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4 學年度  第 1 學期 |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通識教育中心 通識選修 |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06126 |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南海爭端國家國防發展與區域安全 |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National Defense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Security of Disputed Countr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2 /
                                2 |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選修 |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吳東林 |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二,節次A、B |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J208 |  
                            | Office Hours |  |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 
                                
                                    
                                        | SDGs 10. | 減少不平等:減少國內及國家間的不平等 |  
                                        | SDGs 16. |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促進和平多元的社會,確保司法平等,建立具公信力且廣納民意的體系 |  
                                        | SDGs 17. | 多元夥伴關係: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 南中國海(South China Sea)簡稱南海,海域面積350萬平方公里,包含四大群島──即東沙、中沙、西沙和南沙群島;其中有超過200個無人島嶼和岩礁,這些島礁被合稱為南海諸島。南海係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重要航道,且是歐洲經中東至遠東的主要海運航線,更是國際海上交通運輸最繁忙的交通線之一。此外,據評估南海海底石油與天然氣、可燃冰蘊藏量豐富,因此自1970年代起周邊國家基於自然資源與地緣戰略利益,時常爆發南沙島礁領土主權和南海部份海域的劃界爭議。近年來,南海地區被納入美國「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架構中最優先關注的戰略要域,使南海地區頓時成為國際間的熱點。 南海爭端的國家除了東北亞的中國與臺灣之外,主要是東南亞的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汶萊等5國。其中,汶萊僅宣稱專屬經濟區海域擁有權,未以軍力佔據任何島礁,是所有聲索方中的唯一例外。就臺灣而言,臺灣實質擁有東沙島和南沙太平島,數十年來也未與包含中國在內的南海爭端國發生軍事衝突。但是,南海軍事衝突的潛在危機,仍然與臺灣的領土主權和國家利益息息相關,因此有必要時時掌握南海的安全情勢發展。尤其,東南亞國家中的主要南海爭端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4國的國防武力以及藉軍事手段處理衝突的可能性,更是值得關切的焦點。列為「當代國際關係與臺灣」微學程之一的「南海爭端國家國防發展與區域安全」課程,即是針對上述國家以及結合南海情勢發展,詳細探討爭端國國防發展與區域安全的關聯性。
 本課程的設計首先著眼於探討當前「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架構中的南海安全情勢發展,其次針對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4個位於東南亞的主要南海爭端國,全面性的分析各國的地緣戰略特性與安全環境、國防政策與組織結構、國防發展與區域安全等議題,最後分析南海情勢發展與臺灣安全的關聯性。以期學者能結合當前全球戰略格局,深入了解南海全般情勢,以及廣泛思考臺灣面對未來可能發展的因應之道。
 |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  |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 1 | 課程計畫說明 | 講授、討論 |  |  |  
                                    | 2 | 「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中的南海安全情勢 | 講授、討論 | 陳鴻鈞、李俊毅(2020) |  |  
                                    | 3 | 越南地緣戰略特性與安全環境 | 講授、討論 | 吳東林(2013) |  |  
                                    | 4 | 越南國防政策與組織結構 | 講授、討論 | 吳東林(2013) |  |  
                                    | 5 | 越南國防發展與區域安全 | 講授、討論 | 吳東林(2013) |  |  
                                    | 6 | (視訊)菲律賓地緣戰略特性與安全環境meet.google.com/xdp-mdwc-avc | 講授、討論 | 吳東林(2016) |  |  
                                    | 7 | 菲律賓國防政策與組織結構 | 講授、討論 | 吳東林(2016) |  |  
                                    | 8 | 期中作業與討論:南海問題探討 |  |  |  |  
                                    | 9 | 期中考 |  |  |  |  
                                    | 10 | 菲律賓國防發展與區域安全 | 講授、討論 | 吳東林(2016) |  |  
                                    | 11 | 馬來西亞地緣戰略特性與安全環境 | 講授、討論 | 吳東林(2019) |  |  
                                    | 12 | 馬來西亞國防政策與組織結構 | 講授、討論 | 吳東林(2019) |  |  
                                    | 13 | 馬來西亞國防發展與區域安全 | 講授、討論 | 吳東林(2019) |  |  
                                    | 14 | 印尼地緣戰略特性與安全環境 | 講授、討論 | 吳東林(2020) |  |  
                                    | 15 | 印尼國防政策與組織結構 | 講授、討論 | 吳東林(2020) |  |  
                                    | 16 | 印尼國防發展與區域安全 | 講授、討論 | 吳東林(2020) |  |  
                                    | 17 | 南海情勢發展與臺灣安全 | 講授、討論 | 林廷輝(2021) |  |  
                                    | 18 | 期末考 |  |  |  |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 01 | 通識 | 學生能瞭解服務學習的意義及重要性,並能夠作具體實踐。 | 0 |  
                                            | 02 | 通識 | 學生能主動關懷社會,並具備對多元文化及社會之包容性。 | 0 |  
                                            | 03 | 通識 | 學生能理解歷史文化傳統及其影響 | 0 |  
