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urse首頁

 104 學年度 第 1 學期 通識教育中心 楊書濠教師 臺灣歷史與文化 課程教材
2015/10/8 下午 10:20:06 #3
s10422041 
黃憶佳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7 




   
對於臺灣地名的由來,在課堂之前我知道的大多是教科書裡偶爾提及的那幾個,像是九份、柳營、恆春……之類的,平常也不會想說要認真去想「為什麼是叫這個名字?」,一直當成是理所當然,殊不知很多地方原本都不是像現在這麼稱呼。印象最深的是老師在解說「高雄」的由來,竟然是從刺竹林的發音延伸成日文的漢字,這樣的轉變好有趣!還有「基隆」是取其基地昌隆,如果不是同學分享,我可能會一直以為只是把「雞籠」換字。在查佳里的資料的時候一直想到小時候爸爸常說原名蕭壠是因為能久親王率兵滅社,一夕之間,所有人都消失了,故名消人(台語),可是事實證明,蕭壠這個名字是由西拉雅人取的,年代不符,可見傳說以訛傳訛的機率頗大。而經過這堂課,我發現自己沒有想像中那麼了解臺灣,但是又多了解了臺灣一點。
2015/10/9 上午 03:57:53 #4
s10412036 
蘇于倫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4 




   
今天老師要各組上台報告有關於台灣地名的由來,我們這組好幾次都沒搶到,只好用平台來回饋。我分配到的是人文景觀,我要介紹的是南投的草屯。以前常聽人家說‘草鞋墩,草鞋墩’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我想看到‘屯’字大概就跟軍隊脫不了關係吧。它的來源有三種說法:「此處是鄭成功帶軍紮營之處,士兵在此換草鞋成墩」、「林爽文事件時(1786年),逃兵到此換鞋成墩」、「清末挑夫擔鹽欲往埔里,途經此處在販仔間歇息,換鞋成墩」但這些說法因為1.鄭成功從未離開台灣2.乾隆廿三年(1758年)時的古文書已出現「草鞋墩」這個地名,而被否決。真正來由還無法確實得知,草鞋墩在1920年時簡化名為「草屯」,是為草屯庄。草屯現在大家最有印象的應該就是寶島時代村,創辦人是前科累累的黑道江欽良,而他的太太正是藝人小潘潘。我覺得這堂課介紹的很多地名由來都很有趣,也因為老師要求各組上台分享,我們才會去查相關資料,進而得到更多額外的資訊,甚至有些離自身最近的地方也是透過這堂課才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很喜歡今天的課程也認為這是很有意義的一堂課。


文章於 2015/10/9 上午 03:58:27 被 s10412036 編輯過
2015/10/9 下午 08:06:20 #5
s10434001 
戴宜誠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6 




   
這次是要報告台灣地名的由來,經由老師的說法可以大致上由三個方面去看,第一:自然環境,ex:屏東,恆春,汐止,第二是人文景觀,ex:林鳳營,九份,木柵,第三是原住名ex:羅東,艋舺,阿猴。我們這組討論我負責的是自然環境,非常剛好的我所居住的地方,桃園龍潭,由來正是自然環境,我們這裡現在所稱的龍潭大池,在最早以前,水面上長滿野苓,因此稱之"苓潭坡",在南邊有個噴泉穴,裡面有顆白石,每逢水必定降下石露,即是遭逢乾旱,這裡依然不會乾枯,因此又有稱"靈潭坡",有另外一說,每逢下雨,就會有黃隆出現,而稱"龍潭坡",閩南語中,靈與龍相近,所以後來就稱為龍潭。經由這節課,我才突然意識到,我是第一次動手去查自己所住地方的由來,從小成長的地方,竟然到現在才了解一點自己家鄉的歷史由來,心中感到有點羞愧,經由這次後,我要學習去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透過自己的主動的學習!
2015/10/9 下午 08:47:59 #6
s10427004 
陳虹云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2 




