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3 學年度 第 2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教育學系 三四課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12164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學生社會學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Sociology of Student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2 /
2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必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黃彥文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二,節次4、5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F103
|
Office Hours
|
黃彥文:2244/8967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SDGs 11.
|
永續城鄉: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1. 學生能了解「學生社會學」的主要概念 2. 學生能理解「學生社會學」的重要觀點 3. 學生能活用「學生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3. 學生能感受「學生社會學」的情感價值 3. 學生能實際產出「學生社會學為本」的偏鄉跨年級戶外教學之單元教案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課程發展與設計 教學原理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本課程實施16+2週彈性教學方案,其中第17、18週之彈性規劃如下: |
自主學習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2/18)課程介紹+分組+相見歡
|
Lecture+師生互動
|
分組破冰活動+學習先備知識與資源準備
|
分組大頭合照+姓名 *導讀報告的文本分配
|
2
|
(2/25)「學生社會學」導論
|
Lecture
|
教師自編講義
|
口頭評量
|
3
|
(3/04)Workshop Ⅰ:「分組導讀報告」計畫方案的探究與實作
|
Lecture+分組協同合作學習
|
分組「導讀報告」的協同合作學習
|
**【小組期中報告01】 指定閱讀文本的導讀報告PPT或PDF
|
4
|
(3/11)《家庭優勢》& 學生的「文化資本」
|
Lecture+分組導讀報告+分組協同合作學習Q&A
|
李怡慧(譯)(2015)。家庭優勢(Annette Lareau原著)〔Home Advantage: Social Class and Parental Intervention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
討論區問題的小組回應
|
5
|
(3/18)《明日學校》& 學生的「生活經驗」
|
Lecture+分組導讀報告+分組協同合作學習Q&A
|
呂金燮、吳毓瑩(譯)(2018)。明日學校(John Dewey原著)〔Schools of Tomorrow〕。
|
討論區問題的小組回應
|
6
|
(3/25)《教室生涯》 & 學生的「潛在課程」
|
Lecture+分組導讀報告+分組協同合作學習Q&A
|
解志強等人(譯)(2005)。教室生涯(Phillip Jackson原著)〔Life in Classrooms〕。
|
討論區問題的小組回應
|
7
|
(4/1)【街頭日記】& 學生的「課後文化」
|
Lecture+影片賞析
|
【街頭日記】
|
*在課堂中就「街頭日記影片」進行分析討論
|
8
|
(4/8)彈性課程
|
完成未完成的任務
|
完成未完成的任務
|
完成未完成的任務
|
9
|
(4/15)期中考
|
期中考
|
期中考
|
期中考
|
10
|
(4/22)Workshop Ⅱ:跨世代學生「童年深刻記憶」之研究
|
Lecture+ Topic Research
|
分組研究報告的探究與實作
|
**【小組期中報告02】分組研究成果報告PPT或PDF
|
11
|
(4/29)戶外體驗學習 Ⅰ:「奇美博物館」的課程取材
|
老師飛美國AERA發表
|
Outdoor Learning (調課)
|
與後一周合併上課 (調課)
|
12
|
(5/6)戶外體驗學習 Ⅱ:「奇美博物館」的課程取材
|
Outdoor Learning
|
Outdoor Learning
|
「奇美博物館」的課程照片素材蒐集
|
13
|
(5/13)Workshop Ⅲ:「學生社會學」觀點的跨年級教案設計
|
Lecture+微型Project-based learning
|
教師自編講義
|
**【個人期末報告01】 為偏鄉孩童而教:【奇美博物館的課程題材】之張網式概念分析與核心問題轉化之「戶外教學」跨年級教案設計(2節課)
|
14
|
(5/20)彈性課程(工作坊)
|
「課中差異化-成果海報」完成未完成的任務
|
完成未完成的任務
|
完成未完成的任務
|
15
|
(5/27)現場分組分報做完+期末專題報告
|
口頭發表與同儕回饋
|
口頭發表與同儕回饋
|
口頭發表與同儕回饋
|
16
|
(6/3)期末考
|
期末考
|
期末考
|
期末考
|
17
|
(6/10)學生自主學習
|
參與〈師培精進計畫〉的「偏鄉教育工作坊」
|
參與「偏鄉教育工作坊」
|
**【自主學習任務01】(你在工作坊現場透過合作學習產出作品;及你與作品的合照證明)
|
18
|
(6/17)學生自主學習
|
參與〈師培精進計畫〉的「偏鄉跨年級教案檢定」
|
參與「偏鄉跨年級教案檢定」
|
**【自主學習任務02】(你參加「偏鄉跨年級教案檢定」所提交的教案+email截圖證明)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公民力 (Citizen)
|
5
|
2
|
自學力 (Self-learning)
|
5
|
3
|
資訊力 (Information)
|
5
|
4
|
創造力 (Creativity)
|
5
|
5
|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
5
|
6
|
就業力(Employability)
|
5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系所
|
能瞭解教育理論與現場或職場實務知能
|
5
|
02
|
系所
|
能在與服務對象互動中呈現專業知識與技巧
|
5
|
03
|
系所
|
能運用專業知能解決教學或職場的問題
|
5
|
04
|
系所
|
能進行教育專業研發
|
5
|
05
|
系所
|
能省思國內的教育與相關制度及運作型態
|
5
|
06
|
系所
|
能針對教育相關議題進行思考、探索與處理
|
5
|
07
|
系所
|
