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3 學年度 第 1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通識教育中心 通識選修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06120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遊戲化思考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Gamification Thinking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2 /
2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選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薛怡珍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二,節次A、B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A308
|
Office Hours
|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SDGs 12.
|
責任消費及生產:促進綠色經濟,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
|
SDGs 15.
|
保育陸域生態:保育及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土地劣化
|
SDGs 17.
|
多元夥伴關係: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線上授課教室: https://meet.google.com/uei-kcjh-bza
遊戲化思考課程群組 http://line.me/ti/g/GQIFW4UDMf
問對問題來溝通 (屬於你與怡珍的一對一專用VIP對談室) https://lin.ee/umQMc2n
遊戲化是這個世代的趨勢,近年來企業培訓或各級學校的教育為了讓學員願意投入課程內容,因此將各種引導思考遊戲化,學員透過體驗加深各種生活職場上的驗證,進而改變在現實中的行為模式。為強化學生的有效思考脈絡,因此開授該課程。該課程亦可搭配通識課程另一門2學分「遊戲化設計實踐」課程,以及環境教育學程中的3學分「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及3學分「環境教育教材教法」,變成一個環境教育遊戲化微學程的學習。該課程主要目標如下列二點所述:
1.本課程透過遊戲化拆解思考的脈絡,從遊戲中培養修課學生創意思考。 2.本課程可啟發修課學生在面對各種問題或議題時,如何透過問題拆解,找到比較有效的問題核心及解決方法。
課程議題的引導,會從生活經驗慢慢聚焦到「SDGs指標」與「COVID-19疫情」議題的連結,結合Gather Town與LINE官方軟體體驗遊戲化解謎,從解謎過程中再一次強化訓練思辯力。從課堂練習與課程任務練習創新思考思辯力、、團隊合作溝通力、成果呈現的整合力與表達力。
【注意事項】上課期間因應教學所需會適度錄影或拍照,一旦確立修課,表示修課者同意於上課期間被錄影或拍照。且錄影或拍照用途原則上僅用在教學授課上。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無,但修課學生在課堂階段會送一套微桌遊給大家課堂練習操作使用。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本課程實施16+2週彈性教學方案,其中第17、18週之彈性規劃如下: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課程與遊戲化活動說明
|
講述法與互動討論
|
|
|
2
|
遊戲化 × 創意思考法概述Ⅰ
|
講述法與互動討論
|
|
|
3
|
遊戲化 × 創意思考法概述Ⅱ
|
講述法與互動討論
|
|
|
4
|
遊戲化 × 創意思考法概述Ⅲ
|
實體授課與互動討論
|
|
|
5
|
透過遊戲拆解及重組問題Ⅰ:媒體識別之選擇判別
|
實體授課與互動討論
|
|
|
6
|
透過遊戲拆解及重組問題Ⅱ:媒體識別之分析歸納
|
實體授課與互動討論
|
|
|
7
|
透過遊戲重新定義問題的面向Ⅰ:蝴蝶效應之從臺灣到國際
|
實體授課與互動討論
|
|
|
8
|
透過遊戲重新定義問題的面向Ⅱ:蝴蝶效應之創意設計
|
實體授課與互動討論
|
|
|
9
|
有效精準提問Ⅰ
|
實體授課與互動討論
|
|
|
10
|
有效精準提問Ⅱ
|
實體授課與互動討論
|
|
|
11
|
期中個人作業報告與點評
|
實體授課與互動討論
|
|
|
12
|
期中個人作業報告與點評
|
實體授課與互動討論
|
|
|
13
|
腦力激盪與圖像記憶Ⅰ
|
實體授課與互動討論
|
|
|
14
|
腦力激盪與圖像記憶Ⅱ
|
實體授課與互動討論
|
|
|
15
|
scamper奔馳法問題解決策略
|
實體授課與互動討論
|
|
|
16
|
期末組作業報告與點評Ⅰ
|
實體授課與互動討論
|
|
|
17
|
期末組作業報告與點評Ⅱ
|
實體授課與互動討論
|
|
|
18
|
期末組作業報告與點評Ⅲ
|
實體授課與互動討論
|
|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公民力 (Citizen)
|
4
|
2
|
自學力 (Self-learning)
|
4
|
3
|
資訊力 (Information)
|
3
|
4
|
創造力 (Creativity)
|
5
|
5
|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
4
|
6
|
就業力(Employability)
|
4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通識
|
學生能瞭解服務學習的意義及重要性,並能夠作具體實踐。
|
2
|
02
|
通識
|
學生能主動關懷社會,並具備對多元文化及社會之包容性。
|
2
|
03
|
通識
|
學生能理解歷史文化傳統及其影響
|
2
|
04
|
通識
|
學生能主動探索生命的真諦、肯定自我生命價值之能力
|
4
|
05
|
通識
|
學生能具備科學知能與應用之能力
|
3
|
06
|
通識
|
學生能具有分析議題的能力
|
5
|
07
|
通識
|
學生能使用網路及資料科技進行學習
|
4
|
08
|
通識
|
學生對於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方面的資訊,具有更新學習與評論的能力
|
5
|
09
|
通識
|
學生具備獨立、批判、系統整合及創意之能力
|
5
|
10
|
通識
|
學生對智慧權之認知與取得有基本之能力
|
3
|
11
|
通識
|
學生能應用創意思考技巧在自己所學的領域及所處的環境中
|
4
|
12
|
通識
|
學生能「辨別」知識並同時培養「閱讀」不同知識的能力
|
5
|
13
|
通識
|
學生具外語溝通及瞭解他國文化及禮儀之能力
|
1
|
14
|
通識
|
學生能主動關注國際事務相關議題之興趣
|
3
|
15
|
通識
|
學生能瞭解台灣現狀與國際處境之能力
|
3
|
16
|
通識
|
學生能瞭解全球化脈動,反思及評估學習策略
|
3
|
17
|
通識
|
學生具有美善人事物的賞析、建構與分享之能力
|
4
|
18
|
通識
|
學生具有感受、瞭解及創作之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品味、想像力和判斷力
|
3
|
19
|
通識
|
學生能重視與賞析傳統文化及在地文化
|
3
|
20
|
通識
|
學生能重視藝術內涵,將其深化於生活之能力
|
3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備註 Remarks
|
吳莉君(譯) Tim Brown(原著) 2010. 設計思考改造世界. 聯經出版社 林育如(譯) David Kelley & Tom Kelley(原著) 2014. 創意自信帶來力量. 聯經出版社. Yu-kai Chou(周郁凱) 2017. 遊戲化設計全書. 商業週刊. 海貍工作室 2020. 思考如何思考. 海貍工作室.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講述
|
20 %
|
討論
|
30 %
|
問題導向學習
|
30 %
|
分享
|
2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個人書面報告
|
20 %
|
自評
|
10 %
|
互評
|
20 %
|
小組書面報告
|
20 %
|
小組口頭報告
|
30 %
|
總和 Total |
100 %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