   
這堂課在討論台灣地名的由來。其實我特別想分享一個地方,它叫做奮起湖,位在嘉義的阿里山國家公園裡喔。這個地方真的很不錯但是好像很少人去過?大家大部分只在7-11的握便當上看過這個名字吧,雖然這個地方的便當也是真的很好吃啦哈哈。好啦那我就開始介紹這個地方地名的由來囉!首先,奮起湖並不是一個湖喔。奮起,這兩個字是由畚箕的聲音演化而來的。而奮起湖中的湖,是台語中低漥的意思。這就是奮起湖這三個字的由來啦!而到了奮起湖,我個人推薦去看看竹林喔!裡面陽光美氣氛佳空氣又新鮮,真是堪稱山水寶地呀哈哈。啊對了,奮起湖是由自然環境的原因取的名字喔哈哈。這堂課很有意思,覺得老師很厲害居然知道這麼多這麼小的地方的故事!我學到了很多也覺得台灣的文化真是多元呢!
2015/10/9 下午 10:06:18 #7
s10164050 
顏宇駿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7 




   
台灣地名的由來~我想介紹一個地方,苓雅區!雖然老師上課有講過苓雅區的歷史,但是我想再補充一些苓雅區的由來~苓雅區是苓雅寮、過田仔、五塊厝、林德官四個部落所組成,苓雅寮就是捕魚的器具及漁民搭蓋寮屋收藏羅網的地方,稱為苓雅寮。過田仔,因為苓雅寮的發展到了極限,所以人們需要越「過」阡陌縱橫的「田」埂,向綠野平疇的東側拓展,遂以「過田仔」名之。林德官:其地名的淵源,高雄市志認為源於墾殖住居的地名,其志云:「原為林姓所墾殖卜居之地,故名」但據鳳山縣新舊志及采訪冊,均書為「木竹竿」屬大竹里。故據其原始名稱,其地原為荒涼的竹林區,旋依其諧音取名為「林德官」。現今的林德官自從師範大學及市立文化中心設立後,已從農村形態轉變成為大樓林立的藝廊與高級住宅區。五塊厝,明鄭時期張、王、吳、方及陳姓隨軍來此拓荒,建五座茅舍於此而名。苓雅區,位居全市幾何中心位置,面積八點五二二平方公里,為全市第二大區,區內居民教育程度普遍較其他各區高。因為這堂課的關係,我仔細研究我所住的苓雅區,讓我更了解這個地方的歷史背景,老一輩的人常常會說五塊厝、苓雅寮等...舊地名,原來這些地方都是在苓雅區裡面。
2015/10/10 上午 12:20:41 #8
s10434012 
陳彥蓉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7 




   
因為我們這組沒有發表到, 我要介紹有關原住民而命名的大雅, 大雅區舊稱「壩仔」,就狹義而言,則專指本區現有大雅里之街坊附近一帶。地處臺中盆地北部,大肚台地東麓,中有筏仔溪上游段南北貫穿其間;境內西部因緊臨大肚台地關係,大肚台地縱走於西半部,其東麓山坡地,海拔約300公尺 左右,統稱為橫山( Kernbut )群,走向南南西,而東半部為台中平原,海拔130至150公尺 之間。 本鄉早期原為土著族拍宰海(Pazeh)岸裡社群之阿河巴(壩)荒埔,漢人進墾後,以平埔族人原有「阿河巴」而命名為「壩仔」,故地名由來,似與土著族之音譯有關。客家語把未開墾的大塊埔地叫做 [ 大壩雅 ] ,後簡化為 [ 大雅 ] 。 ( 別名:壩仔、大壩雅(客)、埧雅街 )因為大雅是我居住的地方,在老師還沒問時我都不知道大雅的命名由來,想想真是慚愧。
2015/10/10 下午 06:31:44 #9
s10434031 
林豪亮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8 




