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4 學年度 第 1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通識教育中心 通識選修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06122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全民國防教育軍事訓練課程(一)國際情勢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All- out Defense Education Military Training(I)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2 /
2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選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吳東林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二,節次E、F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J106
|
Office Hours
|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SDGs 04.
|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
SDGs 16.
|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促進和平多元的社會,確保司法平等,建立具公信力且廣納民意的體系
|
SDGs 17.
|
多元夥伴關係: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全民國防是近年來在國防事務領域上相當熱門的概念,在意義上與總體國防相接近,是由全民共同積極參與,配合國家軍事力量,在經濟戰、社會戰、心理戰等建設性層面強化國防,阻絕侵略。 「國防」不等於「軍事」,所以並非只有軍人才需要參與。就字義而言,國防(National Defense)是國民的防衛事務,一個國家的防衛事務有賴於軍隊與民間兩方人力和物力的結合,尤其軍隊的人力、物力本來就取自於民間,民間的資源才是軍隊戰力賴以發揮的泉源,所以全民都需要藉由國防政策來了解、參與甚至監督軍隊在第一線運用人力、物力的情形與成效。 冷戰結束後,國際情勢已不同已往,加上近年來臺灣周邊安全情勢隨著美國印太戰略架構的建立等因素,在在都影響臺灣國防發展,實有必要在大學引導學生了解國際及周邊安全情勢──尤其是中國的軍事威脅。 因此本課程的設計首先著眼於分析國際關係基本理論、印太戰略架構和臺灣周邊地區安全情勢。本課程也深入解析影響美中台三邊互動關係的重要國際文件和本源,以期學者從本課程的設計邏輯中,以較寬廣的視野深入了解當前國際情勢變化,有助於學者熟習學術領域中的另一個新面向。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課程計畫說明
|
講授、討論
|
|
|
2
|
國際情勢發展與理論爭辯
|
|
授課講義A
|
|
3
|
國際關係兩個重要理論之一:均勢論
|
講授、討論
|
授課講義B
|
|
4
|
國際關係兩個重要理論之二:集體安全
|
講授、討論
|
授課講義C
|
|
5
|
武裝衝突法(一)
|
講授、討論
|
授課講義D
|
|
6
|
武裝衝突法(二)
|
講授、討論
|
授課講義D
|
|
7
|
冷戰結束&21世紀初期國際情勢
|
講授、討論
|
授課講義E
|
|
8
|
期中作業與討論
|
|
|
|
9
|
期中考
|
|
|
|
10
|
21世紀兩強戰略分析之一:美國「印太戰略」
|
講授、討論
|
授課講義F
|
|
11
|
21世紀兩強戰略分析之二:中國「一帶一路」戰略
|
講授、討論
|
授課講義G
|
|
12
|
國際間台灣問題的由來:馬關條約&開羅宣言
|
講授、討論
|
授課講義H
|
|
13
|
美中台三邊關係文件(一):1972年〈美、中上海聯合公報〉、1979年〈美、中建交聯合公報〉
|
講授、討論
|
授課講義I
|
|
14
|
美中台三邊關係文件(二):1979年〈美國台灣關係法〉、1982年〈美、中八一七聯合公報〉
|
講授、討論
|
授課講義I
|
|
15
|
中國〈反分裂國家法〉與九二共識
|
講授、討論
|
授課講義J
|
|
16
|
攸關台灣安全&永續發展知識小品
|
講授、討論
|
授課講義K
|
|
17
|
軍事交流(彈性日期)
|
|
|
|
18
|
學期考
|
|
|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公民力 (Citizen)
|
5
|
2
|
自學力 (Self-learning)
|
4
|
3
|
資訊力 (Information)
|
5
|
4
|
創造力 (Creativity)
|
3
|
5
|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
4
|
6
|
就業力(Employability)
|
5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通識
|
學生能瞭解服務學習的意義及重要性,並能夠作具體實踐。
|
3
|
02
|
通識
|
學生能主動關懷社會,並具備對多元文化及社會之包容性。
|
5
|
03
|
通識
|
學生能理解歷史文化傳統及其影響
|
4
|
04
|
通識
|
學生能主動探索生命的真諦、肯定自我生命價值之能力
|
5
|
05
|
通識
|
學生能具備科學知能與應用之能力
|
4
|
06
|
通識
|
學生能具有分析議題的能力
|
5
|
07
|
通識
|
學生能使用網路及資料科技進行學習
|
5
|
08
|
通識
|
學生對於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方面的資訊,具有更新學習與評論的能力
|
4
|
09
|
通識
|
學生具備獨立、批判、系統整合及創意之能力
|
5
|
10
|
通識
|
