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課程介紹+分組+相見歡
|
【黃彥文老師】 Lecture +師生互動+微型PBL自主學習
|
分組破冰活動+學習先備知識與資源準備 (with文獻搜尋管道+APA格式說明)
|
【學習單01】利用南大圖資處電子資料庫平台,下載未來想要研究課題方向的相關電子期刊。並參照APA第七版格式,寫下這些期刊的參考文獻的條列項目。
|
2
|
「研究題目」的發想、「問題意識」的生成 &「研究目的」的 擬訂
|
【黃彥文老師】 Lecture +微型PBL自主學習
|
教師自編講義
|
【學習單02】初步就下列問題進行構思: 1.你想要研究的課題為何? 2.這個課題的背景及重要價值性為何? 3.這個課題的發展現況與存在的問題為何? 4.有哪些可以切入探究這些問題的理論觀點? 5.這個理論觀點的特色與因應這項課題之解答的可期待性為何? 6.就相關課題的前人研究之焦點範疇與成果,有何借鏡之處?有何啟發後續修正或尚待研究開展之處? 7.你這次所採用理論觀點對此課題的研究,可預期帶來哪些超越以往的創新價值或意義? 8. 你所採用理論觀點對此課題的研究,預計選擇的研究場域、研究參與者、及研究方法為何? 9.綜合上述,敘寫適合你的研究課題的「研究目的」有哪些?
|
3
|
「文獻探討」的三個層次: 螞蟻做工、蜘蛛結網、蜜蜂釀蜜
|
【黃彥文老師】 Lecture +微型PBL自主學習
|
教師自編講義
|
【學習單03】就下載的學位論文或期刊進行分析與歸納,從而反思自身研究的借鏡點或突破點: 1. 就「研究目的」而言 2. 就「研究對象」而言 3. 就「研究方法」而言 4.就「研究結果」而言 5.就「研究趨勢」而言,可帶給後續研究哪些啟發性?
|
4
|
「理論框架」的建構 & 「研究重點」的聚焦
|
【黃彥文老師】 Lecture +微型PBL自主學習
|
教師自編講義
|
【學習單04】依據你的「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初步就下列問題進行構思: 1. 可以探析出想要採用「理論觀點」的哪些「關鍵核心概念」(構面)? 2.可以分析出哪些「關鍵核心概念」的意義? 3. 如何將這些「關鍵核心概念」轉化為系統性的「概念性架構」? 4. 如何參照「概念性架構」進行「研究假設or研究問題」的敘寫?
|
5
|
「研究方法」& 「研究設計」(一)
|
【黃彥文老師】 Lecture +微型PBL自主學習
|
教師自編講義
|
【學習單05】依據你的「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初步就下列問項目進行構思(適合你的): 1.研究方法之選擇? 2.研究架構的描繪? 3.研究流程的說明? 4.研究對象的選擇? (場域+參與者) (母群體+樣本)
|
6
|
「研究方法」& 「研究設計」(二)
|
【黃彥文老師】 Lecture +微型PBL自主學習
|
教師自編講義
|
【學習單06】初步就下列問題進行構思(適合你的): 5.資料蒐集的方式? 6.資料蒐集的工具? 7.資料分析的方法? 8.信效度or信實度? 9.研究倫理的考量?
|
7
|
「研究典範」概論:量化取向、質性取向、混合取向的方法論
|
【李世賢老師】 Lecture +師生互動+微型PBL自主學習
|
教師自編講義
|
形成性與實作評量
|
8
|
期中考+「分組專題報告」計畫方案的探究與實作
|
【李世賢老師】 Lecture+微型PBL協同學習
|
小組完成【分組導讀報告書面pdf檔】
|
期中考+【期中報告】分組導讀報告書面pdf檔 1. 指定閱讀文章概述 2.相關博碩士論文分析 * 重點放在「第一章的研究目的與問題」及「第三章的研究方法與設計」(尤其是圖表和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 3.綜合歸納出以下重點: (1)該「研究法」的定義與分類 (2) 該「研究法」的強調重點與特色 (3) 該「研究法」的適用時機或適合的研究問題 (4)該「研究法」的常見資料蒐集方法與工具 (5) 該「研究法」的常見資料分析方法與步驟 (6) 該「研究法」在信效度上的限制
|
9
|
量化取向的研究法(一)調查研究法 & 德懷術的運用
|
【李世賢老師】 Lecture+微型PBL協同學習
|
教師自編講義
|
形成性與實作評量
|
10
|
量化取向的研究法(二)相關研究法 & 回歸分析的運用
|
【李世賢老師】 Lecture+微型PBL協同學習
|
教師自編講義
|
形成性與實作評量
|
11
|
量化取向的研究法(三)實驗研究法 & 共變數分析的運用
|
【李世賢老師】 Lecture+微型PBL協同學習
|
教師自編講義
|
形成性與實作評量
|
12
|
質性取向的研究法(一)民族誌研究 & 參與觀察法的運用
|
【李世賢老師】 Lecture+微型PBL協同學習
|
教師自編講義
|
形成性與實作評量
|
13
|
質性取向的研究法(二)個案研究法 & 訪談法的運用
|
【李世賢老師】 Lecture+微型PBL協同學習
|
教師自編講義
|
形成性與實作評量
|
14
|
質性取向的研究法(三)行動研究法&教學轉化課程設計方式的運用
|
【李世賢老師】 Lecture+微型PBL協同學習
|
教師自編講義
|
形成性與實作評量
|
15
|
質性取向的研究法(四)經驗敘說 & 五個質性資料分析步驟地運用
|
【李世賢老師】 Lecture+微型PBL協同學習
|
教師自編講義
|
形成性與實作評量
|
16
|
期末考
|
期末考
|
期末考
|
期末考
|
17
|
學生自主學習
|
研究工具的準備(編製問卷/量表 or 訪談大綱)
|
教師自編講義
|
**【自主學習任務01】「量化組」:參照構念的向度,以五點或六點量表形式,編製進行資料蒐集所需的問卷/量表(至少20題;且須完成至少2位專家效度,並參照專家意見修正之) 「質性組」:參照構念的向度,擬定「半結構訪談大綱」(至少5個問題;且須完成至少2位專家效度,並參照專家意見修正之)
|
18
|
學生自主學習
|
研究工具的準備(預試問卷/量表 or 訪談大綱)
|
教師自編講義
|
**【自主學習任務02】「量化組」:將「問卷/量表」找符合資格的對象進行發放、請其填答(至少100個人次的有效樣本)後,再回收之。 「質性組」:依據「半結構訪談大綱」找符合資格的受訪者(至少2位受訪者)進行訪談,並速記訪談過程中「受訪者不知如何回答」或「無法獲取有助於研究想要取得訊息」之情形,並作成各500字左右有關「問題改善與修正想法的摘要報告」。
|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