   
对于台湾的地名由来,我不是很认识,可是坦白说台湾的地名无奇不有,有些地名是因为自然景观而形成、或者当时社会的历史人文而演变、还有些就是原住民的原因而导致现在的地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嘉義縣山城竹崎鄉,有个路名叫做酒店里,你们不要认为他们是住在酒店里哦?很多人都会认为在开玩笑,其实并不是的:早期有一户劉姓人家專門釀酒来卖,遠近馳名,久而久之,這裡就被稱為酒店,但因為被嫌不雅,民國90年已經改名為民生路,不然就可以跟台南鹽水的飯店里相對照。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地名如头份的尖山米粉街;尖山米粉街位在頭份鎮南端山大橋中港溪南側,為山、海線的道路分界點,當地長年日曬充足,且因海口風量適中,極適合生產曬製米粉,過去即是優質手工米粉的重鎮,連主要街道都以「米粉」為名,但在機械化生產逐漸取代人工曬製後,米粉街也逐漸沒落,如今只剩下4、5家米粉廠還在默默生產,銷售網也不及全盛時期普遍。写到这里心情难免有点感伤,时代的变迁会使一门手艺慢慢地消失而以机械化代替,虽然还是一样那么好吃,但是就是少了一份人情味,这样难免有点可惜。其实我们可以保存这些传统文化不让他们没落,我觉得这是目前最值得探讨的问题。过分依赖科技只会使人慢慢冷漠,缺乏同理心,社会就会慢慢改变,当然我不否认机械化的好处,可是我们应该可以找个均衡,这样不就一举两得吗?可以适当的保存文化也可以生产促进经济的繁荣。。。





文章於 2015/10/10 下午 06:32:57 被 s10434031 編輯過
2015/10/10 下午 07:16:19 #10
s10422040 
莫芸婕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7 




   
這次上課討論台灣地名的由來,有分為人文特色、自然景觀……等,我發現老師所舉的例子中,除了左營、林鳳營這些以前在歷史課本中提到的地名之外,我對台灣地名的由來所知甚少,許多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地名,例如:艋舺、高雄……等,都從來不知道原來它們的名稱由來那麼有趣~住在台灣那麼久,也不知道原來台灣這個名字有三種如此不同的歷史解釋,以前高中讀台灣通史時覺得它只是如其他文章一般,描寫台灣的人文特色、文化,卻從來不知道原來連橫所作的對台灣的歷史有如此大的貢獻,雖然其中所記有些有所錯誤,但它卻大大的幫助我們了解當時台灣的景象,有著不可抹滅的貢獻。
2015/10/11 下午 11:10:27 #14
s10412027 
張仲傑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7 




   
我們這組又很神奇的沒搶到上台的機會,所以在此敘述我們查到的地名。自然環境我們選的是我的阿公家附近的地名,原台南縣的山上鄉,那裏是丘陵地形,有很多小山丘,有許多漢人在上面有聚落,所以又稱「山仔頂」,後來就娶他的同義為山上鄉。自然環境還有原台南縣的白河,白河是因為有白水溪穿流於石灰岩山區,水色白濁而稱。接下來要介紹的也是我阿公家,台南縣的大內鄉,這個地名涉及到人文景觀和原住民兩個方向,原本這個地方是平埔族的故地,但是後來漢人開墾此區,平埔族人自然就只能往內山去開墾。後來日治政府地方改革,叫這裡為"大內庄",之後又改稱為大內。這堂課的後面也有提到台灣名字的由來,比起學者較為確信的答案,我反而比較喜歡連爺爺的那個"台灣",雖然是問地方耆老所得知的結果,不過我認為這個說法不但有趣,也言之有理。
2015/10/12 上午 08:28:20 #15
s10412017 
王鐘恩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7 




   
我們這組沒有上臺講述地名 因此在此敘述我們的地名 我要敘述的地名是臺北的石牌 在清代以前,石牌地區原為台灣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的居住範圍,在雍正、乾隆年間,漢人陸續來此地開墾,因雙方時常發生爭端,於清乾隆十至十三年間,淡水廳同知曾曰瑛為避免爭端並確定雙方界限,立多處石碑於交界處,其中一處石碑即為現石牌地名的由來,該碑文的內容為「奉憲分府曾批斷東勢田南勢園歸番管業界」,原址據考證應位於現北投區永和里,於1935年移至石牌派出所圍牆內,因派出所改建於1999年移至台北捷運淡水線石牌站站前廣場,據稱此位置較靠近原址 現在那邊跟本是一個商圈了 有很多好吃的東西等你去挖倔 只要搭捷運淡水線就可以到哦
2015/10/12 上午 11:43:55 #16
s10470005 
余孟旻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7 