                                            | 04 | 通識 | 學生能主動探索生命的真諦、肯定自我生命價值之能力 | 0 |  
                                            | 05 | 通識 | 學生能具備科學知能與應用之能力 | 0 |  
                                            | 06 | 通識 | 學生能具有分析議題的能力 | 0 |  
                                            | 07 | 通識 | 學生能使用網路及資料科技進行學習 | 0 |  
                                            | 08 | 通識 | 學生對於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方面的資訊,具有更新學習與評論的能力 | 0 |  
                                            | 09 | 通識 | 學生具備獨立、批判、系統整合及創意之能力 | 0 |  
                                            | 10 | 通識 | 學生對智慧權之認知與取得有基本之能力 | 0 |  
                                            | 11 | 通識 | 學生能應用創意思考技巧在自己所學的領域及所處的環境中 | 0 |  
                                            | 12 | 通識 | 學生能「辨別」知識並同時培養「閱讀」不同知識的能力 | 0 |  
                                            | 13 | 通識 | 學生具外語溝通及瞭解他國文化及禮儀之能力 | 0 |  
                                            | 14 | 通識 | 學生能主動關注國際事務相關議題之興趣 | 0 |  
                                            | 15 | 通識 | 學生能瞭解台灣現狀與國際處境之能力 | 0 |  
                                            | 16 | 通識 | 學生能瞭解全球化脈動,反思及評估學習策略 | 0 |  
                                            | 17 | 通識 | 學生具有美善人事物的賞析、建構與分享之能力 | 0 |  
                                            | 18 | 通識 | 學生具有感受、瞭解及創作之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品味、想像力和判斷力 | 0 |  
                                            | 19 | 通識 | 學生能重視與賞析傳統文化及在地文化 | 0 |  
                                            | 20 | 通識 | 學生能重視藝術內涵,將其深化於生活之能力 | 0 |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 備註   Remarks |  
                                | Chen, Dingding(2018). The Indo-Pacific Strategy: A Background Analysis. ISPI, 4 Jun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spionline.it/en/pubblicazione/indo-pacific-strategy-background-analysis-20714. Latest update 25 April 2019.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2019). Indo-Pacific Strategy Report.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1 June 2019. Retrieved from https://media.defense.gov/2019/Jul/01/2002152311/-1/-1/1/DEPARTMENT-OF-DEFENSE-INDO-PACIFIC-STRATEGY-REPORT-2019.PDF. Latest update 5 April 2021.
 The Department of State(2019). A 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Advancing a Shared Vision.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4 November 2019.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tate.gov/a-free-and-open-indo-pacific-advancing-a-shared-vision/. Latest update 5 April 2021.
 The White House(2018). A 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The White House, 13 January 2021. Retrieved from https://trumpwhitehouse.archives.gov/wp-content/uploads/2021/01/OBrien-Expanded-Statement.pdf. Latest update 15 February 2021.
 Yulisman, Linda(2019). Indonesia wants ASEAN to be axis of Indo-Pacific strategy. The Straits Times, 10 Januar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traitstimes.com/asia/se-asia/indonesia-wants-asean-to-be-axis-of-indo-pacific-strategy. Latest update 31 May 2019.
 吳東林(2013)。越南國防武力變遷與發展。臺灣國際研究季刊,10(2),149-176。
 吳東林(2016)。菲律賓國防轉型與區域安全。臺灣國際研究季刊,12(4),81-111。
 吳東林(2019)。馬來西亞國防武力與區域安全。臺灣國際研究季刊,15(1),117-147。
 吳東林(2020)。印尼國民軍及其印太區域角色。臺灣國際研究季刊,16(2),99-127。
 林廷輝(2021)。臺灣在南海的戰略價值與政策作為。載於鍾志東(主編),多元視角下的南海安全(頁257-297)。臺北市: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
 馬建英(2019)。美國與南海問題。臺北市: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鴻鈞、李俊毅(2020)。東協與南海之安全情勢。載於李哲全、黃恩浩(主編),2020印太區域安全情勢評估報告(頁101-114)。臺北市: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
 陳鴻鈞、李哲全(2019)。東海與南海安全情勢發展。載於李哲全、王尊彥(主編),2019印太區域安全情勢評估報告(頁93-108)。臺北市: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 講述 | 60 % |  
                                        | 作業 | 20 % |  
                                        | 討論 | 20 % |  
                                | 總和  Total | 100 %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 出席狀況 | 20 % |  
                                        | 期中考(分組報告) | 35 % |  
                                        | 學期考(筆試) | 45 % |  
                                | 總和  Total | 100 % |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