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3 學年度 第 2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教育系課程教管碩一合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12115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質性研究法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Study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3 /
3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必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呂明蓁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陳亞婗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三,節次8、9、A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A208
|
Office Hours
|
呂明蓁:3344/4545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SDGs 04.
|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
SDGs 05.
|
性別平權: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質性研究法」對社會科學的研究生來說,應該並不陌生。相較於量化研究的統計及分析處理,很多研究生會聲稱自己比較喜歡質的研究。然而,甚麼樣的研究主題/問題適合作質性分析?很多研究生即便上完了教育研究法,還是說不出個所以然。過去,我在很多的論文指導中看見研究生的困境:先是聲稱要做質的研究,但卻無法聚焦出研究問題;要不,就是好不容易在逐步的引導或參考過去研究的作法,形成研究計畫(proposal)後,不知如何蒐集資料;或是在努力認真的「蹲完田野」後,面對龐大的資料一籌莫展,裹足不前。 質性的研究方法及基礎並不是單一體系;不是一串研究方法或策略的集合而已。質的研究是一種觀察、思考方式;一種從比較、批判中了解個人研究方法選擇的基礎,將研究行動具體化,由實例中刺激思考和得到寫作的參考。質性研究的演變從單純的「現象探索和描繪」到 「理論建構」,再演變至科學知識體系的省思和批判,並將研究納入實踐行動的層次,是一項相當吸引人的功課。 有鑑於近年來教育經營與管理碩士班的研究生進行質性研究的比例越來越多,「質性研究法」納入本所學生的必修課程。本課程共3學分。學期初課程著重在講解及介紹方法論並希望能舉實例讓學生瞭解質性研究如何實作,試圖讓學生能從議題的實作上找到自己論文適用的研究方法。相信這樣的練習可以協助學生理解自己的未來研究是否適合做質化分析;學期的中後段則針對方法論的整理及彙整、分析質性研究資料的步驟。相信這樣的練習,對完成碩士或博士論文是大有助益的。 教學目標 (Course Objectives) (1) 認識質性研究的基本概念、特徵、取徑與理論基礎以及跟量化研究的區別; (2) 練習質性研究的設計要領以及資料蒐集(觀察、訪談與檔案文件/影音/)的方法; (3) 學習質性資料的整理、分析、詮釋與寫作; (4) 探究質性研究中有關信實度、推論與研究倫理的課題; (5) 進行質性研究的實際探究,奠定相關研究的能力並進而改善教育脈絡裡的相關實務問題(政策、課程與教學等)。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02/19 課程介紹,相見歡
|
|
教學大綱
|
|
2
|
02/26 認識質性研究 質性研究的典範 研究是什麼?問題如何產生?--研究基本概念質性研究概論
|
實作:發現研究問題
|
潘(2022)ch2,3 B&R:1、3(參考)
|
|
3
|
03/05 質性與量化研究整合的可能 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與出路 質的研究設計:現象與詮釋基礎
|
|
潘(2022)ch4,6 B&R:6(參考)陳:4、5
|
|
4
|
03/12 研究者與研究的關係 研究者個人因素/身份對研究的影響實作:郭志南、洪昕麟 (照常上課,未到的自行補看錄影 )
|
|
HOMEWORK: 質性研究者的自傳/ 陳:8 郭志南(2013) 洪昕麟(2021)
|
|
5
|
03/19 讀書會:教授需要告訴你什麼?