   
台灣為什麼叫做台灣?就我們所知道的台員、大員、大灣等舊名,老師舉出三種目前對台灣這個名字的說法,一是荷蘭人在鯤鯓建熱蘭遮城(台灣);二是連橫說那些遠渡重洋到台灣的人,經過械鬥、疾病、開墾枉死後無法回到故鄉,只好埋葬在怨恨的地方,也就是埋怨(台灣)的地方;三是荷蘭人用一小塊牛皮、美酒及珍寶,換取台窩灣(台灣)社的土地,大家認為比較可信的是三,我也是這麼認為。我以前看過公所發得讀物,不經意發現到我所居在的地方的名字竟然與噍吧哖事件有關,噍吧哖這個地名原先為鄒族的社名,後來因為西拉雅族及漢人遷徙到這裡,生存空間減少,只好往山裡遷徙,之後發生余清芳事件,也因為這樣,所以日本人把噍吧哖這個地名改成玉井,因為日音相近,我聽說他們的後代至今還存活下來呢。同學提到的地名有些我不太熟悉,像是石安(石燕潭)、青旗等地名,最特別的是麻六甲這名字的由來,那是我們從未聽說過的。雖然說台灣有許多名字,也有不同的由來,但這不影響到我們對它的好奇,反而更努力挖掘許多地名背後的故事,很值得我們去探討。
2015/10/12 下午 02:17:03 #17
s10434004 
李念慈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7 




   
這次上課介紹了許多台灣的舊地名,有些地名的由來以前就知道了,但詳細的過程就不是很暸解,經由這堂課後我獲得了許多,知道地名的命名主要分為五類:自然環境,像是鶯歌、大樹;人文景觀,像是木柵、九份;原住民語,像是烏來、羅東;外來語,像是三貂角;其他,像是楊梅等,有些地名是因為語言的不通而誤傳下來的,感到好笑又不可思議呢~我們這組介紹的是麻六甲、西螺和楊梅:麻六甲是之前有一個Parameswara的王子逃亡至此,棲身在一座小漁村內,後來在當地建了城市,以一種叫麻六甲的植物來命名,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所以曾被葡萄牙、荷蘭、英國殖民過,是重要的貨物集散地;西螺由來是當地巴布薩平埔族之番社名『西螺社』而來,他們稱當地Soreau,之後因其地形看起來像田螺而得名,至此『西』螺是因為濁水溪對岸的北斗地形也像田螺,經協議以北的北斗叫東螺,以南的就是西螺,另一說是為紀念開拓者螺陽而取;楊梅則是當時來開墾者因當地多楊梅樹而命名的。透過老師及大家的分享學到了很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湘西趕屍隊的傳說,直到聽到老師解說我才破解疑惑,一直不懂為何僵屍要用跳的,原來是以訛傳訛把半夜運屍的過程誇張化了,真的很有趣呢~這堂課真的讓我更加暸解了台灣的地名和故事呢!
2015/10/12 下午 10:04:02 #19
s10432005 
莊凱翔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7 




   
關於台灣的地名的由來,在以前都多少有點耳聞,但這次一次聽到更多且不同的地名由來,還是覺得很有趣!我們這組雖然沒有上台報告,但我們有找到各自的材料,然而我想找出老師黑板上沒有提過的地方,卻一時想不出有甚麼地名,呵呵!於是我就去查了我家的大寮地名由來,因為鄰近高屏溪邊土質肥沃,利於耕種,當地住民便蓋草寮屯墾,分為四處:溪埔寮(溪寮)、潮州寮(潮寮)、頂大寮(上寮)、下大寮(大寮),後四寮合一,統稱「大寮」,我認為這是屬於有關人文方面的,但我認為太單調了,因此決定以其他組員的例子為主。
2015/10/13 上午 09:40:46 #20
s10427031 
陳芊蓉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4 




