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urse首頁

 099 學年度 第 2 學期 行政管理學系碩士班 王光旭教師 質化研究與方法 課程教材
2011/5/7 下午 09:39:47 #2
m09932004 
賴俐汝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22 




   
質的研究和方法 第十二週課前導讀
姓名:賴俐汝
學號:M09932004
主題:質性資料蒐集:深度訪談

訪談是一種研究性的交談,即透過口頭談話的方式從被研究者那裡蒐集或建構第一手資料。訪談有一定的目的和形式,交談雙方的地位或權力也不一樣,它是一種「人為的」談話環境,透過訪談的形式可使研究者有權力控制雙方交談的方式,包括談話的內容、風格及資訊的類型、容量。針對「訪談作為言語事件」的說法主要有三個含義:(1)訪談為一真實事件,是人們交談的一種方式;(2)訪談作為一種話語,本身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各部份間具有一定的意義聯繫;(3)訪談不僅可以「以言表意」,還可「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和「以言取效perlocutionary act」。而訪談具體的功能包括:(1)瞭解受訪者所思所想;(2)可由多重角度對事件的過程進行深入、細緻的描述;(3)使受訪者感到更有力量,其意見可能影響到自身文化的解釋和建構…等。就訪談的類型上,大致有五種分類標準:首先,若依「訪談的結構」可分成結構型、無結構型、半結構型;其次,依「正式程度」可分成正規型和非正規型;其三,依「接觸的方式」可將正規型訪談進一步分成直接和間接(電話)訪談兩種類型;其四,依「受訪者的人數」可分成個別訪談和集體訪談;最後,依「訪談的次數」可分成一次性訪談和多次性訪談。不論進行多少次訪談,重要的是能把搜集的資料達到飽和狀態。研究者在訪談前須做一些必要的準備工作,如抽取訪談對象、確定訪談的時間和地點、建立訪談關係、設計訪談提綱…等。此外,訪談者還須考慮到訪談的紀錄方式(內容型.觀察型.方法型.內省型)、觀察並解釋交談雙方的非語言行為及盡量以自然合適的方式結束訪談。

訪談者在「提問」時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如研究問題的性質、訪談者與受訪者雙方的個性、年齡、性別、民族、職業、受教育程度、社會地位、雙方關係及訪談的具體情境等。因此,訪談者開始提問題時盡量表現自然、結合受訪者當時的具體情況來提問。而訪談問題上,大致可分成三組類型:「開放性和封閉性」、「具體性和抽象性」、「清晰性和含混性」,而在質的訪談中,訪談者應盡量提問開放型、具體型和清晰型問題。訪談中我們可藉由「追問」的方式進一步瞭解受訪者的思想,在追問上須注意「追問的時機」和「追問的合適程度」,訪談中最忌諱的追問方式是:訪談者不管受訪者所說所想,而只是按照自己事先設計訪談提綱把問題拋出去。追問的適時及適度之具體辦法是注意受訪者在談話中有意或無意拋出的言語「標記」(受訪者的動機、興趣或利益),訪談者再針對受訪者流露出來的標記來進行追問。訪談問題之間有其內在聯繫,如先後順序、承先啟後的關係,一般而言,訪談問題應由淺入深、由近及遠。訪談者要專心傾聽受訪者的談話,將對方前面所談內容中的「某一點」作為建構下一問題的契機,訪談問題主要是以受訪者的思想作為起承轉合的主線,如此可使訪談進行的順暢並使受訪者感到受重視。

傾聽是訪談中相當重要的工作,交談雙方唯有在「聽」的過程中才知道如何去「說」。聽的方式可分為三個層面:(1)行為層面,包括表面的聽(一耳進一耳出)、消極的聽(像錄音機)和積極關注的聽;(2)認知層面,包括強加的聽(先入為主的概念)、接受的聽(對方的本土概念)、建構的聽(對話.反省);(3)情感層面,包括無感情的聽、有感情的聽、共情的聽。在傾聽中,訪談者需要注意兩個原則:(1)受訪者有其的動機和邏輯,因此不要輕易打斷受訪者的談話;(2)容忍沉默,沉默在不同文化有不同定義,當受訪者沉默時,應先判斷對方沉默的原因而再依據計體情況作出相應的回應。簡言之,訪談者所面對的不僅是一個「資訊的提供者」,而是一個真正的「人」,因此訪談者在訪談過程中應積極、主動並真誠的與對方訪談,如此才能針對訪談內容進行深入的探討。
2011/5/15 下午 05:25:30 #3
m09932003 
黃浩瑋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24 




