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3 學年度 第 1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通識教育中心 通識選修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06114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意識哲學與科學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Consciousness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2 /
2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選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陳今偉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賴郁婷、劉語安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四,節次A、B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J208
|
Office Hours
|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SDGs 04.
|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
SDGs 17.
|
多元夥伴關係: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方面:使學生明瞭基本的意識現象與其哲學問題,初步掌握當代哲學與科學理論如何解釋這些現象與問題。 2. 技能方面:使學生能掌握蒐集文獻、分析現象、提出問題、批判理論、獨立思考與寫作表達之能力。 3. 人格發展方面:使學生培養出合理推論、正確批判及獨立思考之習慣,發展健全理性。
二、教學範圍: 監測大腦活動是否就能知道你在想什麼、感覺到什麼、經驗到什麼?思覺失調症、憂鬱症或植物人經驗到什麼樣的自我意識?作夢、幻覺與清醒時的意識知覺狀態有何不同?大腦神經活動如何產生知覺或意識經驗?啥是幻肢痛、裂腦症、盲視、雙眼競爭、橡膠手錯覺?這些都是基於現在的意識科學研究所提出的常識性問題。意識哲學或意識研究則是基於這些表面問題更深入地探討心理、認知或心靈層面上的意識經驗現象與其特質,以及這些現象的腦神經科學基礎。我們將深入探討許多進一步的議題。在哲學面向上,例如客觀的大腦神經活動為什麼能形成各種主觀的感官經驗及其他心靈現象,這是所謂「艱難問題」與解釋鴻溝問題,再如自我意識、感質、成為經驗者的感覺像什麼、現象經驗、結合問題、專屬取用、缺乏或顛倒感質、自由意志等議題。在科學面向上,除了上述所提,我們也會透過檢視某些特殊意識現象及其神經關聯,來界定意識的普遍性特徵,例如半側忽視症、前向失憶症、視覺形狀失認症、聯覺、清醒夢、兔子錯覺、未被感覺到的痛、對改變的盲目、催眠狀態、解離性人格疾患、靈魂出竅、瀕死經驗等。再者,我們也會探討各種意識理論的合理性,例如心靈劇場理論、二元論、量子力學理論、高階思想理論、全局工作空間理論、動態核心理論、程度性理論、大錯覺理論及多重草稿理論等等。總之,我們除了進行哲學上的概念分析之外,也非常重視經驗科學的佐證,例如fMRI、EEG等腦造影或腦電實驗。本課程即是介紹意識科學及其基本哲學問題與理論;針對新興之意識科學所企圖解釋的現象與問題進行哲學思辨。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無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本課程實施16+2週彈性教學方案,其中第17、18週之彈性規劃如下: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課程簡介與要求
|
投影片講述與示範
|
Blackmore (2018)
|
隨堂練習與課堂參與
|
2
|
Ch1.意識難題 1-1.艱難問題 1-2.定義「意識」
|
投影片講述與示範
|
Blackmore (2018)Ch1
|
隨堂練習與課堂參與
|
3
|
Ch1.意識難題 1-3.哲學殭屍 1-4.心靈劇場
|
投影片講述與示範
|
Blackmore (2018)Ch1
|
隨堂練習與課堂參與
|
4
|
Ch2.人腦 2-1.意識的整體性 2-2.意識的神經關聯
|
投影片講述與示範
|
Blackmore (2018)Ch2
|
隨堂練習與課堂參與
|
5
|
Ch2.人腦 2-3.受損的心靈 2-4.未看見地看見
|
投影片講述與示範、小組報告與討論
|
Blackmore (2018)Ch2
|
隨堂練習、課堂參與及小組報告互評
|
6
|
Ch3.時空 3-1.經驗的時間性 3-2.時鐘和兔子
|
投影片講述與示範、小組報告與討論
|
Blackmore (2018)Ch3
|
隨堂練習、課堂參與及小組報告互評
|
7
|
Ch3.時空 3-3.無意識地駕駛 3-4.意識理論
|
投影片講述與示範、小組報告與討論
|
Blackmore (2018)Ch3
|
隨堂練習、課堂參與及小組報告互評
|
8
|
Ch4.大錯覺 4-1.錯覺的本質 4-2.填補空缺
|
投影片講述與示範、小組報告與討論
|
Blackmore (2018)Ch4
|
隨堂練習、課堂參與及小組報告互評
|
9
|
Ch4.大錯覺 4-3.對改變的盲目 4-4.大錯覺理論
|
投影片講述與示範、小組報告與討論
|
Blackmore (2018)Ch4
|
隨堂練習、課堂參與、小組報告互評及期中報告
|
10
|
Ch5.自我 5-1.精神和靈魂 5-2.裂腦
|
投影片講述與示範、小組報告與討論
|
Blackmore (2018)Ch5
|
隨堂練習、課堂參與及小組報告互評
|
11
|
Ch5.自我 5-3.催眠和解離 5-4.自我理論
|
投影片講述與示範、小組報告與討論
|
Blackmore (2018)Ch5
|
隨堂練習、課堂參與及小組報告互評
|
12
|
Ch6.有意識的意志 6-1.我們是否有自由意志? 6-2.意識行動的時間性
|
投影片講述與示範、小組報告與討論
|
Blackmore (2018)Ch6
|
隨堂練習、課堂參與及小組報告互評
|
13
|
Ch6.有意識的意志 6-3.作選擇的感覺 6-4.有意識的意志之錯覺
|
投影片講述與示範、小組報告與討論
|
Blackmore (2018)Ch6
|
隨堂練習、課堂參與及小組報告互評
|
14
|
Ch7.被改變的意識狀態 7-1.睡眠與作夢 7-2.藥物與意識
|
投影片講述與示範、小組報告與討論
|
Blackmore (2018)Ch7
|
隨堂練習、課堂參與及小組報告互評
|
15
|
Ch7.被改變的意識狀態 7-3.不尋常的經驗 7-4.冥想
|
投影片講述與示範、小組報告與討論
|
Blackmore (2018)Ch7
|
隨堂練習、課堂參與及小組報告互評
|
16
|
Ch8.意識的演化 8-1.鏡子、自我與他心 8-2.意識的功能