   
關於桃園區地名的由來,從小就住在桃園的我當然有聽過他命名的由來,因為這地方遍植桃樹所以便命名為 "桃仔園",而後演變成現在的名稱"桃園"。但其實我想分享的是為什麼桃園縣是拿桃園區命名確不是以前更繁榮的中壢區呢?以桃園縣來說,最繁榮熱鬧的便是桃園區和中壢區,而兩城市一直有在較勁的味道。中壢的繁榮是有歷史背景的,因為在交通不便的早期從新竹到台北的中繼站便是中壢,旅人休息的地方─酒家便蓬勃發展,形成熱鬧的中壢市區,繁榮程度更甚於還在發展中的桃園,而當初在選擇投票以哪一區命名為縣的時候,照理說應該以更繁榮的中壢命名為"中壢縣",但由於當時的的行政首長是桃園人,因此便成了"桃園縣"了 ,哇哈哈!所以"人為因素"真的有可能影響地名啊!很高興可以知道各地方地名的由來,這其中的原因有的真的很耐人尋味啊!~~
2015/10/13 下午 12:12:27 #21
ex1040054 
王瑩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6 




   
這周我學習到了很多有關於台灣名字的由來,還有主要是台灣很多地方名字的由來。我們小組沒有機會上去說出我們的討論。我們的人文方面選的是公館:清乾隆时有大批泉州安溪移民入垦此地,垦户首领乃于此筑公馆,以征佃农租榖、防备原住民侵犯,“公馆”地名即因此而来。在自然方面我們想到了“龙潭”地名的由来,与龙潭大池脱不了关系。据说,这口大池塘水面遍布野菱,当时先民称之为“菱潭陂”,相传泉穴有白石,即使历经多次旱季,大池始终保持一定水量,倘若久旱不雨,只要在潭畔祈雨即可天降甘霖,先民深感其灵验,在此地建“灵庙”,后称此潭为“灵潭陂”。后因有人在某日风雨交加夜晚,发现潭中出现有黄龙出没,因此改名为“龙潭陂”,又称“龙潭庄”,龙潭的地名从那时开始沿用至今。我發現這些地名的由來都很有趣,很有歷史考究意義。希望這背後的所有故事也都一直流傳下去,充滿著濃濃的台灣味!
2015/10/13 下午 12:22:29 #22
ex1040052 
陶希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6 




   
這節課我們主要討論了臺灣地名的由來,這個話題讓我興趣十足,因為作為一名交換生,地名是我初到這裡的第一感受,形形色色的地名代表著這個城市的前世今生。與我組的討論也是讓我感受到了臺灣學生對於家鄉認知的熱愛。聽過老師初步的講解,我瞭解到對於臺灣地名的分類大概有4種根據:自然、人文、原住民、外來語、其他。傾聽了他人的介紹,我知道例如以自然為依據的深坑地區,是因為地形狹長,形似簪纓,故舊名叫做“簪纓”;簪纓為官宦之服飾,比喻高官顯宦。但接著清末日治時期產生番亂,獨本地以地形易守而倖免,所以改名“深坑”,其來自深坑仔,乃因本區四面環山形似坑底故名之。再例如以原住民為由而產生的「二林」地名的由來,有雲移民初拓時,有森林二處,故命名二林,蓋謬誤也。地名真正由來,是自番語譯者,此地往昔為巴布薩平埔族(Babuza)(貓霧拺)二林社(Gielim)所在地。當然,我也分享了以人文為由的宣武區的由來。宣武門是京城九大城門之一,根據禮制左文右武由來,後因城門為地標,人們成這片區域為宣武區。瞭解了當地的文化,分享了自己的文化,這節課我有一次感受到了歷史的魅力,分享的樂趣。
2015/10/13 下午 05:19:57 #24
s10440030 
楊郁柔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5 




   
這次的課堂上,老師要我們討論"什麼是台灣",一聽到題目我的腦筋就想到了台灣過去的名稱,例如:福爾摩沙、大員、琉球......,可是卻從來沒有想過,到底為什麼台灣會取這些名子,而且為何會演變成現在的"台灣",只是從課本上背下來的,聽到老師提出的三種解釋方法,都覺得蠻有道理的,只能說對於古時候的事情還是要多多查證,我們也在課堂上查了自己所處的地方名子的由來,可以分成"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原住民、外來語、其他"這些的發源處,我就查了"五分埔"的名稱由來,原來是"早期由五個人和股開墾的荒埔地"這麼簡單的理由,就從以前流傳到現在的地名了,真的非常有趣,還有些同學們上台報告的地名也是非常有道理,讓我更了解到台灣某些地名的由來了。
2015/10/13 下午 09:31:14 #26
s10164048 
林貞妏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2 




