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3 學年度 第 2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教育學系 教三甲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12133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比較教育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Comparative Education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2 /
2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必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呂明蓁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陳妤柔、陳亞婗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二,節次2、3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J109
|
Office Hours
|
呂明蓁:3344/4545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SDGs 04.
|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
SDGs 10.
|
減少不平等:減少國內及國家間的不平等
|
SDGs 17.
|
多元夥伴關係: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比較教育這門課將由老師帶領學生一同認識「比較教育」這樣的一門學科,從基本概念和歷史發展到理論流派;從世界各國的國民教育、教育行政與學校制度、特色……等,去討論其獨特之處,並引導學生就各國及國際組織中特定教育議題與我國的教育現狀作對照及討論,借鑑他國教育現象,反省台灣教育。 學生在上課期間,必須具備以下能力: (一)掌握全球視野及尊重多元文化的基本素養及能力 (二)理解比較教育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的比較教育研究方法。 (三)具備比較教育基礎文獻之蒐集與整理能力並能團隊合作完成各國國民教育階段的國家檔案建置 (四)瞭解世界各國和國際社會的教育基本現狀,懂得在當代世界各國和國際社會的大背景下來認識和解決我國教育 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而聯繫國際和國內教育實質,理解國外和國際上的教育經驗、教訓、技術和方法,並真正做到為我所用。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無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02/18 第一次上課/師生相見歡 課程規劃理念介紹與學生起點行為測驗
|
師生互動
|
|
|
2
|
02/25 一、 導論、課程介紹與討論 二、 比較教育的界定、目的、內涵、範圍與基本概念 三、 瞭解比較教育資訊搜尋管道。 四、 學習策略、學術技能(如何做摘要、掌握文獻重點、進行深度討論、小組討論、撰寫學術性作業書寫技巧)等進階學習。
|
講授
|
作業:上課摘要(從第2週起,到16週,選5次)
|
|
3
|
03/04 (分組討論)世界各國教育制度 比較教育概論(foundation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
國家檔案討論/分組
|
|
|
4
|
03/11 What is Comparative Education? What are we comparing for? Why comparative? 比較教育學的歷史發展及其時代脈絡
|
講授、討論
|
Rust (2002) Kazamiaz (1979) 鍾宜興(2004)。比較教育的發展與認同。頁177-236
|
|
5
|
03/18 1、 比較教育的意義、目的、研究類型與方法策略 2、 比較教育研究範疇
|
|
Kazamiaz (1979) 楊思偉(2020)
|
|
6
|
03/25 比較教育理論與方法(線上上課)
|
講授、討論
|
Kazamiaz (1979) 楊思偉(2020)
|
|
7
|
04/01 各國教育議題分析與討論I (第1組到第5組) (使用語言:英文)
|
進行方式:各組各報告5分鐘,繼之針對議題進行小組討論20分鐘,最後各組以3分鐘報告其討論結果(正反意見皆須具備)。
|
報告各國教育議題(外文時事),並進行分析與討論。
|
|
8
|
04/08 各國教育議題分析與討論II (第6組到第10組) (使用語言:英文)
|
進行方式:各組各報告5分鐘,繼之針對議題進行小組討論20分鐘,最後各組以3分鐘報告其討論結果(正反意見皆須具備)。
|
報告各國教育議題(外文時事),並進行分析與討論。
|
|
9
|
04/15 澳洲教育:澳洲國家教育處
|
演講
|
|
|
10
|
04/22 各組報告(1): 各國學制、教育改革發展
|
準備報告組別+尋找各國教育特色之相關介紹;
|
參考閱讀: 張文軍譯。各國課程比較研究 楊深坑等.比較與國際教育
|
|
11
|
04/29 國際組織教育方案與國際教育(UNESCO) 國際組織與人權公約對社會的影響
|
青民協張育萌
|
瞭解國家的文化與教育發展
|
|
12
|
05/06 各組報告(2): 課程發展與課綱
|
準備報告組別+尋找各國地理位置、文化特質、民族性格、教育特色相關介紹;
|
瞭解國家現行教育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
|
13
|
05/13 ASEAN與各國的合作
|
徐遵慈(東亞中心)
|
|
|
14
|
05/20 各組報告(3): 自由:該國特色制度(例如:師培制度、國家教育發展,升學考試制度等相關議題-性別、人權、特教……)
|
準備報告組別+尋找各國地理位置、文化特質、民族性格、教育特色相關介紹;
|
瞭解國家現行教育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
|
15
|
05/27 各組報告(4):臺灣與該國教育的比較
|
準備報告組別+尋找各國地理位置、文化特質、民族性格、教育特色之相關介紹;其他各組閱讀 21世紀的台灣教育/教改與108課綱
|
|
|
16
|
06/03 世界咖啡館與比較教育回顧
|
|
學期表現互評/自評
|
|
17
|
06/10 藍佩嘉:台美家庭教養跨國比較
|
線上演講 (連結放在 e-course其他資源連結第9項)
|
心得撰寫/自主學習
|
準備報告組別+尋找各國地理位置、文化特質、民族性格、教育特色之相關介紹;其他各組閱讀21世紀的台灣教育/教改與108課綱
|
18
|
06/17 iEARN Projects Align to the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
|
心得撰寫/自主學習 https://www.iearn.org/
|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公民力 (Citizen)
|
5
|
2
|
自學力 (Self-learning)
|
3
|
3
|
資訊力 (Information)
|
4
|
4
|
創造力 (Creativity)
|
2
|
5
|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
3
|
6
|
就業力(Employability)
|
2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系所
|
能瞭解教育理論與現場或職場實務知能
|
4
|
02
|
系所
|
能在與服務對象互動中呈現專業知識與技巧
|
2
|
03
|
系所
|
能運用專業知能解決教學或職場的問題
|
3
|
04
|
系所
|
能進行教育專業研發
|
4
|
05
|
系所
|
能省思國內的教育與相關制度及運作型態
|
4
|
06
|
系所
|
能針對教育相關議題進行思考、探索與處理
|
3
|
07
|
系所
|
能在教學活動或職場中呈現專業投入的敬業精神
|
2
|
08
|
系所
|
能具備持續創新與成長的特質
|
2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探究能力
|
3
|
2
|
語文與溝通能力
|
2
|
3
|
創新與實踐能力
|
3
|
4
|
專業知能
|
2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比較與國際教育
|
比較教育系列叢書.
