 11.
|
永續城鄉: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本課程「治學方法」,指涉的是人文學科的學術研究方法(以西方現代學術訓練為主,以中國傳統學術訓練為輔,兩者相互叩問,並相互發明),尤其著眼於認識與理解裨益於學術研究的理論或文學的研究方法(唯法無定法),舉凡:修辭學.敘事學.文學學.(後現代)歷史學.東方學(東方主義).詮釋學......等人文學科皆在本課程討論之範疇。 本課程目的在於認識何謂學術研究,其目的.價值與重要性為何,又,學術制度與倫理規範為何……等相關問題;本課程希望能夠獲致發現及思考問題(形塑問題意識與論述視域)的能力,進而與研究對象展開有效的詰問與對話。 就課程總體精神而言,乃在於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就課程短期目標而言,1瞭解論文格式及寫作程序。2.訓練獨立思考,撰寫研究論文之能力(發掘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3.實際完成一篇小論文。
第一次上課: 請先準備兩個非做不可或朝思暮想的夢幻題目,撰寫大綱與詳列參考文獻(書目),繳交一頁A4報告(請思考為什麼要做這個題目?重要性?必要性?急迫性?想要解決什麼學術問題?之前有誰研究過?優缺點各為何?個人要從哪個角度著手研究?預期成果為何?(盡量要有想法創見,不要拾人牙慧).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https://www.ptt.cc/bbs/Sociology/index1.html
《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一)
https://www.ptt.cc/bbs/Sociology/M.1271851577.A.4DA.html
《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二)
https://www.ptt.cc/bbs/Sociology/M.1271851598.A.544.html
《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三)
https://www.ptt.cc/bbs/Sociology/M.1271851633.A.C1F.html
《學術作為一種志業》(四)
https://www.ptt.cc/bbs/Sociology/M.1271851846.A.61B.html
《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五)
https://www.ptt.cc/bbs/Sociology/M.1271851861.A.697.html
《學術作為一種志業》(六)
https://www.ptt.cc/bbs/Sociology/M.1271851872.A.512.html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治學方法課程簡介 / 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
|
|
|
2
|
以學術為業 / 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一)
|
|
|
|
3
|
以學術為業 / 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二)
|
|
|
|
4
|
以政治為業(一)
|
|
|
|
5
|
以政治為業(二)
|
|
|
|
6
|
人文科學的邏輯(一)
|
|
|
|
7
|
人文科學的邏輯(二)
|
|
|
|
8
|
人文科學的邏輯(三)
|
|
|
|
9
|
學術制度(一)
|
|
|
|
10
|
學術制度(二)
|
|
|
|
11
|
學術倫理與學術規範(一)
|
|
論剽竊
|
|
12
|
學術倫理與學術規範(二)
|
|
論剽竊
|
|
13
|
學術思辯與學術自由(一)
|
|
維科.薩伊德.朱光潛
|
|
14
|
學術思辯與學術自由(二)
|
|
陳寅恪
|
|
15
|
學術思辯與學術自由(三)
|
|
漢納.鄂蘭
|
|
16
|
學術研究計畫與學術論文基本格式
|
|
|
|
17
|
問題意識與文學研究方法舉隅(一)細讀
|
|
|
|
18
|
問題意識與文學研究方法舉隅(二)誤讀
|
|
|
|
19
|
論文寫作課程簡介
|
|
自行閱讀:第一部分 譯者序、前言、給教師的後記 第一章 以書面形式來思考、第二章 與讀者建立聯繫/參考(美)韋恩.C.布思 (Wayne C. Booth)格等著,陳美霞等譯:《研究是一門藝術》(The Craft Of Reseach)
|
|
20
|
問題提出:第三章 從題目到問題、第四章 從題目到難題
|
|
參考(美)韋恩.C.布思 (Wayne C. Booth)格等著,陳美霞等譯:《研究是一門藝術》(The Craft Of Reseach)
|
|
21
|
找答案:第五章 從難題到原始資料、第六章 使用原始資料/圖書館導覽/
|
|
參考(美)韋恩.C.布思 (Wayne C. Booth)格等著,陳美霞等譯:《研究是一門藝術》(The Craft Of Reseach)
|
|
22
|
觀點提出:第七章 提出好的論證、第八章 觀點、第九章 理由與證據
|
|
參考(美)韋恩.C.布思 (Wayne C. Booth)格等著,陳美霞等譯:《研究是一門藝術》(The Craft Of Reseach)
|
|
23
|
觀點支持:第十章 承認與回應、第十一章 論據
|
|
參考(美)韋恩.C.布思 (Wayne C. Booth)格等著,陳美霞等譯:《研究是一門藝術》(The Craft Of Reseach)
|
|
24
|
準備撰寫:第十二章 規劃與撰寫草稿
|
|
參考(美)韋恩.C.布思 (Wayne C. Booth)格等著,陳美霞等譯:《研究是一門藝術》(The Craft Of Reseach)
|
|
25
|
修改草稿:第十三章 修改研究論文的組織架構與論證
|
|
參考(美)韋恩.C.布思 (Wayne C. Booth)格等著,陳美霞等譯:《研究是一門藝術》(The Craft Of Reseach)
|
|
26
|
文學的研究方法:第三章 世界
|
|
參考安托萬.孔帕尼翁著,吳泓緲等譯,《理論的幽靈-文學與常識》
|
|
