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urse首頁

 099 學年度 第 2 學期 行政管理學系碩士班 王光旭教師 質化研究與方法 課程教材
2011/4/27 下午 08:14:00 #2
m09932007 
陳筠芳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22 




   
課程:質化研究與方法
姓名:陳筠芳 M09932007
日期:2011/05/05第十一週課前導讀
篇名:《社會科學質的研究》CH15 觀察+CH16 觀察的實施

〈CH15 觀察〉質的研究除了訪談方法,另一個主要蒐集資料的方法是觀察。除了參與型觀察和非參與型觀察這一分類方式之外,還可以按照公開程度、結構狀態、接觸程度、運動形態、觀察目的以及時間安排等進行分類。以下說明將以參與型和非參與型觀察為主:

在參與型觀察中,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一起生活、工作,密切的相互接觸和傾聽及觀看他們的言行。如此的情境是比較自然,且觀察者能深入到被觀察者的文化內部,瞭解他們對自己行為意義的解釋。因這觀察者是研究者又是參與者,不僅要和當地人保持良好關係,也要與當地人保持適當的心理和空間距離。

非參與觀察則是置身於被觀察的世界之外,作為旁觀者去瞭解事情的發展動態。雖然非參與型觀察可以與研究對象有一定距離,進行較「客觀」之觀察,但當被研究者知道自己被觀察,就會被「研究效應」所影響;且研究者較難對現象進行深入瞭解;如果觀察距離較遠,研究者會不清楚發生的事情。

書中也針對參與型觀察適用與不適用的情況加以說明:當研究者想瞭解事情的連續性、背景脈絡時,以及當研究者需要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入個案調查等,都適用參與型觀察;但當要進行大規模的宏觀調查、或者是要進行數據統計和量化分析,則較不適合用參與觀察。

最後,有說明不同流派對觀察的理解:經驗主義、象徵互動主義、戲劇社會學、存在主義社會學、常人方法學的觀點。除了經驗主義的觀點仍舊停在對「客觀」與「真實」上,但其他流派已經超越了實證範圍,把觀察當作是一種主體之間的互動活動,促使我們對觀察得像進行「思考」和「建構」。

〈CH16 觀察的實施〉本章將討論觀察如何被具體實施:
首先是觀察前的準備工作,「觀察的問題」是在研究者在確定了「研究問題」後決定選擇使用觀察之方法,根據觀察的需要來設計需透過觀察活動來回答之問題,觀察的問題較為具體。接著,可制定初步的觀察計畫,包含:觀察內容、對象、地點、效度、倫理道德問題等。然後就可以編制具體的觀察提綱,以便將觀察的內容具體化,提綱至少要回答5W1H方面的問題,研究者到實地進行觀察時,可針對當地情況對提綱進行修改。

觀察初期研究者通常採取開放的方式,進行全方位的觀察。在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後,就可開始聚焦。聚焦可採取不同的程序和步驟,如主次程序法、動與靜結合法、時間抽樣法、追蹤法等。在研究過程中,應採用回應式反應,對當地人發起的行為做出相應的反應,盡量融入當地的文化之中。但研究者常會反問自己到底要觀察什麼?什麼內容比較重要?其實不論對什麼現象進行觀察,都須牢記自己的研究問題,才能確定觀察之重點。

質的觀察中,紀錄十分重要,可將現場觀察筆錄分成四部份:實地筆記、個人筆記、方法筆記、理論筆記。紀錄可使我們對觀察到的事務更加熟悉,也可透過書寫組織研究者的思路。在實地筆記中,研究者應保持一種第三人稱的角度,客觀地對事實進行記載,如研究者有疑惑或猜測,應放到個人筆記,否則會給讀者錯覺,以為那些也是觀察者看到的事實。研究者除了對事實進行描述外,還應反思自己的思維方式,有意識地對自己推論進行反省,盡量將自己所做的推論與觀察到的事情分開。觀察者也應密切注意自己的情緒,並在方法筆記部分記下自己的情感反應。總之,質的研究中要求達到以下標準:(1)準確(2)全面(3)具體(4)持久(5)開放(6)具有反思特點。
2011/5/10 下午 08:44:59 #3
m09932004 
賴俐汝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22 




   
質化研究和方法 第11週課後心得
姓名:賴俐汝
學號:M09932004
主題:參與觀察與田野

觀察也是蒐集資料的一種方式,質化的缺點是相較於量化會更費時費力,尤其是屬於「直接觀察法」的田野調查。透過田野調查可蒐集到的資料類型主要有採訪紀錄、拍攝紀錄、翻拍紀錄和測繪紀錄,而適用於田野調查的領域包括文化保存工作、地方文史研究或中小學教學工作。若要對文化、節慶活動進行研究,參與的觀察則可發揮其功用,因為我們需要瞭解事件的連續性、關聯性及背景脈絡,此外,透過參與觀察可使研究者深入事件的過程及對其中的互動行為有較直接和完整的瞭解。 對於觀察的理解,主要有1.經驗主義2.象徵互動主義3.戲劇社會學4.存在主義社會學5.常人方法學…等五種觀點,其中的經驗主義是強調客觀和事實,而其他觀點則突破性地的認為「觀察是一種主體之間的互動活動」。因為我們非但只是純粹的觀察,更重要的是在觀察過程中,接受刺激而不斷的反思和建構。