|
比較教育系列叢書.
|
比較教育學
|
國際比較教育學
|
批判俗民誌
|
各國教育行政制度比較
|
各國高等教育經營管理之比較
|
比較教育200週年紀念專書
|
備註 Remarks
|
主要讀本及參考書目 (Course Texts) (一)主要參考讀本: 1. 楊深坑、王秋絨、李奉儒主編(2014)比較與國際教育(三版)。台北:高等教育 2. 陳榮政等(2015) 比較教育系列叢書:英美篇.台北:高等教育 3. 張曉琪等(2015) 比較教育系列叢書:國際組織篇.台北:高等教育 4. 黃約伯等(2015) 比較教育系列叢書:日韓篇.台北:高等教育 5. 梁福鎮(2012)。比較教育學:起源、內涵與問題的探究。臺中巿:悅翔。 6. 王如哲(2009)。比較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7. 沈姍姍(2000)國際比較教育學。台北:正中書局。 8. 洪雯柔(2009)。批判俗民誌—比較教育方法論(《批判俗民誌的跨國研究—比較教育方法論之再思》改版)。台北:五南。 9. 楊思偉(1996)。當代比較教育研究的趨勢。臺北:師大書苑。。 10. 楊國賜(1975)。比較教育方法論。臺北:正中書局。 11. 王如哲編(2009)。各國高等教育制度。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2. 江芳盛、鍾宜興主編(2006)。各國教育行政制度比較。高雄:復文。 13. 鍾宜興主編(2011)。各國高等教育經營管理之比較。台北:麗文。 14. 吳清山、王如哲、陳清溪(2012)。各國中等教育制度。台北:高等教育。 15. 楊深坑、詹盛如、李奉儒、黃嘉莉、鄭勝耀、侯雅雯、王如哲、周愚文、黃柏叡主編(2017) 比較教育200週年紀念專書。台北:學富文化。 Handouts
(二)參考書目 (Supplemental Texts): ※中文部分: 1. 丁志權(2012)。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二版)。高雄:麗文文化。 2. 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2002)。新世紀的教育遠景。學富文化出版。 3. 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2004)。教育整合與競爭力。高雄:復文。 4. 王文科、王智弘(2012)。教育研究法(增訂第十五版)。台北:五南。 5. 王如哲(2009)。比較教育。台北:五南。 6. 王如哲等(2009)。各國高等教育制度。台北:高等教育出版。 7. 王秋絨(2011)。各國師資培育制度與教師素質。台北:教育部。 8. 王家通編譯(1991)。比較教育學導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9. 王家通(1998)。比較教育論叢。高雄:麗文。 10. 李奉儒等作(2012)。比較與國際教育(再版)。台北:高等教育出版。 11. 周祝瑛(2009)。比較教育與國際教改。台北:三民。 12. 林開忠、鍾宜興主編(2011)。東南亞教育:發展、現況與省思。高雄:復文。 13. 洪雯柔等(2009)。批判俗民誌:比較教育方法論。台北:五南。 14. 馬麗科娃、傅利福松著,鍾宜興譯(2000) 。比較教育學。高雄:麗文。 15. 高義展編著(2004)。比較教育概論。台北:鼎茂。 16. 張芳全(2012)。邁向科學化的國際比較教育。台北:心理。 17. 張蓉編著(2009)。比較教育學。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8. 陳照雄(2011)。北歐五國教育制度之比較。台北:心理。 19. 斯利斐爾著,楊深坑編譯(2005)。比較教育論述之形成。台北:高等教育。 20. 黃毅志(2011)。台灣的教育分流、勞力市場階層結構與地位取得。台北:心理。 21. 楊思偉(2007)。比較教育。台北:心理。 22. 謝文全(2006)。比較教育行政。台北:五南。 23. 鍾宜興(2005)。比較教育的發展與認同。高雄:復文。 24. 顧明遠、薛理銀著(2002)。比較教育導論-教育與國家發展。台北:五南。 25. 丘宗融譯(2019)Massimiano Tarozzi, Carlos Alberto Torres原著(2016)。全球公民教育與多元文化主義危機:當前挑戰與觀點辯論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the Crises of Multiculturalism: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外文部分: 1. Allemann-Ghionda, C. (2004). Einführung in die Vergleichende Erziehungswissenschaft. Weinheim: Beltz Verlag. 2. Altbach, P. G., Robert, G.A., F. Arnove, F. & Kelly, G.P. (1982). Comparative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3. Arnove, R.F. & Torres, C.A. (1999). Comparative education: the dialectic of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4. Beruchamp, E. R. (2003). The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ader.New York: RoutledgeFalmer. 5. Bray, M. (2003). Comparative education: continuing traditions, new challenges, and new paradigm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6. Crossley, M. & Watson, K. (2003).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 education: globalization, context and difference. London: Routledge/Falmer. 