|
投影片講述與示範、小組報告與討論
|
Blackmore (2018)Ch8
|
隨堂練習、課堂參與及小組報告互評
|
17
|
Ch8.意識的演化 8-3.意識的未來
|
投影片講述與示範、小組報告與討論
|
Blackmore (2018)Ch8
|
隨堂練習、課堂參與、小組報告互評及期末報告
|
18
|
綜合討論
|
投影片講述與示範、小組報告與討論
|
Blackmore (2018)Ch1-8
|
隨堂練習、課堂參與、小組報告互評及期末報告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通識
|
學生能瞭解服務學習的意義及重要性,並能夠作具體實踐。
|
1
|
02
|
通識
|
學生能主動關懷社會,並具備對多元文化及社會之包容性。
|
3
|
03
|
通識
|
學生能理解歷史文化傳統及其影響
|
1
|
04
|
通識
|
學生能主動探索生命的真諦、肯定自我生命價值之能力
|
3
|
05
|
通識
|
學生能具備科學知能與應用之能力
|
5
|
06
|
通識
|
學生能具有分析議題的能力
|
5
|
07
|
通識
|
學生能使用網路及資料科技進行學習
|
4
|
08
|
通識
|
學生對於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方面的資訊,具有更新學習與評論的能力
|
2
|
09
|
通識
|
學生具備獨立、批判、系統整合及創意之能力
|
5
|
10
|
通識
|
學生對智慧權之認知與取得有基本之能力
|
1
|
11
|
通識
|
學生能應用創意思考技巧在自己所學的領域及所處的環境中
|
3
|
12
|
通識
|
學生能「辨別」知識並同時培養「閱讀」不同知識的能力
|
4
|
13
|
通識
|
學生具外語溝通及瞭解他國文化及禮儀之能力
|
2
|
14
|
通識
|
學生能主動關注國際事務相關議題之興趣
|
1
|
15
|
通識
|
學生能瞭解台灣現狀與國際處境之能力
|
1
|
16
|
通識
|
學生能瞭解全球化脈動,反思及評估學習策略
|
1
|
17
|
通識
|
學生具有美善人事物的賞析、建構與分享之能力
|
1
|
18
|
通識
|
學生具有感受、瞭解及創作之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品味、想像力和判斷力
|
2
|
19
|
通識
|
學生能重視與賞析傳統文化及在地文化
|
1
|
20
|
通識
|
學生能重視藝術內涵,將其深化於生活之能力
|
1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備註 Remarks
|
一、教科書: 1. Blackmore, Susan (2018) Consciousnes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 9780198794738. 2. 陳今偉 (2019), 教師自編簡報講義。(由於上列英文教科書尚未有中譯本,且以意識研究為主題的導論式教科書目前仍找不到適合通識課程使用的中文教材,因此授課教師將上列英文教科書80%以上的內容都編譯為中文簡報檔,供學生於課程教學平台下載閱讀。)
二、參考書: 1. 洪裕宏(2016),《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時報文化。 2. Blackmore, Susan (2011) Consciousness: An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nd ed. 3. Bayne, Timothy, Axel Cleermans, and Patrick Wilkens, Eds. (2009)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Consciousn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Velman, Max and Susan Schneider, Eds. (2007)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Consciousness, Blackwell. 5. Revonnsuo, Antti (2010) Consciousness: the science of subjectivity,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6. Rose, David (2006) Consciousness: Philosophical, Psychological, and Neural Theo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Block, Ned, Owen Flanagan, and Guven Guzeldere, Eds. (1997) The Nature of Consciousness: Philosophical Debates, Cambridge: MIT Press. 8. Chalmers, David J. (2002) Part II: Consciousness, IN Philosophy of Mind: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 O’Connor, Timothy and David Robb (2003) Part IV: Consciousness, IN Philosophy of Mi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New York: Routledge. 10. Smith, Q. and A. Jokic, Eds. (2003) Consciousness: New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投影片講述與示範
|
60 %
|
問題導向學習(PBL)
|
20 %
|
團隊導向學習(TBL)—小組報告與討論
|
2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隨堂提問
|
15 %
|
出席
|
15 %
|
小組報告
|
30 %
|
學習歷程檔
|
4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補充說明
|
1.隨堂提問:每週針對小組報告內容至臉書社團以回覆方式提出問題,最晚於該週當天晚上12:00以前完成才計分。 2.出席:每週點名,按比例計算出席成績。並隨機將其中三週(六節課)出席結果登記於教務系統,若曠課四節課將會扣考。 3.小組報告:每週一組針對該週主題挑選一個意識現象或議題進行介紹與論述。 4.學習歷程檔:基本上只要至少完成以下內容即可:將每週已經完成的隨堂提問複製於其中表格,並填寫自我評估表,貼上小組簡報檔。若針對每週主題及隨堂提問增寫更多思辨整理及反思,則分數越高。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