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3 學年度 第 1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通識教育中心 通識選修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06082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生命教育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Life Education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2 /
2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選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鄭先祐、楊順從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二,節次8、9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J202
|
Office Hours
|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SDGs 05.
|
性別平權: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
SDGs 16.
|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促進和平多元的社會,確保司法平等,建立具公信力且廣納民意的體系
|
SDGs 17.
|
多元夥伴關係: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了解生命歷程,探索生命意義。個人生命歷程的命運。 回顧他人與自我的生命故事,建構個人生命觀。培育個人生命力量。 同理心的重要,與個人生命的關係。 理解人生歷程(至死)的內涵,以及人類文明史的生態觀點,進而思考自己的未來。 提供專業倫理與環境倫理的認知,以理解生命倫理的重要。 生與死的衝突,個人要如何面對。 生態危機,吾人應如何面。。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無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本課程實施16+2週彈性教學方案,其中第17、18週之彈性規劃如下: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生命教育 (簡介):生老病死
|
|
|
|
2
|
生命歷程:命運與轉運
|
|
|
|
3
|
生命意義的論述:各家說法
|
|
|
|
4
|
同理心與人際互動
|
|
|
|
5
|
人與環境(文明歷史) (一) 文明的不歸路與承載量;蘇美爾與印度古文明
|
|
|
|
6
|
人與環境(文明歷史) (二) 希臘羅馬與黃河古文明;西歐興起與空前危機,轉機
|
|
|
|
7
|
生命故事分享:好國好民
|
|
|
|
8
|
專業倫理:學術研究、醫學、教師、心理諮商等
|
|
|
|
9
|
期中考
|
|
|
|
10
|
生命之歌
|
|
|
|
11
|
生死之間-生命觀
|
|
|
|
12
|
生命的倫理抉擇
|
|
|
|
13
|
安樂死的爭議
|
|
|
|
14
|
善終-安寧療護
|
|
|
|
15
|
複製一個你?基因倫理議題
|
|
|
|
16
|
生態危機
|
|
|
|
17
|
環境倫理
|
|
|
|
18
|
期末考
|
|
|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公民力 (Citizen)
|
5
|
2
|
自學力 (Self-learning)
|
3
|
3
|
資訊力 (Information)
|
3
|
4
|
創造力 (Creativity)
|
4
|
5
|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
4
|
6
|
就業力(Employability)
|
4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通識
|
學生能瞭解服務學習的意義及重要性,並能夠作具體實踐。
|
5
|
02
|
通識
|
學生能主動關懷社會,並具備對多元文化及社會之包容性。
|
5
|
03
|
通識
|
學生能理解歷史文化傳統及其影響
|
3
|
04
|
通識
|
學生能主動探索生命的真諦、肯定自我生命價值之能力
|
5
|
05
|
通識
|
學生能具備科學知能與應用之能力
|
3
|
06
|
通識
|
學生能具有分析議題的能力
|
4
|
07
|
通識
|
學生能使用網路及資料科技進行學習
|
3
|
08
|
通識
|
學生對於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方面的資訊,具有更新學習與評論的能力
|
3
|
09
|
通識
|
學生具備獨立、批判、系統整合及創意之能力
|
4
|
10
|
通識
|
學生對智慧權之認知與取得有基本之能力
|
4
|
11
|
通識
|
學生能應用創意思考技巧在自己所學的領域及所處的環境中
|
3
|
12
|
通識
|
學生能「辨別」知識並同時培養「閱讀」不同知識的能力
|
3
|
13
|
通識
|
學生具外語溝通及瞭解他國文化及禮儀之能力
|
3
|
14
|
通識
|
學生能主動關注國際事務相關議題之興趣
|
4
|
15
|
通識
|
學生能瞭解台灣現狀與國際處境之能力
|
4
|
16
|
通識
|
學生能瞭解全球化脈動,反思及評估學習策略
|
5
|
17
|
通識
|
