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Course Introduction
|
開課年度學期 Year / Term
|
113 學年度 第 1 學期
|
開課班級 Department
|
通識教育中心 通識選修
|
授課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
|
課堂教學 、 中文
|
課程電腦代號 Course Reference Number
|
106076
|
課程名稱(中文) Course Title(Chinese)
|
國際關係發展與理論
|
課程名稱(英文) Course Title(English)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evelopment and Theories
|
學分數/時數 Credit Hours
|
2 /
2
|
必(選)修 Requirement / Elective Course
|
選修
|
授課老師 Instructor
|
吳東林
|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
|
|
上課時間 Meeting Time
|
星期二,節次A、B
|
上課教室 Classroom
|
J103
|
Office Hours
|
|
獲獎及補助情形 Awards and Grants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跨域類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SDGs 04.
|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
SDGs 05.
|
性別平權: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
SDGs 17.
|
多元夥伴關係: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
|
課程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西方中世紀時代,隨著神權一統天下局面的崩潰,古代的國家間關係被近代強調行使主權的民族國家所形成的國際關係所取代。因此,大多數學者認為近代國際關係起源於1648年,也就是宗教革命──30年戰爭結束各國簽訂Westphalia條約後才形成近代國際關係。抑言之,就人類歷史而言,有文字稽考的5,000年歷史中,民族國家與國際關係的發源迄今不過400年左右。但是,國際關係一直是屬於政治科學的一支,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成為獨立的研究學門。雖然如此,解釋各國互動現象的國際關係理論卻淵遠流長,許多古老的社會科學理論或跨領域的新興理論,都被廣泛的運用於解釋國際關係現象,形成國際關係作為一個獨立研究學門的重要性與多元性。 今天,在全球化的時代裏,每一個國家都是地球村的一員;而在詭譎多變的國際舞台中,各國也都無法自外於國際間的利害競合,尤其不能不時時關心國際關係的發展對本國利益可能造成的利弊得失。此外,國際關係是既是學術的領域,也是公共政策的領域,不僅與多個學門的研究緊密聯繫,舉凡從全球化到領土糾紛、核危機、民族主義、恐怖主義、人權……等,也都是國際關係研究的議題。 國立臺南大學歷史悠久,是南臺灣地方性學術研究的重鎮;由於創校宗旨與歷史傳承的關係,列為「當代國際關係與臺灣」微學程之一的「國際關係發展與理論」課程是目前可以補足原有已具備教育、人文、理工、管理、藝術、環境與生態等領域之外的另一個研究學門,並列為通識教育的一環,使各領域的學生選修後能進一步拓展國際視野。 本課程的設計首先著眼於介紹國際關係的緣起與國際體系的發展脈絡;但是歷史與理論的關係密不可分,理論是歷史的產物、歷史是理論的基礎,因此本課程以國際關係發展的歷史為鋪陳,分析過程中國際關係理論3次重要的爭辯。其次,探討國際關係的基礎理論以及後冷戰時期國際關係理論的新發展。期能結合國際時勢擴大學者的國際觀,增益其在其它領域研析專業議題時的高度與廣度,亦有助於學者未來從事學術研究或進入社會領域時多一個思考的層面。
|
先修 ( 前置 ) 課程 Prerequisite
|
|
彈性教學規劃 Flexible Teaching/Planning Schedules |
*本課程實施16+2週彈性教學方案,其中第17、18週之彈性規劃如下: |
|
課程大綱 Course Syllabus
|
週次 Week |
課程單元大綱 Unit |
教學方式 Instructional Method/Style/Teaching Style |
參考資料或相關作業 References or Related Materials |
評量方式 Grading |
1
|
課程計畫說明
|
講授、作業、討論
|
|
|
2
|
中秋節放假
|
|
|
|
3
|
民族國家與國際關係緣起:1618-1648宗教戰爭的影響
|
講授、討論、作業
|
授課講義A
|
|
4
|
國際關係理論第1次爭辯: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I)
|
講授、討論、作業
|
授課講義B
|
|
5
|
國際關係理論第1次爭辯: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II)
|
講授、討論、作業
|
授課講義B
|
|
6
|
國際關係理論第1次爭辯: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III)
|
講授、討論、作業
|
授課講義B
|
|
7
|
國際關係理論第2次爭辯:科學行為主義與傳統主義(I)
|
講授、討論、作業
|
授課講義C
|
|
8
|
期中作業與討論
|
|
|
|
9
|
期中考
|
|
|
|
10
|
國際關係理論第2次爭辯:科學行為主義與傳統主義(II)
|
講授、討論、作業
|
授課講義C
|
|
11
|
國際關係理論第3次爭辯: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I)
|
講授、討論、作業
|
授課講義D
|
|
12
|
國際關係理論第3次爭辯: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II)
|
講授、討論、作業
|
授課講義D
|
|
13
|
國際關係理論第3次爭辯: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III)
|
講授、討論、作業
|
授課講義D
|
|
14
|
國際關係基礎理論:均勢論、體系論
|
講授、討論、作業
|
授課講義E、F
|
|
15
|
國際關係基礎理論:體系論、國際政治經濟學
|
講授、討論、作業
|
授課講義F、G
|
|
16
|
國際關係基礎理論:國際建制論
|
講授、討論、作業
|
授課講義H
|
|
17
|
國際關係基礎理論:集體安全論
|
講授、討論、作業
|
授課講義I
|
|
18
|
學期考
|
|
|
|
單一課程對應校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School Competence
|
編號 No. |
校核心能力 School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1
|
公民力 (Citizen)
|
5
|
2
|
自學力 (Self-learning)
|
5
|
3
|
資訊力 (Information)
|
5
|
4
|
創造力 (Creativity)
|
3
|
5
|
溝通力 (Communication)
