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urse首頁

 101 學年度 第 2 學期 通識教育中心 楊書濠教師 臺灣歷史與文化 課程教材
2013/3/27 下午 10:25:42 #5
s09990045 
陳秀蘭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9 




   
老師問我們對台灣原住民的印象。我想從外表上似乎難以辨認了,因為據說現在沒有純種的台灣“漢人"了。老師教大家辨認是否有原住民血統的方法倒是很新鮮。華人移民善於經商,往往掌控了當地的經濟,在很多東南亞國家就是這樣。當地政府爲了平衡華人跟當地原住民的貧富差距,都會給與原住民一些優惠,這有助於社會安定,種族和諧。所以台灣政府這麼做是對的。老師說我們對原住民不友善,也是對的。有些政策實行起來難以完善,無法兼顧到各個方面。
這堂課讓我更瞭解台灣原住民了,例如爲什麽一些人少了一顆門牙,戴奇怪的帽子等,還有他們的平均壽命才35歲,的確政府應該給與幫助。


文章於 2013/3/29 上午 07:35:42 被 s09990045 編輯過
2013/3/28 上午 11:57:55 #7
s10128024 
邱晴瑾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9 




   
我對原住民的印象好像停留在皮膚黑黑的、個性豪邁好客、最早來到台灣定居的人,在歷史課本裡的原住民給我的感覺是兇殘的、經常出草、上山打獵的一個民族,對於他們從何而來,我只會說他們應該是從赤道附近或東南亞地區來台灣,針對這個部分,我有個原住民朋友他會講印尼話,我問他為什麼會,他只簡單的說他們族語跟印尼話只有少數字句因為時代或當地環境變遷有改變以外,其他大致相同;上了這堂課又有驚人的收穫,他們是從中國南邊少數民族向外移居的人,我有點嚇到,畢竟這跟我學到的不一樣。在台灣的原住民在清廷、日本統治之下,由漢化的程度分成生番、化番、熟番,也知道漢文化不容異文化,積極要同化別人,也讓現在的政府做出一些社會政策,這讓我知道社會政策為什麼會如此。
2013/4/1 下午 06:44:29 #18
s10156034 
余書綺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8 




   
這堂課學到了很多與原住民有關的知識,像是各原住民族的特徵(黥面、拔齒、著丁字褲...)、原住民族群地理分布與外來民族(漢人)的關係、原住民族的特殊節慶信仰祭典(豐年祭、信百步蛇、拜壺...)、還有他們擅長的事(織布、唱歌-八部合音...)等,以上種種都是原住民特有的而與漢族的區別之處,值得我們深入探討且加以保存。同時我們討論到原住民的弱勢問題,原住民的一些傳統語言、活動、特長、服飾和文化等,正隨著漢化加深而逐漸消失,為避免文化的喪失,原先的九族由政府慢慢擴增至十四族。但原住民是否真的較漢民族弱勢,是否需要額外的福利保障,大家的意見是個不相同的,這值得我們思考。
2013/4/2 上午 01:33:14 #21
s10129024 
康馨文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7 




   
這次的原住民主題又重新修正了一些以前學到的知識,例如:原住民最早不是從東南亞島嶼遷徙過來的而是來自中國東南方一帶、西拉雅族之所以拜壺是因為祖靈住在壺裡的清水、所謂的出草不單是獵人頭而是指射獵...不過其中令我最為省思的是"為什麼政府要提供原住民各類補助、保障名額、考試加分?",原以為是因為他們大多地處偏僻,所能獲得的資源與資訊相較不足,但經過老師的引導分析後,才理解一直以來我們都用漢人文化(雖然我們都不是純種的漢人)來框住他們的生活,要他們改說中文、寫漢字...,不公平的對待他們的文化,使他們成為弱勢,因此需要由政府提供社會協助以縮短不平等的差距。
2013/4/3 下午 09:59:27 #29
s10112086 
林黛妤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18 




   
上完這次的課程後,對於原住民的了解有更深一層了,雖然事後問原住民的朋友,他說他們布農族現在的成年禮已經沒有拔掉門牙這件事了,但是我們仍然學習到他們的傳統,面對所有不同的文化,我們都應該給予適當的尊重。
其實我們家族應該是屬於平埔族吧!?雖然不知道是哪一族,不能加分哈哈
除了手上的記號以及腳的小拇指有多一片之外,印象中小時候阿公阿嬤有帶我去「牽尪姨」,但其實我也是升上高中念到歷史課本才驚覺這件事情,以及我們家裡有些說話用語並不是傳統台語,有一次問阿嬤,阿嬤就說這是平埔族話,雖然因為當初的通婚,已經無法區分漢人與平埔族的差別,但是從生活中的蛛絲馬跡還可以找到一些屬於平埔族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