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urse首頁

 113 學年度 第 1 學期 通識教育中心 鄭先祐教師 生命教育 課程大綱

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113 學年度 第 1 學期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通識教育中心 通識選修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課堂教學 、 中文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106082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生命教育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Life Education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2 / 2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選修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鄭先祐、楊順從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星期二,節次8、9
上課教室
Classroom
J202
Office Hours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SDGs 05. 性別平權: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SDGs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促進和平多元的社會,確保司法平等,建立具公信力且廣納民意的體系
SDGs 17. 多元夥伴關係: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了解生命歷程,探索生命意義。個人生命歷程的命運。
回顧他人與自我的生命故事,建構個人生命觀。培育個人生命力量。
同理心的重要,與個人生命的關係。
理解人生歷程(至死)的內涵,以及人類文明史的生態觀點,進而思考自己的未來。
提供專業倫理與環境倫理的認知,以理解生命倫理的重要。
生與死的衝突,個人要如何面對。
生態危機,吾人應如何面。。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本課程實施16+2週彈性教學方案,其中第17、18週之彈性規劃如下: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週次
Week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評量方式
Grading
1 生命教育 (簡介):生老病死      
2 生命歷程:命運與轉運      
3 生命意義的論述:各家說法      
4 同理心與人際互動      
5 人與環境(文明歷史) (一) 文明的不歸路與承載量;蘇美爾與印度古文明      
6 人與環境(文明歷史) (二) 希臘羅馬與黃河古文明;西歐興起與空前危機,轉機      
7 生命故事分享:好國好民      
8 專業倫理:學術研究、醫學、教師、心理諮商等      
9 期中考      
10 生命之歌      
11 生死之間-生命觀      
12 生命的倫理抉擇      
13 安樂死的爭議      
14 善終-安寧療護      
15 複製一個你?基因倫理議題      
16 生態危機      
17 環境倫理      
18 期末考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編號
No.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1 公民力 (Citizen) 5
2 自學力 (Self-learning) 3
3 資訊力 (Information) 3
4 創造力 (Creativity) 4
5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4
6 就業力(Employability) 4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編號
No.
類別
Category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01 通識 學生能瞭解服務學習的意義及重要性,並能夠作具體實踐。 5
02 通識 學生能主動關懷社會,並具備對多元文化及社會之包容性。 5
03 通識 學生能理解歷史文化傳統及其影響 3
04 通識 學生能主動探索生命的真諦、肯定自我生命價值之能力 5
05 通識 學生能具備科學知能與應用之能力 3
06 通識 學生能具有分析議題的能力 4
07 通識 學生能使用網路及資料科技進行學習 3
08 通識 學生對於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方面的資訊,具有更新學習與評論的能力 3
09 通識 學生具備獨立、批判、系統整合及創意之能力 4
10 通識 學生對智慧權之認知與取得有基本之能力 4
11 通識 學生能應用創意思考技巧在自己所學的領域及所處的環境中 3
12 通識 學生能「辨別」知識並同時培養「閱讀」不同知識的能力 3
13 通識 學生具外語溝通及瞭解他國文化及禮儀之能力 3
14 通識 學生能主動關注國際事務相關議題之興趣 4
15 通識 學生能瞭解台灣現狀與國際處境之能力 4
16 通識 學生能瞭解全球化脈動,反思及評估學習策略 5
17 通識 學生具有美善人事物的賞析、建構與分享之能力 4