   
質的研究和方法 第十二週課後心得
姓名:黃浩瑋
學號:M09932003
主題:質性資料蒐集:深度訪談

本章討論訪談應注意的事項,受訪者可能是不認識的人,研究者難免都會緊張,但是不要太害怕,即使害怕研究依然要完成,所以可以請熟識者陪同,或者藉由訪談的經驗學習,再三的訪問後,想必可以消除緊張感且可以駕輕就熟。在訪談前一定要先作足功課,了解受訪者的背景或具備某些專業知識,以免雙方談話無所交集、牛頭不對馬嘴,並且亦可以節省對方解釋的時間,使得訪談可以更順暢,對方也會認為研究者是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才來訪問,受訪者會更樂意回答其所知的資訊。

訪談也要注意到語言的使用,要了解對方的語言習性,否則訪談無法順利進行,本次上課有練習使用台語唸問題,結果發現實在不簡單,而且要唸的對方聽的懂更難,所以在訪談前要先清楚要具備何種語言能力,事先充分練習,或者可以邀請熟析此語言的人陪同訪談,避免溝通有落差,使得研究無法完成。

此外,訪談時也要注意到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研究發現如果受訪者在輕鬆、自在的情境下,其較願意敞開心胸接受訪問,所以研究者盡量使訪談過程保持輕鬆,並且不要逐字照稿提問,盡量順著受訪者回答在追問題目,可以使訪談不會太過於拘僅。但是在輕鬆的狀態下訪談,要注意時間的控制,以免受訪者暢所欲言、欲罷不能,適時的聚焦題目,以免離題。在訪談完後,訪談的紀錄要盡快整理完成,因為對於訪談內容印象深刻,可以過濾許多無用的內容,以免時間一久,對於內容記憶模糊,要再次的聽取錄音檔,浪費時間。逐字稿不需要每個字都打,可以刪去無用的內容,再完成逐字稿後務必交給受訪者確認,檢閱是否有語意不清或需要再補充之處。其實如果要和一位不認識者建立關係是很難的,並且要相互交談,想必這是一種學習的機會,學習講話的技術與藝術,說不定還可以累積良好的人脈,對於未來發展有所助益。
2011/5/15 下午 05:27:48 #4
m09932006 
董湘雲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28 




   
課程:質的研究和方法 第十二週課後心得
姓名:董湘雲
學號:M09932006
主題:質性資料蒐集:深度訪談
+++++++++++++++++++++++++++++++++++++++++++++++++++++++++++++++++

訪談法依結構性可以分為三種,分別為開放式、半結構式、結構式訪談。開放式訪談研究者只問who、what、where、how等問題,並未有很具體的訪談題目,且對受訪者談論的內容不會有太多干涉,也沒有特定的答案,結構上跟內容上都比較彈性、靈活;結構式訪談亦稱為封閉式訪談,在結構跟內容上會對受訪者有選項的限制,但有時研究者會不自覺的將自己對概念的定義和分類方式放入問題設計中,而引導受訪者回答問題的方向與結果;半結構式訪談則是由研究者擬定提綱,提綱是對應研究問題依據理論所發展出來的,也可幫助受訪者有問題回答的方向,但較封閉式訪談有多元回答的空間。

訪談最重要的是「能否與受訪者建立關係」與「是否願意回答」,可透過多次的事前聯絡與探訪,增強與受訪者間的關係聯繫,並使訪談結果的真實性提高。而參與者的行為、訊息特質、溝通情境等訪談品質的要素也會對訪談結果造成很大的影響,像是外表特徵、訪談使用的語言、時間控制都會使受訪者心理產生認同感或是厭煩感,相對而言,最後得到的結果真實性就可能歧異很大。
2011/5/15 下午 08:55:25 #5
m09932007 
陳筠芳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22 




   
課程:質化研究與方法
姓名:陳筠芳
學號:M09932007
日期:2011/05/12第十二週課後評論

這週上課一開始,針對了「深度訪談」的定義做了一番解釋。訪談指的是不只一次的互動,是在好幾次的互動中進行一些對話,而我們平常在文章中都是看到深度訪談,但一般來說,研究中與受訪者的訪談大多只進行一次,因此,採用「訪談」較為恰當;這如同文章中也會以「文獻分析法」作為研究方法之一,但文獻分析應該是作研究都必須要做的功課。兩者都因大部分的人都會這樣寫,而有更多的誤用產生。

訪談研究針對結構分類,可分為三種類型:封閉型、開放型、半開放型。其中,半開放型訪談可以事先備有一個粗略的訪談提綱,針對自己的研究先設計出一些相關問題,這樣在訪談進行時可以對訪談的結構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依然允許受訪者積極參與。通常研究者會將訪談提綱給受訪者看過,讓受訪者可以大致瞭解訪談內容,得以事先準備。雖然半開放型訪談不會讓對話內容與題目相差太遠,但過去也有遇過受訪者就直接一題接著一題,一次把所有題目都回答完,研究者根本沒有與受訪者進行一些互動的對話。因此,雖然有事先擬出提綱,研究者還是要先對研究有充分的瞭解,才可以在訪談的過程中,適時提出相關問題,與受訪者有互動式的對話,才能取得更豐富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