27
|
文學的研究方法:作品
|
|
|
|
28
|
文學的內部研究:第十二章 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
|
|
參考韋勒克、華倫著,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
|
|
29
|
文學的內部研究:第五章 風格
|
|
參考安托萬.孔帕尼翁著,吳泓緲等譯,《理論的幽靈-文學與常識》
|
|
30
|
文學的內部研究:第二章 作者
|
|
參考安托萬.孔帕尼翁著,吳泓緲等譯,《理論的幽靈-文學與常識》
|
|
31
|
文學的研究方法:第四章 讀者
|
|
參考安托萬.孔帕尼翁著,吳泓緲等譯,《理論的幽靈-文學與常識》
|
|
32
|
文學的內部研究:第十五章 意象、隱喻、象徵、神話式
|
|
參考韋勒克、華倫著,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
|
|
33
|
文學的研究方法:第三章 銘寫的讀者:喬納森.卡勒與結構主義詩學、第四章 讀者中的文學:斯坦利.費什與感受文體學
|
|
參考伊莉莎白.弗落恩德(Elizabeth Freund)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
|
|
34
|
文學的研究方法:第五章 讀者與白日夢的關係:諾曼.霍蘭與交往批評、第六章 漫遊的讀者:沃爾夫岡.伊塞爾與接受美學
|
|
參考伊莉莎白.弗落恩德(Elizabeth Freund)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
|
|
35
|
論文實例/期末報告
|
|
|
|
36
|
論文實例/期末報告
|
|
|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道德力 (Morality)
|
5
|
2
|
自學力 (Self-learning)
|
5
|
3
|
創造力 (Creativity)
|
4
|
4
|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
5
|
5
|
就業力 (Employability)
|
4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系所
|
具備基本學術並參與論文討論的能力
|
5
|
02
|
系所
|
具有撰述與發表論文的能力
|
5
|
03
|
系所
|
能深入中國文學或書法學術研究領域
|
4
|
04
|
系所
|
能針對中國文學或書法特定主題進行研究與論述的能力
|
4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語文能力
|
5
|
2
|
溝通與合作
|
4
|
3
|
理性創新與實踐
|
5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備註 Remarks
|
Jonathan Culler著,李平譯,《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趙一凡等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1 艾倫‧布魯克(Alan Bullock),董樂山譯,《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he Humanist Tradition in the West)),臺北:究竟出版社,2000年10月 伊莉莎白.弗洛恩德(Elizabeth Freund),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The Return of the Reader) 南帆、劉小新、練暑生著,《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7 南帆、劉小新、練暑生著,《文學理論基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7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出版社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臺北:麥田出版社,2011年10月 (美)理查德‧波斯納著, 沈明譯:《論剽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法)米歇爾·福柯著,莫偉民譯:《詞與物:人文科學的考古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12月 (法)米歇爾·福柯著,莫偉民譯:《詞與物(人文科學的考古學修訂譯本)》,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7月 (法)米歇爾·福柯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4月初版六刷 (法)安托萬.孔帕尼翁著,吳泓緲等譯,張一兵叢書主編,周寵等副主編,《理論的幽靈-文學與常識》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第1次印刷。 (美)韋恩.C.布思 (Wayne C. Booth)格雷戈里.G.卡洛姆(Gregory G. Colomb)、約瑟夫.M.威廉姆斯(Joseph M. Williams)著,陳美霞、徐畢卿、許甘霖譯:《研究是一門藝術》(The Craft Of Reseach),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年12月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講述
|
50 %
|
影片欣賞
|
15 %
|
討論
|
35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出席狀況
|
20 %
|
課堂參與
|
20 %
|
個人書面報告
|
40 %
|
個人口頭報告
|
20 %
|
總和 Total |
100 %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