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urse首頁

 114 學年度 第 1 學期 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博士班 游麗卿教師 詮釋現象學專題研究 課程大綱

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114 學年度 第 1 學期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博士班 課程所博班合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課堂教學 、 中文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112024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詮釋現象學專題研究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Seminar on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y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3 / 3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選修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游麗卿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星期五,節次3、4、5
上課教室
Classroom
A208
Office Hours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SDGs 0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1. 瞭解詮釋現象學為何
2. 瞭解與應用詮釋現象學的方法論
3. 瞭解與應用詮釋現象學主題分析法
4. 瞭解與應用詮釋現象學者在寫作中促進反思
5. 評析詮釋現象學論文的深淺度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質性教育研究方法論
質性教育研究方法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本課程實施16+2週彈性教學方案,其中第17、18週之彈性規劃如下:
線上教學/討論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週次
Week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評量方式
Grading
1 09/12課程簡介;傾聽、觀察、詮釋的演練 營造信任、溝通與共構的氛圍;  https://gimy.ai/eps/338695-10-1.html;3101~36'57  學習研究法的熱誠;敏銳察覺自己跟他人的程度 
2 09/19生活經驗的詮釋 講述、討論  呂美慧,2009  觀察、詮釋和意義聯的意願 
3 9/26語言的本質與詮釋 討論  vanManen, 2017;高譯van Manen, p.43-50  閱讀理解,想像、接受新觀點的程度 
4 10/3現象學的關鍵概念 講述、討論  講義  理解,想像、接受新觀察思維的程度。覺心理現實核心的潛力及探究與洞悉現象本質的熱情 現象為何的意願 
5 10/10雙十節放假 講述、討論     
6 10/17現象學聚焦於實務的情感面 講述、示範、演練、回饋、討論  繳交1-5週學習經驗;van Manen, 2007, p. 810-814  敏銳覺察語言所潛藏意義&洞察後提關鍵問題的程度 
7 10/24 補假      
8 10/31實務-觀察與訪談研究生活經驗 講述、演練、討論  講義  嘗試以深入觀察題提出關鍵研究問題的意願 
9 11/07實務:以觀察與訪談研究生活經驗。 講述、討論  講義  嘗試後設分析觀察&坦誠的意願與程度 
10 11/14詮釋現象學的反思;尋求意義 實作、演練、回饋  繳交作業-1:我學習詮釋現象學經驗  嘗試提取&書寫過去關鍵生活經驗的意願 
11 11/21實務-詮釋所觀察/訪談內容的意義 講述、示範、演練、回饋  講義  洞察現象本質的敏銳程度 
12 11/28主題是什麼;怎麼主題分析 講述、示範、演練、回饋  講義  摸索現象本質的意願 
13 12/05怎麼描述主題&主題描述的例子 講述、問答  繳交6-12週學習經驗;Henriksson &Saevi, 2012 , p. 55-67  在探索與思考下寫作的意願 
14 12/12詮釋現象學的寫作-添加詩、文學的形式 講述、示範、演練  Henriksson &Saevi, 2012 , 67-76;van Manen, p.137-152  以新觀點思維、作為的意願 
15 12/19寫作促成反思 講述、示範、演練、討論  講義;繳交作業-2:主題分析我學習詮釋現象學經驗  以寫作促成反思的意願 
16 12/26主題分析作業回饋 討論  個人作業  安忍反思所涉入的不確定性 
17 01/02寫作分析 線上討論-google meet網址wac-xdio-gcg    解析寫作的透明度 
18 01/09寫作分析 線上討論-google meet網址wac-xdio-gcg  繳交期末報告:我學習詮釋現象學經驗的本質  以譬喻闡明本質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編號
No.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1 公民力 (Citizen) 5
2 自學力 (Self-learning) 5
3 資訊力 (Information) 4
4 創造力 (Creativity) 5
5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5
6 就業力(Employability) 4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編號
No.
類別
Category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01 系所 能應用課程與教學領域之專業知能,進行文獻與實務的省思與批判 5
02 系所 能統整課程與教學理論與實務知能,進行研究、思考與批判 5
03 系所 能探究課程與教學議題並進行論文發表 5
04 系所 對課程與教學的研究發現能進行創新與實踐 4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編號
No.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1 探究能力 5
2 語文與溝通能力 5
3 創新與實踐能力 4
4 專業知能 5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備註   Remarks
教科書&文獻:
*余德慧(2001)。話語的本質。詮釋現象心理學(pp. 81-100)。台北:心靈工坊文化。
*呂美慧。(20019)。國小實習教師教學演示經驗現象之詮釋。中正教育研究,8(1),65-102。
*van Manen, M. (2017). Phenomenology in its original sense.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27(6), 810-825.
*van Manen,M.(2007).Phenomenology of practice.Phenomenology&Practice,1(1),11-30.
*Henriksson, C., & Friesen, N. (2012). Introduction. In N. Friesen, C. Henriksson, & T. Saevi (Eds.),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in education: Method and practice (pp. 1-14). Sense Publishers.
*Henriksson, C., & Saevi, T. (2012). An event in sound. In N. Friesen, C. Henriksson, & T. Saevi (Eds.),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in education: Method and practice (pp. 55-78). Sense Publishers.
以上英文書南大圖書館有電子書
http://dx.doi.org/10.1007/978-94-6091-834-6.
http://dx.doi.org/10.1007/978-94-6091-834-6.


*游麗卿(2023)。教學的心靈空間 。草稿,未出版。

參考書&文獻:
*van Manen, M. (著),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2004):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嘉義,濤石。
*Sokolowski, R.(著),李維倫&鞏卓軍譯(2004):現象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坊。
*Clandinin, D.J., & Connelly, F.M.,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台北:心理
*陳佩正等譯(2005):錯綜複雜的教學世界(上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佩正等譯(2005):錯綜複雜的教學世界(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佩正等譯(2005): 如同祈雨般的老師,收於錯綜複雜的教學世界(上冊,143-156頁)。 台北:心理出版社。
*游麗卿(2011)。教室劇場的劇本是誰寫的-教學藝術實踐的評析。收於黃政傑主編,教學藝術,頁253-278。台北:五南。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百分比
Percentage
課前學生閱讀指定教材或回答指定問題並撰寫作業 20 %
課堂中,老師鷹架研究法的應用 30 %
課堂中,學生以小組討論方式練習應用研究方法 30 %
課堂中,學生思辯討論教師或同學所提出的想法和問題 20 %
總和  Total 100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評量方式
Grading
百分比
Percentage
出席&參與課堂討論 20 %
作業 30 %
期末報告 30 %
每週回顧、整理&反思每週學習經驗. 20 %
總和  Total 100 %

成績評量方式補充說明   
1. 出席 &參與課堂討論 20 %
2. 作業 30 %
3. 回顧、整理&反思每週學習經驗. 20%
4. 期末報告30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