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urse首頁

 099 學年度 第 2 學期 行政管理學系碩士班 王光旭教師 質化研究與方法 課程教材
2011/5/24 上午 12:29:39 #2
m09932006 
董湘雲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28 




   
課程:質化研究方法之課前導讀
姓名:董湘雲M09932006
日期:100/05/26(四) 第十四週
篇名:《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chap13質性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
本週主要是說明質性資料在整理與分析時,所需注意到的特質、意義、模式及具體步驟。質性資料分析是指研究者對觀察的事物做非數值化檢視及詮釋的過程,最終是對資料進行意義解釋。首先可對蒐集到的資料先做初步的分類,依其形式可分為文本(ex.訪談、文件)與非文本資料(ex.影像、聲音);依取得的方式,則可分為正式溝通(ex.報紙專欄)與非正式溝通(ex.談話、畫圖)。

其次就是資料的管理與整理,文中提及若要使研究資料保管與分析能達到最有效的整合,研究者必須在資料蒐集前就擬定好資料管理原則,才能對資料做有系統的建置。資料管理係指對於研究資料,無論是儲存或取用都能發展出一致性的邏輯;資料整理則對原始資料進行檢查、分類和簡化,使能系統化且更進一步提供更多資訊的過程。而資料整理都必須經過審查、分類、彙編的過程,審查主要是消除原始資料中錯誤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真實性、準確性和適用性上;分類可分為質化標準與量化標準,或是依現象與本質做區分;彙編則是將資料歸類,按一定邏輯進行編排。

再來是質性資料整理與分析的特質,五點說明如後:
1.整理和分析須同步進行:兩者是循環的關係,分析後發現解釋力不足再回去蒐集資料,經整理也能確認資料是否已達飽和。
2.整理與分析的即時性:不應等到全部資料蒐集完才整理,因為資料永遠不可能蒐集完全,且及時整理可以強迫研究者逐步縮小研究範圍。
3.強調運用歸納法進行資料分析:質性資料重視資料本身的變異性,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必須不斷尋找反例並探討及解釋,以建立普遍性原則。
4.強調經驗證據與抽象概念相互融合:
5.資料的整理與分析目的在於理論的建構

資料分析的意義不只是研究過程的一個步驟,同時也須與理論典範做配合,主要由三個要素構成,分別為資料化約、展現與結論。資料分析之模式則會隨著運用的研究典範和個人風格有所差異,學者Miller與Crabtree依主觀─客觀、標準化─直覺、實證─詮釋等項度,區分為以下類型,如類統計化分析、樣板式分析法、編輯式分析法、融入/結晶式分析。資料分析之基本策略有1.抓住分析重點2.組織資料3.選擇適當的分析方法,社會科學領域中經常使用的質性資料分析方法為內容分析法、敘/論述分析法及語意分析法。

最後說到資料分析的具體步驟,一開始是閱讀資料並尋找意義,其次是尋找本土概念,本土概念是指被研究者經常使用來表達自己看世界的方式之概念,研究者在進行分析時應使用被研究者之角度出發,以了解原始資料的原汁原味。再者是編碼登錄,可分為開放編碼、主軸編碼與選擇性編碼,此三種方式研究者可在研究過程中視分析需要而交互使用。最後的階段則為備忘錄之撰寫,備忘錄在處理資料時的任一個環節都運用得到,其內容不外乎包含紀錄、反省、思考及發現,不但有記憶的功能,也可提供研究者靈感,可使研究內容更為豐富。



文章於 2011/5/24 上午 12:31:43 被 m09932006 編輯過
2011/5/30 下午 04:57:37 #3
m09932007 
陳筠芳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22 




   
課程:質化研究與方法
姓名:陳筠芳
學號:M09932007
日期:2011/05/26第十四週課後評論


本週的主題是質性資料的整理與分析,通常質性研究者是透過訪談、觀察等方式蒐集到文本資料, 且蒐集工作需耗費許多時間,資料形式也較為多元,因此,在做資料蒐集前就應該先擬好資料管理原則。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整理和分析資料的時機應該是越早越好,有時候都會想說等資料全部蒐集完,或者是過於懶惰,一再地拖延整理資料的時間。但是資料是不可能蒐集完全的,因此,每每造成最後真的要整理資料的時候,不知該從何下手。如果可以早點將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與分析,也可以在未來資料蒐集時,瞭解應該朝哪一個方向去蒐集,對研究會有更大的幫助。