觀察前的準備工作包括確定觀察問題、制定觀察計畫和設計觀察提綱等。其中,「觀察的問題」和「研究的問題」是有所差異的,前者較具體而後者較抽象,並且「觀察的問題」是完成「研究的問題」的一種工具。觀察步驟上,一般是採取從開放到集中,初期先有全方位、整體性的觀察,接著在逐步聚焦,而聚焦的方式並非封閉,只是對研究問題較為集中,但觀察仍屬開放形式的。在觀察的紀錄上,對於觀察活動的記錄須依時序進行並保留事件相關的細節,並且透過記錄可增加對研究的熟悉度,並且記錄活動是一個組織資料且反思的過程。觀察者在反思時要理性去思考,課本中提到針對觀察者所作的推論應盡量將其所作的推論和所觀察到的事情分開,換言之,觀察者在推論時應給出相應的證據,並檢查自己的前設和邏輯性,如此推論才所依據和說服力。
2011/5/11 上午 12:16:37 #4
m09932003 
黃浩瑋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24 




   
姓名:黃浩瑋M09932003
日期:2011/05/12第十一週課後心得
篇名:《社會科學質的研究》CH15 觀察+CH16 觀察的實施

本次課程討論參與觀察與田野調查應注意的事項與原則,做這種調查需要非常有恆心與毅力,因為這是一項長時間的工作。這種研究常使用於文史保存或歷史調查,所以要投入許多時間,訪問當地的耆老或年紀較資深的人,經由他們的生活經驗與看法,並彙整當地的文史資料,使當地的歷史可以更加完整。作為一位田野調查者,以客觀的角度觀察當地的生活,不可以有主觀的偏見,否則會使調查出的結果有偏誤。所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可以有預設立場,因為有了預設立場,會忽略掉自以為不重要的東西,使得研究破碎不全。

此外,由於要訪問當地人的生活經驗,所以溝通的語言很重要,如果雙方溝通無法很順利,則可能無法很融入當地生活,並且有一些語言有特殊意涵,如果聽不懂則可能會有很大的損失。所以在田野調查前,需要先了解當地的狀況、生活習慣、語言、文化,否則以不入流的服飾、語言要進入當地研究,必定會受到許多阻礙,無法順利進行。

田野工作很花費時間,要觀察當地生活、文化,並且要訪談當地人,所以這是個長期的研究,不可以半途而廢,因為可能要經過長期的觀察才可以體會出當中的意涵,而且經由多次的訪談,可以使對方有更多的回憶,對於歷史的重建有所助益。在調查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可以使用田野調查速記表,節省紀錄的時間,並且可以依循表上的規範做調查,避免有缺漏。此外,也要有考證的精神,因為經由口述歷史,可能會參雜受訪的個人的觀點,所以如果可以將訪談的內容,與其他資料相佐證,可以更加確認資料是否正確無誤。

最後,要注意到學術的倫理,參與觀察或田野調查都需要做紀錄,可能會用拍照或錄影的方式,這可能會涉及肖像權的問題,所以在拍照或攝影前要詢問當地人的意見,並且要說明用途,徵詢對方的同意,不可貿然使用否則有違學術倫理,更嚴重可能涉及法律問題。
2011/5/11 下午 10:16:57 #5
m09932006 
董湘雲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28 




   
課程:質化研究方法第十一週課後心得
姓名:董湘雲 M09932006
日期:2011/05/05
篇名:社會科學質的研究CH15 觀察+CH16觀察的實施
++++++++++++++++++++++++++++++++++++++++++++++++++++++++++++++++
本週談到「觀察」的質化研究方法,可以分為參與型與非參與型。參與觀察介入被研究者的生活比較多,好處是可以直接觀察被研究者的行為,補足訪談的不足。因為他們在被訪談時可能會有所隱瞞、不會說出真話,所以藉由觀察他們的行為來驗證訪談內容的真實性。但是參與觀察也有缺點存在,如研究者處在同一個情境中很久可能會被同化,而影響到自己本應秉持的中立客觀的立場。還有另外的缺點就是研究的結果會對被研究者產生影響,如果是對它們不利的結果,也許會激怒他們、造成不理性行為發生,甚至危害到自己。


而非參與觀察相對參與觀察的方式對被研究者的生活侵入性較小,好處是較能保持客觀、中立的角度去觀察,但缺點就是當被研究者知道自己正在被觀察時,可能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研究效應」,使做出與平常不符的行為,霍桑實驗即為一例。第二個缺點則是較難以深入觀察,較難以被他們認同是局內人,且會受到距離的限制。


這次恰好參加全國動保防疫所的期中聯繫會議,除了討論各地方縣市執行動保政策的問題之外,還有關於動保業務委外的座談會,對我來說等於是一個參與觀察的好機會。這兩天都與各縣市防疫所的動檢員們相處在一塊,在會議上主要是觀察他們(基層公務員)與上級(農委會)的互動,以及聽取政策執行時遭遇到的困難。而在座談會上,觀察他們對老師所提的訪談問題所作的回應並記錄。在私底下相處時,在交談時請教他們一些自己對委外的疑問,從他們的回應再檢討一下自己的研究方向,真的獲益匪淺。後來吳老師特別提醒不要太相信座談時他們的回應,因為就目前來說這只是片面之詞,要聽取更多不同角度的看法,才是研究者應該要有的態度。