學生對智慧權之認知與取得有基本之能力
|
3
|
11
|
通識
|
學生能應用創意思考技巧在自己所學的領域及所處的環境中
|
5
|
12
|
通識
|
學生能「辨別」知識並同時培養「閱讀」不同知識的能力
|
5
|
13
|
通識
|
學生具外語溝通及瞭解他國文化及禮儀之能力
|
4
|
14
|
通識
|
學生能主動關注國際事務相關議題之興趣
|
5
|
15
|
通識
|
學生能瞭解台灣現狀與國際處境之能力
|
5
|
16
|
通識
|
學生能瞭解全球化脈動,反思及評估學習策略
|
4
|
17
|
通識
|
學生具有美善人事物的賞析、建構與分享之能力
|
5
|
18
|
通識
|
學生具有感受、瞭解及創作之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品味、想像力和判斷力
|
3
|
19
|
通識
|
學生能重視與賞析傳統文化及在地文化
|
5
|
20
|
通識
|
學生能重視藝術內涵,將其深化於生活之能力
|
3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備註 Remarks
|
授課講義A:國際情勢發展與理論爭辯 授課講義B:國際關係兩個重要理論之一:均勢論 授課講義C:國際關係兩個重要理論之二:集體安全 授課講義D:武裝衝突法 授課講義E:冷戰結束&21世紀初期國際情勢 授課講義F:21世紀兩強戰略分析之一:美國「印太戰略」 授課講義G:21世紀兩強戰略分析之二:中國「一帶一路」戰略 授課講義H:國際間台灣問題的由來:馬關條約&開羅宣言 授課講義I:美中台三邊關係文件 授課講義J:中國〈反分裂國家法〉與九二共識 授課講義K:攸關台灣安全&永續發展知識小品 Burchill, S., Linklater, A., Devatak, R., Donnelly, J., Nardin, T., Paterson, M., Reus-Smit, C. and True, J.(2009).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4th. Ed.).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Chen, Dingding(2018). The Indo-Pacific Strategy: A Background Analysis. ISPI, 4 Jun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spionline.it/en/pubblicazione/indo-pacific-strategy-background-analysis-20714. Latest update 25 April 2019.Dougherty, James E., and Phaltzgraff Jr., Robert L.(2001).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omprehensive Survey(5th. Ed.). U.S.: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 Goldstein, Joshua S., and Pevehouse, Jon C.(2017). International Relations(11th. Ed.). New York: Priscilla McGeehon. Kissinger, Henry A.(1994). Diplomacy. U.S.: The Easton Press. Morgenthau, Hans J.(1978). Politics Among Nations(5th. Ed.). New York: Knopf. Pearson, Frederic S. and Rochster, J. Martin(1998). International Relations(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Waltz, Kenneth N.(1979).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ing Company Inc. 吳東林(2002)。巨變中的強權戰略。臺北市:時英出版社。 吳東林編(2004)。政治學方法論 & 國際關係理論彙集。臺北市: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 知識專欄(2023)。國際關係學幾次大論戰?。知乎。擷取於2025年6月1日,https://zhuanlan.zhihu.com/p/669186405 倪世雄、包宗和(2019)。當代國際關係理論(2版4刷)。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岩(2023)。“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 改變世界的成敗與未來。BBC News中文。擷取於2025年6月1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6762882 陳亮智、陳鴻鈞、鍾志東(2018)。“美國的「印太戰略」。2018印太地區安全評估報告,19-30。擷取於2025年6月1日,https://indsr.org.tw/uploads/indsr/files/202206/c3670667-d5e8-45dc-830a-4c6208bad73b.pdf 楊永明(2008)。國際安全與國際法。台北市: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楊永明(2010)。國際關係。新北市:前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講述
|
60 %
|
作業
|
20 %
|
討論
|
2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出席狀況
|
20 %
|
期中考(分組報告)
|
35 %
|
期末考
|
45 %
|
總和 Total |
100 %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