|
※因學校舉辦身心障礙學生甄試,改為線上上課
|
畢恆達(2020)
|
|
6
|
03/26 質性研究的信度與效度質性研究之倫理議題 研究倫理 經驗文本分析範例與實做
|
分組報告 1/報告者:芷葳、均頤、元融
|
潘(2022)ch5,18 鈕:3陳:7
|
|
7
|
04/02 運動會補假
|
|
放假一日
|
|
8
|
04/09 初步研究構想報告
|
|
繳交初步研究構想報告
|
|
9
|
04/16 研究中的性別 (質性/別研究)
|
分組報告2/報告者:奕辰、芳淇
|
畢恆達、謝慧娟(2005)(E-22)周平(2010)(E-48) 游美惠(E參-48、49) 李淑菁
|
|
10
|
04/23 紮根理論、敘事與論述分析之比較與運用紮根理論研究法 資料蒐集方法I經驗文本分析範例與實做
|
分組報告3/報告者:均妮、宥蓁
|
潘(2022)ch15 鈕:12 林本炫(2003)
|
|
11
|
04/30 質性研究之資料分析/文本(內容分析) /資料蒐集方法II 經驗文本分析範例與實做
|
分組報告4/報告者:嘉暉、昱葳
|
潘(2022)ch16 瞿海源等:CH9
|
|
12
|
05/07 行動研究法/資料記錄方法 經驗文本分析範例與實做/質性研究報告撰寫
|
分組報告5/報告者:于萱、亞潔、羿伶
|
潘(2022)ch10 Yin:ch7(參考)陳:10-13 Writing Ethnographic Fieldnotes (ch 2、3)
|
|
13
|
05/14 個案研究法/ 理論的形成 經驗文本分析範例與實做
|
分組報告6/報告者:育萱、懿凡、(黃)子芸
|
潘(2022)ch11 尚榮安譯(2005)個案研究 法。台北:弘智文化
|
|
14
|
05/21 民族誌研究法與實例 (補充: 建制民族誌介紹─演講者:屏東科技大學廖珮如教授)
|
|
潘(2022)ch17 Yin:ch10 廖珮如(2024)
|
|
15
|
05/28 敘說探究法與實例/ 質性資料的分析:後二階段 經驗文本分析範例與實做/ 紮根理論、敘事與論述分析之比較與運用
|
分組報告7/報告者:彥廷、俞佐
|
潘(2022)ch15 Yin:ch9 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 (蔡敦浩,2011)。 李鴻昇(2020)
|
|
16
|
06/04 參與觀察法/ 質性資料的分析:前三階段 經驗文本分析範例與實做
|
分組報告8/報告者:(蘇)子芸、郁婕
|
潘(2022)ch12 Yin:ch8 (參考) 王昭正、朱瑞淵(譯) (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
|
|
17
|
06/11 文獻蒐集及整理/實作:文獻查找與文獻資料整理 (自主學習)
|
|
B&R:2 Ridley, 2011(參考)
|
|
18
|
06/18 期末考(take home)
|
|
線上繳交截止日6/18
|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系所
|
能應用課程與教學領域的專業知能,進行文獻與實務的省思與批判
|
0
|
02
|
系所
|
能統整課程與教學理論與實務知能,進行研究、思考與批判
|
0
|
03
|
系所
|
能探究課程與教學議題並進行論文發表
|
0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質性研究
|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
一步步教您做文獻回顧
|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
|
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
以身為度 如是我做
|
質性研究
|
備註 Remarks
|
主要讀本 (Course Texts): ● 潘淑滿(2022)。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第二版)。台北:心理。 ● 藍依勤, 羅育齡, 林聖曦譯(2015)。質性研究分析-系統取向(原作者:H.Russell Bernard, Gery W.Ryan )。台北:心理。 ● 周平、林昱瑄主編(2010)。質性/別研究。台北:巨流。 ● 畢恆達(202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20進化版)。台北:小畢。 ● 張可婷譯(2011)。一步步教您做文獻回顧(原作者:Diana Ridley)。台北:韋伯。 ●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 鈕文英(2020)。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三版)。台北:雙葉。 ● 謝國雄等(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作—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 ● 李政賢譯(2021)。質性研究:從開始到完成(第二版)。(Robert K. Yin 原著,2016出版)。台北:五南。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總和 Total |
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平時成績
|
30 %
|
初步研究構想
|
10 %
|
小組書面報告
|
30 %
|
期末考
|
3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補充說明
|
※平時成績 (30 %) 包括: 上課參與情形、閱讀與上課心得及提問。評量標準以是否能主動提出問題、對問題的回答是否切題與深入、課堂分組討論紀錄是否言之有物1。 第五週起每週一次學習日誌 (課堂中完成),共需繳交6次。 ※初步研究構想 (10%) 期中考前一週(八)週繳交並在課堂分享。 初步研究構想:為何想研究此議題?你目前會如何進行此研究?以質性研究為出發點做考量,面臨的問題/挑戰為何?……(至少3頁) ※分組課堂報告質的研究法的類別 (30%)及書面報告: 分組報告以2人為一組,擇選一個質性研究法理論進行課堂介紹報告並找到一個論文實例進行分析及評論,報告完後請繳交書面及電子檔案(含上課使用之各項電子檔案,如:PPT) ※期末考 (30%):either take home or sit-in test. 以社會科學常使用的論文寫作格式APA 、質性研究方法辨識及使用為範圍。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