7. Halls, W.D. (1990). Comparative education: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trends. Paris: J. Kingsley Publishers: Unesco. 8. Hans, N. (1982). Comparative education: a study of educational factors and tradition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9. Holmes, B. (2001). Problems in education: a comparative approach. London: Routledge. 10. Halls, W D. (ed.)(1990). Comparative education: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trends. New York: Jessica Kingsley : Unesco. 11. Kempner, K., Mollis, M. & Tierney, W. G. (1998). Comparative education. MA: Simon & Schuster Custom Publishers. 12. Kodron, C. u.a. (1997). Vergleichende Erziehungswissenschaft. Köln : Böhlau Verlag. 13. Kubow, P.K. & Fossum, P.R. (2003). Comparative education: exploring issues in international context. New Jersey: Merrill/Prentice Hall. 14. Lakes, R.D. & Carter, P.A. (2004). Globalizing education for work: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gender and the new economy. New Jers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5. Ninnes, P. & Mehta. (Ed.)(2004). Re-imagining comparative education: post-foundational ideas and applications for critical times. New York, London: Routledge Falmer. 16. Robert F. A. & Carlos A. T. (Ed.) (1999). Comparative education : the dialectic of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Oxford: Rowman & Littlefield. 17. Stewart, E. F. & Brickman, W. W. (1968). A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nineteenth-century documents. Scott: Foresman. 18. Watson, K. (Ed)(2001). Doing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issues and problems. New York: Symposium Books. Arndt, H.W.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History of an Idea 19. Kandel, I. L. (1959). "The Methodology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5:271-307 20. McGinn, Noel (1992). "Reforming Educational Governance: Centralization/Decentralization" in Robert Arnove, Philip Altbach and Gail Kelly (eds) Emergent Issues in Education. Albany: SUNY Press. pp. 163-172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講述
|
40 %
|
討論
|
30 %
|
問題導向學習
|
10 %
|
合作學習,分組報告
|
2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期末考
|
20 %
|
出席及課堂討論參與
|
30 %
|
分組課堂報告與自評
|
5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補充說明
|
1. 出席與課堂討論參與 (30 %) 包括出席率、上課參與情形、學習單之撰寫(含是否能主動提出問題、對問題的回答是否切題與深入、課堂分組討論紀錄是否言之有物)及隨堂小考。 2. 分組課堂報告與自評 (50%): 1-9週作業(30%): (1) (個人)繳交3筆各國教育與比較教育相關網頁或資料庫之搜尋及介紹,並瀏覽摘要;2本中文/或1本英文比較教育書籍介紹。標明:作者、出版年、標題、出版社、目錄、比較教育的界定與目的(期中考週前繳交電子檔至e-courese)。(5%) (2) (個人)1篇英文文獻閱讀與關鍵句摘錄(5%) (3) (個人)5篇上課摘要(下課繳交,包含一篇期中演講影片心得報告)(15%) (4) (分組)1則各國國民教育議題分析與報告(外文時事或教育議題)。教育時事請註明引用出處。(5%)
3. 10-18週作業(20%) (分組)各國文化與教育課堂報告:針對所選擇國家進行國民教育之資料蒐集與整理,並進行課堂報告。
** 報告完後請繳交書面及電子檔案(含報告使用之各項電子檔案,如:PPT, 影片、照片等。存檔方式請見下方)
4. 期末考 (20%):sit-in test 考試題型以高普考及教甄選擇、簡答方式命題. 5. Extra Credit個人加分 (5 %): 學期末公布施行方法(optional)*
*作業如有參考文獻及資料來源,請依APA格式註明出處。作業請勿抄襲,考試請勿作弊,如經舉發且有實證,本科目以零分計算,不得有議。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