過去在完成訪談過後,都只是把錄音檔逐字逐句的打成逐字稿,好像都沒有被教導說要編碼。這次在課堂上嘗試了第一次用徒法煉鋼的方式,去編碼一則新聞,短短一篇新聞,就要花很多的時間去概念化出不同的資料類別,且不同人編碼出來的結果好像也有點不太一樣。因此,一定要先對研究的概念、方向十分清楚,這樣才能真正將辛苦蒐集到的資料完全切合到研究的主題。
2011/5/30 下午 10:54:05 #5
m09932004 
賴俐汝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22 




   
質化研究與方法_第14週課後心得
姓名:賴俐汝
學號:M09932004
主題:質性資料分析:內容分析與編碼

由於我較偏向採用質化的「深度訪談法」,所以在訪談資料上的整理和分析勢必要對資料做非數字化的分析及詮釋。資料分析的過程是:(1)資料化約,就像是將資料精簡化(2)展現,則是將資料賦予意義(3)做結論。常見的資料分析模式有(1)類統計化;(2)樣版式;(3)編輯式;(4)融入結晶式等分析模式,而我比較熟悉的是「樣版式分析法」,它主要在一個大綱架構下,對於文本資料進行分類和分析,分析期間會不斷的檢視和修正大綱架構,再以分析所得的關聯性或模式作為詮釋的基礎,在此架構下對文本進行詮釋。在進行資料整理時,我們會擔心漏掉資料,所以會大量的蒐集資料,但是在資料整理和分析中,並非「數大便是美」,重要的是要學會去無存菁,找到可用和有價值的資料。

上述是分析的過程和模式,而在操作上有內容分析法、論述分析法和語意分析法,我可能會運用到的應該是內容或論述的分析法,譬如訪談或觀察紀錄。於分析資料的步驟上,有四個重點包括(1)閱讀資料及找尋意義,這一點我覺得應該像是「畫重點」和理解資料;(2)尋找本土概念,即指被研究者主要使用的語言或概念;(3)編碼登錄,像是在整理目錄般分門別類並且找出其中的模式,而編碼步驟有開放編碼、主線編碼和最終的選擇性編碼;(4)撰寫備忘錄,主要包括編碼備忘錄、理論性備忘錄和操作性備忘錄,備忘錄可以使我們在分析資料時作筆記、反思,並且幫助我們對整個資料建立次序和架構。之前我對「編碼」的概念有些模糊,透過這個主題讓我對於編碼工作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2011/5/31 上午 12:18:26 #7
m09932003 
黃浩瑋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24 




   
課程:質化研究心得
姓名:黃浩瑋M09932003
日期:100/05/26(四) 第十四週
篇名:《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chap13質性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本週討論質性資料在整理與分析時應注意的事項,包含五點:1.整理與分析資料同步進行,分析資料的過程可以發現資料不足之處,進而繼續蒐集資料,經過整理也可以得知資料是否齊全;2.整理與分析的即時性,不要等到全部資料都蒐集完才開始寫作,因為資料不可能全部囊括,最好是邊整理資料邊分析,若有殘缺再繼續蒐集資料;3.運用歸納法分析資料,質化研究主要是研究者對觀察的事物做非數值化檢視與分析過程,對於訪談的資料,最好原汁原味的呈現,依據訪談的資料歸納整理出文章所需的內容;4.經驗證據與概念相融合;5.資料整理與分析的目的在於建構理論。資料分析過程是:化約、展現、做結論。化約係指將資料精簡化,因為起初會蒐集許多資料,但並非全部都用得上,要去蕪純菁,留下重點即可;展現即將資料賦與意義,與理論做結合;最後做結論,使資料與欲研究的內容合而為一,形成一篇內容完整的論文。

課堂上練習開放式編碼,發覺編碼時在不簡單,因為要把哪一段文字歸類到哪一個概念容易使人混淆,而且可堂上練習的僅是一小段新聞,就花了許多時間,而且編出來的內容與要歸納的段落有所出路,所以對於文字的解讀要更加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