   
這次上課提到了台灣的由來以及台灣各地方地名的由來,我覺得特別有印象的是頭城與車城這兩個地方名的由來,尤其時常下墾丁去玩一定都會經過車城這個地方,到這堂課我才知道車城地名的由來是漢人為了防止原住民的攻擊而把牛車疊起成圍牆作為防禦而來,不過我想還好沒有因此叫做牛城...另外提到這兩個地方(頭城、車城)都有搶孤的活動,我也真還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民俗活動,雖然我以前所知的搶孤是在農曆七月為了紀念孤魂野鬼,但還真的不知道到底是要紀念哪裡來的孤魂野鬼,原來是為了那些因為民間械鬥而死的平民們,還真是長知識了~
2015/10/14 上午 12:19:32 #28
s10456034 
洪婉婷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2 




   
我回想起國小的社會課,有一段時間一直在上對在地的認識,當時我覺得很無趣。而現在的我開始想了解這片土地,發自內心想知道,這才會變成一件有意義的事。我的家鄉是屏東,舊稱阿猴,原本是鳳山八社其一平埔族的社名,後來因為位於半屏山的東邊,而改名為屏東。再繼續深入瞭解的話,我居住的地方是鹽埔鄉,相傳有個叫葉唐山的福建省人,自大陸渡海來台,看上這片廣大平原,有意開墾。而當時這片土地上已有平埔族的活動,於是他找了一個能和族人溝通的仲介,協議讓地。族人答應以十牛車的鹽,一牛車的菸酒和火柴作為交換,因而眾人決定將這片用鹽換得的土地命名為鹽埔。
不管是什麼樣的名字,帶有什麼樣的意涵,都有一段無法抹煞的過去,也許被淡忘了,但是還是會有新的故事開啟。對我來說,家鄉給我的記憶,雖然沒有連結著歷史背景,但那樣簡單的"屏東"兩個字,在我離家後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暖意上心頭,滿滿是對這個地方的認同與歸屬,也許我們也可以為每個地方下一個全新的註解,含著意義非凡的惦念。
2015/10/14 下午 09:35:05 #30
s10470001 
林慈海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7 




   
這周老師讓我們去探討台灣及其他地名由來。說真的,對地名都習以為常,不太注意它的由來。至於老師提供的三種台灣名字的由來,我對連橫所提出埋冤(台灣)較為感興趣,並不是它的說法最可信,而是他能讓我稍稍想像當時先民渡台的艱辛。黑水溝北上黑潮、南下中國沿岸流交匯,凶險萬分,因而有「十去七死三回頭」的諺語。凶險的洋流、簡陋的船隻、時鬆時緊的渡台禁令,被稱為埋冤之島也不誇大其辭了。渡台禁令的緊弛、行政官員的腐敗,造就大量的偷渡客,由於身上並無文件,所以船隻只能停靠外海,將乘客丟下去,有了所謂的「種芋仔」,千辛萬苦登上台灣島,又得面臨霍亂瘟疫、民變械鬥、冗兵冗官,在加上三不五時的原民出草。重重困苦中薪火相傳,才有了我們的存在,為自己的平安生長感到感激。
2015/10/14 下午 09:49:46 #31
s10312080 
陳依婷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8 




   
這節課,一開始老師就先用講故事的方式介紹了許多地方的地名,從古到今,十分詳盡,在台下的我們也聽得津津有味!小組討論的時候,雖然大家都沒有能信手拈來的地名,但是出動google大神,邊找、邊學。我們這組討論出來的自然景觀代表是「深坑」,是因為地形狹長,形似簪纓,故舊名叫做“簪纓”;簪纓為官宦之服飾,比喻高官顯宦。但接著清末日治時期產生番亂,獨本地以地形易守而倖免,所以改名“深坑”,其來自深坑仔,乃因本區四面環山形似坑底故名之。而人文景觀呢,就是北京的「宣武區」,大陸有句順口溜:「北京看牆頭,西安看墳頭,上海看人頭,杭州看粉頭,桂林看山頭。」由此可知,北京為中國近幾百年來的首都,歷朝留下人文古蹟必定眾多,來自北京的交換同學向我們分享宣武門是京城九大城門之一,根據禮制左文右武由來,後因城門為地標,後人稱這片區域為宣武區。而以原住民為由產生的「二林」地名的由來,此地往昔為巴布薩平埔族(Babuza)(貓霧拺)二林社(Gielim)所在地。二林怎麼找,都只有這樣,沒有比較深入的故事…不過這倒也打破我以往的刻板印象,我是彰化人,彰化有二林二水,二水我知道是因為八堡圳的分圳得名,一直以為二林大概也是兩片森林之類的,原來完全不一樣!
2015/10/15 下午 01:21:38 #45
s10190031 
孫習殷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2 