能在教學活動或職場中呈現專業投入的敬業精神
|
5
|
08
|
系所
|
能具備持續創新與成長的特質
|
5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探究能力
|
5
|
2
|
語文與溝通能力
|
5
|
3
|
創新與實踐能力
|
5
|
4
|
專業知能
|
5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備註 Remarks
|
教師自編講義 李怡慧(譯)(2015)。家庭優勢(Annette Lareau原著)〔Home Advantage: Social Class and Parental Intervention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呂金燮、吳毓瑩(譯)(2018)。明日學校(John Dewey原著)〔Schools of Tomorrow〕。 解志強等人(譯)(2005)。教室生涯(Phillip Jackson原著)〔Life in Classrooms〕。 ~~~~~~~~~郭丁熒老師版本參考文獻~~~~~~~~~~~ 黃鴻文(2003)。國民中學學生文化之民族誌研究。台北:學富。 高丙中、張林譯(2002)。反文化 (Yinger, J. M. 原著)。臺北:桂冠 王瑞賢、張盈堃、王慧蘭譯(2009)。童年與社會:兒童社會學導論(Wyness, M. 原著)。台北:心理。 呂金燮、吳毓瑩譯(2018)。明日學校(Dewey, J. 原著)。台北:商周出版。 張藍予譯(2016)。童年社會學。(Corsaro, W. A.原著)。上海:上海科學院出版社。 Corsaro, W. A. (1997). The sociology of childhood. Thousand Oaks, Calif. : Pine Forge Press. 華樺譯(2014)。童年的未來(Prout, A. 原著)。上海:上海科學院出版社。 Prout, A. (2005). The future of childhoo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盧美貴、黃月美(2012)。以民間童年意象為架構之幼兒核心素養研究。幼兒教保研究,8,1-21 。 劉晏齊(2016)。為什麼要保護未成年人?兒少福利、法律與歷史的分析。政大法學評論,147,83-157。 顏綵思、黃光國(2011)。儒家社會中學生的角色義務及其對獎懲正當性的知覺。中華心理學刊,53(1),79-95。 謝志龍(2011)。國中學生偏差行為之研究:社會資本的觀點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1(2),129-165。 謝志龍、莊致嘉(2016)。文化資本的代間傳遞與轉換對國中學生教育成就的影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1(3),163-195。 李怡慧譯(2015)。家庭優勢(Lareau. A. 原著)。新北市 : 群學 黃煜文譯(2004)。孩子的歷史 : 從中世紀到現代的兒童與童年。臺北:麥田。 許佩賢(2012)。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日治台灣新式教育的誕生。臺北:東村出版。 陳齊鈞(2013)。被出賣的童年。臺北:天下雜誌。 方志華譯(2006)。明日的孩子。臺北:洪葉文化。 吳瓊洳(2005)。國民中學班級情境中的師生權力運作策略之研究 。台北:五南。 沈堅、朱曉罕譯(2013)。兒童的世紀 : 舊制度下的兒童和家庭生活(Philippe Aries原著)。北京:北京大學。 陳正乾譯(2006)。西方社會對兒童期的洞見:從洛克到史巴克具有影響力的兒童模式。台北:文景。 楊雅婷譯(2003)。童年之死 : 在電子媒體時代下長大的孩童 (David Buckingham著 )。臺北市 : 巨流圖書出版 解志強(2005)。 教室生涯 (Philip W. Jackson原著)。台北:文景。 劉雲杉(2005)。學校生活社會學 。台北:五南。 Morgan, C. & Morris G. (1999). Good Teaching and Learning: Pupils and Teachers Speak.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Prout, A. (2005). The Future of Childhood. London: Routledgefalmer. Fanthome, C. (2005). The Student Life Handbook. New York, N. Y.: Palgrave Macmillan. Schargel, F. P. (2008). 152 Ways to Keep Students in School: Effective, Easy-to-Implement Tips For Teacher. N. Y.: Eye of Education.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講述
|
10 %
|
學生導讀報告
|
30 %
|
問題導向學習
|
15 %
|
專題實作
|
25 %
|
分享
|
10 %
|
影片欣賞
|
1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1.【課堂參與情形】(含出席、課堂互動、口頭報告、回饋分享、或其他特殊表現...等)
|
18 %
|
2.【準時填寫教學回饋意見】(限時提供截圖佐證)
|
2 %
|
3.【期中考】自主學習評量(SDL量表)
|
5 %
|
4.【期末考】自主學習評量(SDL量表)
|
5 %
|
5.【小組期中報告01】 指定閱讀文本的導讀報告PPT或PDF
|
20 %
|
6.【小組期中報告02】分組研究成果報告PPT或PDF
|
20 %
|
8.【個人期末報告01】 為偏鄉孩童而教:【奇美博物館的課程題材】之張網式概念分析與核心問題轉化之「戶外教學」跨年級教案設計(2節課)
|
20 %
|
9.【討論區問題的小組回應 】
|
5 %
|
10.【其他】My Learning Portfolio (上課筆記或特殊經驗等)
|
5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補充說明
|
1. 點名會使用教務線上系統登記「曠課」,沒來請自行上學校系統「請假」 (達一定點數,會被扣考喔)。 2. 若期末時在學校系統上有顯示「曠課」紀錄者,以【扣總分10分以上】為原則。(請善用額度內的請假機制,上學校平台請假) 3. 學校若有規定研究所同學及格分數為70分;若只拿60-69分被當,請自行負責,不給加分。 4. 期中或期末考試相關事宜,暨其他成績評量,依學校規定處理之。 5. 特殊表現加分部分,由教師主觀認定。 6. 老師保有期末分數之調整(加分)或重大違規(扣分)的權利。 *****************************請特別注意************************ 7. 因應特殊情況,教師保有臨時相互調適課程大綱中教學活動的權利。 8.期末分數各項表現細目,會開放查詢;也會通知同學確認分數有無疑慮(三天內未回覆視同無疑義),經確認無誤且繳交送出教務處後,不再更改。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