|
4
|
6
|
就業力(Employability)
|
5
|
單一課程對應系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Department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類別 Category |
系核心能力 Department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01
|
通識
|
學生能瞭解服務學習的意義及重要性,並能夠作具體實踐。
|
3
|
02
|
通識
|
學生能主動關懷社會,並具備對多元文化及社會之包容性。
|
4
|
03
|
通識
|
學生能理解歷史文化傳統及其影響
|
5
|
04
|
通識
|
學生能主動探索生命的真諦、肯定自我生命價值之能力
|
3
|
05
|
通識
|
學生能具備科學知能與應用之能力
|
5
|
06
|
通識
|
學生能具有分析議題的能力
|
5
|
07
|
通識
|
學生能使用網路及資料科技進行學習
|
5
|
08
|
通識
|
學生對於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方面的資訊,具有更新學習與評論的能力
|
3
|
09
|
通識
|
學生具備獨立、批判、系統整合及創意之能力
|
5
|
10
|
通識
|
學生對智慧權之認知與取得有基本之能力
|
3
|
11
|
通識
|
學生能應用創意思考技巧在自己所學的領域及所處的環境中
|
5
|
12
|
通識
|
學生能「辨別」知識並同時培養「閱讀」不同知識的能力
|
5
|
13
|
通識
|
學生具外語溝通及瞭解他國文化及禮儀之能力
|
4
|
14
|
通識
|
學生能主動關注國際事務相關議題之興趣
|
5
|
15
|
通識
|
學生能瞭解台灣現狀與國際處境之能力
|
5
|
16
|
通識
|
學生能瞭解全球化脈動,反思及評估學習策略
|
5
|
17
|
通識
|
學生具有美善人事物的賞析、建構與分享之能力
|
3
|
18
|
通識
|
學生具有感受、瞭解及創作之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品味、想像力和判斷力
|
3
|
19
|
通識
|
學生能重視與賞析傳統文化及在地文化
|
3
|
20
|
通識
|
學生能重視藝術內涵,將其深化於生活之能力
|
3
|
單一課程對應院能力指標程度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le Course Corresponds to College Competence
|
編號 No. |
院核心能力 College Core Competencies |
符合程度 Degree of conformity |
教科書或參考用書 Text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
館藏書名 Library Books
|
備註 Remarks
|
授課講義A:民族國家與國際關係緣起。 授課講義B:第一次爭辯 授課講義C:第二次爭辯 授課講義D:第三次爭辯 授課講義E:均勢論 授課講義F:體系論 授課講義G:國際政治經濟學 授課講義H:國際建制論 授課講義I:集體安全論 Burchill, S., Linklater, A., Devatak, R., Donnelly, J., Nardin, T., Paterson, M., Reus-Smit, C. and True, J.(2009).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4th. Ed.).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Dougherty, James E., and Phaltzgraff Jr., Robert L.(2001).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omprehensive Survey(5th. Ed.). U.S.: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 Goldstein, Joshua S., and Pevehouse, Jon C.(2017). International Relations(11th. Ed.). New York: Priscilla McGeehon. Kissinger, Henry A.(1994). Diplomacy. U.S.: The Easton Press. Morgenthau, Hans J.(1978). Politics Among Nations(5th. Ed.). New York: Knopf. Pearson, Frederic S. and Rochster, J. Martin(1998). International Relations(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Waltz, Kenneth N.(1979).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ing Company Inc. 王曾才(1995)。西洋近世史。臺北市:正中書局。 王曾才(2019)。世界現代史(下)。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王曾才(2020)。世界現代史(上)。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王逸舟(2018)。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繩祖主編(1996)。國際關係史(第1卷第2章)。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吳東林編(2004)。政治學方法論 & 國際關係理論彙集。臺北市: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 倪世雄、包宗和(2019)。當代國際關係理論(2版4刷)。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國城(2019)。國家的決斷:給臺灣人看的二戰後國際關係史。新北市:八旗文化出版社。 楊永明(2010)。國際關係。新北市:前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
※ Please resp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o not illegally photocopy textbooks.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
|
百分比 Percentage
|
講述
|
60 %
|
作業
|
20 %
|
討論
|
20 %
|
總和 Total |
100 % |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
評量方式 Grading |
百分比 Percentage |
出席狀況
|
20 %
|
期中考(分組報告)
|
35 %
|
期末考(筆試)
|
45 %
|
總和 Total |
100 % |
課程大綱補充資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urse Syllab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