   
當了25年的高雄人直到今天這堂課才完全了解高雄舊名打狗的由來,說來實在貽笑大方,周末回家後還興致勃勃的老媽分享這個有趣的故事。以前沒有特別注意,在透過課堂講解與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才發現台灣地名原來真的可由四大種類做分別,而其中外來語轉化而來的地名都有一個特別的軼事隱含在其中,特別有趣。在討論中比較讓我特別注目的是旗津,因為小時候時常去遊玩,雖然現在景色已經改變許多,但仍有許多美好的落日回憶。「旗津」為高雄市十一個行政區中唯一的沙洲離島,是高雄市最早開發的地方,舊稱「旗後」,意思是旗山之後的聚落之意,這裡原是四百年前平埔族『馬卡道』族居住的地方,「旗后」一名根據洪敏麟「台灣地名沿革」所述:「旗後山海拔僅四十八公尺,西側垂直陡落海面,因沙洲似旗桿,山似旗,聚落在其後,故稱『旗后』。」故可得知「旗后」一詞最早指的是旗津島的北半部,因位於旗山之後而得名,後來衍伸至整個島嶼都稱做「旗后」。旗後(后)與鼓山對峙,扼高雄港與中洲合設旗津區,且此地文人曾組織「旗津吟社」,有「旗鼓相當、維揚我武;津梁鞏固、克壯其猷」的聯語,台灣光復後遂取為區名。因為資源豐富,旗津至今仍是高雄著名觀光地,但相隔十年在到故地重遊,我想我還是比較喜歡十幾年前不那麼熱鬧的寧靜海灣。
2015/10/15 下午 01:39:25 #47
s10422001 
唐宇鴻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5 




   
每個地方每個地區都有著他們的故事,光是從地名就能從第一步開始去了解有關當地的背景故事,因此要是特別留意過,其實還可以知道不少事不少歷史痕跡挺有趣的!!!說到我有知道的地名的由來,嘿嘿我可是對我故鄉知道一些資訊小有自信,像是我是基隆人,最直接就是由自然環境描述,有人說基隆嶼像雞籠,有人說整個市區三面環山一面環海,出海口像雞籠口,還有說法是當初根據住在北部的凱達格蘭族的社名直接取音過來。說到這裡,奇怪字都不是現在基隆兩字,原來經過清法戰爭死了不少人,之後為了紀念他們,改名取"基地昌隆"這四字的頭尾基隆兩字。還有我又是基隆裡的七堵人,其實除了七堵,在宜蘭有頭堵、二堵、三堵、四堵,在基隆有五堵、六堵、七堵、八堵,這堵的意思是一座高牆,是外地人來這邊開發土地的時候,為了抵禦當地原住民的攻擊而蓋起的高牆,而某些堵成為了交通要道所以有聚落,某些堵就此落寞了。像這個例子就是人文的取名,在基隆還有類似的例子,如三坑,是當初在基隆挖煤礦坑的人挖一坑兩坑三坑,而三坑這名字流傳下來,還有例如四腳亭,是當初來往這裡的人們,會習慣在這裡的一個亭子休息,後來就有這地名了。如果知道地名的由來再去當地玩,如果還看到其代表物含有這當地地名意義,心情一定挺開心的,有證實自己的知識自己親自去看過。地名就像一個個故事,有多少地名就有多少不同段過去的歷史,可以一邊到處旅遊一邊增長知識,充實自己的感覺一定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