學生具有美善人事物的賞析、建構與分享之能力
|
4
|
18
|
通識
|
學生具有感受、瞭解及創作之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品味、想像力和判斷力
|
4
|
19
|
通識
|
學生能重視與賞析傳統文化及在地文化
|
4
|
20
|
通識
|
學生能重視藝術內涵,將其深化於生活之能力
|
3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備註 Remarks
|
大津秀一。《人生最後一件大事》。陳光棻譯。台北:遠見天下文化,2014。 史丹利‧葛倫斯(Stanley J. Grenz)。《基督教倫理學導論》。江淑敏譯。台北:華神,2004。 波伊曼編著。《今生今世》。陳瑞麟等譯。台北:桂冠,1997。 谷寒松。《神學中的人學》。增修四版。台北:光啟文化2008。 波伊曼(Loius P. Pojman)。《生與死》。江麗美譯。台北:桂冠,1995。 契夫哈特.潘能伯格(Wolfhart Pannenberg)。《人是什麼?》。李秋零、田薇譯。台北:商周,2006。 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和平的國度》(The Peaceable Kingdom: A Primer in Christian Ethics)。紀榮智譯。香港:基道,2010。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尼各馬科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高思謙譯。二版。台北:台灣商務,2006。 朗諾‧德沃金(Ronald Dworkin)。《生命的自主權》。郭貞伶、陳雅汝譯。台北:商周,2002。 莎拉‧凱瑟迪(Sheila Cassidy)。《幽谷伴行》(Sharing the Darkness)。趙可式譯。再版。台北:光啟,2015。 莫爾特莫。《盼望倫理》。王玉靜譯。香港:道風書社,2015。 ____。《科學和智慧》。曾念粵譯。台北:校園,2002。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七版。台北:三民書局,1984。 斯托得(John Stott)。《C型觀點》。劉良淑譯。二版。台北:校園,2009。 鄂爾 等著。《認識生命倫理學》。章福卿譯。台北:校園,1997。 陳秀丹。《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台北:三采文化,2010。 陳南州。《開放與堅持》。高雄:麗文文化,2010。 鄔昆如。《西洋哲學史話》。增訂二版。台北:三民,2004。 瑪麗‧德‧金澤(Marie de Henezel)。《我們並未互道再見》(Nous ne nous sommes pas dit au revoir)。吳美慧譯。台北:張老師,2001。 趙可式。《安寧伴行》。台北:天下文化,2007。 ___。(神聖的生命與生命的神聖)。朗諾‧德沃金(Ronald Dworkin)。《生命的自主權》VIII-IX。郭貞伶、陳雅汝譯。台北:商周,2002。 維區(Robert M. Veatch)。(重新定義死亡)。李志成譯。《解構死亡》31-56頁。波伊曼編著。李志成校訂。魏德驥等譯。香港:榆林書店,1997。 輔仁神學著作編譯會。《神學辭典》。台北:光啟,1996。 黎加生編。《聖經神學辭彙》。湯張瓊英、朱信譯。三版。香港:基督教文藝,1985。 ___。《公理婆理話倫理》。二版。香港:明風,2004。 龔立人。《是與非以外》。香港:基道,2010。 Aristotle。《尼各馬科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高思謙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 Charles A. Corr, Clyde M. Nabe, Donna M. Corr。《當代生死學》(Death and Dying, Life and Living)。吳庶深審定。丁宥允校閱。楊淑智譯。台北:洪葉文化事業,2004。 W. G. Warren著。《死亡教育與研究》。林綺雲、林慧珍、徐有進、張盈堃、陳芳玲譯。台北:洪葉文化2007。 東尼.麥克邁克爾(Tony McMichael)。《人類浩劫》。王新雨譯。台北:台灣商務,2007。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氣候變遷政治學》。黃煜文、高忠義譯。台北:商周,2011。 馬克.林納斯(Mark Lynas)。《改變世界的6℃》。譚家瑜譯。台北:天下雜誌,2010。 Barry Commoner著。《環境的危機》。再版。宋尚倫譯。台北:巨流,民64。 楊順從。(新管家倫理的探討)。《神學與教會》38 No.1(2013年1月):91-111。 萊哈德.任能博著。《複製一個我: 從啤酒、番茄到桃麗羊,所有你該知道的生物科技》。姬健梅譯。台北:左岸文化,2007。 陳武宗。(人生是邁向死亡-死亡學與生命的出路)。《高醫醫訊》第17卷第8期。https: //www.kingnet.com.tw/knNew/news/single-article.html?newId=10871. (Accessed 23 May, 2018)。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講述
|
60 %
|
分享
|
20 %
|
個案研討
|
2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期中考
|
30 %
|
期末考
|
30 %
|
個人書面報告
|
30 %
|
出席率
|
10 %
|
總和 Total |
100 %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