18 通識 學生具有感受、瞭解及創作之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品味、想像力和判斷力 4
19 通識 學生能重視與賞析傳統文化及在地文化 4
20 通識 學生能重視藝術內涵,將其深化於生活之能力 3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編號
No.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備註   Remarks
大津秀一。《人生最後一件大事》。陳光棻譯。台北:遠見天下文化,2014。
史丹利‧葛倫斯(Stanley J. Grenz)。《基督教倫理學導論》。江淑敏譯。台北:華神,2004。
波伊曼編著。《今生今世》。陳瑞麟等譯。台北:桂冠,1997。
谷寒松。《神學中的人學》。增修四版。台北:光啟文化2008。
波伊曼(Loius P. Pojman)。《生與死》。江麗美譯。台北:桂冠,1995。
契夫哈特.潘能伯格(Wolfhart Pannenberg)。《人是什麼?》。李秋零、田薇譯。台北:商周,2006。
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和平的國度》(The Peaceable Kingdom: A Primer in Christian Ethics)。紀榮智譯。香港:基道,2010。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尼各馬科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高思謙譯。二版。台北:台灣商務,2006。
朗諾‧德沃金(Ronald Dworkin)。《生命的自主權》。郭貞伶、陳雅汝譯。台北:商周,2002。
莎拉‧凱瑟迪(Sheila Cassidy)。《幽谷伴行》(Sharing the Darkness)。趙可式譯。再版。台北:光啟,2015。
莫爾特莫。《盼望倫理》。王玉靜譯。香港:道風書社,2015。
____。《科學和智慧》。曾念粵譯。台北:校園,2002。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七版。台北:三民書局,1984。
斯托得(John Stott)。《C型觀點》。劉良淑譯。二版。台北:校園,2009。
鄂爾 等著。《認識生命倫理學》。章福卿譯。台北:校園,1997。
陳秀丹。《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台北:三采文化,2010。
陳南州。《開放與堅持》。高雄:麗文文化,2010。
鄔昆如。《西洋哲學史話》。增訂二版。台北:三民,2004。
瑪麗‧德‧金澤(Marie de Henezel)。《我們並未互道再見》(Nous ne nous sommes pas dit au revoir)。吳美慧譯。台北:張老師,2001。
趙可式。《安寧伴行》。台北:天下文化,2007。
___。(神聖的生命與生命的神聖)。朗諾‧德沃金(Ronald Dworkin)。《生命的自主權》VIII-IX。郭貞伶、陳雅汝譯。台北:商周,2002。
維區(Robert M. Veatch)。(重新定義死亡)。李志成譯。《解構死亡》31-56頁。波伊曼編著。李志成校訂。魏德驥等譯。香港:榆林書店,1997。
輔仁神學著作編譯會。《神學辭典》。台北:光啟,1996。
黎加生編。《聖經神學辭彙》。湯張瓊英、朱信譯。三版。香港:基督教文藝,1985。
___。《公理婆理話倫理》。二版。香港:明風,2004。
龔立人。《是與非以外》。香港:基道,2010。
Aristotle。《尼各馬科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高思謙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
Charles A. Corr, Clyde M. Nabe, Donna M. Corr。《當代生死學》(Death and Dying, Life and Living)。吳庶深審定。丁宥允校閱。楊淑智譯。台北:洪葉文化事業,2004。
W. G. Warren著。《死亡教育與研究》。林綺雲、林慧珍、徐有進、張盈堃、陳芳玲譯。台北:洪葉文化2007。
東尼.麥克邁克爾(Tony McMichael)。《人類浩劫》。王新雨譯。台北:台灣商務,2007。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氣候變遷政治學》。黃煜文、高忠義譯。台北:商周,2011。
馬克.林納斯(Mark Lynas)。《改變世界的6℃》。譚家瑜譯。台北:天下雜誌,2010。
Barry Commoner著。《環境的危機》。再版。宋尚倫譯。台北:巨流,民64。
楊順從。(新管家倫理的探討)。《神學與教會》38 No.1(2013年1月):91-111。
萊哈德.任能博著。《複製一個我: 從啤酒、番茄到桃麗羊,所有你該知道的生物科技》。姬健梅譯。台北:左岸文化,2007。
陳武宗。(人生是邁向死亡-死亡學與生命的出路)。《高醫醫訊》第17卷第8期。https: //www.kingnet.com.tw/knNew/news/single-article.html?newId=10871.  (Accessed 23 May, 2018)。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百分比
Percentage
講述 60 %
分享 20 %
個案研討 20 %
總和  Total 100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評量方式
Grading
百分比
Percentage
期中考 30 %
期末考 30 %
個人書面報告 30 %
出席率 10 %
總和  Total 100 %

成績評量方式補充說明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